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13 10:24:02

市场经济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皖北地方戏曲我国著名的剧种之一,更是安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思想,是其智慧的宝贵结晶,不仅展现了皖北地区的民俗特色,同时也蕴藏着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社会、不同思想浪潮,对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阻碍,怎样有效传承与推动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成为了当前该地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市场经济条件,分析了当前皖北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所遇到的困境,针对具体现状,通过积极改革、创新内容形式,重视教育、培养有效人才,明确需求、稳固拓展阵地三个维度,提出了促进皖北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皖北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现状;有效路径

皖北戏曲是安徽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在安徽、鲁南以及苏北等地广泛流传,其中主要的代表戏曲有四平调、亳州梆剧、坠子戏、推剧、泗州戏、淮北花鼓戏等,而泗州戏更是被纳入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皖北戏曲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解放后成为了展现地方特色的有效载体,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皖北戏曲是从民间说唱的形式逐渐发展并形成了极具当地特征的戏曲唱腔体系,与其他地方戏曲同样汇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精神,是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根基,更是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自皖北戏曲中的泗州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皖北地方戏曲逐渐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大众的重视与保护。但根据当前皖北地方戏曲自身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遇到了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其有效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对此,应充分重视皖北地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其在新时期的发展。

一、当前皖北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一)发展空间缩小、市场严重萎缩。首先在体制上,以泗州戏来说,宿州的剧团属于事业性机构,在行政编排上归属政府管理下,在业务发展上又全部由市场决定。依据常理来说,这样的体制有助于泗州戏在当地的发展,但目前剧团并未真正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当下正处在生存艰难时期。其次在费用上,近些年剧团资金不足,排练一场戏曲所需要的演员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众多,并且还要承担一些场地与宣传等方面的费用,后期维护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但仅凭政府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可吸引社会其他机构进行赞助,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免费戏票,进而就要提高票价,最终让更多人因票价过高而不愿去观看演出。最后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目前剧场类的演出场地,常常会有其他戏曲、歌舞表演,尤其是在特殊的节日时,常有外来团体进行庆祝演出,改变了当前大众对戏曲的审美观念,从而让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1]。(二)失去传统生机、无法吸引大众。从皖北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来看,老一辈演员的整体文化素养并不高,部分人员甚至没有任何文化基础,但却在当时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与欢迎,充分推动了皖北地方戏曲的迅速发展。但当前,虽然整体演员的文化素养有了显著的提升,且大部分为本科学历,可却导致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日益衰落。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在于其戏曲自身发展空间愈发狭窄,同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当中的话语权逐渐被削弱。戏曲在其发展历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出时代文化,而地方特色还决定着市场与观众的认可,众多经典的传统戏曲都是将当下社会文化与地方特色相互结合,在腔调上优美动听,表演感染性强,用显著的戏曲魅力吸引着广大群众,更用完整的情节完美阐释了戏如人生的真谛。但由于皖北地方戏曲未对表演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则显得过于落后,无法顺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进而造成无人问津的尴尬窘状。以往戏曲主要的消费群体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对于戏曲有着特殊的情结,更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而对于现代的中青年以及青少年群体来说,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流行文化的氛围中成长,更倾向于新鲜事物,在他们眼中的传统地方戏曲,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皖北地方戏曲缺乏创新。显著的地方特色是皖北戏曲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在当代社会不断发展下,这种本应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戏曲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2]。此外,皖北地方戏曲以往的表演形式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消费的多样性的今天,各种新颖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创新能力成为占领市场、获得广大观众的关键。但在当前的形势中,皖北地方戏曲内容依旧落后,形式整体单调乏味,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对戏曲艺术的审美需求,某些戏曲精华与不足同时存在,并未安排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整理。而重新创编的优秀剧目作品又较少,导致严重的剧本匮乏状况。在表演形式上,由于导演与演员个人素养不足,缺乏创新能力,习惯生搬硬套的方法,无法更好的促进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最终与当代大众越来越远,只能面临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三)缺少传承人才、发展动力不足。皖北地方戏曲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建立高素养的人才团队,但戏曲方面的艺术专业人才的团队建设与其他专业不同,不可以采取批量性的运行。培养一名优秀的皖北戏曲演员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的时间,培养后还要通过长时间的磨练才能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戏曲演员,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涉及到有关的配套政策。但目前,由于皖北地方戏曲演出团体整个经济实力较弱,演员们的薪资较低,大部分青年演员都相继转行到其他工作。