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4:49:29

集聚区

集聚区范文篇1

一、南沙区航运物流发展现状评价

1.发展基础与机遇南沙区已集聚国际贸易、保税仓储、电子商务、商品汽车物流等港口基础设施和航运物流服务业,以及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汽车等大型临港产业项目,同时设立航运交易、航运仲裁、金融、租赁等机构,为广州市的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南沙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中重要性凸显,港澳合作、对接国际等发展定位将促使南沙区航运物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速。广东省提出加快珠江两岸港口资源整合,珠江西岸港口群将以广州港及南沙港区为核心,加快发展国际航运枢纽总体目标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南沙区航运业的建设及发展。同时,南沙新区提出的“三区一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定位要求,以及《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在政策、机制的创新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有待完善,航运要素集聚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南沙区航运服务业中基础性的码头装卸、货物运输等功能发展比较良好,但高端航运服务业(如航运金融、保险、法律仲裁等)发展相对比较滞后。除龙穴岛外,南沙区航运要素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集聚效应。(2)集疏运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广州国际航运重心位于南沙区,而南沙区铁水联运、海空联运的快速运输通道体系尚未建立,江海联运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有待升级完善。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南沙区需加快建立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与内陆消费市场相连接,以保持货运量的持续增长趋势。(3)政策环境相比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仍有较大差距。南沙自贸区在优惠政策上相对于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国际航运中心在手续流程、人才吸引、税收优惠、报关检疫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内外航运集聚区发展经验借鉴

1.与国际接轨的开放自由政策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是其重要特点:①对贸易不设置管制。除为履行国际义务如武器、毒品及有关国际协定所规定的内容等,进出口贸易包括商品种类、价格、贸易主体身份等都不受干预。②不设置关税壁垒。除对烟、酒、甲醇等特定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及消费税外,对其他一般商品的进出口均不收关税。③进出口手续极为简便。一般商品的进出口无需报批,只需14天内向香港海关递交一份报关表即可。④外来船舶免办进港申请及海关手续。关检及卫检手续简便,实行非强制引水,并豁免港口行政费,物流体系非常流畅。⑤税费低。对来源于香港部分的船舶经营所得征收16.5%税收,其余均免税,不盈利不交税。⑥船舶注册登记便捷快速。香港船舶注册处全年24小时提供服务,注册手续或者是撤销手续都可在2小时完成。因此,在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目标下,广州市及南沙区的政策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继续加大力度提供更加友好、宽松、便捷的自由贸易环境。2.高效的多式联运及腹地支撑汉堡港后方陆域是以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为依托,成为德国主要的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铁路通达汉堡港的每一个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通往德国本土和欧洲各地的铁路也四通八达。火车、卡车和支线集装箱船都可以在汉堡港快捷地运进和运出集装箱,并且汉堡港拥有直接连接通往欧洲内陆的5条高速公路干道,以及往返于北欧、东欧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港口支线航班,提供遍及整个地域的航运支线服务。因此,应充分利用南沙区位优势,联通周边已有设施完善自身的联运体系,加快进港铁路等设施建设,强化支撑广州港发展,成为面向更广阔腹地的世界消费品集散中心。3.多元化航运产业形成共荣发展的生态圈新加坡汇集了集装箱中转与租赁、港口物流、船舶修造、燃料补给、货物与经纪、船舶融资、海上保险、海事法律体系和仲裁服务、船舶登记注册服务、海陆空物流联运支持、海洋研发、航运培训等业态;此外,还重点发展了电子业、炼油业和船舶修造三大临港产业,临港产业与航运服务业互为支撑,巩固并增强了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因此,南沙区可结合新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有选择性地吸引产业落户,通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支持航运服务业的集聚。4.具有为航运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综合服务环境结合对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多个航运中心的研究,航运金融服务业对周边的交通、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的条件等均有较高的要求,高端的航运金融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城市中心商务区。目前,南沙自贸区吸引的企业注册数量不断增长,但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为了享受南沙自贸区政策优惠,而实际办公则在广州中心城市区。究其原因是南沙周边的生活、商业、商务环境尚未成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因此,为吸引和加快航运金融服务业企业在南沙集聚,应加快完善蕉门河、明珠湾区、南沙湾等区域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并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三、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规划建议

