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6:38:11

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范文篇1

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村贫困党员脱贫致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

思想上扶志。一是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领导成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思想落后党员的不同表现形式、心理特点,分析研究解决办法。结合党支部“”制度、副科级干部为基层上党课制度的开展,有的放矢帮助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明确主题,采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专题讨论“为什么贫困”、“如何摆脱贫困”等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畏难情绪。三是由支部班子成员采取个别走访的形式,定期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信、自强”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和陈旧观念。四是有针对性地召开一些科技致富、勤劳致富、带头致富党员的致富经验介绍会和先进典型报告会,用活生生的事例来说服、引导他们。

生活上扶困。村级党支部建立困难党员档案,根据困难党员的收入、身体、思想等实际情况,分为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视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帮扶。对一般贫困和比较贫困的党员,结合“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实行机关党员和农村贫困党员“**”结对帮扶。全县4**个党总支(支部)分别挂到4**个村组,结对帮扶431名贫困党员。对特别贫困党员,县委组织部从县管党费中拨出经费**万元,各乡镇拨出一定配套经费,建党节、春节开展慰问活动,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项目上扶业。农业、畜牧、林业、水利、科技、扶贫等涉农部门充分利用各自的职能优势,对农村贫困党员在发展项目给予倾斜扶持。农业、财政和扶贫等部门,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积极安排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党支部组织和带领党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党员致富能手牵头发展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增强村级组织带领群众闯市场的能力,不断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带动贫困党员致富。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80多个。

技术上扶能。一是充分发挥县乡党校、农民夜校、农民技术学校的阵地作用,开办贫困党员技术培训班。20**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98期,53**多党员参加培训。二是结合农村生产实际,涉农部门的干部职工挂钩到村、定点到户进行结对扶贫,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咨询,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党员的科技致富能力。马路乡结合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的实际,由乡林工站、科协、农科站共同开办培训班和长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由村党支部牵头,根据村民需要适时邀请科技人员为农民授课,实施技术帮扶。三是结合实施“双培双带”活动,在县、乡、村三级培植示范基地,培养了党员科技示范户,采用组织贫困党员参观学习等形式,发挥致富大户、致富能手的典型示范作用。目前,全县共培养致富能手8**余人,致富带头人4**余人。

脱贫致富范文篇2

通过综合采取“两主四特”产业帮扶、引农进城帮扶、技能培训帮扶、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带动帮扶、基础设施帮扶、乡村旅游业帮扶、社会保障帮扶帮扶措施,确保到2014年末,全区减少贫困人口2.4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年初的18%降至14.5%以下;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水平,进一步缩小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缩小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二、基本任务

对全区37460户124147人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通过“一户一策、一户一帮扶单位、一户一帮扶联系人”措施,重点对因灾因病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有产业项目、经过扶持当年能脱贫的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实现年内24000人脱贫致富。

三、帮扶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区、乡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本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工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

部门协作,合力推进。各相关部门根据本工作计划,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特困地区、特困群众倾斜,形成扶贫开发合力,推动行动计划实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支持全区20个乡(镇、街办)27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村。加大对较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乡村扶持力度。根据不同贫困群体特点,落实扶贫政策,实行差异化的扶持措施。

社会帮扶,共同致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强化政策措施,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对扶贫对象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对因灾因病陷入暂时性贫困的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家庭实行易地搬迁扶贫。

四、帮扶措施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区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重在抓好《实施方案》中农村扶贫开发10项重点工作,从源头解决全市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一)“两主四特”产业帮扶。根据全区“三大功能分区”(即生态功能区、优先发展区、重点开发区)规划纲要,各行业、产业专项规划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结合各产业特点,分区域、分项目、分需求进行差异化扶贫。

1.种植甜柚。以乡(镇)的丘陵缓坡山地为中心区域,对10000贫困人口的果园进行低产园改造,转换优良品种,每亩补助元。通过低产园改造,提高甜柚产量和品质,实现脱贫致富。

2.生猪养殖。以乡(镇)为中心区域,对15000贫困人口扶持发展果园养猪,实现“猪、沼、果”绿色发展,对贫困农户养殖生猪存栏3头,年出栏6头以上的,每头补助元。

3.种植油茶。以乡(镇)为中心区域,对10000人贫困人口扶持发展油茶。通过建立油茶苗木基地,对发展油茶产业的贫困农户进行苗木资金补助,每株良种油茶苗补助资金元,并对种植每亩补助元。通过补助贫困户的前期投入资金,减少贫困户的发展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4.种植优质稻。对10000人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茶叶。对新开发种植茶叶的贫困农户进行每亩元补助。通过补助贫困户的前期投入资金,减少贫困户的发展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5.种植蔬菜。对5000人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蔬菜种植。对蔬菜基地建设的贫困户给予每亩50元补助。通过资金补助,使贫困户有能力发展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脱贫目标。

6.种植花卉苗木。对5000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花卉苗木。对发展花卉苗木的贫困户给予每亩400元的前期投入资金补助,对公共事业所需花卉苗木,政府优先在贫困户中购买苗木,解决种植户的投入和销售压力,实现脱贫目标。

(二)引农进城帮扶。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整合生态移民、地质灾害搬迁项目,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和村落实施移民搬迁。