传承人的大量流失与不足将会直接造成皖北地方戏曲无法向前发展的情况,与此同时,戏曲演员的不足也侧面说明了社会经济保障存在的缺陷,戏曲演员并未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与肯定,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更没有体会到成就感。虽然艺术是崇高无价的,但若是艺术从业人员并未有着高尚的艺术追求,且无法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进而无法安心继续工作。针对这样的状况,必须要充分尊重传统艺术,重视市场的基础,全力培养优秀人才,健全有关政策体制,以此来留住人才、建设稳固的人才团队。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皖北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改革、创新内容形式。首先应积极丰富戏曲内容。皖北地方戏曲想要提高整体剧目的质量,就应从加强编剧团队质量入手,要在提升剧作者艺术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仔细研究皖北戏曲艺术存在的规律,深入现实生活寻找时代特征,才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戏曲。当前,皖北地方戏曲的编剧团队规模较小,且不太稳定,无法开展定向培养。同时,作为皖北戏曲内容的编剧,应对戏曲特色有着全面的了解,掌握演员的优势与表演水平,确保展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通常来说,皖北地方戏曲善于体现当地风土民俗,用粗狂豪迈、幽默有趣的方式为主,这些精髓都是当代表演者应有效继承与大力弘扬的。真正的好剧本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因而就需要人物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增强人物的复杂色彩,才能让形象塑造的更加饱满,才能展现出剧本所要传递的核心思想与强大的感染力[3]。其次,要敢于创新,拓展戏曲腔调。戏曲唱腔是其内在灵魂,像是泗州戏在最初说唱时,主要是依靠唱腔获胜。皖北地方戏曲是广泛汲取当地民歌艺术及同类戏曲的优势唱腔而逐渐形成,调门流畅婉转,优美悠扬,自成音律,表达着强烈的情感与独特的韵味。某个事物在形成后,想要继续推动其发展,就要积极大胆的去创新。在革新唱腔当中,既要向优秀的老艺术家们学习,也要善于横向借鉴,不断丰富。只有在充分尊重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改革,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与欢迎。最后,应主动借鉴,取长补短。皖北地方戏曲在舞台表演的时间很短暂,戏曲演出模式有待成熟,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借鉴其他种类的戏曲并加以创新。而所谓的借鉴与传承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学会灵活运用、融会贯通,用恰当的方式将所学到的精华融入到自身的戏曲的中。并且借鉴也不应只是局限在小范围内,应面向全国,着眼世界,向更加优秀的戏曲迈进,让皖北地方戏曲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二)重视教育、培养后继人才。首先,重点培养优秀演员,增强戏曲的影响力。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及其艺术形式成熟,主要通过优秀的表演者所体现的。优秀演员是戏曲的历史结晶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例如京剧如果没有家喻户晓的四大名旦和顶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推广,就无法在我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皖北地方戏曲作为小众戏曲种类而言,较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并不多,影响力也相对其他剧种较为逊色,这主要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约束与影响,并未广泛的普及。同时也因为有关部门不重视,没有极早的定制完善的扶持政策,影响了进一步发展。优秀演员的产生,既需要演员自身付出努力,也需要地方的大力栽培与扶植。此外,对优秀演员的宣传力度也要加大。当然,能力出色的演员不能仅凭社会大众的一味追捧,要依靠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去努力奋斗、不断提升,用实力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赞扬,而在这其中,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助力要素。当前演员上台展现的舞台有限,应为他们提供演出演出机会与平台。其次,重视人才的流动。以往表演员属于自由性职业,剧团负责发送邀请,表演结束后,去留由演员自己决定。但现如今,演员属于剧团中的固定团员,受到规定与协议的限制,无法自由流动,从行政管理来说,演员职业的固定更好一些。但若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流动也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当演员处在全新的陌生环境中,会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舒展自己的艺术才华,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剧团的表演类型,同时又能充分吸引更多社会大众,提高影响力,同时还能促进表演艺术的进一步交流,这无疑对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流动模式也同样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其流动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要将其纳入到主要管理部门的规划中,加强各地戏曲艺术的沟通与互动,为演员谋得更多演出舞台,全面促进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三)明确需求、稳固拓展阵地。皖北地方戏曲的展现舞台主要集中在农村,当前因为剧团多在县城与市区,加上编制方面存在的种种限制条件,剧团数量较少,无法覆盖相关农村地区。农村中的发展阵地是依靠半农半艺形式的剧团或是民间业余宣传大队来维护其发展的。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人为了谋求生存,逐渐选择放弃从事演艺,而改行到其他领域中。一些想要唱戏的人却又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比如自主成立的戏班,虽然近些年准许这样的民间戏班发展,但却要收取较高的费用,导致大多数因经济原因而不得已放弃。在皖北其他地区甚至没有戏曲类的民间文化活动。这样的市场空白,并没有为广大群众创造与戏曲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仅影响着发展,更是无法培养有效的继承人。稳固及拓展皖北地方戏曲民间演出阵地,是提升皖北地方戏曲群众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其发展当地特色文化的必然选择。因此,就应充分坚持走专业与业余双向并存的发展道路。在农村地区,要积极鼓励并帮助民间自主成立的业余戏曲团体与半农半艺形式的剧团,扶持他们更好地发展,通过有利政策提供相关优惠,加大资金投入,给予这些剧团扶持力度,调动他们的热情与积极性,将农村区域的戏曲文化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而对于专业性质的戏曲团体,要在基础的扶持政策上,还要为其寻找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展其演出渠道,增强戏曲的影响力。结语当前,面对皖北地方戏曲发展中所遇到的发展空间小、无法吸引社会群众、缺乏有效的传承人才等严峻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缺乏创新能力,表演内容与形式无法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无法契合当代大众的戏曲艺术需求。对此,就需要结合皖北地方戏曲的艺术特色,纵向传承发展,横向积极借鉴,通过创新内容与形式、培养优秀人才、稳固拓展戏曲阵地等有效路径,全面提高皖北地方戏曲只来性,实现传统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创造,重现皖北地方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钦媛,金玥.泗州戏的发展与传承之我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2):110-112.

[2]李洪.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7(04):41.

[3]张黎黎.泗州戏的生存境遇与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0):17-18+88.

作者:张宏伟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