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时间:2022-04-20 03:14:11

精准扶贫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摘要:如何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精准扶贫视野下德宏州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精准扶贫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脱贫扶贫及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积极化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短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战略方针实施以来,云南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一方面,贫困山区及落后乡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返贫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稳定性、持续性得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品牌化,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理清扶贫攻坚工作思路,不断总结扶贫减贫有益经验,统筹长短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联动机制。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和举措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已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帮扶重点更倾向于扶贫对象的切实生活需求。精准扶贫强调统筹兼顾优化地方政府各项脱贫帮扶资源,实行脱贫对象的精准跟踪管理,确保帮扶工作精准落实到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的重点对策,也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早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

2013年11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后来又多次在重要指示中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了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并最终由理论到实践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思想。精准扶贫为我国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是指引脱贫攻坚战役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是在扶贫攻坚实践中提炼出的良好经验和智慧结晶。相对于依靠区域整体发展脱贫的传统扶贫模式,精准扶贫是更具有减贫效用的针对性较强的脱贫扶贫政策。精准扶贫聚焦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农村贫困地区与贫富差距过大的农村贫困人群,着眼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下导致的绝对贫困问题。

(二)精准扶贫的工作举措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精准扶贫方略制定出多项具体工作举措:第一,精确帮扶到村到户,坚持因户施策,对户帮扶;第二,精确管理农户信息,实行动态追踪,稳定脱贫;第三,全面释放政策能量,构建产业、教育、生态等全方位扶贫体系;第四,合理配置社会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第五,精准推进帮扶力度,提升贫困治理能力等等。精准扶贫战略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优化贫困地区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二、精准扶贫视野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为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积极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二者衔接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良好成果。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都基于中国目前经济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现实背景而提出,两大战略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维护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方略是党的十八大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关键在通过精准分类管理,因地制宜施策,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乡村振兴是党的综合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实背景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通过一些列政策扶持和帮扶措施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两项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相互支撑和协调并进的发展过程。精准扶贫重点是脱贫致富,解决农民生存问题;乡村振兴侧重是持续治贫,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一方面,精准扶贫能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发展能为贫困农民创造生活财富,使其脱离贫困。两大战略的实施,将切实攻克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巩固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农村全面脱贫,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生活富裕的新时代乡村发展目标。

(二)乡村振兴能够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精准扶贫是从贫困户具体致贫因素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帮扶措施,帮助农户脱贫的阶段性扶贫政策。乡村振兴则是注重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运用一系列政策引导,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持续性战略安排。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村经济高效发展,乡村治理有序进行,乡风文化传承发扬,生态文明合理建设等诸多领域,战略范围更为深远和广泛。乡村振兴是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也是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扶持、教育培训、文化引领、乡村治理等措施,真正形成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良好局面。乡村振兴能够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从根源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确保精准扶贫成果的长效性。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振兴动力,以贫困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创新创业为致富手段,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实现农民稳定脱贫。

(三)乡村振兴促进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并不意味着彻底终结贫困现象。随着脱贫攻坚中绝对贫困的消除,我国的贫困问题将转变为更为复杂的多维度相对贫困。针对新的贫困问题,必须寻找一条标本兼治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首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障乡村居民持续增收,防止返贫现象,缓解相对贫困问题。其次,有效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美丽乡村,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后,通过乡村振兴发展,逐渐缩短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有效解决城乡贫富差距问题,最终实现农村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是助推脱贫攻坚成果纵深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巩固可持续脱贫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乡村振兴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方面政策向乡村倾斜,诸多财政扶持乡村落地生根,刺激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中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多种业态良性竞争的发展环境。乡村振兴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科技创新元素自然融入到乡村产业、乡土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规划,科学发展乡村区位优势产业,优化配配置农村生产要素资源,促进农村居民稳定增收致富,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三、精准扶贫视野下德宏州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德宏州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接壤,全州边境线长达500多公里,是我国距印度洋最近的陆地口岸,也是我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经济大走廊的重要支点。德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合聚居,其中世居的几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大多散居于山区之中,贫困问题较为严重。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因素导致了德宏州山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贫困的典型特征。基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德宏州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为保证扶贫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德宏州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培育区域性特色产业,打造乡村产业体系

德宏州由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延部分与高黎贡山西部延伸山脉组成,为典型的低纬高原地貌,且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特征比较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差不大,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具有适宜山区农业产业发展的自然气候条件。除此之外,德宏州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素有“植物王国”的美称。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为德宏州培育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乡村振兴发展,农业振兴是根本,而农业经济发展规模受农业产业体系化程度影响较为明显。为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德宏州认真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积极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生产。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具有附加价值高、环境污染小、可持续性好等优点,因此,乡村农业振兴应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德宏州近年来在各乡镇中积极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并已建成多个具有良好带动效应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例如位于遮放镇允午村的遮放贡米基地,传承着象耕时代“遮放贡”的种植历史经验,在古老“遮放贡毫”品种基础上培育出新的贡米品种,其米粒颗大细长,色泽晶莹如玉,米饭香软可口,遮放贡米因此声名远播。再如风平镇坝么村利用村内水稻田坝,在植稻季节放养生态活鱼,形成绿色生态基塘养殖模式,生态稻花鱼肉质紧实,口感鲜嫩,市场价值较高。为保证农业产业效应,必须打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零散分布的农业产业布局,德宏州在农业产业连片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山区与坝区互补,农户与基地合作,连片种养殖发展。例如德宏州小粒咖啡、澳洲坚果种植面积现居全国第一,种植技术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两大产业已成为德宏州农业支柱产业。2.突出区域独有产业资源,形成特色化产业。德宏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特色农产品极为丰富,例如高山蔬菜、热带水果、生态茶叶、珍贵香料、有机坚果等等。随着云南省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区建设机遇的到来,德宏州在整合粮食、蔗糖、茶叶、橡胶、畜牧等传统农业产业生产基础上,筛选出最具德宏优势和特色的7个农业产业:咖啡、坚果、核桃、柠檬、竹子、油茶、番麻,重点扶持开发。德宏州开始加大产业资源对外宣传力度,利用热播媒体积极推介区域内特有农业产品及少数民族乡土文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产业。例如德宏后谷小粒咖啡曾被外交部长称赞为“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咖啡”,盈江丽薯、遮放贡米、澳洲坚果等特色产品也成为了广大消费者追捧的热卖产品。德宏州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积极依托区域内独有产业资源,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乡村振兴为路径,找准产业发展目标,拓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例如五岔路乡景颇族村寨弯丹村被称为“弯丹牛之乡”,弯丹牛为德宏州内品质优良的养殖肉牛种类,因养殖地弯丹村而得名。为解决当地少数民族养殖条件落后及养殖规模零散的情况,扶贫工作组多次聘请养殖专家到村传授养殖技术,并积极投建养殖基地,为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找到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整合乡村优势资源,开发乡村经济新模式

