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1

市场面方面,各种定价模型的提出生命周期短暂,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我国市场的这两个基本特点出发来综合探索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及运行机制。我国深沪股市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成熟的股市相比起来,还显得很年轻,还在不断地成长与完善之中。因此,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但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获得利益,也有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的运行机制分析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的行为。无论是短、中、长线投资,还是技术炒作或基本面投资反映的都是一种投资理念,反映了市场对整个证券市场,相关行业及个股的定位问题。因此,综合来看,这个投资需求的产生来自于从基本面分析出的一个投资理由主要包括公司的成长性,主要方面在行业特征、发展速度,公司的持续发展情况及技术面的投机理由。而在市场中,由于资本对利得的追逐,表现为对不同基本面的板块的供需状况有异,这种投资理由的系统化就逐渐会形成一定的投资理念,以指导投资者进行稳健投资,这就成为市场建立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模型的基础。而这种定价方式具有萌发、发展、高潮、到崩溃的运行特性,本身就是在矛盾中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基本上近似于资本七义国家经济危机的运行过程,因为二者都是由其逐利本性所决定。

因此,在市场投资理念的分析和关注成为成功投资的关键点之二。比如,在市场中由于网络科技股的重新定价反映了对高速成长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股票的一种理念变化,这种思维的变化最终影响了生物基因类股票的重新定位。而现在市场中开始的水泥加鼠标的运行模式,这种方式的定价又怎样来合理确定股价,公司的这种变化,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公司运行内容的变化对公司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都是值得分析和关注的。这种影响、变化对公司的竟争力的影响会在资本市场上产生怎样的一种变化,市场理念的不断萌发、发展、讨论,争辩将会使资金在股票的技术面有反映。由于理念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同的操作思维将会给它以不同的定价。因此,作为一位中小散户应尽量成为不知不觉者,追随市场主流资金的流动趋势。在国外市场就是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机制的产生,在我国市场就是不同板块的资金流向,运行趋势。这点的关键是强调技术面的重要性。

二、投资理念的转变在上述三方面的关系中,是每一个方面都需全面的了解,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一个全才吗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基本面决定市场面,决定了技术面。因为任何新的投资理念的兴起都需要基本面的支撑,都需要从基本面的变化来找到其提出、变化的根据。基本面分析的弱点在于其只能够提出一只股票是否有介人或卖出的价值。应该说,从其本身延伸出的投资理念是能够站住脚的。其价值在于判断未来公司所在行业、所在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成长性水平,从而决定公司股票价格应该相对升高业绩提升还是下跌业绩下跌,决定波段操作介入的时机。市场面反映了基本面的基本特性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也是技术面层面对一类个股的定位的原则性基础。这种定价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即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理智的投资群体,其投资理念都是源自成熟市场而来。但两个市场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参与者、机制、环境都不一样。一般来讲,对不成熟市场显得投机性强,个股的波动幅度加大,这是其本身投资理念的不成熟的反映。因此,波段操作显得相当重要。在成熟市场由于不同定价模型的产生都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其发展经历如同上所分析的四个阶段。的运行基本上证实了这种变化。在这里加强基本面分析,加强市场投资理念的确定,长线持有,在一种理念发生转变之时卖出,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它分析的关键是市场对不同生产类型的公司的定价是如何。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定价争论,确立、转变等值得重点关注。

其缺点是理念的形成是不断争论的过程,只有市场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在我国股票市场其关键市场理念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其本身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股票定价机制。每一种投资理念的变化由于来的草率泊来品,市场本身属于一个和世界金融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异类。由大量的资金堆砌成的高市盈率的市场按照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运行趋势来看,融入世界金融大市场是必然的事。在全球主要的股票定价趋势情况下,它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向低市盈率发展。因此,在加入后的年时间对我国股票市场而言,并不是大发展的时期,而是规范的时期,时间长、力度大、影响深远。我国股票市场不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在转型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运行格局种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理念会怎样变化,这对市场的板块有何影响,值得分析。其相同之处从市场的层面来看,首先由于不同行业的成长生不一样,其定价应不一样,而市场对该类股票在其基本面不发生较大改变之前的定价可从同一板块、同行业的同类个股的总体市盈率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市盈率标准。

因此,从这点出发,对于由于公司新项目投产或资产重组后业绩得到改善的个股将重新定位。这种分析的原理在于既然大家对该行业持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出现“低评”的个股时将会对该类股票不断买进。这种方法是投资于个股,中短线持股为宜。当然,当某一类个股由于宏观面的好转出现业绩的提升,成长性加快,从而在该公司股价的市场定位方面将相应发生变化。投资理念的短期主要功能仅在于追随成熟市场的变化。解释不成熟市场的原因。由于不成熟市场存在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这种市场的一种定价功能就是把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比如提出小盘科技股票倍的市盈率。提出倍的市盈率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主要用于解释一种现象的理论本身就不具有起理论基础的稳定性,逻辑上的不严密,因而在指导实践上将显得滞后在现在我国股票市场对股票的定价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什么。是市盈率法则不是。因为在我国市场不能够建立有效的股票定价模型,因为对股票价格定价的市场原因是以成长性为表象,在资金的推动下、技术面的判断才成为一个股票股价的主要定价基础,表现为现在流行的是比价效应和板块的联动效应。个股炒作看重题材的力度主要涉及业绩方面的题材。要分析其不变化趋势,首先得从长本期来看由于其最终会回归合理化,因此,短期投资理念的生命周期更短,变化更频繁。我国股票的整体来讲是缺乏投资价值,缺乏外国大资金介入的价值。

因此,不管怎样,其价值中枢将逐渐下移,包括绝对方面对夕阳行业和相对方面对朝阳行业。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这种定价更多的依据基本面、资金面和技术面来得出的博弈结果。因为技术面在市场的操作中显得比成熟市场更为重要。而市场技术面最关键的在于趋势,短期、中期趋势的分析成为关键。当然技术分析的弱点是多方面的,比如敏感性等。资金面的关键是国家对相关投资仁体的金融监管的松与紧。盘面或技术面的变化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情况。因为市场总有先知先觉者在进行趋势的判断,总有擅长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在进行分析。大盘能够向上运行的原因在于市场指数以红盘报收,表明市场中的上涨家数大于下跌家数,表明市场中具有这种买入需求的投资者多于卖出的投资者,因此,从基本面、政策面、行业特征得出的一种需求趋向变化是一个宏观性的判定,而通过市场而表现出的需求变化就是各种板块的总体趋势及其演变。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都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都是能够先知先觉的是少数,大多是不知不觉如技术分析者,甚至是后知后觉。因此,一种趋势的演变所反映的基本面特性或基本面问题是会最终影响它能够影响的范围,技术面的变化就是这种基本面变化的先兆。同时它与市面具有双向的功能。一方面是在市场低迷结合资金面给出一个大概的定价区间,从而创造出市场在现阶段的定价模型。由于定价模型本身的基础不稳定,因此,它在一波行情中就不断的演绎了一个生死轮回,在沉迷中爆发,在高涨中死亡,符合市场本身的特点。盘面分析的关键之一包括技术分析和板块的分析。应该来讲技术形态的趋势是市场整体态势的描述,是对市场进一步运行进行宏观判断。板块分析是反映了市场运行的微观层面,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直接性。从趋势来看,无沦是技术分析还是板块分析都具有此特点,不过,技术上的趋势变化频繁。板块的运行趋势相对稳定。二者关系是技术面从趋势的层面决定,反映板块的运行动向,板块的运行动向及变化趋势主要是各个板块活跃程度的变化,周期性的变化将对大盘的运行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即当处于短或中期处于上升或下跌态势,两者都一致时,这种趋势将继续维持。如趋势发生改变的时刻、下跌、上升的维持当处于盘整态势时,盘面的演变、各个板块的活跃程度及其趋势将率先反映这一点。它的弱点在于盘整态势中,也有表现较好的板块,这时候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弱点。从而得出错误判断。避免的方式是分析上涨的板块活跃度如何,进一步的演变趋势如何,上升和下跌的板块是如何演变,速度、力度的变化如何在从宏观看技术面的运行态势,基本上能够得出一定的分析判定。超级秘书网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2

【关键词】市场环境变化,企业应对策略,发展新趋势

新时代的市场发展趋势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发展,然而不变的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市场环境发展总体呈现出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等重要趋势,营销策略创新正式为了适应这一宏观环境而产生的。

企业的竞争和营销战略是建立在对以往的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理解之上。因此,环境一旦改变,企业的营销方法也应随之而变。以下就是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新趋势以及企业应采取的新策略进行一一探讨。

一、市场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一)“金字塔”式营销组织向“扁平化”营销组织的转变

传统的市场营销力求以最优的产品服务于最高级的顾客,而现代市场营销组织则是尽可能地贴近消费者,通过区域或联合配送的方式减少营销层级,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也为扁平化的营销组织提供了便利,从而形成了一种网络化和协同化的经济共同体。

(二)“短期”营销理念向“可持续发展”营销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是以业绩为核心,而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更注重创造企业的经营特色和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表现为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重视维护客户群,在营销过程中坚持以合作为中心,树立共赢理念,并且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和知识资本的积累。