1.建设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的必要性航运物流集聚区是承载航运物流产业的发展空间,是推动产业功能空间相互协作、相互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生产方式载体。因此,建设航运物流集聚区、促进航运要素集聚发展,对推动航运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南沙区需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及自贸试验区战略机遇,围绕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发挥部级新区、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对标世界先进国际航运中心,大力推进建设航运物流集聚区,全面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相互融合的格局。2.产业体系研究(1)航运物流服务业。①航运物流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是指港口、码头及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港口作业、货物及旅客水上运输及进出港集散服务等。南沙区应加快建设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水上客货运运输,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②现代物流服务业是指航运物流中游端的货运、船舶、船舶管理、船舶检验等航运服务业,以及跨境电商和国际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业。南沙区应发展为港口物流提供直接服务的航运物流业,优化提升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航运服务业,促进其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产业集群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广州港南沙港区综合优势,发展电商、国际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业,重点以集聚保税物流和口岸物流,探索发展电商物流和跨境电商物流,以加强空-港联动的方式推进跨境电商发展。③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业是指航运物流上游端的金融、保险、仲裁、培训等航运服务业。南沙区应加快发展国际中转、船舶登记、航运交易、航运租赁、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扩展航运服务功能,吸引航运物流服务企业在南沙区设立资金财务中心和结算中心,促进“互联网+航运+金融”相融合,打造临港总部经济和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在航运产业人才培训方面,积极引进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人才,建设广州航运人才培训基地。④现代航运物流服务配套业。航运服务配套业为航运发展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和功能拓展服务,满足行业发展更多更高的需求。南沙区城市中心应尽快完善商务商业、居住酒店、文化娱乐等现代航运服务业配套服务;在龙穴岛保税物流园建设航运展示中心,提供航运信息展示、商品贸易展示、文化规划展览等功能;在南沙湾发展邮轮游艇产业,依托国际邮轮母港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开辟国际航线;探索推动穗港澳游艇自由行便利化政策试点。(2)与航运物流相关的临港产业。突出海洋经济特色,积极建设国家汽车产业基地、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国家重大成套技术和装备产业基地、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引进一批符合南沙区产业功能定位的高端制造龙头企业,促进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3.总体空间布局南沙区建设国际航运枢纽需要强化龙穴岛港口物流核心地位,并逐步完善航运配套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促进航运金融服务业在南沙中心区集聚发展,以及优化调整现有临港产业,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因此,依托南沙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格局,结合自贸区边界范围,以港口物流为核心,以航运金融服务为重点,可以构建南沙区“一核四片”集聚、弹性、可持续发展的航运物流集聚空间。(1)“一核”指龙穴岛港口物流航运集聚区。龙穴岛航运物流中心是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核心,包括港口、物流、船舶海洋工程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航运物流服务,以及商业、办公等相关航运物流城市配套服务业。(2)“四片”指蕉门河以及明珠湾区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南沙湾航运教育科研集聚区以及万顷沙临港产业集聚区。四大片区是以龙穴岛航运物流中心为核心拓展航运物流功能,包括上下游支撑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四片”相互融合、相互依托,为航运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功能支撑。

四、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发展建议

集聚区范文篇2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工作效率较低;其次,目前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大部分定性为全供事业单位,人员属事业编制,有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因担心失去公务员身份而不愿调到管委会工作,影响人才引进。

2、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融资难度大。产业集聚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尽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建设资金短缺仍是目前制约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引进社会资本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受政策和相关条件制约,产业集聚区资本运作仍很困难。一是寻找合作伙伴难。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强,投入高,产出低。引进合作者后利益怎样分成、土地怎样开发,尚无明确的政策和经验引导。即使一些社会资本有意向参与建设,也担心受招投标等程序限制影响其收益,投资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投融资平台建成后没有放大效应,影响融资能力。上级允许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担保3~5倍于注册资金的贷款,从而将贷款担保能力放大,但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没有此类政策支持,影响了融资规模。

3、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集聚区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与现有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相比,工业用地指标明显受到限制,也制约部分项目进驻;产业集聚区受节能减排影响,环境容量压力增大,使部分企业不能引进;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新入驻企业较少,与规划偏差较大,造成一些土地的闲置。

