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

时间:2022-04-02 03:57:52

绿色金融生态经济带建设探索

摘要:近年来政策端的持续发力,为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本文对生态经济和绿色金融的概念、玉溪市“三湖”生态经济带经济金融概况进行梳理总结,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生态经济;金融深化;风险防范;玉溪市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引。玉溪市规划把“三湖”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玉溪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促进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重要实践,也是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生态立市理念,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抓手构建生态文明,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引领、绿色富民的新探索。生态经济带建设需要金融支持,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9月绿色金融被纳入杭州G20重要议题。2017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广东、浙江、江西、贵州、新疆选择部分区域建立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从加大投放绿色信贷、增加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保险、设立绿色基金、完善绿色信用体系、设立环境权益市场、加大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基于上述现实与政策背景,本文站在绿色金融的视角,分析金融支持“三湖”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现状、问题,探索金融支持的下一步路径选择,为把“三湖”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玉溪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现金融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提供参考性政策建议。

二、生态经济与绿色金融

(一)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顺应并将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有机结合的经济,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各种组成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量,突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最终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最优目标,是实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与经济高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二)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绿色理论和实践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衍生出的新概念,其本质上是一系列金融工具、市场机制和监管安排的加总。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倡议和推动下首次写入G20峰会公报,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在我国,过去短短的几年中,绿色金融已经从一个“金融产品”的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也正在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之后我国绿色金融市场有了较大发展。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刚刚起步,当年发行规模就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各省市已经建立了20多个地方性的绿色产业基金,包括绿色ABS、绿色PPP、碳金融、绿色保险等在内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快速涌现。

三、玉溪市“三湖”生态经济带经济金融发展概况

“三湖”生态经济带是含抚仙湖、星云湖和杞麓湖的江川、澄江、通海、华宁4个县区,国土面积占玉溪全市的23.9%,人口占42.5%,“三湖”蓄水量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水量的78%,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在玉溪市乃至云南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强化“三湖”保护治理、发展“三湖”生态经济意义重大。如表1所示,2017年“三湖”区域地区生产总值381.1亿元,占玉溪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6.9%,其中,贡献度最大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占玉溪全市比重的32.8%,贡献度最小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玉溪全市比重的9.1%。金融方面,2017年末“三湖”生态经济带金融总量占比大致与经济总量占比一致,各项存款、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玉溪市的比重为25.3%和28.2%,总体而言,体量较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四、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生态经济与现存产业基础存在冲突。发展生态经济与对地方政府GDP的考核难以兼顾。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等绿色经济速度较慢,而发展一些“两高一剩”行业,虽然对环境有副作用、耗用能源,但对地方经济增长能在较短时间内反映发展成果。如澄江县已探明磷矿资源储量6.5亿吨,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磷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初,澄江县委、政府就提出“磷电结合,以磷养电,以电促磷”的工业发展思路,经过近30年的发展,澄江县磷化工已成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同样,华宁县也盛产磷矿,黄磷生产企业较多,缴纳税收较多,华宁县委县政府将黄磷行业定位华宁县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环保力度的加大,磷化工已经成为“两高一剩”产业,不是绿色金融应该积极支持的对象。(二)经济金融总量较小,金融深化率亟待提升。从金融与经济的相关性看,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受地区经济总量水平的制约。据表2显示,2012~2017年“三湖”生态经济带生产总值占玉溪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增长,从21.3%升至26.9%,贷款余额在全市中的比重也在增长,从24.7%升至28.2%,但占比始终较低,一直未超过30%。地区经济总量水平的滞后,给金融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金融发展的不充分也给经济增长带来抑制效应,从金融深化率(贷款余额/地区生产总值)指标看,2012~2017年玉溪全市金融深化率从63.2%稳步上升至70.4%,金融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大,然而,“三湖”生态经济带金融深化率虽然整体上高于全市水平,但却呈现出维持平稳运行态势,从2012年的73.4%变化至2017年的73.9%,仅上升0.5个百分点,落后了玉溪全市增幅6.7个百分点,表明金融对“三湖”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还有待着力提升。(三)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一是部分企业存在简单盲目扩张问题。“三湖”生态经济带多数民营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理念缺失,对企业发展缺乏规划,在经济上升周期,倾向于简单的规模扩张获取规模效益。一些在行业内经营较好的企业,难以面对其他行业高回报的诱惑,盲目扩张资产和跨业经营,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从而陷入经营困境。二是小微企业联保互保拖垮优质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一直深受通海县钢贸等小微企业的青睐,同时也是各家银行拓展信贷规模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通过联保互保、交叉形成融资担保链圈,放大企业风险效应,将影响到多家联保企业的经营,优质企业被联保企业拖垮的现象频频发生。三是部分企业由于参与民间借贷,融资成本暴增,资金链紧张,系统外积累风险隐患逐步暴露,并向银行系统传导。四是金融依法维权较为艰难。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依法起诉的贷款很难按照银行意愿如数收回,导致企业和个人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四)绿色金融专业性强,风险防范难度大。一是风险评估难把控。由于银行普遍缺乏从绿色发展角度对绿色贷款进行风险量化和可行性评估的专业人员,对环境风险的识别、监测和控制能力不够,加上环保部门环境评价报告的局限性,难以满足银行环境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对绿色贷款涉及的环境风险评估、企业环保信息的判断和贷款定价等均难以把控。如A银行反映,由于对相关行业的环保、节能、低碳等知识的不了解,很多绿色金融活动不敢开展或不知道如何开展,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或者跟在同行后面亦步亦趋。二是监管层面存在合规性风险。如当前尽管人民银行和一些绿色金融研究机构对绿色金融概念与内涵有相应的解读,但除人民银行对绿色贷款过专项统计制度外,其它如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等各类绿色金融业态,在统计口径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从实际报数情况看,各商业银行对绿色贷款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大多数商业银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制定本行的绿色贷款战略规划、制度文件和信贷产品,统计口径较为宽泛。