(三)“独立”营销领域向“混合”营销领域的转变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以及国际市场国内化的潮流趋势。随着自由贸易区域的扩大,传统的独立营销领域逐渐融合,并逐渐向非传统领域渗透,这已成为现代营销领域拓展的新趋势。

(四)“正向”营销策略向“逆向”营销策略的转变。传统营销策略倾向于以产品技术为中心,侧重于从企业自身推销产品出发,而现代的营销策略则是转向顾客的角度,力求实现买卖双赢的局面,这种逆向性思维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刚性”营销管理向“柔性”营销管理的转变。传统营销往往缺乏沟通管理,而现代市场营销则强调双向沟通,不仅建立更有弹性的员工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而且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最终能够实现与顾客建立起长期的经济来往关系,从而确保了企业的长期利益。

(六)“局部”营销战略向“系统”营销战略的转变。传统的营销战略大部分都没有较为明确的长期规划,只重视局部利益,而现代营销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企业影响就在于促使企业营销与长期战略相结合,以确保市场营销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表现为一体化、差异化、定制化等许多现代化营销战略的产生。

二、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的驱动因素

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研究各种发展趋势所隐含的驱动因素,可以帮助企业从客观上了解并把握趋势发展的脉络,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先机,从理论上看,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内外两方面:外部驱动力在于消费者偏好转换而内部驱动力则是企业制度创新。

三、企业在市场营销环境变化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宏观环境变化的策略

普遍而言,宏观环境变化的速度较慢,比如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条文;人口地理分布等等,它只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产生影响。但有时像国家对部分商品加强或者放松管理有可能会使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这时,企业就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策略:

1、协调性策略。所谓协调性策略就是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力量化解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宏观环境变化的步调协调一致,也叫做改变策略。

2、抵制性策略。企业力图限制或扭转那些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叫做对抗策略。应当指出:实行对抗性策略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和社会影响,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和实力不很强的大企业不宜采取这种策略。

3、多元化策略。在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时,将受到不利影响或威胁的产品暂时或永远停产、停销或转移到其它市场,或重新考虑自己的市场定位,或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生产其它产品的行业或部门。

(二)应对微观环境变化的策略。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项。企业内部因素是一个企业的可控因素,它的变化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力度和调整企业内部关系来解决。因此,这里论及的是微观环境中外部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时,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它包括开发性策略、同步性策略、改变性策略、适应性策略、转移性策略五种,通过这些策略,企业就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了。

结论: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对企业营销带来双重影响作用,其中,不利影响在于营销环境变化时会出现许多挑战甚至困难,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有利因素在于营销环境变化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机会,有利于企业开创经营新局面。至于环境变化到底是利是弊,还是取决于企业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因此应慎重规划,制定好策略,才能创造成功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陈振声;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J];科技与企业;1994年06期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3

法国流行趋势公司style—vision Asia创意总监,Agnes女士多年从事生活方式的流行趋势研究,对中国消费市场和时尚行业有深入的研究,并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服装品牌企业提供和解决针对性的趋势和设计方案。

如今品牌的运作越来越脱离不开流行趋势,时尚瞬息万变,今年还流行复古的小分领,明年科技运动风就该上演,流行趋势用好了,能够助推品牌的零售终端,用不好也会造成滞销的库存,怎样用好流行趋势这个隐形推手呢?本期,我们与法国资深流行趋势研究专家Agnes Kubiak一起解析品牌运作中的潮流趋势!

关键词:适应时展的创新理念和市场消费告。

Agncs Kubick:流行趋势并不是由某个品牌或展会所完全决定的,流行趋势的核心元素是创新理念与市场消费者。我们通常会认为那些高高在上的国际大牌每季的就代表着流行,其实不然,国际展会的新型面料技术以及富有超前创新设计的图案和花型都会被一线大牌的设计师们所采用,就像我们在四大时装周秀场上看到的花型,早在几个月前的国际面料展会上就出现过。当然,品牌自己研发的面料、花色以及款式也能掀起一股流行风潮,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或者通俗来说那些大规模的被世界各地借鉴、效仿的设计才算真正引导了国际流行趋势。

四大时装周会给我们带来最高端的创新理念,而真正的流行趋势是和各个不同的企业与产品市场需求相结合。

采访实录

关键词:

不要把目光永远投向大牌的,认清你的顾客需要什么!

Agnes Kubiak:加强对趋势的理解。流行趋势并不是一味的跟风,盲目寻找时装周的新款或是趋势资讯。流行趋势是对一个品牌未来走向的预测,而这个未来的走向取决于消费者的未来需求,因此对品牌的定位,与对未来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要加强,只有为未来而准备的设计才是能经得出市场检验的设计。目前国内服装品牌对流行趋势的运用度不够,依然不知如何有效利用流行资源,因此与专业流行趋势机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取舍、改良。

Agnes Kubiak:趋势是否适用依然决定于市场方向,由于不同终端消费者与不同的理念,因此需要对国际性的流行趋势加入一定的中国市场分析的取舍与改变,就如前几季非常流行的复古风潮带来了夸张的肩部轮廓和大廓形造型,还有一些极具创意的图案花样,设计师在选择流行趋势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适当的对流行进行“市场化”设计和改良设计。

当然,每个品牌都有其自身的独特风格特征,在对国际流行趋势进行筛选整合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品牌独有的风格,这样不会造成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的尴尬局面,当然这也有利于品牌自身形象的保持和提升。

关键词:技术含量、低成本、高品质感、设计原创性和避免同质化。

Agnes Kubiak:挑对一块好的面料,设计就成功了一半。一块好的面料必须同时具备三点:技术、品质、设计。

在技术上,中国的纺织企业已经在不断的提高创造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革新也突破了面料的高品质,在手感与外观等因素上,技术的创新也让那些传统观念中的化纤混纺面料不再表现出廉价质感,“低成本”“高品质感”越来越成为未来材质的开发趋势;

判断一块面料是否是好面料不能仅局限于外观设计,设计师要对手中拿到的面料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考虑制作成衣后的服用性能。如今,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面料成份的配比,高科技含量也会增加印象分。

设计师在挑选面料中也要把握面料的流行性和原创性,避免面料花样和肌理的重复,造成所开发的商品“市场同质化”,影响销售。

关键词:技术突出,设计创新有待提高

Agnes Kubiak:通过每年举办的中国流行趋势面料大赛,我们也看到了国内纺织品行业为产品的不断创新而做着努力,不过更多的仍然偏向技术研发,面料的美观与设计创新上相比国外仍然有所不足,中国的纺织企业应该逐渐将开发中心转移到设计研发上,若不加强对设计概念的理解与重视,国内纺织品行业将会进入一个无法前进的瓶颈。另外,面料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以及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

关键词:化纤混纺将成趋势材料。

Agnes Kubiak:每一种纤维和面料都有其不同的市场,不过在当下棉的价格上升的环境下,一些化纤混纺面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材料成本,混纺技术也弥补了天然面料在性能上的不足,保持面料的高品质,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制造与创造的转化阶段

Agnes Kubiak:优势在于中国的制造业现在十分强大,劣势在于仍然处于制造阶段而非创造阶段。有效利用制造大国的绝对优势,今后应努力加强设计理念的创新性,使制造大国转变为创造大国。可以说全球都瞩目的中国有新的发展。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4

关键词:零售业 零售业态 大型综合超市 便利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是零售业。基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零售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不断地调整经营策略,包括业态调整和重新选择业态。

我国零售业态的现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呈现出以大型百货店、超市、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为主业态的多样化、多业态共存的竞争新格局。虽然大型百货商店仍占一定的份额,公有制仍起主导作用,但新业态的发展快于传统业态,非公有制的发展快于公有制的发展,我国的零售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百货商店趋于饱和,风光不在。百货商店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趋于饱和,销售额、利润增速趋缓,有的甚至负增长。

新业态“百花齐放”,连锁各业态蓬勃发展。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级市场、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互相角逐,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一些大城市中迅速扩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便利店、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电子商务等业态也相继登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并不断蚕食传统零售业态的领地,其中连锁超市发展最为迅猛。连锁经营在零售市场的主导地位更加显著。

推动中国零售业态变迁的因素

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变化存在着一个条件和两个动力。所谓一个条件是指外部环境条件,它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家庭环境。以上七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了零售业态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并影响着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的两个动力源,是企业动力和消费者动力。前者是社会效益的标准,任何一种业态之所以存在和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交易成本的节约;后者是企业效益的评价,没有自身效益,那么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更无发展的条件。

中国零售业业态的变革,正是在这一个条件、两个动力的驱动下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收入水平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具备了我国传统零售业组织和经营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基础。同时,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冲击也是我国零售业业态发展变革的推动力。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推动零售业态发展和变革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经过2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摆脱了短缺经济状态。消费品市场全面进入买方市场状态。消费品供求关系的改善为零售业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当这种物质基础飞跃到一个崭新阶段时,必然引起零售业态的变革。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变化促使零售业态发生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消费需求的变化速度较快。消费结构中非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与消费倾向均明显的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消费已进入消费者选择时代,这一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已由过去单纯注重使用价值转变为既注重使用价值又注重消费价值,感性消费心理突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渐成熟。在消费结构中,非基本需求的支出比例呈不断增长趋势,特别是服务类、精神类和文化类消费上升的速度很快。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为我国零售业采取多种业态结构形式,走多种经营之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体制改革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变化创造了竞争机制。我国零售业的经济体制改革起步较早,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发展较快。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基本形成。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增长较快,成为最活跃的经济成分。零售业的竞争机制已初步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力地促进了零售业态创新。

