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经济视野下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完善

时间:2022-12-01 04:43:00

导语:集聚经济视野下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完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集聚经济视野下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完善

1区域性产业布局综述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而区域性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区域空间内的投影.正由于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因此,谈到产业布局优化,就不能不提到产业结构优化.所谓产业结构优化,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前者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下,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并取得较好结构效益的过程;后者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这种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在空间地域上就表现为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的空间地域在经济学上可称为经济活动区域,区域内运行的经济通常被称为区域经济,由鉴于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产业布局研究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深化.就区域经济而言,产业布局优化实质上是区域内产业布局合理化和主导产业高级化的过程,其中,主导产业高级化是布局优化的关键,因为主导产业一旦被选定,其他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其布局的合理化和高度化问题要视主导产业而定,可见主导产业高级化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也是体现区域性产业竞争优势最优指标和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速度、性质和规模,其选择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决定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2集聚经济与区域性产业竞争优势集聚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聚集而产生的利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城市是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聚集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属于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的集中.在一个地区内同类企业数目的增大,必然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总量的增加,分工协作的加强,辅助产业的发展,其结果不仅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而且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和成本.这样就便于形成本区域内的主导优势产业.第二种类型:属于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的集中,这样也会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这样便会产生集聚经济效益,有助于区域性产业竞争优势的培养和发展,这样便有利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2.1产业聚集能提高区域性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①产业聚集加强了生产要素供应商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内的厂商能接近优质元件、专业化员工和准确快捷的信息;同时,多元化当地需求的存在,减少了专业要素供应商经营的风险;专业要素供给配置效率不断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区域性主导产业的生产能力.

②产业聚集有利于信息的获得和传递.大量厂商的聚集,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信息集中在产业聚集区内,厂商邻近形成的员工正式和非正式联系,使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更加容易.

③产业聚集使各个产业或企业的互补性增强,从而使产业聚集区内的产品整体质量和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④产业聚集有利于各企业接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外,还离不开教育培训、信息、商展、金融、法律服务等专业化基础设施,这些准公共产品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产业聚集使得这些准公共产品能被充分的利用,减少了企业对准公共产品的投资,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⑤产业聚集有利于企业绩效的评估.产业聚集使企业绩效的评估有了比较对象,企业更容易比较内部成本;员工的声誉约束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节约了员工的监督成本.

2.2产业聚集能增强区域性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有利于企业的创新,这是因为在产业聚集区内,企业能迅速有效地察觉到客户的新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有很强的满足客户需要的创新动机;企业与产业聚集区内其他实体的持续联系、互访的便利性和面对面的接触,有利于厂商在"互动中学习",企业能及早且持续地学习到发展变化中的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产业聚集区内企业对新观念和创新的需要的高度敏感,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同时,产业聚集会产生创新的压力,如市场竞争、同行的持续比较等,企业必须迫使自己以有创意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

2.3产业聚集有利于成长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产业聚集规模的扩大产业聚集区内新企业的出现更容易,这是因为产业聚集会产生更多更佳的商业机会,所需资产、技能、元件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很容易在当地获得,对发展新事业带来很大的便利;当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由于对产业聚集区的情况相当熟悉,投资机构因投资资金风险溢价较小而更愿意投资;产业聚集所形成的当地人才库更容易提供企业家,而且对外地企业家也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为成长性新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条件和优势;而且新兴企业在生产深化和专业化方面的成长,可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在当地的聚集,并可能进一步形成具有规模和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总之,产业聚集在强化当地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产业在当地的进一步聚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诱因.

3我国产业布局优化的思路及对策建议3.1产业布局优化思路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获得迅速增长,但由于西部地区原有基础差,且政府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1979~2001年,东部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8%、中部为27.9%、西部为14-3%.2006年,东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64.24%、中部为22.65%、西部为13.11%.再加上由于一些地区虽然有主导产业,但是去没有充分发展和培养,导致大量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现象出现,例如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应该将农产品加工制造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并以此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产业链,包括加工制造业,食品包装设计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因此,就必须在充分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大力培养主导产业和增长极,尤其是在现在,更应该抓住技术创新这条主线,培养多元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促使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化,从而取得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高新技术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空间.一种是近年来开发建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形成了经济的创新空间组织;另一种是在原有的高新技术园区的基础上发展的高新技术"族群".尤其是少数中西部地区依托当地的基础和优势:使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逐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亮点,并在支撑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在稀土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拥有国内最大的科研机构,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扶持稀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世界的40%;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产业实力、经济规模、体制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走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列,尤其是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产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1年西安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易收入358.2亿元,工业总产值252.6亿元,工业增加值79.4亿元,利税35.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4.6亿元,拉动西安经济增长4.0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的显着作用.

3.2对策建议①以强大的要素禀赋优势为依托,迅速扶植和培养本地区独具特色的主导优势产业.应该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区位优势的情况下,培植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与国内产业重组的机遇,扩大产业集聚规模,形成集聚效益,并作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更应该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培植新的利益主体,扩大市场规模和产业规模,以本产业的竞争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区域性产业竞争优势.

②促进区域性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专业协作.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要求效率,这样就会形成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各个地区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因地制宜,各个地区资源要素不同,必定会形成各自的主导优势产业,而这些产业也是有一定规模的,成本低具有规模效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一定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③以科技创新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迅速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和专业化的格局.应该尽快培养一批完全市场主体,着力培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竞争发展体系,努力把生产要素资源优先向企业配置倾斜.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与社会科研机构以及各大高校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向科研机构反映情况和问题,同时,应该加大力度提高本企业人员的素质,并预留专项技术研发资金,对那些科研人员提高高额奖励;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制定详细的技术创新奖励标准,并且派出大量技术人员到基层去帮助那些限于困境的企业,指导企业科学合理的进行生产加工,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可再生的资源,制定惩罚政策严惩那些任意破坏资源,胡乱践踏环境的法人主体,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制定战略性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