1.进城进园型。即通过各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在重点项目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公租房,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确保进城就业的贫困家庭“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年内逐步解决3000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2.劳务输出型。即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学得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或创业,不愿外出的可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年内可解决2600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3.政府供养型。目前,全市现有残疾人5.1万人,包括享受低保2.9万人、享受五保3321人。其中:低保补助标准为每人90-200元;五保集中供养补助标准为每人245元/月、分散供养补助标准为每人220元/月,政府每月支出约440万元用于维持低保及五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三)技能培训帮扶。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资源,为5000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1.侧重就业培训。针对农村“8090后”有一定文化素质又有就业意愿的,按月按季度定期举办劳务就业培训班若干次,预计培训转移就业3000人。

2.注重创业培训。针对一些长期在外打工,但有一定劳动技能且意愿回乡创业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班,预计培训创业2000人次,并带动就业10000人,通过政策引导、融资扶持、后续服务和专家评估论证形式,让农民能够积极参与。

3.兼顾强化特殊岗位职业培训。针对工业园区用工需求,结合农民实际,举办起重机动车辆驾驶、电焊、焊工、刺绣、保洁、保安培训班,预计培训并带动就业3000人。

(四)龙头企业及合作社带动帮扶。按照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根据“抓规模、抓特色、抓加工、抓组织、抓服务”的原则,鼓励贫困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合作社,扶持贫困地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贫困农户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新型农业主体+市场+基地+农户”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努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全市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6家,可安排2600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有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可安排2800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加大扶贫资金对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确保每个贫困村有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入社率达到50%以上。充分发挥各级扶贫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作用,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详见附件5、6)

(五)基础设施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向贫困村全覆盖,对27个重点贫困村每村安排10万元的整村推进资金,根据上级扶贫部门关于落实行业扶贫责任的要求和部门行业发展规划,把我区27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部门行业发展规划,突出重点领域,明确实施计划和目标。逐步完成27个贫困村自然村点整治,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25户以上人口自然村水泥路;进一步保障饮水安全;根本解决贫困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满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保障基本口粮田,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以上。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严重滞后的地方,重点帮助改善通路、通电、通水条件,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打造一批整村推进扶贫示范村,解决产业难发展、路难通、水难饮问题。(详见附件7)

(六)乡村旅游业帮扶。充分发挥罗霄山片区“红色旅游胜地与生态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定位和市“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作用,用好用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劳动力培训、搬迁移民扶贫、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措施,积极支持一批旅游市场潜力大、旅游扶贫功能强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一座南山、十里蓉江、万亩果园”生态旅游长廊建设,实施地点为主城区至浮石乡;建设以大山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实施地点为浮石乡;包装葡萄采摘园为中心的和谐秀美乡村观光园,实施地点为隆木乡;开发以家具体验为主题的商贸旅游,实施地点为东山街办;莲花山旅游区,实施地点为坪市乡;赤土畲族民俗旅游区,实施地点为赤土乡;市华星生态园,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葡萄种植加工产业基地乡村旅游扶贫项目)。

(七)社会保障帮扶。坚持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普及,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幸福指数。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好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住房民生工程,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使贫困地区群众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完善覆盖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化。

五、工作要求

(一)公正透明,确保平稳有序。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工作原则,对我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农村贫困人口124147人全面登记造册、逐户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对有发展能力的5.1万人贫困人口归类为一类贫困户;对因病、因灾返贫、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下、目前尚无致富门路具有发展能力的4.4万人贫困人口归类为二类贫困户;对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少力没有发展能力无法帮扶的2.9万人贫困人口归类为三类贫困户。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点多面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一定要做好稳定工作。准确识别帮扶对象是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稳定开展的关键环节。各乡(镇、街办)要在做好到村到户宣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让群众准确把握有关政策。要充分发动村民民主评议,让村民民主决定帮扶到户的具体对象。要推行帮扶对象公示公告制度,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

(二)因户施策,确保帮扶成效。要针对帮扶对象的不同贫困成因,制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防止简单的“输血式”扶贫。对一类贫困户,通过引导,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综合采取基础设施帮扶、移民搬迁帮扶、产业帮扶、技能帮扶、教育帮扶、保障帮扶帮扶方式,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方面为帮扶对象提供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尽快脱贫致富;对二类贫困户,给予重点扶持,以发展增收项目为重点,适当兼顾能力培育、应急性困难方面,结合“三送”工作,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采取一户一策,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帮扶;对三类贫困户,做出兜底性制度安排,列入最低社会保障,应保尽保,通过民政救助维持其基本生存。对村庄整治、移民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和就业扶贫(“雨露计划”)各种扶贫模式,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到瞄准到户、帮扶到户、扶贫效益到户。

(三)加大投入,严格资金管理。为确保农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取得实效,除省支持的100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外,整合已有的各项扶贫资金,不断加大帮扶到户资金投入量占扶贫资金总量的比重,确保帮扶对象优先受益。要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农粮、水利、交通、城建、电力有关职能部门,要研究、部署和落实好直接增进帮扶对象户利益的差别性、特惠性政策举措并进行公示。各乡(镇、街办)、各部门要挖掘潜力,积极筹措资金向帮扶对象倾斜,帮助其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早日摆脱贫困。金融部门要创新扶贫信贷方式,积极实施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启动资金的小额贷款扶贫政策。严格扶贫资金管理,完善扶贫资金运行和项目管理机制,严格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实行扶贫资金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推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公示和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脱贫致富范文篇3