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我国零售业态发展创新的外部压力。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办连锁式超市、仓储式超市,其全新的经营理念、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宽松自如的购物环境为中国零售业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推动了我国零售业态的变革。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给我国零售业态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零售业态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其中既有由于技术进步、信息传输速度加快及知识覆盖面广而直接作用于零售企业,引起零售业管理方式与应用技术的变革,又有由于知识经济的相互渗透,人们思维方式变化而引起零售企业观念、经营方式的变化。

各零售业态的比较分析

从微观上看,在中国目前的零售市场上,百货店等传统业态仍占有一席之地。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综合超市等新业态将全面赶超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进入重组、扩张、创新的新时期。随着物流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不久的将来,连锁超市尤其是大型综合超市将全面赶超传统业态,成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主力业态,随着外资零售业的大规模进入,中国将提前进入大型综合超市成为主导业态的阶段。

百货商店

在大型商场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商品结构综合性强,门类齐全,以销售服装、衣料、化妆品、礼品、家庭用品为主,提供相关服务,满足商品多样化选择的零售业态。不同的经营业态,可以吸引不同的消费群体,特色化的商品可以满足特定的顾客群体,特色化的商品也可以满足特定的顾客。因此,今后,百货商店的突围之路不外乎三条:转型为超市、主题店或购物中心。所以,百货商店在经营中应该做到:一是百货商店要找准各自的经营定位;二是走特色经营之路;三是实施“多业态渗透”;四是实施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的转变;五是向多功能经营发展;六是国营百货商店应加快改革步伐。尽管百货商场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只要能够随着市场环境和消费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

超级市场

采取自选销售方式,出入口分设,结算在出口处的收银机处统一进行,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以上,选地在居民区,交通要道,商业区,有一定的停车场,商圈范围较窄,以居民为主要销售对象,营业时间每天在11小时左右,可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对中小型超市来说,要适时地创新业态,合理布局,避开大型综合超市的竞争。中小型超市欲在市场中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应该做到:一是确定适当的发展规模;二是不断创新营销手段;三是改善进货渠道;四是选择适当的市场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五是提高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大型综合超市

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商品构成为衣食用品齐全,重视本企业自有品牌的开发,并将超级市场和折扣商店的经营优势结合为一体,商店一般在2500平方米以上,选址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住宅区、交通要道,商圈范围较大,设有与营业面积相适应的停车场,目标顾客为购买频率高的居民,满足顾客一次性购齐的零售业态。我国GMS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业态内部的恶性竞争;专业性大卖场的竞争;连锁标准食品超市的竞争;连锁药店的竞争。很明显的是,大型综合超市遇到的是大型专业性卖场和专业特色性连锁店的竞争。

便利店

与超级市场的发展一样,便利店的发展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目标顾客群的规模发展量,相关零售业态的发展阶段等因素紧密相关。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入或接近便利店的导入期。而相关零售业态的发展及便利店自身的业态优势,使便利店的发展成为可能。原因,是由综合竞争因素形成的。现代的便利店是网络经济的突出代表,因为它具有店多面广、最接近消费者,是地理性的店铺网络和空间性的信息网络的结合。所以创造适合我国特点的便利店形态,要注意发展便利店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同时要注意现代便利店定位和目标顾客的准确性。

今后,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超市将成为连锁经营的主流业态,专业超市、商业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也将得以大发展。我国零售市场的格局一端是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因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不断强大,另一端是便利店、专卖店,因小而专,便而利,也十分稳定,而中间规模的超市,商场则日益下滑。

未来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各因素的作用下,我国零售业业态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反映了国际零售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因有其自身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所以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沿海地区、大型城市、内地和广大农村的发展极不平衡。从宏观上看,这种环境条件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具有以下几种趋势。

零售业态多元化趋势。在以前,我国是“一种百货打天下”,且以传统的柜台交易为主。现在,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民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还将有新的零售业态出现。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跨度较大,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还将长期存在。

零售业态的均衡化趋势。在以前,百货店独霸了我国的零售市场,其他零售业态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现在,百货店的地位开始发生了变化,它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减小,而其它零售业态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并且地位在逐渐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来零售业态购买力将出现分流,各种零售业态将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它们之间将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均衡。

零售业态组合化的趋势。多种零售业态出现了相互组合、共同发展的趋势,因为不同的零售业态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它们之间的相互组合可以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发挥“集合商圈”的效力,使各自的利益增加,从而实现“1加1大于2”的目的。

零售业态梯次化发展的趋势。在我国许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地区,零售业态的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这些落后地区的零售业态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我国零售业态将形成一个梯次发展的形式。清楚地认识这一趋势,可以使我们对零售业态后起地区进行合理的经济管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零售业态融合化的趋势。即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企业不再束缚在一种零售业态上,而是根据自身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环境的需要,将多种零售业态集中于企业一身。零售业态融合化趋势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内涵型融合;二是外延型融合。

参考资料:

1.王超主编,《零售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5

在当前时期下,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入,给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意义。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机械制造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虽然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特点和现状,详细研究了我国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特点 

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的机械制造与开发属于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先进的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主要注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等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以及生产中的应用。因此,它要不断吸取先进的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成为系统工程中的主流技术。 

(二)现代的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技术 

对于一种先进的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来说,它主要是为了提升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促进国家经济和实力的增强。所以,机械制造技术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还包括产品的市场调查、开发以及售后等各项服务。并且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经济效益。 

(三)现代的机械制造与开发属于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对于现在的市场竞争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向着全球化经济进展,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限制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从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成本以及质量为重要内容的限制。而现代的机械制造与开发奖这三者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三者的统一。 

(四)现代的机械制造与开发属于一种世界性的技术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国家的优势在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制造技术,加强我国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另外,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属于21世纪的技术,因此应该与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规范全新的技术领域。 

二、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管理方面 

一些工业发达的强国在管理中主要应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并且还推出了准时生产、精益生产以及并行工程等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再组织。在我国,大多数的小型企业都应用的是经验管理的方式,只有少部分的企业应用的是计算机管理技术。 

(二)制造设计方面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逐渐崛起,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看准有利时机,积极引进计算机技术,并且进行新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我国却没有对计算机辅助技术过多的重视,在这方面的人才也比较匮乏。 

(三)自动化设备方面 

目前,机械制造行业正在由传统的机器技术向现代的信息技术转变,使机械制造行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站稳脚跟,提升机械制造行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世界上的国家对于先进的制造业和先进的技术非常重视,一些国家利用先进的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已经实现了制造的一体化,提升在国家市场中的地位,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却处于劣势地位。 

(四)制造工艺方面 

对于一些发达的国家来说,已经逐渐将精细加工、微细加工以及微米纳米技术、高精密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一些新型的加工方法和技术应用在机械制造与开发当中,但是在我国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普及,还处在不断开发和研究当中,这也是我国机械制造技术不如其他国家的原因。 

三、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全球化,主要与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关。通过相关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主要取决于其国家化的经营模式。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将国门打开,使我国优秀的产品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正在十分迅速的发展,而机械制造行业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另外,我们还能看见一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倒闭,但是对于一些存留下来的企业却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国际市场的检查。除此之外,目前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正在蓬勃的发展,因此,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能够很好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没有什么限制因素,正因为这样,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结合以及技术上的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 

在机械制造与开发中应用虚拟化技术,要想观察应用的质量,就要合理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机械制造与开发中应用虚拟化技术,不仅会加快机械产品的开发速度,而且还会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当中的能源利用率。 

(三)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的时期中,自动化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因此在机械制造与开发中主要应用了一些集成技术和人机一体化等技术。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自动化的技术已经在机械制造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发展趋势,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四)绿色化的发展趋势 

在进行机械制造和开发时,应该重点注重资源的节约,而且要从保护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对其进行重点的分析。坚持绿色化的发展不仅能够降低影响环境的因素,还能够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因此,绿色化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五)智能工程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的智能工程化,就是将人类和智能的机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智能一体化,构建智能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进行构思、判断、分析以及推理等一些智能性的活动。在智能化的系统中,主要体现了系统柔的一面,因此,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使用模块化的方式,使其充分具有柔性,这也是现代机械制造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与开发的技术还处在发展当中,并且长期以来我国只注重国内的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没有对国外的技术引起重视。近年来,我国和国外的交流逐渐频繁,而且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我国与国外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与开发当中,应该不断发展我国的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扭转我国机械制造与开发技术落后的场面,从而在不断的进步中提高我国在机械制造方面的能力,变成技术大国。 

【参考文献】 

[1]石道永.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3,17:43-44.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6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财务管理;影响研究

企业作为市场运营的主要参与部分,在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在不可避免的受着市场运营环境的影响。伴随着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频繁与深化,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下企业发展环境中的主要特色正在扑面而来。如何正确认知经济一体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并探求科学的发展对策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领域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一、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经济一体化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处于自身经济发展利益的需要,通过缔结贸易条款的方式,与其它国家进行经济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各个国家经济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展,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的经济贸易的联系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强。在这一发展节奏的促进下,经济一体化逐渐上升为一种发展中的重要趋势而对参与市场竞争中的各个主体,无论是从管理的理念,还是从管理的方式上等诸多的层面都产生了比较显著地影响。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分支,在未来促进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广泛的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多级化发展的重要呈现。

