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与跨越发展思索

时间:2022-04-26 11:30:00

特色经济与跨越发展思索

实现跨越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时期湖北的战略目标。湖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视角看,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打造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综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其重要途径。

一、特色经济是湖北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特色经济是湖北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般来说,特色经济是基于某种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势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品牌,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湖北省域各市县情况干差万别,要想发展,就必须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湖北各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了特色工业的发展;各市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从平原到丘陵,从边远山区到革命老区,都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县域主导产业,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如随州专用车改装、宜昌稻花香酒业、仙桃无纺布、鄂州金刚石刀具、通城涂附磨具、宜昌磷化工和电子材料、荆州石油机械、京山包装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快速扩张.形成了各自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特色经济是湖北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首先,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总体上看,产业结构趋同仍然是湖北各市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充分发挥本县的地理位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上项目、培植特色产业是重要原因之一导致重复投资、重复引进。县与县之间产业、产品结构趋同程度高、互补性低,支柱产业的选择雷同,没有形成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是解决长期困扰各地经济发展“小而全”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其次,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湖北大多数县农业经济仍然是主体。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充分发挥县域的比较优势洽理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产品结构,发展特色农、副、水、畜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在认真考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立县、乡、镇、村的特色产品,改变传统、落后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让他们联合起来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中.了解更多的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曾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随着县域特色产品的形成,特色产业将越来越强,知名度越来越高。“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发展成为“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模式。例如,黄冈地区形成了“蕲春药材武穴鸭,浠水生猪黄梅虾,麻城黄牛龙感湖花。团风马蹄黄州菜,红安花生英山茶.罗田栗桑甲天下”的一县一特色品业的格局,明显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县域经济竞争力。再次,特色经济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特色经济,县域产品越具有自身的特色悔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发展特色产业,扩大本地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的生产。既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和消耗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提高经济质量,又可以以产品的优势拓宽市场,还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特色经济是中部各省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中部各省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快于、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究其原因,特色经济的发展是其重要载体。就总量来看.2010年。湖北有7个过千亿的产业。其中汽车、钢铁、信息产业分别超过三千亿;湖南则有9个过千亿的产业。就重点产业来看,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特色产业是各省的共同做法。周边各省近年的主要做法:一是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形成支撑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源。“十一五”期间,河南着力培育打造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行业;湖南着力培育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安徽省着力培育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税189.8亿元)、烟草制品业(157.8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8.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15.4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1.6亿元),这5大行业实现利税超百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4.9%。二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产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安徽省以“861”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积极推进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十一五”前四年全省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0061.6亿元,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提升了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产品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本省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产业。山西围绕煤炭资源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更是进行了“断腕”式的结构调整,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全面转型。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将由2598座压减到1000座;培育3个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和4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现“脱胎换骨”式的产业素质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安全保障水平的飞跃。

(三)特色经济是湖北跨越发展的着力方向

应当看到.湖北特色经济仍然发展不够,既落后于本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落后于周边省市。就本省来看,作为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农业附加值不高,淡水水产品产量连续l0年居全国第一,但产值明显落后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作为科教大省,但优质名牌产品不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突出症结就是特色经济不足。2010年湖北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0.9亿元,占全省的3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84.01亿元,占全省的5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247.4亿元,占全省的57.8%。被考核的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l11.54亿元,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522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2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97.7元。而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f市1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湖北省依然无缘全国百强县。就周边省市来看.湖北特色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明显。河南省在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耕地面积粮食增加值和农用机械总动力指标上都处于中部领先。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2009年,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9.,实现利润209.07亿元。居全省38个行业大类中利润第3位;其中,蓄肉制品达1l1.6万吨.速冻米面食品l81.4万吨,味精44-4万吨。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8万家,实现销售收入2560亿元.实现利润55.8亿元;315家部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农业休闲企业经营收入47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275个;合作组织成员140万户。我省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上明显短腿。全国百强县中,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分别有8个、4个、2个、1个位列其中。

二、湖北特色经济与跨越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体系不完善,阻碍特色经济竞争优势的发挥

湖北特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首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体系不完善。有人说,宏观调控不力,规划引导滞后,造成“遍地开花”式的盲目发展,区域差别难以体现,区域优势难以发挥,制约特色经济的发展。固然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市场行为主要基于合理的市场预期,政府干预只能起引导作用,也必须依托市场。湖北特色经济滞后的根本症结就是现代市场体系发育的滞后。主要包括,生产要素市场资源发育滞后,导致市县域资源、技术等优势难以体现.难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胜劣汰,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主体发育滞后,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竞争不充分,龙头企业难以成长.特色经济发展缺乏强劲的“火车头”:市场考核体系不完善,市场绩效难以发挥,特别是以经济总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助长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行为,导致盲目发展,产业难以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企业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以次充好、超标排放,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难以发挥。