【范例】县脱贫致富座谈会议纪要

月日,县委、县政府召开脱贫致富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个乡的乡长,个收入较低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及有关的局、公司、厂的负责同志。

县委书记同志作了题为《振奋精神,发挥优势,努力工作,尽快脱贫致富》的报告。五个村队介绍了脱贫致富的经验,与会者参观了两个大队,观看了反映我县乡镇企业发展的录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大会发言。会上,帮助村队致富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都同挂钩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见了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县长同志作了会议总结,县委副书记同志讲了话。

这次会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交流经验,分析、制定措施,克服困难,充分发挥内部潜力,利用本地资源优势,艰苦奋牛,发展生产,千方百计搞活经济,同时动员各方力量给以必要的扶持,达到尽快脱贫致富的目的。

会议指出,19年×月×日,县召开治穷致富会以来,通过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努力,我县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有些队的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偏低的,需要继续努力。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为了尽快地实现脱贫致富,首先要树立脱贫志气。既要看到不利条件,又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规划出远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改变生产条件,搞活经济,打开致富的大门。

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扶贫致富。

脱贫致富范文篇4

所在的村位于至诚镇东北方,距县城45公里,距至诚镇6公里,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辖8个农业社,属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327户1348人,(其中贫困户80户284人,易地扶贫搬迁39户141人,2014—2017年累计脱贫79户281人),2017年如期完成贫困村脱贫摘帽。在众多的脱贫户中,的脱贫之路成了全村甚至全镇学习的榜样。

“输血”变“造血”

“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这是脱贫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成为贫困户后,县文广新局为他安排了一名帮扶人,经过帮扶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多次深入与及家人沟通,不断鼓励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和妻子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要摘掉贫困户帽子。他们忙里偷闲参加村上的会议和学习扶贫方面的政策,参加产业方面的各种培训,有了目标、有了方向,说干就干,2016年10月通过多方筹资(借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和村级发放0.5万元的产业发展周转金)搭建了1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引进250对种兔,开始了养兔之路,

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欠缺,加上身体残疾,使得这条路比别人走得异常的艰辛。种兔买回来后,白天他在养殖场里观察和检查兔子生长情况,由于腿部残疾,使得行动不便,来来回回几趟下来,常常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妻子白天要在田间管理农作物及种植和管理用于喂兔子的青饲料,只有晚上夫妻二人才有多余时间来学习饲养技术,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多方电话咨询专家,为了保证兔子的成活率和出栏率,专门聘请了一名养殖专家为养殖场的顾问,做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下来,卖出了兔子共计1000余只,年纯收入3万多。“要像以前靠打零工和务农,我得挣好几年吧,现在在家搞产业发展,又能陪在孩子身边,真是一举两得”,说起自己捞到的第一桶金,幸福溢于言表。

“自富”变“他富”

掰着手指算养兔带来的利润,“种兔460元一对,幼兔20元一个,肉兔均价10元一斤,最近几年各阶段兔的价格只看涨不见跌,现在有很多销售渠道,而且越来越多的商户主动找上门来购买,扩大规模养殖势在必行”。

尝到养兔甜头后,并没有停滞不前,2017年,他扩建了兔笼,饲养了1000多只兔子,并且仅一年多年时间,依靠科学的养殖技术,他的兔子从250只发展到1000多只,出售兔子3000余只,收入近10万元,向请教“技术”的人络绎不绝。

养兔有技术、有销路又赚钱,这是做梦也没想到会落在自己头上的大好事,但去年年底时,却闷闷不乐起来。原来,自己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是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他希望自己能为别人也做点事,也帮助帮助别人。

他表示如果是村里贫困户购买兔子搞养殖,他可以便宜出售种苗,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兔子的销售,村外的可以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不定期的生长情况检查。村里和邻村知晓他名声的一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看到他靠养兔走出了致富路,便纷纷购买和学习养殖,截止目前共带动养殖了700余只。

脱贫致富范文篇5

一、村基本情况

镇村位于镇南部,与镇相距约1.5公里,东与谭家桥村为界,南与观音溪油房沟村相邻,西与葛村相连,北与高兴村接壤,全村耕地面积1834.8亩,其中稻田1294亩,山土540亩,退耕还林1602.45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6亩。该村9个社,916户,3046人;5个党小组,55名党员。该村目前没有规模产业支撑,群众以传统水稻、小麦、柜桉、经果林等种植业为主,2009年该村人均收入为2853元,低于全市农村人均收入2421元,属省定贫困村。

(一)基础设施现状

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发展阶段。2007年硬化公路4.5公里,修建便民路12公里,新修村级公路4.3公里。主要为通往镇政府和邻村、邻镇的通乡、通村公路。

(二)经济发展现状

现在的村是由原来的村和福兴村合并而成,该村是镇最大的一个村,面积大,人口多。合并前的村离场镇较近,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合并前的福兴村,离场镇较远,地势较偏僻,村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该村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养殖业发展滞后,只能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

1、经济结构单一。该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

2、产业规模较小。该村目前种植柜桉650亩,经果林200亩;有养殖大户两户,其中养猪100头一户,养5000只家禽一户。其他的养殖业零星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肉牛、生猪、畜禽主要以家庭饲养为主。