(二)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经济一体化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征。

1.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从本质上来看,经济一体化的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经济一体化参与发展的各个企业中,其经济发展的程度与发展的水平都会相关的行业中的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联系。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自身的调节机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会在市场参与主体的不合理的经营而产生一定的市场波动。这种波动会在经济一体化发展体系的影响下,不断地上升为一个较大范围的市场波动,最终波及相关的国家,严重的话会演变为一种世界性的危机。

2.企业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独立是指企业在参与市场运营的过程当中,可以在经营模式的选择及运营项目及策略的调整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究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方式与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企业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是意味着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完全按照自己的发展意图与策略来实施。相反的,企业在制定重要的发展战略及相关的市场规划调整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运营规律以及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所面对的周遭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的变化与影响。只有在把握趋势的同时,聚焦企业发展中所要保持的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其所产生的市场合力才会更加的凸显。

3.发展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存在的诸多物质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当中。同样,经济一体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所展现出来的发展特征,也将更加的趋于明显。一方面,经济一体化所影响的范围将会不断的增加。另一方面,在影响广度不断拓展的同时,在影响的深度上也将会不断的深入与具体。例如,经济一体化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其中包括财务管理的模式。经济一体化还会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及体系以及相关的企业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的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二、经济一体化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来临,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正面发展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管理模式将趋于标准化。企业在发展中面对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会不断地从自身的运营角度出发,不断地探究更大范围市场的开拓。其中就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的并购与合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彼此企业的发展,企业在管理模式的趋同化上将会不断地进行提升。在这一发展动作的影响下,企业在管理模式层面将会不断呈现出财务管理模式不断趋于标准化的发展态势。其次,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效能将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的推动下,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效能上提出符合企业财务发展需要的要求。例如,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与职业素质上,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上,都会不断追求效能的提升。在全球互联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带动下,企业从财务管理模式不断升级的角度来进行管理效能的提升将会是很多企业今后发展与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方向。最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水平将不断提升。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发展层面的竞争。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企业在管理模式层面的提升,特别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层面的不断创新将会是企业在经济一体化发展大环境下的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本能。换句话来讲,企业面临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面临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将是带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发展路径。

(二)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在不断的发展中,都会呈现出两面的发展趋势。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企业而言所构成的不利影响也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色将被淡化。在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下,管理的标准化将会是企业在不断的面对市场化发展挑战中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层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企业的管理特色。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其财务管理模式的特色已经趋于形成。如果趋于财务管理模式的标准化其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特色优势将会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其次,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的风险系数加大。市场的运营在客观程度上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会不断的提升。一旦,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企业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这种外部竞争环境的不断激化,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进一步进行了压缩。基于此,企业在今后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升级中,所需要面对的市场压力也会不断的提升。最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限性。这一点与企业在经济管理模式中所面临的标准化的统一问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标准的统一,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发展的外在束缚就会比较多。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层面所面对的发展性的外在束缚将会不断的增多。

三、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确立企业财务组织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在推进财务管理的提升和演进中,应该尝试从自身行业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市场的发展走向,将自己的内部需求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匹配。这种匹配可以在一定水平上避免由于机制和模式的不适应而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正常水平和职能的发挥。同时,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该在借鉴相关的科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相关制度进行逐一的完善。当然,这一完善并不是直接的抄袭现有的别的企业制度,而是应该在借鉴和参考的基础上,将这一制度和企业自身所在的行业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发展的诸多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的调整。这种调整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将企业的内部诉求和相应的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契合。在这个过程当中,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进行有效的匹配。

(二)确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特性分析

信息披露是将相关的信息通过某种公共媒体来进行,从而为相关的信息关联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获取渠道。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是企业或者是公司,其在日常的管理及运营的过程当中,通过必要的信息公开手段,来将其在财务管理领域中的相关报表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在最近的一段运营周期内,一般是以季度为时间计算单位,确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尽可能多地将其对整个市场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一个历史的最高水平。基于这种原则设立的会计信息披露的重大模式,也能从最大限度上保护好各个市场利益主体的基本责任。其中,披露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及底线,如果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着数据造假等问题,将会给企业及相关机构组织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在其整个财务工作中,一个不可以容忍的现象就是企业财务相关数据的造假。这种在会计数据层面的造假,所造成的不利的影响,不仅仅会波及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还会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作产生非常恶劣的效果。所以,无论是从行政法规上,还是行业监管领域,各个相关的部门都将打击财务数据造假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来进行对待。

(三)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类型选择

在科学合理的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的运行指导下,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也会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总之,作为企业运走框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运营的市场效果及发展步伐。在宝地集团众多的管理体系框架中,基于优化预算管理角色在市场的运作中正在不断的得到彰显。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开始探讨预算管理与企业市场发展的契合度,如何借助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来实现企业市场运营效能的提升。由于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和波动,经济发展的数据指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态势。

(四)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独创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任何一个工作效率或者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从业人员的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一方面,领导层面,应该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在部门设置、人才储备及管理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对绩效管理效率提升的认识,同时,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借鉴行业其它企业的发展经验,不断地聚焦对策。另一方面,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企业的绩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本着高度负责、求实创新的精神,在遵循从业基本准则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绩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而为绩效管理的效率提升提供一个扎实的数据支持。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一些在制度层面的不足和缺陷,尤其在会计监管领域存在的诸多不足和缺陷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管理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随着企业自身市场运营规模不断向外拓展的当下,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制度及标准上的中西之间的差异,已经严重得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更深层面和更广范围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制度层面的发展性与先进性,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规避由于制度上的缺陷而导致的发展层面的不足。

(五)升级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或者说是优势就是办公的网络化与自动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中,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经由这一办公设备与系统来提升反映财务绩效变化发展的水平。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传统的纸质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及整理工作在工作时间上可以大大地缩减。具体来说,在传统的管理报表的制作与编制过程当中,需要严格遵循行业的书写规范与条例,遵循统一的标准与范式。但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则要呈现出了比较大的灵活空间。因此,在今后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的运营过程当中,应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不断地细化会计标准的设计,进一步夯实会计的发展基础。基于此,从国际标准的发展需求出发,探究其今后的改革与实施的新路径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结语

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到来,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提升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在分享经济一体化基本内涵的同时,探究其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以及今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提升策略。

作者:朱超杰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明吉.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异同分析[J].消费导刊,2013(10).

[2]杨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08)

[3]梁双陆,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3(01).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7

【关键词】 资源市场配置 产业结构 趋异效应 相似系数

一、市场化进程与产业结构趋同文献综述

关于市场化进程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研究机构主要采用经济自由化指数(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比较各国或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如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加拿大弗拉瑟研究所,每隔一年或两年公布这一指数体系。就研究方式来说,国内研究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进行绝对分值的测度,从宏观上评价我国市场化进程;一种是进行相对位次的排序,对不同省份的市场化进程作横向比较分析。

从宏观上对市场化作绝对分值测度的研究比较多,如顾海兵、卓勇良等。这些研究通常在理论上假定一个100%的市场化标准,选择主要领域和有代表性的方面,与市场化标准进行对比测度;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加权汇总,得出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基本判断。学者们普遍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对市场化程度的具体量化结果却有很大差异。有的认为我国市场化程度已接近70%,有的认为尚不足40%。对不同省份市场化作横向比较研究较少,主要有樊纲和王小鲁等。他们从1999年开始研究中国各省市区的市场化相对进程,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测度各省份的市场化程度,并进行排名,每隔两年公布一次研究成果,目前已公布至2009年度。但是,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将市场化进程与其产业结构趋异效应结合起来,本文试图在此方面做出初步探讨。

产业结构趋异即产业结构趋同的反面。关于产业结构趋同,UNIDO(1979)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那些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而言,制造业的产出存在着多样性,工业结构的相似性较高。而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动当中,彼此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较低。关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是否存在同构问题,早在1994年世界银行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区域专业化程度不高、省区之间贸易流减少,表明中国省区间的一体化程度不强。Young通过比较中国省区产出结构,发现各省区产业结构较相似。关于产业结构趋同原因包括为两类:非体制与体制因素。一些学者认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是必然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发展水平、技术条件等类似省区产业结构必然趋同。另一些学者强调体制原因,经济改革促使经济决策权和财政权下放,各地在博弈和竞争过程中产生了发展类似产业的激励和动机。

按照学术界绝大多数研究结论:随着市场力量的强化,企业自主性逐步增强,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导致比较优势相似的省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产业结构趋异。在资源市场配置下,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产业结构趋异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表现。

二、海南市场化进程纵横比较研究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对海南市场化进程进行纵横比较研究。从纵向来说,以1995年基期,分别计算1995年和2008年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并计算了它们的差异额,从中可以了解其变动趋势。至于用1995年作为基期的理由,本文主要考虑以下两点:这一年离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不久;这一年海南政府开始着力干预房地产市场,市场化改革处于低潮。从横向来说,计算了海南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可以分析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市场化改革在全国各省份的地位。

