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时间:2022-07-13 09:28:21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摘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提出的国家系统性工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性举措。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巩固我国已有脱贫成果、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国家顶层设计的必然选择。两大战略的内在逻辑表现在目标追求上一致、内容上互为补充、价值取向上共通、战略原则上耦合、战略定位上重合。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内在逻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农村表现最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1]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战,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注农村工作,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衔接的必要性

2020年底,我国所有的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基本消除。但摆脱贫困不是农村工作的终点,而是农村地区接续发展的新起点。目前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处于历史交汇期,二者的实施内容和重点工作多有重合之处,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工作重点的承接工作、确保两大战略协同推进是十分必要的。当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主要面临着如何实现扶贫政策的优化调整、对接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问题。其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巩固脱贫成果的需要

一方面,2021年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2]另一方面,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脱贫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不牢、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整体发展水平和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面对农村发展先天不足、后天无力的现实,在脱贫攻坚完成之际如果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返贫的风险较大。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村地区的后续发展,巩固既有的减贫成果。

(二)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现实矛盾

脱贫攻坚战的实施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的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资源禀赋不足、发展基础薄弱和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相对贫困就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2]2021年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需要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提升农村地区发展水平,缓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三)顶层设计的需要

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乡村振兴的任务在于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有序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脱贫攻坚是我国建党百年必须实现的短期政治性目标,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乡村振兴是针对我国农村发展的长期性战略。由于二者的任务和目标存在差异,主管部门和责任分工的不同,容易导致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认识存在偏差,停留在“抓扶贫就是给资金”“抓乡村振兴就是搞示范点”的错误认识,造成“两张皮”现象。”[3]这就需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统筹规划方面下功夫,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地方发展情况和特点出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方案,学习脱贫攻坚的有益做法,在精准理念、战略思维、发展理念方面做好衔接,[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在逻辑

深刻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是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4]可见,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需要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有效利用脱贫攻坚所积累的经验运用于乡村振兴,以此巩固我国的脱贫成果。具体而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追求上的一致性

党的提出了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着眼于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脱贫攻坚战是三大战役之一,目标在于在建党百年之际消除我国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计划的目标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建国百年之际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两大目标的关键都在于农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实现农民富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为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高度相似的,并且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实现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脱贫攻坚又为乡村振兴创造了理论和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一环。从时间上看,脱贫攻坚是2015-2020年党和政府制定的脱贫目标,乡村振兴是2018-2050年我国要实现的远景目标。因此,二者在时间上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乡村振兴计划接续了脱贫攻坚战,体现了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

(二)内容上互为补充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都着眼于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问题,二者在实施内容上有许多重合的地方。脱贫攻坚的目标就在于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围绕这一目标,党和政府动员各行各业的力量,形成了东西部协作扶贫、专项扶贫、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对农村贫困地区采取了多样化的扶贫方式,包括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指导理念,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二者在具体内容的实施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例如,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挖掘农村发展潜力、实现产业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必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实行教育优惠和扶持政策,为贫困地区培养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是脱贫攻坚中的宝贵经验,也是乡村振兴中人才强化人才支撑的必然选择。针对自然环境极端落后的地区,党和政府实施扶贫易地搬迁工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贫困地区人民寻找了更优质的发展空间,这一做法也符合乡村振兴计划中生态宜居的发展要求。

(三)价值取向上共通

首先,两大战略都坚持党的领导。脱贫攻坚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保障。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基本方针,将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写入了党章,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党和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在脱贫任务基本完成之际,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接续乡村振兴,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其次,两大战略都坚持生态保护的原则。脱贫攻坚战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实现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既要兼顾当代人民的发展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利益,又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党和政府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径,实行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绿色扶贫等科学的扶贫方式。尤其是针对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贫困人口易地搬迁为生态脆弱的地区留出了发展缓冲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农村的生态功能保护、人居环境营造、自然资源利用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的发展要求。由此可看出,两大战略都是以生态保护为价值取向的。

(四)战略原则上耦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坚持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原则。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发展基础和状况不尽相同,致贫原因也各有差异,贫困地区多处于中部、西部偏远山区,扶贫难度大,需要党和政府采取准确、强有力的措施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脱贫攻坚战实行的基本方略就是坚持精准扶贫的方针,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实行“五个一批”工程帮助贫困人口寻找发展机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尽快摆脱贫困。针对扶贫开发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时因地地调整扶贫策略。同时,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乡村是具有自然、经济、社会多重色彩的基本行政单元,具有生产、生活、发展、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无数个乡村基本单元构成了我国农村的整体架构。乡村发展需要依据乡村的资源禀赋、政策倾向、人才储备、产业基础来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党和政府在深刻把握我国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要把握好乡村的差异性,“注重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的基本原则。”[1]

(五)战略定位上重合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群体、制定群体、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参与主体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两大战略都是着眼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而制定的系统性的国家性工程。党和政府既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主体,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政策的宣传者和落实者,相关政策都直接服务于农村地区贫困群众的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广大农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受益者,2020年底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贫困地区群众改变了落后的生存环境,是政策有效性的具体体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农村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居住环境更加适宜。由此可见,广大农民是两大战略的直接受益者。再次,两大战略的参与主体也是最广大的农民,两大战略的实施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就是人民力量的具体体现;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也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形成社会合力。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需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推动两大战略实现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将乡村振兴的政策服务于脱贫攻坚,将脱贫攻坚的有益经验运用于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001).

[2].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3]尹业兴,贾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设计[J].农业经济,2021(03):37-39.

[4]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作者: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