精准扶贫视野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要求乡村发展要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引领,整合乡村优势资源,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不断开发乡村经济新模式,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德宏州因其宜居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风景迷人的乡村边寨风光,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乡村产业资源。在有效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德宏州积极开发乡村田园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乡村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模式。1.依托乡村田园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德宏州境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历史由来已久,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比较单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德宏州依托乡村田园生态,积极推进乡村田园生态旅游产业,构建乡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方式,形成“田园生态+旅游”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在乡村旅游产业中将田园生态、休闲养生、边境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捆绑发展,构建出具有边境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例如芒市田园生态旅游示范村回贤古寨,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辅以乡村有机农产品种植、花卉盆景栽培、农副产品销售、乡村民宿开发等,以立体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带动村寨经济全方位发展,成功开拓田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再如以德宏州世居主体少数民族傣族文化为底蕴开发的“七星傣寨”乡村旅游示范区,以芒市镇芒满、芒晃、芒杏、偏窝、勐目、芒国、田头七个傣族村寨统筹建设具有傣族特色文化的旅游综合区。利用各村寨民居特有民族文化及独有乡村风貌,打造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题。以傣族农耕美食文化、生态休闲野趣、傣族民俗体验等旅游主题活动吸引了州内外大批游客前往观光,已成为德宏州乡村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亮点品牌,对周边村寨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辐射作用。2.传承民族技艺,发展文化产业。德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凝结历史印迹及人民智慧的民族技艺,但由于民族传统文化工艺产业发展的局限性,部分民族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境地。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德宏州充分利用乡村民族产业保护措施,积极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工艺,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产品广泛传播,形成具有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例如盈江万象王国通过传承和发扬盈江当地傣族人民精湛的竹编技艺,将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在原有竹编生活用品及竹编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竹编家居装饰、竹编景观造型等各类具有民族风情的竹编工艺产品。又如三台山乡利用当地德昂族居民世代相传的酸茶制作工艺,重兴酸茶产业。作为茶中珍品的德昂酸茶,其制作工序及技艺是历经世代德昂族代代相传而袭,且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价值。三台山乡在德昂族文化体验区详细展示了德昂酸茶“晒、凉、炒、揉、烘”的精细制作程序,对德昂族文化与酸茶技艺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各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在实现乡村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都无形之中传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技艺,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3.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广乡村电商平台。在全面贯彻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部署要求下,德宏州各级政府结合州内乡村发展实情,围绕德宏乡村产业布局,以实施国家电子商务乡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积极构建全州各县市层级联动的乡村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在推广乡村电商平台中,不断完善乡村基础流通设施建设,构建乡村电商供应链完整体系,加大乡村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培训力度,提升乡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质量。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德宏州生态环保、绿色健康、新鲜优质的农特产品纷纷走出大山,成为电商平台中热销的产品,乡村农户直接增收受益。下一步,德宏州将整州推进城乡互动发展、城乡双向流通的电子商务服务渠道,以发挥电子商务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新引擎。

(三)加强扶持政策倾斜,助力乡村经济多业态发展

近年来,德宏州立足乡村振兴发展,聚焦脱贫薄弱区域,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优化配置扶贫项目资金,推进金融惠民服务政策,积极促进乡村经济协调发展。确保贫困山区、落后乡村经济发展的帮扶政策的有效落实,采取一系列加强贫困山区和贫困乡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在项目资金、人才引进、金融税收等方面向贫困区域倾斜,努力发展贫困落后地区经济,千方百计地增加贫困乡村居民收入。落实金融扶持贷款、乡村用地用电等政策措施,鼓励在城务工农民、创业企业家、科技人员等返乡创业,助力乡村经济业态发展。通过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广大投资者偏向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精准扶贫,加快推挤乡村振兴发展是党和国家着眼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局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保证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进一步延续,必须依托相关产业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实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助推乡村居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李杰.基于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对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2):151-152.

[2]代承霞.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路径[J].乡村科技,2020(17):15-16+18.

[3]李小佳.以精准扶贫为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智库时代,2019(51):16-17.

[4]杨勇,李士燃,杨春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逻辑与路径[J].蚌埠学院学报,2019,8(06):81-85.

[5]杨中柱.乡村振兴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考[J].农业科学研究,2018,39(04):72-77.

作者:梅春燕 单位:德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