1、指标选取的依据和内容

(1)所有制结构。用非国有经济比重衡量所有制状况,主要是从计划走向市场过程中,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而言,较高的非国有经济比重,必然会导致一个地区较高的市场化水平。本文选用了以下三项指标:非国有工业销售收入比重、非国有单位就业比重、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

(2)政府职能转变。本文选用政府相对规模、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重、政府行为规范性和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财政预算资金比重等四项指标,反映政府职能转变。

(3)市场发育情况。本文选用劳动力市场发育、技术市场发育和教育社会化水平三项指标,反映市场发育情况。劳动力市场发育,用职业介绍就业人数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表示;技术市场发育,用技术市场成交额/高校专职教师人数表示。在统计年鉴中,没有直接反映地区科研实力的数据,计算过程中使用当地高校专职教师数作近似替代;教育社会化水平,具体指标是教育经费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重。

(4)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本文选用人均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工业企业资产利润率、人均专利数、城乡收入差距、出口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等6项指标反映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前4项主要反映体制活力,后2项反映经济体系的外向程度。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市场对海南资源配置起作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有关指标难以取得,如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重、金融机构贷款中向非国有经济部门贷款的比重等,在本文未考虑这些因素,这是本文的一大缺陷。

2、得分计算公式

为了实现市场化评价跨年度可比,我们规定1995年为基期年,设定基期年份各项指标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10和0。也就是说,就某一单项指标而言,1995年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得分为10,最低为0。根据每个省份1995年的指标原始数据确定它们在0与10之间的得分,从而形成与该指标对应的单项得分。

1995年单项指标得分计算公式:

式(1)中Vi表示第i项指标的得分,Xi表示第i项指标1995年的原始数据,Xmax表示29个省份中第i项指标1995年原始数据的最大值,Xmin表示29个省份中第i项指标1995年原始数据的最小值。有人将式中基础数据取对数是不妥的,因为一旦基础数据为负数,如资产利润率,将会导致无法计算得分。

2008年单项指标得分计算公式:

式(2)中Vi表示第i项指标的得分,xi08表示第i项指标2008年的原始数据,x95max表示29个省份中第i项指标1995年原始数据的最大值,x95min表示29个省份中第i项指标1995年原始数据的最小值。采用这样的公式主要是为了使各省份单项指标得分可以同1995年进行跨年度比较,从而反映市场化进步趋势。基于上述公式的特点,1995年单项指标得分可以超过10或者小于0。

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式(3)中V表示综合得分,Vi表示第i项指标的得分。公式的意思是综合得分等于16项单项指标得分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3、数据来源及说明

1995年和2008年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这样可以保持统计口径一致,从而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不过,由于数据缺少的原因,199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经费总额”两项指标的数据,故分别用其1996的统计数据作近似替代;1995年缺少“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及相应的企业数、“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及相应的企业数等四项指标数据分别用“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及相应的企业数、“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及相应的企业数作近似代替;1995年财政支出中没有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用科技三项经费支出、科教文卫经费支出、作近似替代。

4、海南市场化进程比较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方法取得的数据以及式(1)、式(2)以及式(3),分别计算得出海南1995年和2008年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得分及其在全国各省份中的排名,最后还将2008年与1995年相比计算了其得分和排名的增减变动,如表1所示。

表1海南市场化进程比较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知,近10多年来,海南市场化改革有了较大进步,综合得分由1995年的4.0分增加到5.1分,增加1.1分,在全国的排名由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上升3位。各单项得分和排名情况分析如下:其一,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总的来说,海南得分较高和位次较靠前,这主要归功于,海南解放以来,一直是我国边境前哨,国家在计划经济时资较少,致使海南在这方面没有历史包袱。再一方面,2008年海南得分9.9分,比1995年增加3.9分,居全国第9位,比1995年上升了2位。但2008年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虽然得分比1995年增加3.9分,但位次下降得较快,下降了5位,由第6位下降到11位,这主要是海南最近几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逐步由舆论变成现实,国家在基础建设方面增加了对海南的投资,如东边环岛轻轨投资等。其二,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海南得分一直非常低、位次亦几乎垫底,这与海南最先提出“小政府、大社会”的口号以及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不相称的。2008年海南得分2.8分,比1995年下降1.8分,居第22位,下降6位。主要表现在科教文卫占财政支出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财政预算资金比重的得分和位次均下降得较为严重。所以,作为我国教育和私营经济水平均较薄弱的地区,海南应在财政支出方面加大对教育投入比重,同时应培育好投资环境,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其三,在市场发育方面,虽然2008年得分4.9分,比1995年增加2.8分,排名23位,上升3位,但它和政府职能转变一样仍是海南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主要表现在:技术市场发育指标虽然得分和排名上升较快,但在全国的位次仍靠后,同时教育社会化水平方面海南得分下降,排名也下降了5位。其四,在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方面,海南表现较为复杂,2008年得分4.8分,比1995年增加2.2分,但位列第10,下降1位。主要是由于人均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人均专利数、出口占GDP比重等指标表现不佳,得分下降有所下降或增加不多,位次均有大幅度下降,特别是人均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指标。总体来说,海南在所有制结构和体制活力与外向程度两方面问题稍微少一些,而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育两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三、市场化进程与海南产业结构趋异效应

通过本文前述分析可知,自1995年以来,海南市场化改革有了一些进步,与一般转轨区域一致,市场化进程处于上升阶段。按照学术界绝大多数研究结论:随着市场力量的强化,企业自主性逐步增强,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导致比较优势相似的省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产业结构趋异。产业结构趋异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所呈现出的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不同发展倾向。产业结构趋异意味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自然禀赋与内地省份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海南市场化进程的进步是否对海南产业结构合理化有所改进,或者说市场化改革对海南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趋异效应呢?如何测度区域之间产业同构度,进而判断出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结构是否趋同或趋异呢?本文通过梳理产业同构的各种测度方法及相关研究产业同构问题的文献,发现大部分学者是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9)提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研究;也有学者根据P.Krugman(1991)行业分工指数来研究;还有学者综合了其他几种方法进行研究。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研究海南产业结构趋异化,区域A和区域B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公式为:

一般认为,式(4)中,i表示产业部门,k是参与计算的产业部门个数,XAi和XBi分别表示区域A和区域B的第i个产业部门在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过考察该公式的数学性质可知,SAB∈[0,1],其值越大,表明两区域之间结构相似程度越高,如其值为0,表示两个相比较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1,说明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完全相同。采用相似系数本身只能对两个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做静态比较,只有通过比较该系数随年份的动态变化趋势,才能捕捉到产业结构趋同或趋异的信息。上式中的数据也可直接采用绝对数数据,甚至可以不必采用相同性质的指标,如有些可以采用总产值,有些可以采用增加值。

在数据收集方面,与前述海南市场化进程研究年份一致,本文分别选取了中国和海南1995年和2008年的三次产业各自内部行业数据,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4个行业,海南的数据来自历年《海南统计年鉴》,中国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二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总产值,其中工业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黑金属矿采选业等39个行业,海南的数据来自历年《海南统计年鉴》,中国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等6个行业,其中海南数据来自历年《海南统计年鉴》,中国1995年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核算资料:1952―2004》,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需要说明的是,如前所述,(4)式中的A和B应是两个地区,但由于海南的各种数据占全国的比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本文全国数据并未将海南的数据从中扣除,这样不会影响分析结果。

按照上述计算公式和有关数据,计算1995年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147,2008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287。可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同时由于海南资源禀赋结构与大陆差异悬殊,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大幅缩小,即海南市场化进程或资源市场配置具有产业结构趋异效应,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结论一致。资源市场配置产业结构趋异效应实际上就是海南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表现。

四、资源市场配置与海南优势产业的发展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自然禀赋丰腴,主要包括:其一,热带海岛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七大旅游区之一,是唯一的热带旅游地。其二,热带土地资源。海南热带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2.5%。其三,海洋资源。海南岛海岸线全长1928公里,省辖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沿海大小港湾68个,大小岛屿280个。其四,矿产资源。海南有工业储量的矿产资源66种,其中钛砂矿、石英砂、锆英砂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含量分别约占全国储量的2/3。其五,油气资源。海南岛周边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省辖海域有油气沉积盆地39个,石油地质储量约32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1.7万亿立方米。这些独特的资源禀赋为海南发展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热带高效农业、海洋渔业、油气工业、建材工业、生物制药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前文分析,资源市场配置可以降低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由于海南资源禀赋结构与大陆差异悬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海南产业结构趋异效应明显增强,或者说资源市场配置有利于海南发挥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但是,海南市场化进程还存在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情况、体制活力和外向程度等方面均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发展海南优势产业,对海南未来市场化进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海南应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逐步增加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因为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非国有经济的效率比公有经济高。在第一产业方面,推动农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海南农垦系统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土地、八分之一的人口,农垦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在海南农垦曾经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市场化进程中虽然有少部分农场转轨成功,但绝大部分还面临转型的困难,特别是要想方设法,通过市场化改革盘活垦区土地资源。在第二产业方面,海南应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第三产业市场化改革方面,海南应主要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第二,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海南各级政府应精简机构,真正达到“小政府、大社会”的最初改革愿景,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在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虽然海南最先在全国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但成绩并不理想,单项得分和排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财政预算资金的比重。海南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收岛外投资,如允许加速折旧、研发设备允许在税前扣除等。

