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阻碍因素及困境

时间:2022-04-11 10:56:54

精准扶贫阻碍因素及困境

[摘要]中国最新推行的精准扶贫政策不但影响着广大贫困家庭,更波及到政府内部的执行者。此种扶贫方式的转变是由面到点的转变,更具有针对性与准确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与精准扶贫政策之下,研究并挖掘扶贫深层的阻碍因素与困境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帮扶政策,成为一个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以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精准扶贫,推动社会协调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全面发展,为贫困户寻找更为精准的帮扶措施,建立长期的帮扶监测体系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影响因素;困境

当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绩效,将贫困人口从7.7亿减少至5000多万,但剩下的贫困人口却是最难帮扶、基础最为薄弱的贫困户。虽然扶贫工作进展巨大,但当前对于收入水平低引起的绝对贫困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相对贫困这些现象仍然值得关注。截至2015年统计显示,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达5000万之多,扶贫工作依然不容轻视。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十分典型的国家,因历史渊源城乡差距巨大,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就成为当前我国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它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扶贫方式。但扶贫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扶贫成效、出现扶贫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既可以发现扶贫工作中的阻碍因素,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扶贫成效、走出扶贫困境,促进我国脱贫攻坚的圆满完成。

1文献综述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政府是消除贫困的主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具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资源动员能力,这是扶贫取得成功的关键。宫留记认为,政府扶贫对于解决大面积、集中性贫困问题卓有成效,市场扶贫则在专业性和效率方面更有优势,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政府在扶贫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政府投入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也会存在着弊端体制,因此,坚持精准扶贫与市场化扶贫模式创新,让市场在政府的管理下介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遵循市场规律,合理安排扶贫产业项目和金融信贷支持,从而防止产业项目过度投资和低效配置。扶贫项目是扶贫措施市场化的一个关键环节,邢成举指出当前扶贫项目的目标有所偏离,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自利性的村干部、获得项目信息与权力的“差序格局”、农民分化与需求差异及村庄内出现了大量的针对扶贫项目与资金的精英俘获,这些都会导致扶贫工作的内卷化,邢成举还指出从微观层面看,精英俘获的出现是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关键原因,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问题须在克服精英俘获现象的前提下才能得到解决。汪三贵指出目前在精准扶贫方而的困难主要体现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与之相关的精准考核这三个方面,学者赵晓峰也指出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识别越来越困难,在财政扶贫资源下乡的过程中存在着精英俘获现象,左停等则认为精准扶贫机制的推出是为了解决此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瞄准目标偏离和精英捕获问题,但还面临贫困规模控制下的规模排斥和市场化背景下扶贫开发手段不足的问题。学者葛志军和邢成举基于地方实践发现精准扶贫面临多方面的困境,包括贫困户参与不足、帮扶政策缺乏差异性和灵活性、扶贫工作遭遇上访困扰、扶贫资金有限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效果较差;导致困境的主要原因有农民的社会流动、自利性和信息的缺乏、精准扶贫的内在矛盾、维稳工作的优势地位、结构性贫困的挑战、驻村扶贫干部的双重身份和扶贫资金筹集渠道的单一等。邓维杰认为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过程中出现了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在王国勇看来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不健全、产业化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金整合困难、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学者王介勇提出新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日益突出、贫困主体日益呈现出分散性、脆弱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及贫困治理的边际效益日益递减,指出精准扶贫政策难点与实践困境在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标准单一、技术实现困难精准扶贫的动态管理与考核机制不健全与精准扶贫政策存在多部门协调难、扶贫资源配置低效问题。