3、劳务为农民收入主渠道。据走访了解,家庭收入的主要构成一是劳务收入,二是粮食和经济作物收入。劳务输出占全村人口数的30%左右,主要在外地从事供电线路架设、建筑施工等行业。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

该村办公场所是租借的海军希望小学校舍,村支部和村委会运转基本正常,“两委”班子成员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支书为镇干部下派担任,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参与党组织各项活动,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据对该村数十户农户走访了解,对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地方惠农政策,大多数农户都表示满意和支持;目前该村没发现信访苗头,社会局面和谐稳定。

二、贫困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水资源缺乏阻碍了经济发展。村二社、三社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上,有村民240户,人口600人左右。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使这两个社土壤涵水性差,地表水存不住,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奇缺。由于三社地理位置高、二社处于滑坡地段,都无法实施红层找水工程,人畜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中80%以上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遇天旱,村民饮水十分困难。因为饮水难,农民的身体健康、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群众因为缺水而无法进行高效农业生产。因为长期缺水,村民田地缺少灌溉,农作物产量低,成为两社绝大多数村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能用上方便清洁卫生的水,成了此地几代人的期盼。村、镇班子曾多方、多渠道寻找水源,但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果。

(二)老百姓对发展致富缺乏信心。一是老百姓没有走出传统农业的禁锢。对上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不少群众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以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自己的家靠自己建”、“自己地靠自己种”,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存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思想,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的思想。走访中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老百姓还没有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他们对全面小康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二是没有找到走出贫困的突破口。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即使有一技之长,有致富的意愿和想法,但力不从心。有的不仅贫困,而且没有任何技术特长,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传统耕种,收入甚微。村虽有部分在外地打工的人,但大部分外出打工者因为文化程度低,多是作一些以出卖体力为主的劳务工,其务工收入只能维持孩子读书、支付农业生产费用、供养老人等日常生活和全家人的基本医疗费用。虽有个别外出务工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老板,但其思想意识还没有达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高度,目前该村还缺乏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经济能人,大多数农户仍然过着依靠传统农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三是对如何开拓市场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信心不足。村领导班子也曾谋取过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路子,比如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招商引进业主投资兴业等,但皆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差而收效甚微。

(三)发展集体经济缺乏载体和基础。村在过去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程中,基本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缺少土地这一载体,发展集体经济显得困难重重,特别是该村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分困难。

(四)农业生产体系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现有的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经果林品种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村脱贫致富的设想建议

通过驻村实地调研,我收获颇多。不仅了解到当前老百姓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更看到了广大农民在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决定鼓舞下的那种潜在的动力和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特别是镇政府、村支部已初步酝酿、谋划好发展村集体经济、使百姓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更让我受益非浅。但要脱贫、要致富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既要充分考虑该村的实际情况,更要一步一步地逐个破解制约该村发展的难题,要按制定的帮扶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村进行帮扶:

(一)制定近期帮扶规划,解决最迫切的难题。

1、修建村级活动室,建好老百姓致富的后方阵地。村级活动室是村干部与老百姓的连心室,是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阵地。针对村无村级活动室的具体情况,在2010年,由对口帮扶的市级部门和企业共同出资10万元为该村新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标准的村级活动室。并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职责,落实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村级活动场所功能互补、一室多用和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室的作用。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过科技培训课堂、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栏、现场咨询等形式,开展政策形势、市场经济、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宣传和技能培训,使村级活动室成为村民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2、送科技知识到村,搞好农民科技水平,增加农业效益。知识和创新是托起致富的希望。对口帮扶部门要衔接劳动、农业、林业、畜牧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地开展一些农业知识、科技致富知识与适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并送培训到村。通过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农业结构调整、经果林栽植管理、畜禽养殖等知识培训,让老百姓掌握1-2门实用技术,改变陈旧耕作方式,利用科技知识发展农业,感受到科技致富的真正含义,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适用技术培训推动全村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将创新思路与适用技术有机结合,全面开拓村民科技致富思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制定长期帮扶规划,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1、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是实现土地盘活利用,村民脱贫致富的关键,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近日,经对口帮扶村的市委统战部、市旅游局、市海事处、市计生指导站、华兴建筑公司等单位多次深入实地调查,发现解决二、三社饮水难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只能从距离7公里、落差500米的河道引水。经咨询,如果通过修建提灌站的方式将水引到二社和三社,由于水源与用户之间落差大,需建三——四级提灌,工程资金巨大,这种方式只能放在下一步作为长远规划来实施。因此,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实施封山育林,对全村境内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修建防护墙、防洪坝,确保水源蓄水量,提高水源水质。第二步,争取利用两年(-)的时间,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通过管道直接送水到村民家中,据估算,此项工程需安装7公里左右的PU管,投资约6万元。对口帮扶单位要多方筹集资金,将这一迫在眉睫的惠民工程办好、办实,让村民吃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第三步,对口帮扶单位要协调水利等部门,将村纳入农村安全饮用水项目的主要对象之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修建提水灌溉工程,从长远上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

