略析历史下企业的作用及发展

时间:2022-12-18 11:25:57

略析历史下企业的作用及发展

文化开放不等于要取消民族文化,文化融合也不等于民族文化的消亡。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自身的独立性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丧失了文化独立性就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根。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应当看到,文化的独立性与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有机整体:文化开放性所带来的多样性,给本土文化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类似于生态多样性的效果,文化多样性帮助本土文化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持续性相适应;文化包容性所产生的文化冲突融合,是本土文化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多维的思想和视角,并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文明形态的状况和水平,争取个体的解放提供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朝深度发展,所谓欧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会更加突出,全球性的文化融合将是中华文化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机遇与挑战。企业文化的发展思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最显著的成果之一,即改变了当今中国人的人文价值观。随着越来越多人拥有了经济自主和经济独立,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分”的等级价值观念受到根本性的冲击。

过去以血缘家族、社会单位为基本单元的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在逐步降低,这使得个体可以拥有更多的人格尊严和自由选择,进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提出更多的新要求。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上,我们应摒弃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文化建设速战论。在计划经济的思维下,一些同志将文化建设当作运动来抓,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展览、表演和教育宣传等方式可以实现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这种将企业文化建设片面理解为外在文化符号展示活动的方法,无法触及信仰、价值观等文化核心内容,自然谈不上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有效作用;二是文化建设放任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同志主张文化建设上的随波逐流,缺少文化自觉和自信,这同样是有害的。文化建设是个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建立在客观的物质、意识和政治基础之上。政治架构与意识形态对文化历来有着巨大的影响。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就是对这种促进作用的承认。承认政治和意识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取消文化的自觉作用,而且顺应这种规律的选择。

(一)文化信仰: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妥协信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存在和精神生活方式,使人的活动形成以最高信念为核心的完整精神导向体系,调动各种因素为其服务。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生命必定有自己的信仰作为支撑和归宿,或者出世的宗教信仰,或者入世的名、利、权,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科学、知识、理性和道德等精神产品。宗教是系统化的信仰体系,马克思主义更是系统化的信仰体系。一般而言,中国人对宗教等具有虚无特性的精神产品信仰较为薄弱,不关心人生彼岸的问题(王学泰,2007),其态度是现实主义的。从古至今,中国从来就不乏宗教信仰方面的和谐。释道儒在中国的和谐共处,与西方连绵不断的宗教战争及近代宗教冲突,形成了极大反差。西方国家的信仰,具有较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为宗教舍生取义的情绪较多。而在中国,宗教信仰的目的主要是以实用为主。如农村在求雨中,对龙王爷是先求后哄,如果长时间的哄求没办法取得实际效果,一些地方会将龙王庙的龙王捆绑出来,暴晒在太阳下,给不做事的龙王以一定的惩罚,注重实用性是中国文化在信仰中的基本特点。这所产生的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是百年来“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理念下,我们更为注重西方企业管理体制和经验的引进,重视其在实践中效果,而忽视了这种体制和经验的文化背景和作用基础。在社会转型期,这导致了少数征税人信仰危机的出现。著名历史学家王家范(2000)就认为:“社会转型是一项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转型的过程,现代化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历史文化的变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有着坚强的内核,能够维持数千年而不衰,自然有着其合理性的一面。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经济虽起到急先锋的作用,但并不能取代文化的作用。事实证明,文化演变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完全基于经济决定论。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消除立竿见影和急功近利的想法,采取宽容态度,提供宽松的环境,为企业文化持久发展提供空间。

(二)文化的价值观:

激励机制和价值标准的重建古代中国是宗法制国家,建立规范清晰的等级秩序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所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有所措”,利用血缘亲情等伦理关系管理国家,长期以来是最为有效的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分”成为评价个人行为的主要标准。个人在社会行为中的价值取向,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个人要时刻注意修正、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价值的标准,进而平衡人际关系,缓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达成维护和谐的目标。相对于中国的宗法体制,西方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一套“长子继承制”的财富分配制度:家族的长子可以继承家族的所有财产,但其他儿子则需要自谋生路。商业贸易、游牧,乃至冒险掠夺成为其生存的主要方式。与中国社会定位于“情理”的规则所不同,西方社会在贸易和冒险中,更注重商业契约关系的稳定,其规则自然定位于“法理”之上。同时,欧洲自罗马帝国在4世纪灭亡以来,基本都是处于小国纷争的状况。而且,基督教神权对各国长期有效的控制,使得国家对个人的束缚和限制没有中国古代那样严厉。这导致西方人在价值取向上,更注重商业利益和契约精神,崇尚冒险和挑战。这与我们的集体价值观形成对比。追求价值和利益是人性使然。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价值标准,能够帮助征税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合理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保障,也包括社会承认,乃至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在宏观方面,及早确定‘规则第一’的宪政法则是极为必要的;在微观方面,可借鉴西方国家做法,帮助企业人及早筹划自身的职业规划,使企业组织的目标与其职业生涯在较长时期内契合。

(三)符号、技术与语言:

表征体系的清晰化和便捷化符号、技术和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载体和表征体系。让社会对企业文化的符号、技术和语言的表述理解更为清晰和便捷,是我们推进这一建设的具体工作。除了信仰、价值观等有待廓清外,对符号等文化要素的表述缺少现代本土化的内容,导致企业文化表征体系的模糊。文化符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层次:一是文化的核心价值,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二是规范文化的行为模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三是维护文化的传统典范,保证文化传承的顺利;四是建设文化的传播机制,促进文化的感染力。现有企业文化在建设中采取的办书画展、活动交流等做法,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提升文化感染力的效果,但较少涉及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表征庞杂不清晰,不能很好地表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当务之急,是廓清企业文化的表征体系与结构,使人们能清晰和便捷地接受。技术与语言是中西方企业文化最为接近的内容。百年来,我们一直在技术上紧追西方,学习成熟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在西方技术和语言的背后,是一贯的独立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保持的多元社会价值观,这是其企业管理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缩短与在企业管理等“软件”方面差距的客观要求。

作者:刘静单位:长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