第三,在市场发育方面,海南一方面应鼓励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高技术市场发育水平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应鼓励教育产业化,将海南办成“大学岛”,提高教育社会化水平。

第四,在体制活力和外向程度方面,海南应大力发展私营企业,鼓励科技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出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建立健全金融市场是海南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关键。在技术、资本、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生产要素市场中,资本的流动居于龙头地位,资本流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集聚。因此,市场配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资本或资金配置权力的各类行为主体来进行的。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以资本市场为主体、包括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为依托的庞大的金融产业,成为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从制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壮大金融产业,形成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海南健全金融市场的对策如下: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银担”合作,构筑旅游企业贷款融资担保合作平台;成立“海南旅游发展信托基金会”;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鼓励私募旅游投资基金落户海南;大力支持企业特别是旅游企业的上市。

五、主要结论

本文从时空视角对海南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海南市场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趋异效应,最后对资源市场配置与海南优势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等问题,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本文根据樊纲、卓勇良等人的研究方法,从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以及体制活力和外向程度等四个方面对海南市场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的研究结论如下:近10多年来,海南市场化改革有了一定进步,综合得分由1995年的4.0分增加到4.1分,增加1.1分;在全国的排名由第17位上升到第14位,上升3位。与全国各省份比较,海南在以上四个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发育方面问题更加突出。

第二,市场化改革与产业结构关系的一般规律为:随着市场力量的强化,企业自主性逐步增强,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导致比较优势相似的省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资源条件不同的省区产业结构不同。研究发现,海南市场化改革与产业结构关系符合以上一般规律。通过计算,1995年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147,2008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287。可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同时由于海南资源禀赋结构与大陆差异悬殊,海南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逐步缩小,即趋同性在减少,或市场化进程的深化具有趋异效应,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结论一致。资源市场配置产业结构趋异效应实际上就是海南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表现。

第三,由于海南市场化进程还存在所有制结构、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发育情况、体制活力和外向程度等方面均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发展海南优势产业,对海南未来市场化进程,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强调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建设,壮大金融产业,形成完善、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注:本文系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要素与市场约束下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Hjsk2010-86。)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J].管理世界,1997(2).

[2] 卓勇良:挑战沼泽――浙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中国社会科出版社,2004.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8

【关键词】金融业 趋势 金融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从体制、管理到业务、监管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人称之为金融改革,有人把它叫为金融革命,还有人称其为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金融业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归纳,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十大趋势。

一、混业经营是众望所归,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经营的某些弊端开始凸现,毕竟分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在业务上不能形成互补,也造成了社会公众的长短期资产和负债难以适时转化,妨碍了金融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张能力、金融监管水平都大大提高,使金融机构可以涉足原先没有能力涉足或不敢涉足的非传统领域。另外,混业经营也是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从全球大环境看,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但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实施混业经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其前提条件之一是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第二个条件是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条件之三是法律制度要完善。第四个条件是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开始上升。上升的理由主要是,将来直接融资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它具有间接融资所没有的许多优点。直接融资的一大好处是不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融资的成本较低。其次,直接融资风险较小,避免融资风险过多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分散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再者,直接融资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对经济的服务效率。但在我国,由于直接融资起步较晚,且金融市场与国外相比还不很发达,再加上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很完善,直接融资在许多地方尚需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现在,在金融交易中,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加大。尤其是在国外,更是如此。许多国家的融资甚至脱离了银行这个媒介机构,出现了所谓的“脱媒”一说。也有一些国家,不仅长期资金依赖发行有价证券来融通,有的连短期资金融通也靠有价证券的买卖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进行,且直接融资中证券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三、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呈现多样化

进入新世纪,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金融机构在办理好存、贷、汇等传统金融业务的同时,加强了金融工具的研制和开发,不断创造出全新特征的新金融工具,且种类多样。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离岸金融、金融远期、股票指数期货、证券交易中的股票指数期权、货币互换(SWAP)、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有的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单(CD)、旅行支票、存贷结合的信用卡等金融商品。部分金融机构研发出了贷款转证券、存款转证券、债券转股票或股票转债券等可转换式的金融新产品。还有的金融机构创造出了存款与保险单间、股票与债券间、基金与证券间等等各种融合式的金融工具。

四、金融体系愈渐完善,表现愈多元化

简而言之,金融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系逐渐走上完善,且向着多元化趋势迈进。不仅有各种银行,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银行、综合银行等,而且有很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近来,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又产生了。有的国家或地区成立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网上银行,有的创立了专门为家庭服务的家庭银行,有的创办了机器受理业务的机器银行。另外,还出现了超越国家或地区界限的跨国银行,强强结合的联盟银行,集银行、保险、租赁、信托和商贸于一体的超大型复合金融机构。此外,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金融超级商店”或“金融百货大厦”,犹如超级市场一样,里面金融商品品种繁多,能迎合多种需求。

五、金融业发展加快,向着全球化趋势迈进

迈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金融全球化将成为金融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当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金融管制放松了,金融业务开放了,资本能够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时,金融全球化也就实现了。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很多,但主要表现大约有三种:其一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市场随着电脑及光纤通讯的发展,几乎全世界连在一起,出现了离岸金融市场,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马等国际性金融市场。其二是金融业务的全球化。金融业务已超越了国界,各种金融机构能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金,经营多种业务。其三是金融机构的全球化。银行的跨国兼并重组、收购、超大型跨国金融集团、强强结合的跨国联盟金融机构的出现是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六、金融信息化是大势所趋,且步伐很快

全球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金融业也加入了这个潮流。金融业只有以信息技术支撑其发展和创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纷纷开展了把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和人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作为主体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建立具备智能交换的、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由此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银行的自动柜员机(ATM)、零售店终端机(POS)、自动打印交割信息机等新型产品或服务。这些服务已超越了服务领域与服务时间的限制,它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使金融业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信息,更好地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更迅速地融入世界金融市场这个大氛围。

七、金融自由化浪潮不可阻挡,将席卷全球

出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和有序竞争的考虑,许多国家曾经制定法规对金融业的某些方面如存贷款利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进行了限制或管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某些限制或管制已妨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一种新的趋势――金融自由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金融自由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对存贷款利率、汇率的控制,使其按金融市场的行情自由浮动。第二、资本流动自由化。放宽或解除外国资本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或管制,让资本能够自由地流动。第三、金融业务自由化。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等金融机构可以打破按照传统领域划分的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等进行的行业分工,允许相互进入对方业务领域内经营,甚至还可以跨越到非金融领域,实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第四、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机构不但能进入国内金融市场,而且还可以进军国际金融市场。

八、金融监管将更加灵活,且向着国际化方向进军

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中,伴着金融业鲜明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出现了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和国际风险等问题,为了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提高金融效率,各国加强并进一步完善了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更加灵活有效,且向着国际化趋势迈进。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金融监管将会更灵活。灵活主要是指监管方法的灵活性。有定期监管与不定期监管、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事前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等多种监管。第二、金融监管会更加全面,包括从金融机构的设立、运作、甚至到退出市场时的破产清算,都要合理有效地进行监管。第三、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为了维护国际金融业的正常秩序、提高其运作和服务效率,各国开始联手进行金融监管。

九、金融服务将会更加全面,且中间业务呈扩大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各种金融机构需要提供全面的、质优的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才能增强竞争力。另外,金融服务全面化也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取更多利润的需要。因此,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就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一种潮流,不仅提供传统的存、贷、汇服务,还有代交水电费、工资、代为理财、提供信息咨询、提供银行担保(如保函)、证券承销、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多种服务。在金融业务全面化的同时,中间业务又呈扩大化趋势,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中间业务,如异地托收承付、信用卡、信托存贷款、信托投融资、委托存贷款、承销债券和股票、金融租赁业务、收付款、清偿债权债务、资产保管、信息咨询、财产评估、保险、资金托管、基金代销等等。

十、金融创新的脚步加快,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出于回避风险、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考虑,金融机构广泛采用新技术、不断形成新市场、极力推出金融新工具、经常提供新服务,而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冠以“金融创新”的名号。金融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使金融机构传统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它使投融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它也突破了金融活动的国界限制,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局面。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创新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其一、制度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货币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监管制度等多种制度创新。其二、业务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商品、服务种类等多方面的创新。其三、组织结构层面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业结构、金融机构及其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海平:融资方式演变及商业银行发展趋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

[2] 刘伟: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

[3] 黄珂: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9

关键词: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趋势;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096-06