脱贫致富范文篇6

一、认识山区文艺宣传新特点。

松阳县23万人口中,约占80%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那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他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山区的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村落中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稀少,缺乏生机与活力,致使个别地方被邪教“”乘虚而入,封建迷信、腐朽没落的黄色文化、黑色文化等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为了改变落后山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局面,松阳县连续16年坚持每年利用元旦、春节的一个月时间,组织业余文艺演出队,跋山涉水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巡回演出。16年来,他们共演出485场、上演节目380个、观众达50余万人次,这支文艺演出队被人们誉为“山区文明使者”,“扎根山区文化建设的轻骑兵”。该县文化部门先后多次被浙江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文艺宣传先进单位、群众文化先进集体、文化下乡先进单位。松阳县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艺宣传注重思想政治性。文艺演出队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党对农村工作重点为主题,以文化馆(站)干部职工为主体开展送戏下乡,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据统计,演出中85%的节目是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中的新人新事。宣传的大多是来自农民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文化,因此,广大农民普遍反映:“这些节目我们听得懂、记得牢、教育深、效果好。”

2、文艺节目具有乡土气息。为了让山区百姓听得懂、印象深,在排练小品、快板等形式的节目中,演员们用方言土语进行表演。山区农民看了以后,笑声不断,掌声雷动。这些节目在行家看来,也许品位不高,艺术性不强,是下里巴人,可演出中所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节目,宣传了党的精神,唱出了山里山外的新鲜事,反映了本乡本土的真实生活,深受党政领导和许多专业文艺工作者的称赞。演出队的一台戏,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节目通俗对味,成员来自本乡本土,人们看戏尤感亲切。寒冷的冬夜,这里却是春意融融,戏台周围的窗口、阳台、楼顶都挤满了人,村民携老带幼,几乎人人都到场。一些交通不便的山村群众还点着火篾灯,翻山越岭赶来观看。他们杀猪宰羊做豆腐,像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一样盛情款待演出队。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极有感染力,十分贴近群众生活,极大丰富了山区百姓的文化生活。用农民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盼演出队,就像等过年一样,天天都在盼哪!它充分说明了文艺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有感染力和获得群众的赞赏。

3、文艺演出满足群众自我娱乐。送戏下乡既要满足群众欣赏别人表演,获得精神享受和接受教育的需要,还要满足群众自我娱乐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文艺演出正是抓住了温饱后农民渴望文化的强烈要求。在巡回演出中,有些村的文艺骨干准备了一、二个节目,要求插演,起初演出队担心打乱整套节目,会影响演出效果,但实践证明,它不但不会影响整台戏的效果,而且增强了演出气氛,满足了农村青年的参与意识和他们自我表现、自我愉悦的需要。

二、探索山区文艺宣传新方法。

16年来,松阳县坚持送戏下乡巡回演出,不但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成了农村思想教育工作中寓教于乐、繁荣山区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值得一提的是,16年的文艺宣传工作,不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结合形势,内容创新。为弘扬主旋律,跟上时代步伐,反映时代精神,他们每年都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需要,抓住要点,结合党的中心工作,把健康有益、积极向上、激励奋进的文艺节目献给农民兄弟,做到年年送戏下乡,年年有新意。回顾16年来文艺宣传教育的主题,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精神文艺宣传”;1988年,“慰问革命老区”;1989年,“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宣传”;1990年,“路教文艺宣传”;1991年,“社会主义教育宣传”;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为主要内容,宣传“党的十四大精神”;1993年,“十四大精神再教育”;1994年,宣传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鼓励“解放思想脱贫致富奔小康”;1995年,宣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1996年,为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宣队”;1997年,党的十五大精神宣传;1998年,宣传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教育;1999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演出;2000年,“三讲”“双思”教育宣传;2001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宣传演出;2003年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宣传演出。

2、综合多样,形式创新。演出队每年针对实际,围绕中心工作,对当年文艺宣传作出部署:一是调动本地文艺创作骨干,创作相声、小品、快板、双簧、歌曲、舞蹈、三句半、表演唱等各种各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二是集文艺演出、电影、图片展览、科普知识传播为一体,开展综合性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帮助乡镇挖掘弘扬民间艺术。县演出队除了开展多种传统文化形式在全县巡回演出外,还帮助和辅导乡镇文化站发掘和利用罗汉、龙灯、走马灯、桂花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和现代小节目,综合组织文艺宣传队,在乡村进行巡回演出。

3、灵活机动,办法多变。演出队是业余的,每年组织巡回演出,人员、经费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县文化局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经济上采取“财政拨一点,部门集一点,乡镇给一点”的方法解决。人员方面,除了以文化馆、站的干部为主体外,每年都吸收社会上的文艺骨干以及部门中有文艺特长的人参加,组织文艺宣传队下乡巡回演出。

4、持之以恒,地点更新。为了使送戏下乡工作深入全县各个山村,使边远山区农民朋友能看到演出,受到教育,16年来,演出队每年坚持把戏送到每个乡镇的几个村,演出地点年年更换,尽量做到不在同一个点演出,无论是在简陋的礼堂,还是露天的晒场,甚至水库工地上,演员们从不挑剔,有时一天要步行30多里,有时昼夜分两个点连演两场,都从无怨言。演员们坐拖拉机,挤公共汽车,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全县的大小山村,处处留下了他们的歌声、舞姿笑语,充分体现了送戏下乡工作的深入、持续、普及和实效。