(二)科技转化滞后。阻碍特色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湖北拥有的科教资源居中部首位.在汉高等学校、高级科研人员、国家重点试验基地数量处于全国第二;但科教资源的投入和利用以及自主创新方面尚显不足。突出的问题.一是能直接运用到特色经济生产和发展中的科技成果不够。2009年,从企业科技人员投入情况看,我省企业科技人员占社会科技活动人员比重(55.88%)、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社会科技活动人员比重(51.92%)、企业研发人员占社会研发人员比重(58.12%)、研发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占社会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57.55%),都是中部六省最低的;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68%)低于安徽(1.8l%),企业研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48.28%)低于江西(62.48%)和湖南(55.34%),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比重(53.88%)也低于湖南(56.28%)。再从专利数量看,每万人专利申请量,我省(16.55)低于河南(53.86);每万人专利授权量,我省(9.63)与浙江(1oo)差距明显。二是科技成果在特色经济中的利用和转化不够。2009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我省(61.06%)低于湖南(87.6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我省(6.23)也明显低于浙江(100)。需要注意的是。近年周边各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湖南新型工业化推进成效明显,2009年高技术行业实现增加值188.69亿元,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380.85亿元。“十一五”期间。安徽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主战略,相继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建设。围绕重点区域和项目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在创新型产业升级、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环境优化“六大创新工程”带动下,安徽的产业、科技、人才、改革“四大成果”呈现加速涌流的良好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34%,是同期GDP增幅的2.5倍,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五年前的6-3%提升到10.9%。2009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1l位,创新潜力已跃居全国第3位;拥有部级创新型企业7家,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70%以上的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研发经费以及省级科技成果来源于企业:量子通信、语音合成、全超导核聚变等高端研发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安徽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促进了安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成为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的强大引擎。

(三)经济开放度较低,阻碍特色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大

从对外开放看.2010年.我省进出口总额259.07亿美元,保持了中部地区首位,但优势明显缩小。江西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214.53亿美元:安徽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逼近我省。从增长速度看,安徽(54.8%)和江西(67.9%)都快于我省(50.2%)。两省利用外资都快速增长,江西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092个,合同利用外资74.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1.01亿美元:安徽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81项,合同利用外资2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1亿美元。从对内开放看.近年周边各省鼓励民间投资、开放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9年,山西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565亿元,上缴税金805.7亿元,吸纳了全省75%的城市新增劳动力和60%0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1430多万人。江西省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对民营企业实现无差别待遇.省政府专门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重在优化税收环境,支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全民创业与再就业、支持城乡一体化以及新农村建设。2010年,安徽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22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7.5%,贡献率达70.2%,拉动工业增幅l6.6个百分点;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重大机遇,推动东向发展战略,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大力推进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达到250万家.非公有制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已超过60%,注册私营企业达到24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46.93万户。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配套服务水平不高,阻碍特色经济的成长

湖北市县域内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研究开发机构力量薄弱.集聚高级技术产业人才的环境不优.创业创新成本过高.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政府、企业、农户自我融资能力较弱,而本级金融机构受信贷权限的制约,放贷额度十分有限,导致产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企业和农户资金“断链”。另外,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一些市县成为夕阳产业、高污染企业转移的首选,县域企业难以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前沿,进而制约了湖北特色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湖北特色经济与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培育市场体系,促进特色经济脱颖而出

加快湖北特色经济发展,首要的是培育市场体系。要以建立相对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为导向,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一是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培育现代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启动民间资本,激发民间创业热情。大力实施“成长工程”.促进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二是要加快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大力破除垄断,完善要素市场,促进企业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三是要加强市场立法,完善市场规则,强化市场监管,促进竞争公平有序,为特色经济发展提高激励机制和体制基础。

(二)着力自主创新.提高特色经济核心竞争力

要大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湖北跨越发展是与科学发展一脉相承的。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武汉金融中心建设,促进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实现结构优化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快“创新湖北”建设,继续实施“科教兴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自主创新的持续性,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快产权制度和分配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以技术、资本等人股或投资,参与收益分配,为特色经济的自主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三)着力扩大开放,拓展特色经济的发展空间

要更新发展观念.增强特色经济和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当前中部经济发展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我省不进则退。慢进也会退。必须抢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一是更新“中部老大”的观念,居安思危。我省既不是中部地区经济总量第一,也不是经济运行效益最好,如不积极应对.某些领域的暂时优势也会丧失。二是更新“居中独厚”的观念,抢抓战略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当前我省面临历史少有的良好机遇。“居中”有优势也有劣势,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是更新“内陆”观念,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当今市场竞争是全方位、宽领域的,不开放就没有出路,慢开放就会落后。要扩大开放.培育支撑特色经济和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要形成“亲商”、“暖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既要扩大对外开放,也要扩大对内开放。抓好招商引资,拓展国际市场,促进进出口贸易。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全民创业,培育新的经济主体和新增长点。

(四)着力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特色经济的发展环境

优化特色经济的发展环境,既要加强硬环境建设,更要优化软环境。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在经济横向融合的背景下.湖北特色经济的竞争最关键的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改善环境、破解难题的关键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一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要进一步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向银行推荐好的项目和企业,争取支持。要重点加快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加财政性投入,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充实省级中小企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资本金,增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融资服务能力。二是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要以公共服务为主,不断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在抓好已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项目落实的同时,进一步清理和取消、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做到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减少行政审批层次,规范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三是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全面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进一步完善联系与服务企业的工作机制,为特色经济提高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