五、政策建议

(一)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引导产业发展向生态经济转型。生态发展是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设立“三湖”绿色发展基金,能给予“三湖”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金融支持,此基金本质上是一种产业投资基金,能以自身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一方面优选项目,给项目、企业作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广泛吸引投资者,积聚起大量的社会资金,从而形成资金优势,以便给“三湖”生态经济带优选的项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不仅如此,由于绿色产业基金的投资,使生态经济带内相关项目、企业财务状况得以改善和优化,往往能“虹吸”入数倍的银行绿色信贷,包括“虹吸”入省外甚至国外银行绿色信贷。(二)夯实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经济带建设的硬设施。一是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引导商业银行到“三湖”生态经济带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在“三湖”生态经济带发挥绿色信贷主力军作用,为“三湖”生态经济带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引入“三湖”及周边流域,明确磷化工、造纸等环境高危行业实行强制性绿色保险,利用市场化的成本调节机制实现环境污染成本的显性化。二是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在“三湖”生态经济带设立各类担保机构,包括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立的商业性担保公司等;完善抵押登记等融资中介机构,包括各种不动产抵押登记机构,也包括各类动产抵押登记机构。(三)完善绿色金融支持生态经济带建设的软环境。一是健全绿色贷款激励机制。按照“三湖”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对金融支持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产业和区域,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或绿色贷款投放力度达到一定规模的金融机构予以财政性资金存款开户和资源分配上的倾斜,加大监管财税支持力度,对绿色贷款在核销不良、计提拨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提升金融机构参与发展生态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三湖“地区的银行机构、企业、中介机构、政府财政密切合作,健全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在贷款发生损失时可以通过分担机制释放信贷风险,以帮助金融机构分散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三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将环保、质检、安监等部门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完善企业信息数据库,为商业银行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提供准确全面的企业信用信息支持服务。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和惠农支付体系建设,推进货币电子化进程,实现金融服务现代化。四是完善金融创新机制。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探索特色小镇、庄园经济绿色信贷等新的业务项目。

参考文献

[1]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2]廖进球,吕江林.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J].金融与经济,2008(12):10-13.

[3]庄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下江西绿色信贷机制建设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4(02):62-63.

作者:汤茂洋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玉溪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