5、激励群众,手法创新。为了让文化下乡活动意义更深刻,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采取一些新手法,不但把演出办成观赏型、参与型、还办成激励型。在演出中,有时让观众席前排座位空着,由主持人邀请烈军属、致富能手、优秀教师、人民代表等先进模范人物前排就座,使他们感到有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在演出中,请乡镇领导给先进人物送书画礼品等。这些内容的增加,无形中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弘扬了社会正气,促进了当地社会风气的好转。

三、注重山区文艺宣传新效能。

山区文化建设往往受到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而送戏下乡活动,能够在山区的文化土壤中持续16年,是因为它具备了能够适应山区这个特殊气候和环境的生存机能和生长能力。只要抓住农村工作当前实际,针对性地开展文艺宣传,送戏下乡不仅可行,而且能够生根开花,积极发挥文化的效能作用:

1、推动山区农村文化建设。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是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山区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巩固山区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要途径。通过16年的送戏下乡活动,培养和发现了一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带动农村文化队伍素质的提高,起到播散文化种子,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的作用,对农村建立和健全文化组织,完善文化阵地,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起到了从“送文化下乡”向“留文化在乡”的转变。

2、促进山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文艺演出队巡回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山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扩大了群众的视野,获得更多的信息,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所以许多乡镇领导夸它是“脱贫致富,文化开路。”这就是对送戏下乡所起客观作用的高度概括。

3、促使山区社会风气的转变。由于山区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致使封建迷信、偷盗、等腐朽、愚昧的歪风恶习重新抬头。文艺演出队每年送戏下乡,让山区群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抵制了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远离了、封建迷信等活动,形成了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

脱贫致富范文篇7

一、提高文化素质,立足扶志

在实施万名妇女解困行动中,我们坚持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的思路,把提高广大贫困妇女文化素质、坚定贫困妇女致富信心作为工作重点放在首位,实施了强力突破。一是搞好宣传教育引导致富。我们以解放贫困妇女思想、树立致富信心为目的,组织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开展了“大宣传、大讨论、大总结”活动。通过开辟电视专栏、组织妇女致富典型宣讲等活动,组织贫困妇女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脱贫致富”大讨论,全面总结广大妇女与贫困抗争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宣传妇女在xx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激发了她们脱贫干劲,坚定了致富信心。二是普及科学技术促进致富。为了解决贫困妇女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培训。在培训中,我们采取聘请技术人员巡回讲课、开办贫困妇女技术课堂、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印发技术资料等有效办法,大力普及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切实提高了贫困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x场次,印发资料x万份以上,培训贫困妇女达xx万人。三是妇女干部示范带动致富。针对一些贫困妇女怕赔本、不敢上项目的问题,我们积极组织各级妇女干部进行示范引带,以成功的经验带动贫困妇女大胆上项目。双兴乡东丰村妇代会主任程国英为了解除本村贫困妇女的顾虑,自己种了5亩章丘大葱种子田,亩均获利1000元以上,在她的带动下,当年东丰村就有23名贫困妇女种上了种子田,实现了脱贫致富。xx镇朝阳村贫困妇女高艳娟,在妇代会主任xx的带动下,今年种马铃薯15亩,亩收入达到1000多元,一举还清了外债,摆脱了贫困,迈上了致富之路。

二、增强造血功能,着力扶本

在推进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作为治本措施来抓,坚持走开发式扶贫之路。一是大力发展了以大鹅养殖为主的畜牧经济。根据我县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我们把发展畜牧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确立了牛、羊、猪、鹅四大扶贫开发项目,特别是依托新威大鹅屠宰加工厂,突出发展了鹅经济,对贫困妇女养鹅实行了包资金、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承诺,组织广大妇女养鹅户与企业建立起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利益连结机制,签订了收购合同,切实增强了贫困妇女的养鹅效益。三年来,全县贫困妇女养鹅创收达xx万元,人均增收元。二是大力发展了以瓜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经济。针对瓜菜经济劳动强度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我们引导广大贫困妇女要积极发展瓜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经济。三年来,我们帮助贫困妇女建起了34个瓜菜生产小区,每年发展以油豆角、西红柿、甜瓜等特色蔬菜10万亩左右,年创产值4000万元以上。特别是依托区位优势,沿哈黑公路沿线辟建了32栋温室大棚,建立了5万亩蔬菜开发带,仅此一项,年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xx镇春光村妇女×××原来家庭生活极其贫困,2002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在蔬菜开发带内种植了8亩油豆角,当年即摆脱了贫穷,今年,她进一步扩大瓜菜开发规模,纯收入达2万元,成为全县闻名的妇女致富典型。三是大力发展了以商业服务为主的劳务经济。我们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广大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积极辟建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广大贫困妇女走出去从事家政、餐饮服务等,拓宽了贫困妇女增收渠道。三年来,共组织输出贫困妇女达xx人次,创收近xx万元。四是大力发展以经商贩运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我们还积极引导一些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贫困妇女发展小服装店、小食杂店、小饭店等个体私营经济,并在贷款投放、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三年来,共为贫困妇女协调小额贷款xx万元,开辟经营项目x个,引导xx名贫困妇女从事个体私营经济,人均创收达xx元。