农业合作社自产生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农业合作社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抵制中间商人的盘剥而自愿形成的联合组织,是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条件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推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西方国家在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农业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在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与外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方面。为了自身的生存,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农业合作社针对自身内部制度安排的不足,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农业合作社开始突破了传统合作社的框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开始放弃不赢利的目标,将获取利润作为其重要经营目标,公司化趋势明显;一些农业合作社引入股份制,向社会发行股票筹资资金;一些农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和合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许多农业合作社外聘企业家或专业管理人员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一、 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20世纪后期,国际大额资本为寻求发展和投资机会,向各个有利的产业延伸,而且得益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传统的贸易壁垒被打破,许多大型跨国农业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营销网络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操纵着全球的农产品市场,在此背景下,农业合作社面临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连锁式的超级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从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大大降低了农业经营成本,对合作社的生存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对农业合作社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1],在此期间,农业产业在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代农业中,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不同环节形成一体化的链条,农产品交易越来越通过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进行,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交易形式逐渐被取而代之。尤其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渐发生改变,人们对消费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品质的特殊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产品深加工成为农业组织增加盈利和增强竞争能力的良好选择,这些因素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发展。而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其组织制度必然要适应农业一体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改革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合作社业务从单一的销售供应环节向纵向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合作社通过调整自身制度以满足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发展对资金和人才的需求。

由于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农业产业,使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属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风险程度大大降低,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趋势日益显现,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市场价格风险和生产风险,逐渐转换为经营与决策风险,这种变化也必将会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产生很大影响;现代农业是建立在高度商品化、机械化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高度深化,农业组织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必然在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 政府对合作社的政策扶持日益减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环境面临挑战

20世纪后期,在贸易自由化、政府管制放松的背景下,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西方国家政府逐步退出对合作社的扶持,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减小,传统合作社所依存而建的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合作社在市场中必然面临更大的生存竞争压力。如,美国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完成后,对于合作社直接的资金投入变得很有限,大多采取以非资金方式予以支持,支持重点转向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

二、传统的农业合作社自身制度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农业合作社自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弱点凸现。

(一)不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合作社的经营出现困难

农业合作社最初是社员实现自我服务的互助组织,以满足社员共同需求为目标,不追求盈利最大化,随着合作社发展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经营策略使得很多合作社经营困难,难以为继,合作社的生存受到挑战。如在日本,目前约有150个农业协同组合陷入了亏损,且亏损数量还有扩大之势[2]。

(二)合作社共有产权的存在,使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

国际合作社联盟所规定的合作社基本原则中,鼓励合作社留有一部分不可分割的发展基金[3],其结果是合作社中产生共有产权的问题,如有的国家不可分割的集体资产占合作社资产总额的比例可达到80%―90%(张晓山,2009)。这部分不可分割的积累导致合作社财产所有权的模糊界定,使得合作社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增加。而且,集体财产属于合作社所有,社员退社时,不能分割,也不能转让,没有真正行使所有权的主体,必然导致合作社社员参与投资经营等事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社员不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越来越容易脱离社员的监督。

(三)传统合作社决策分散缓慢的弱点,对合作社经营具有不利影响

在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坚持社员参与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原则,能够充分调动社员参与决策的积极性。随着合作社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合作社决策程序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组织决策效率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合作社民主管理和一人一票的投票决策机制,过程繁琐、决策迟缓、效率低下,缺乏快速反应能力,往往会延误有利时机,失去发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决策过程中,要促使人数众多的社员达成一致意见,无疑也会增加决策的成本。

(四)社员自我管理模式,使合作社对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早期,传统合作社经营项目少,业务单一,以业务横向联合获得规模优势为主,纵向延伸经营较少,因而对专业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从社员中选举产生,他们不计报酬,追求荣誉和讲究奉献精神。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务的复杂化,对管理人员专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要求大大增加,传统的以内部社员为主的管理模式出现弊端,内部社员在对市场信息把握和分析能力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外聘专业管理人员已成为必然趋势。

(五)筹资对象筹资方式的局限性,使得传统合作社难以筹集到所需资金

传统合作社中,资金主要来源于社员缴纳的股金,一般情况下,社员缴纳股金大体均等且数量较少,合作社的股金总量受到合作社的社员数量的限制,使合作社很难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很多合作社虽然鼓励社员将多余资金作为资本投入合作社,但是这部分资金只能得到与银行利息大体相当的利息,不利于吸引资金投入。加之,传统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按惠顾额分红的原则,虽然体现民主和平等的原则,但由于外来资金没有投票权利,资金不参与分红,也导致合作社不利于吸引较大的投资及外来资本。如果说,传统合作社的较为狭隘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合作社仅仅在横向销售供应及生产方面的联合是可以满足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合作社纷纷扩展业务链条,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寻求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机会,传统合作社资金来源有限的缺陷愈显突出,狭隘的筹资对象和筹资方式,无法满足合作社纵向一体化及规模扩大对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限制。

(六)社员异质性问题的存在,使传统合作社组织认同和承诺淡化

传统合作社最大的特征是同质性,社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合作意识, 他们基于大体相同的目的参与合作社,并对合作社有较强的认同和承诺。在合作社的创办和发展的初期,合作社社员强烈的合作精神和认同承诺削弱了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问题(Fulton ,1999) 。然而,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使社员越来具有异质性, 表现为,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民后代兼业化的问题突显,农民分化现象严重;社员需求多元化,农民参加合作社的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随着农业老龄化的出现,老一代社员不断退出合作社,新成员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复杂,对合作社的认同和承诺淡化,从业后继者不足;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员认为自己贡献多,收益较少,合作社不再具有吸引力。农民的异质性使合作社的组织和管理困难重重,活力减弱,异质化问题成为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因素,合作社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又会进一步影响社员对合作社发展的信心。正如国际合作社联盟在《迈向21世纪宣言》中指出的那样,合作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合作社内部,即“合作者的泄气和理想的破灭[4]”。

三、农业合作社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上文分析可见,由于合作社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合作社业务及制度的变革已成必然的趋势,自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合作社的发展开始突破传统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出现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目的向盈利性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内部社员服务的合作社经典原则发生了改变,追求盈利成为多数合作社的目标,由面向合作社社员需求向面向市场需求转变,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通过合并、重组、改良,引入企业化经营机制,合作社经营企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如美国、加拿大在在过去20 年左右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合作社”(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其最大特点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化运行,属于“投资―利润”取向,这与传统合作社的服务宗旨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农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行企业化经营,向追求效益转变,他们消减、合并农业协同组合系统内的非盈利部分,在农协对待非会员的服务中,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追求盈利目标[5]。近几十年来,在德国的消费合作社和信贷合作社中也出现了向赢利企业发展的倾向。瑞典合作社商业经营色彩也越来越浓,有些合作社把经营业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社员提供服务,属于非盈利性;一部分为非社员提供服务,属于盈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6]。

合作社经营目标由非盈利性向盈利性转变,这一倾向不仅表现在合作社业务实践中,而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中也都有所反映。如墨西哥1994年修改的合作社法中就删除了合作社不得有盈余这一条法规。

(二)制度上出现明显的股份化发展趋势

随着合作社规模扩大和纵向一体化的推进,合作社所需资金大大增加,传统合作社依赖社员缴纳业务股金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合作社的需要,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许多国家合作社突破了传统的筹资方式和办社原则,向股份化方向发展。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西方国家尤其普遍,我们可以从以下国家的情况窥见一斑。

美国大约80%以上的农场主合作社属于“股份合作社”[7],他们发行优先股票和普通股票,普通股对于社员出售,每人一股,拥有投票权;优先股可向社员出售,也可向非社员出售,非社员购买后还可以转让。而“新一代合作社”采取投资成员制(investor - membership)也属于一种具有股份化特点的合作社。在发起时,合作社根据加工数量确定需要募集的资本量,并把发起资本的30%―50%作为社员权益资本,社员必须购买交易份额,才能成为社员,这种交易份额既代表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又表现为一定的资本量。其所需资本的剩余部分通过负债,或通过发行优先股解决,其股息是固定的,或者受到限制,股东没有投票权,但持有的股金可以转让。

为筹集资金需要,新西兰合作社改变传统合作社的经典原则,引入多种类型的合作社股份制。一种是比较常见的股份制合作社,社员所持有的股份分为投资股和资格股,社员可持有这两种股份,其中,资格股不参加分红,股份数量和交易量是成比例的,而投资股与社员的交易量没有关系,股份可参与分红;还有一种类型是有限制的吸收非社员的股份的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在社员缴纳股份以外,还允许吸收非社员股份,但占股份的比重不超过49%,其中所吸收的非社员股份,有的没有投票权,属于债权股,有的具有投票权。由于合作社重视资金的权利,并允许吸收外部资金,合作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投资于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是新西兰农业合作社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合作社股份化的趋势在澳大利亚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加大融资,澳大利亚的农业合作社可以上市,从股市筹集资金,更多的人通过股市持有合作社的股份,为合作社筹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拿大合作社也是如此,1996年,加拿大的小麦合作社发行B股上市,经过上市,获得资本近6 000万加元,大大增强了其经济实力[8]。

适应合作社股份化的发展趋势,合作社开始重视股东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决策方面,为了吸引投资,一人一票的决策制度发生了改变,许多合作社开始对考虑按一定的资本份额确定投票权利,并承担经济责任和利益,美国一些合作社在表决权上,实行加权表决,对于社员股金明显较多的成员社,给予其代表增加表决票数;在欧洲,表决权的一人多票也十分普遍。一人多票或按入股份额来分配投票权的做法在德国、法国等国已经普遍流行。在剩余分配方面,公平原则已经为强调发展和承认差别的原则所替代,许多合作社开始突破按惠顾额分配盈余的方式,从严格限制资本报酬率向外来资本实行按股分红发展,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赋予资本要素所有者,或者通过将社员的惠顾额与投资额相联系,兼顾惠顾者和投资者的剩余索取权。如“新一代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就是一个明显例证,每年合作社盈利扣除成本和必要的提留,剩余的部分按照社员与合作社的原料农产品交易量进行分配,但由于交易量是社员购买的,也就是社员的出资,按交易量分配盈余实际上也就是按社员缴纳的股份分配。