2脱贫的影响因素

探索影响脱贫成效的因素及当地扶贫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困境,即要考察影响当地脱贫成效的因素及当地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的问题和后续工作中所出现的困境。经调查发现,影响当地脱贫成效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方面。2.1自然因素。贫困户聚集的村落大多自然环境较差,很难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得到发展,并且多数地处边远山区,迫于山地地形、种植土壤肥沃程度、灌溉水源以及当地交通等基础性设施的较差发展,导致村庄流失了许多的致富机遇,也无法依靠本村自身得到发展,阻碍了当地脱贫的成效,从而也进一步阻碍了地区的全面发展。2.2人为因素。作为施加者的政府,首先,政府部门存在扶贫对象不精准的现象。经过入户调查,发现当地政府没有将一些符合贫困户条件的贫困户列入贫困户名单中,而是将其纳入非贫困户中。其次,国家下达的一些扶贫政策也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当地的修路、饮水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甚至还存在利用村民自发的成果向上级“邀功”行为。最后,政府存在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村民的发展的问题,仅靠将土地租给企业以发展产业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应给予农民资本,授之以技术,让贫困户主动脱贫,而不是被动脱贫。作为承受者的农民,大多数人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户主的文化水平多为小学及以下,多数的贫困户甚至不识字,村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只占少部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无法高效地、及时地将国家的政策利用起来,同时也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根本上脱贫,因此,村民文化水平偏低也成为影响该地脱贫的原因之一。

3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及困境

3.1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基层政府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扶贫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中是一处重要的环节,任何一个差错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体发展,而基层政府仍然存在“走过程”“走形式”的情况,工作都是“做足了面子”,实质上工作的开展情况不仅存在消极应付,更有甚者还会伪造资料。3.2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当地的交通、饮水施设建设不够完善,政府没有及时顺应当地的发展需求,存在着村民自发凑钱修路、从山顶引水以解决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这一问题,即使山中可以引水却依然缺少完整的自来水系统,村民们日常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加之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自然资源难以利用,愈发加剧了贫困现象。3.3房屋改造和易地搬迁所带来的生存困境与价值社会冲突。政府部门将山顶和危房区的人搬迁至所修建的安居房中,虽然会给予住户近一半的资金补助,但是余下的还是需要村民自己出资购买,村民“上楼”之后,所有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销,而这些人原本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山区里,以勤俭节约为生活习惯,突如其来的改变令村民难以适应。首先,政府将贫困户搬迁至安居房中,以交换的形式给予其新房,但这种交换是属于宏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贫困户家庭相对政府而言处于弱势地位,能力强的家庭也许会选择服从、能力弱的家庭只能选择放弃,并且他们也要一并承担放弃这一选择所带来的继续居住在危房的后果,耕地面积少、劳动力少、患病人数多、老弱病残等贫困户家庭如何才能负担起购买房产的资金;农民上楼后,消费的价值观与城镇居民也存在差异、甚至存在着冲突,这种文化价值观、消费习惯和生存方式的不匹配也给这一举措带来了种种后患,从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3.4扶贫产业的后续政策性保险工作不到位。部分政府所设置的扶贫产业是靠天吃饭,对于旱涝天气给产业所带来的损失,政府没有做好相继的保险工作,导致村民的损失惨重,以过旱的天气为例,不仅种植业难以维持经营,养殖业也同样亏损了巨大,调研中村民们建议政府应该考虑到这些不确定性的自然因素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损失,及时作出政策性产业保险以减少天灾人祸给贫困户所带来的损失。3.5农业技术拓展不到位。在调查中,了解发现村民所使用的农业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很有限的,这些早期的农业技术无法满足农户的发展需求,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村民希望当地政府可以拓展新的农业技术和产品,并且集中组织村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并划分为基础、初级和高级培训,按照所学习的时间长短及技术的复杂程度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培训,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业收入,发展生产。此外,发展产业的核心是发展人,要让农民实现自身的发展,通过发展自己从而主动脱贫。扶贫是根硬骨头,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完成,敷衍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我国整体的发展,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认真的对待扶贫中所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正面的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此,针对以上的问题及困境,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_—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5):154-162.

[2]邢成举.村庄视角的扶贫项目目标偏离与“内卷化”分析[J].江汉学术,2015(10):18-26.

[3]邢成举.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学术论坛,2013(9):109-113.

[4]汪三贵.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5]赵晓峰,邢成举.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6(4):23-26.

[6]左停.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7]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8]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9]王国勇.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10]王介勇.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289-295.

作者:周思聪 王懿凡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