三、实施多元包扶,重点扶弱

为了解决贫困妇女的燃眉之急,保证她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帮扶活动,取得了扶贫解困工作的实效。一是实行部门帮扶。我们抓住市直16个部门包扶我县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市直部门实力强、联络广的优势,积极搞好联络对接工作,使市直部门与我县48个贫困妇女结成了帮扶对子。三年来,市直部门积极为包扶对象定思路、找项目、捐物资、送科技,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48个贫困妇女全部脱贫。在依托上级部门帮扶的同时,我们还确立了71个有实力的部门与12个乡镇的232名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子,这些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贫困妇女提供各种帮助。据统计,三年来,这些部门共为贫困妇女捐赠扶贫资金xx万元,提供各种物资折合人民币xx万元,为贫困妇女争取种养加项目x个,目前这232名贫困妇女已有户实现了脱贫目标。二是组织个人帮扶。在实行部门帮扶的同时,我们组织动员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包扶1—2个贫困妇女,一包到底,直至脱贫,期间如干部调动,由继任者继续包扶。在包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女干部和女能人的作用,组织开展了“巾帼手拉手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通过努力,全县结成帮扶对子1729对,帮扶贫困妇女xx人,目前这些贫困妇女有x人脱贫。三是动员社会帮扶。为了加快贫困妇女脱贫步伐,我们通过大造舆论,引导鼓励,号召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三年来,全县共组织为贫困妇女捐款捐物活动5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7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妇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推动了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的深入开展。

四、强化组织领导,合力扶贫

脱贫致富范文篇8

一、提高文化素质,立足扶志

在实施万名妇女解困行动中,我们坚持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的思路,把提高广大贫困妇女文化素质、坚定贫困妇女致富信心作为工作重点放在首位,实施了强力突破。一是搞好宣传教育引导致富。我们以解放贫困妇女思想、树立致富信心为目的,组织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开展了“大宣传、大讨论、大总结”活动。通过开辟电视专栏、组织妇女致富典型宣讲等活动,组织贫困妇女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脱贫致富”大讨论,全面总结广大妇女与贫困抗争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宣传妇女在xx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激发了她们脱贫干劲,坚定了致富信心。二是普及科学技术促进致富。为了解决贫困妇女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科技培训。在培训中,我们采取聘请技术人员巡回讲课、开办贫困妇女技术课堂、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印发技术资料等有效办法,大力普及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切实提高了贫困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三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x场次,印发资料x万份以上,培训贫困妇女达xx万人。三是妇女干部示范带动致富。针对一些贫困妇女怕赔本、不敢上项目的问题,我们积极组织各级妇女干部进行示范引带,以成功的经验带动贫困妇女大胆上项目。双兴乡东丰村妇代会主任程国英为了解除本村贫困妇女的顾虑,自己种了5亩章丘大葱种子田,亩均获利1000元以上,在她的带动下,当年东丰村就有23名贫困妇女种上了种子田,实现了脱贫致富。xx镇朝阳村贫困妇女高艳娟,在妇代会主任xx的带动下,今年种马铃薯15亩,亩收入达到1000多元,一举还清了外债,摆脱了贫困,迈上了致富之路。

二、增强造血功能,着力扶本

在推进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中,我们坚持把发展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作为治本措施来抓,坚持走开发式扶贫之路。一是大力发展了以大鹅养殖为主的畜牧经济。根据我县资源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我们把发展畜牧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确立了牛、羊、猪、鹅四大扶贫开发项目,特别是依托新威大鹅屠宰加工厂,突出发展了鹅经济,对贫困妇女养鹅实行了包资金、包技术、包销售的“三包”承诺,组织广大妇女养鹅户与企业建立起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利益连结机制,签订了收购合同,切实增强了贫困妇女的养鹅效益。三年来,全县贫困妇女养鹅创收达xx万元,人均增收元。二是大力发展了以瓜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经济。针对瓜菜经济劳动强度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我们引导广大贫困妇女要积极发展瓜菜种植为主的特色经济。三年来,我们帮助贫困妇女建起了34个瓜菜生产小区,每年发展以油豆角、西红柿、甜瓜等特色蔬菜10万亩左右,年创产值4000万元以上。特别是依托区位优势,沿哈黑公路沿线辟建了32栋温室大棚,建立了5万亩蔬菜开发带,仅此一项,年收入达2500万元以上。xx镇春光村妇女×××原来家庭生活极其贫困,2002年,在县妇联的帮助下,在蔬菜开发带内种植了8亩油豆角,当年即摆脱了贫穷,今年,她进一步扩大瓜菜开发规模,纯收入达2万元,成为全县闻名的妇女致富典型。三是大力发展了以商业服务为主的劳务经济。我们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广大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积极辟建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广大贫困妇女走出去从事家政、餐饮服务等,拓宽了贫困妇女增收渠道。三年来,共组织输出贫困妇女达xx人次,创收近xx万元。四是大力发展以经商贩运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我们还积极引导一些有文化、有经营头脑的贫困妇女发展小服装店、小食杂店、小饭店等个体私营经济,并在贷款投放、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三年来,共为贫困妇女协调小额贷款xx万元,开辟经营项目x个,引导xx名贫困妇女从事个体私营经济,人均创收达xx元。