(三)产权出现明晰化改革趋势

由于模糊产权的存在,农业合作社的纵深发展受到显著影响,因此明晰产权成为合作社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可以以“新一代合作社”为例得到说明。在新一代合作社中,利润每年年终按各社员认股比例以现金形式分给社员,合作社不留或很少留公积金,每个成员的财产权份额基本上是清晰的,合作社发展新项目所需的资金,再向社员发行股份或向外借贷。“新一代合作社”既是适应现代农业变化的一个调整,也是合作社对内部制度安排的缺陷进行的创新和改革。

(四)组织结构上外聘职业化管理人员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合作社从生产者导向战略向市场导向转变,获得竞争优势成为必然。要获得竞争优势,合作社需要具有准确、迅速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以及及时反应和果断决策的能力,这就需要有管理经验和智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以便使合作社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应对市场的变化。所以,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合作社都开始注重外聘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专职经理,进入理事会和管理层。如日本农协就从社会上聘任企业家担任常务理事,具体负责农协的日常业务经营;丹麦屠宰合作社,其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外聘38名雇员代表,在理事会的19名理事中有5名外聘雇员,这些雇员进入权力机构,可以充分发挥雇员的经营管理专长;印度的阿牟尔合作社把搞好经营管理放在工作首位,他们注重引进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管理,使合作社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这是阿牟尔合作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业务上趋向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发展,业务范围纵向延伸至农产品深加工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一体化发展,许多合作社越来越倾向参与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连接起来,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丹麦就是很好的例证,养猪业是丹麦农业的主导产业,合作社将专业饲养生猪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社,他们拥有加工设备,产品检测手段,以及高效的运输和销售管理体系,经营从良种繁育、饲料加工到饲养、屠宰、检验检疫及科研所等系列化运作服务,参与猪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市场,其中75%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外[9],丹麦生猪合作社的成功发展使丹麦成为世界猪肉生产大国。

法国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围绕某一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纵向一体化发展,如粮食合作社、奶制品合作社、肉类合作社等,为其社员提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供应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及营销出口等各环节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同样,巴西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如葡萄合作社、牛奶合作社、大豆合作社和咖啡合作社等,都不再单纯的经营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而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许多大中型合作社创办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巴西合作社在业务上的纵向一体化拓展,是其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是以专业合作社占主要地位,近几年,这些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从初始的以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合作社发展,业务涉及到农产品的收购、储运、整理、加工直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多个环节,包含从农业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全过程,实现了纵向一体化[6](44-45)。许多合作社不仅从事初加工,而且发展到深加工,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种植桃子的农场主,组建合作社后,建立了大型加工企业,生产罐头、果汁和快速冷冻食品,社员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

从发展趋势看来,农业合作社在业务经营上向纵向一体化发展,不但使农民获得了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利润,而且为农产品开辟了更为稳定的销售渠道,能有效降低合作社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大大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各国合作社发展的趋势。

(六)通过联合和兼并合作社规模得到不断扩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国农业合作社为了提高竞争力,纷纷采取联合和兼并等方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实力。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美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大型化趋势,合作社数量上不断减少,规模越来越大。

美国农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兼并始于上世纪中期,1945年美国共有农业合作社10 150个,到1986年减为5 369个,到1991年再减为4 494个,至1995年则减为4 006个。与此同时,合作社的总营业额却由1945年至1946年的60.7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715.34亿美元,增长了10.8倍;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平均每一个合作社拥有的净资产增加了1.2倍,雇佣的员工数量增加了30%[6](9)。

法国合作社经过联合与合并,数量不断减少,目前,法国合作社数量已经由10年前的6 500多个减少到3 500个,在数量减少的同时,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如法国兰度费牛斯奶业合作社经过了多次合并,经营范围已涉及到4个省;苏迪尔奶业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72亿法郎,这些合作社已成为法国农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领头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能力。目前,法国年营业额达到30亿法郎的合作社集团超过19家[9](16,29),有不到10%的合作社企业实现了农业合作社营业额的2/3[10]。

农业合作社联合与合并的现象在新西兰、瑞典、丹麦等许多国家都大量存在,1990年新西兰全国有奶制品合作社35个,到1998年合并为14个,2000年减少到5个,现有的合作社都属于合作社集团公司新西兰奶制品局。瑞典的奶业合作社,从1940年共有570个协会组织到1984年减为24个,而年营业额却从1977年的64亿克朗上升到1984年的149亿克朗,到1996年,瑞典奶业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9%。2001年底丹麦两家生猪屠宰合作社合并,使丹麦合作社成为欧洲最大屠宰合作组织,拥有26家生猪屠宰场,6家熟食加工厂,雇员达到20400人[14]69。

可见,各国合作社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合作社

的规模不断扩大。

四、农业合作社的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农业合作社的自身发展与制度选择必须适合外部环境的需要,鉴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应允许合作社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由于国外合作社发展的历程较长,其生存和发展的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农业合作社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作为后发型发展中大国的发展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是要把先发型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矛盾,浓缩为本国现代化过程中相同阶段、相同时期的矛盾(姜长云,200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地区间呈现不平衡状态,同一地区在发展水平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传统农业形态与现代农业形态并存,小规模的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与少量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并存,手工畜力耕作与现代机械化作业并存,传统的经验耕作与现代高新技术种植方式并存,现代的组织与分散小农生产并存,龙头企业化规模经营与家庭承包并存,外来资本与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并存,部分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与一定程度的市场化、专业化并存。可见,我国转型农业的特征浓缩了发达国家农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农业产业组织的模式也呈现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和特点,我国合作社在当前一段时期将国际合作社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集中表现了出来。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不但会有传统合作社的存在,还会同时出现类似“新一代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模式和特征。

同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合作社建立的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也不相同,因而也就决定了国内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的多样性,在各地区发展合作社的过程中,不必强调一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地区千差万别的条件,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合作社,不管是偏于传统合作社特征的,偏于股份合作社特征的,只要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都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

(二)从各国合作社的发展趋势看,合作社的股份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与发展中,对股份合作社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应正确认识和对待

从国际合作社发展的趋势看,各国合作社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选择股份合作的变革模式,尤其是随着合作社业务范围向产业一体化纵深方向延伸,规模的扩大,加工程度的提高,对资金的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而,合作社股份化的倾向在所难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初期,股份合作社的发展也因其吸引稀缺资源的优势而呈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对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积极引导,促进其沿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竞争的加剧,使合作社面向市场更注重竞争能力的提高,在我国买方市场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初期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显迫切和重要

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国外农业合作社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普遍转向盈利性经营目标,外聘专业管理人员,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我国合作社是在一个农业竞争国际化环境中,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过程中兴起的,在此阶段,国际上,大型的农业跨国集团主宰着世界农产品贸易,操纵世界农产品市场,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合作社面临的首要任务;在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了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农产品销售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困难。由此,农业合作社的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在我国农村经营规模偏小的现实约束条件下,合作社的发展必然更加依赖企业家人才,尤其是具有社会关系和销售才能的人才尤为关键,表现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建对人力资本与资金资本身兼二任的牵头人会形成依赖,但是,从长期看,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及业务的纵深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会增加对外聘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

(四)合作社所遵循的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应不断进行自身的适应性改变,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也是如此

从国外农业合作社变革的趋势看,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合作社在寻求自身生存发展中进行内部制度的变革,而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变化既是合作社联合与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联合与发展。换句话说,农业合作社业务的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展是其适应竞争环境变化需要的结果,而纵向一体化和规模的扩展又会形成对资金与人才的需求,从而是导致合作社自身制度变革的原因,同时,合作社的制度变革为合作社业务的纵向一体化及规模实力的增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也是自身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说传统农业的特征决定了传统合作社的特征,当农业产业在产业组织和现代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国际合作社也必然会为应对环境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该与国际农业合作社变革的趋势相呼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完成自身不断走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2.

[2]范三国.国外的农业合作组织―以日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60.

[3]国际合作社联盟1997年9月代表大会被提交批准的文本中,第三条原则写明,合作社的资本至少一部分是共同财产,合作社积累至少有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载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1997(3))

[4]CAO.Declaration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1996.

[5]徐旭初等.走向新合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4.

[6]王凤林.国外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M].the contemporary world.2003:44―45.

[7]徐更生,武一.国外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J].世界经济,2000,(07):71.

[8]丁国光.加拿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及其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1998,(10).

[9]白立忱主编.外国农业合作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4.

[10]李先德.法国农业合作社[J].世界农业,1999,(03).

市场行业发展及变化趋势篇10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认识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存在的危机,开始着力在扩大外贸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资源进口依赖度依然很大,出口产品优势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等,实际上贸易结构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加快其升级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0.5。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0.5,1.0)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1.35,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6.13。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长率为7.5%。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32.75%),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1.79%)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0.83%)。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9.21%,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42.06%),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49.5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39.20%)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55.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49.50%。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