三、实施多元包扶,重点扶弱

为了解决贫困妇女的燃眉之急,保证她们能够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帮扶活动,取得了扶贫解困工作的实效。一是实行部门帮扶。我们抓住市直16个部门包扶我县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市直部门实力强、联络广的优势,积极搞好联络对接工作,使市直部门与我县48个贫困妇女结成了帮扶对子。三年来,市直部门积极为包扶对象定思路、找项目、捐物资、送科技,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48个贫困妇女全部脱贫。在依托上级部门帮扶的同时,我们还确立了71个有实力的部门与12个乡镇的232名贫困妇女结成帮扶对子,这些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为贫困妇女提供各种帮助。据统计,三年来,这些部门共为贫困妇女捐赠扶贫资金xx万元,提供各种物资折合人民币xx万元,为贫困妇女争取种养加项目x个,目前这232名贫困妇女已有户实现了脱贫目标。二是组织个人帮扶。在实行部门帮扶的同时,我们组织动员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包扶1—2个贫困妇女,一包到底,直至脱贫,期间如干部调动,由继任者继续包扶。在包扶中,我们还注意发挥女干部和女能人的作用,组织开展了“巾帼手拉手活动”,形成了强大的帮扶合力。通过努力,全县结成帮扶对子1729对,帮扶贫困妇女xx人,目前这些贫困妇女有x人脱贫。三是动员社会帮扶。为了加快贫困妇女脱贫步伐,我们通过大造舆论,引导鼓励,号召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三年来,全县共组织为贫困妇女捐款捐物活动5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7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妇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推动了万名贫困妇女解困行动的深入开展。

四、强化组织领导,合力扶贫

脱贫致富范文篇9

关键词:山区;小康林业建设;脱贫致富;对策;道路

对于山区经济发展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林业、农业以及畜牧业等,这些年,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建设工程等的实施对山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大对山区林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为建设山区小康林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为人们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1制定精准扶贫政策,为山区小康林业建设创造条件

不同地区其林业产业发展方向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因此要求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造成山区贫困原因的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山区林业发展扶持政策和脱贫政策。以林业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执行产业化脱贫的政策。例如山西省大部分山区都属于典型的贫困地区,省市级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类的扶贫政策,利用退耕还林、林下资源利用以及天保工程等的实施,推动山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属于山西省独特的山区林业“龙头”产业,实现了山区林业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并将其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林下资源开发项目大力发展食用菌、野生森林蔬菜以及药材等项目,同时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融合,打造干果经济林,实现精准脱贫的战略目标。最后,加大对小康林业辅助工程建设的重视力度,例如山区小康林业工程的建设及实施与公路工程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集贸市场工程建设等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地方山区在进行林业建设,实现脱贫致富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为今后绿色森林产品等的运输以及贸易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另外,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当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应当加大对经济林、食用菌以及药材等技术管理的重视力度,结合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农民技术水平,为小康林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基础性条件。

2优化组织结构,为山区林业建设提供动力

山区小康林业建设工程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影响其顺利进行的因素较多,尤其是地方组织结构对整个小康林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区山区特点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当集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组织结构,落实责任制度,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以充分调动林业部门的参与积极性。而地方林业部门在进行贫困区域致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对脱贫区域的林业资源优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引进科学合理的投资项目,建立特色林业建设工程。例如大部分山区林业建设都可以以干果和药材项目为主,通过引入高科技、从密集型的项目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对投入资金等进行一定的整合,实现充分利用,保证每一分投入都能应用到林业建设工程中去,为实现山区人们早日脱贫的目标提供动力支持。

3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山区林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其林业产业工程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这也是山区的资源优势,山区脱贫致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林业产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打破传统建设思维的束缚,充分利用山区林业的优势,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建立山区特色的林业产业。森林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山区林业资源的重视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4加强技术指导等扶持力度,保证山区小康林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科学技术服务项目建设对山区小康林业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各阶段的技术支持工作。在山区林业产业建设初期应当做好科技技术准备支持工作,结合地方林业资源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尤其是应当加大对管理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为实现高效、高质的山区林业产业建设目标提供基础,同时在山区林业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做好相应的培训指导工作,例如可以邀请专门的林业专家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农民在发展林业项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保证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山区脱贫致富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5结论

对于经济落后山区而言,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小康林业建设,使人们摆脱贫困的枷锁,实现真正的富裕。

作者:何会平 单位:山西省河津市林业局

脱贫致富范文篇10

一、制定措施,精准帮扶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在贫困户身上得到充分体现。针对的家庭情况,帮扶人员、镇村干部对其进行详细了解,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分析其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脱贫致富的路子——种植青花椒。

镇自2014年开始发展青花椒种植,家位于青花椒种植规划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征求意愿,因人因户施策,带动种植发展青花椒。

二、转变观念,自力更生

经过帮扶人员、镇村干部的不懈努力,不断多次深入与沟通,不断鼓励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致富。和妻子俩人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要摘掉贫困户帽子。

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鼓励下,他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有了正能量的加持,开始种植青花椒,现在家的10余亩青花椒长势良好,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整体收入,还让家庭收入从以前4、5000元每年,变成了20000多元。这离不开天天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加上帮扶责任人关心支持下,他们种植的青花椒为他们带来了收入,现在他们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不断的努力,的家庭情况大有改观,而且他们已经没有那种因为自己是贫困户而感到自卑的感觉,也改变了左邻右舍对他们的看法。

三、发展产业,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