4、集聚区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集聚区内的企业普遍缺少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集聚区内目前入驻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节能减排问题还需引起进一步重视。集聚区内的企业集聚程度不高,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5、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待健全。产业集聚区普遍缺乏沟通、交流、咨询和传播的媒介,缺乏研发机构、专业培训机构、法律服务、融资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设施。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强化领导、创新方法、健全机制,打拼新的发展模式。

1、以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区的预期目的,精心设计、科学规划非常重要,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产业集聚区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思想要坚持“三结合”:把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能源、交通、水、电、通讯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科学规划。要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集聚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同时,要认真落实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实施一个调,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2、理顺管理体制。一是鼓励探索符合县域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引导产业集聚区实行“政区合一”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不适应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二是上级出台政策,将集聚区管委会界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或适当调配给集聚区部分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适当扩大产业集聚区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以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上级有关部门要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工作站、吸引留学人员等方面向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倾斜。

3、破解资金瓶颈。一是上级政府要在产业集聚区起步阶段,短则两年、长则三年,对集聚区基础设施给予普惠制资金支持加奖励,待集聚区完成起步阶段后,再实行对效益好的集聚区进行单独奖补政策;二是产业集聚区在成立投资公司的基础上,还要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如土地、道路等各种可利用的实物资产抵押,增强投融资公司资本实力。采取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公开出让、区内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等方式,经营投融资公司的资产,发挥资产的放大效应;三是要发挥县域金融部门及企业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建设,着力打破集聚区建设融资瓶颈,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四是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投融资政策,从政策层面消除投资者的顾虑,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4、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西部地区要抢抓机遇,瞄准东部沿海地区,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集群,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高端产品项目,同时也要把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引进来。要加大招商专业队伍建设,打破部门和职能界限,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成立专门招商分局,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强力推进。要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高密度、高频次外出专业招商,提高招商效果。要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在积极实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委托招商、园区招商。要出台新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实行招商项目专项引荐人奖励政策,切实调动招商引资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始终。不能以降低环保门槛来吸引外来投资项目,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绝。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创效益,减少排放保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5、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加快落实产业集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例如电价政策、用地政策以及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等;二是要尽早尽快地按照产业定位,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使同类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三是要积极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提高集聚区产业支撑能力和集聚发展能力。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科学引导,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和引导集聚区走产业化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创造效益,并且引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6、做优做强集聚区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一是要引导企业走规范发展道路。引导各类集聚区内的企业瞄准本行业标准,积极创建自己的专利,走规范发展道路;二是要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树立行业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三是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带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对集聚区设立的研发机构,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给予支持,加快培养自主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集聚区。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对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加强工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心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境监测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抓好人才教育培养,为企业提供合格、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发展与产业定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引进企业及外来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整理

参考文献:

[1]张广智.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的思考.安阳日报,2009.11.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文件).

集聚区范文篇3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集聚;耦合发展;“金融+产业”

1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势态

1.1产业层面

文章采用区位熵衡量吉林省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是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权重,与全国该行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权重的比率。m区域金融集聚区位熵FAm的计算公式为:FAm=Q'm/QmQ'/Q,其中:Q'm为m区域金融产业总产值,Qm为m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Q'为全国金融产业总产值,Q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归一化处理后计算可得表1。从表1可知,近年吉林省整体金融集聚区位熵均低于全国水平,但随着吉林省持续强化金融集聚建设,吉林省及下辖各地市的金融集聚区位熵逐步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减小,部分地市的金融集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整体发展趋势向好。

1.2技术规划层面

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以建设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关键突破点,目前规划以长春市南关区的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为核心,连接南关金融服务区与净月金融服务区,形成“一核心、两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2016年11月,吉林市昌邑金融集聚区正式成立,以“互联网+三农金融”为特色,力图在网络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领域实现创新,致力于打造吉林省金融集聚区试验田。同时,吉林省对全省金融集聚建设提出“长春中心、市州环辅、县区并进”点线面规划格局,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跨境开放、吉林市特色小镇、白山市绿色发展、四平市特色产业园区、辽源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白城市特色农业、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通化市医药健康等地方特色产业,针对性提出建设特色金融集聚功能区,实现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对接,开拓特色化“金融+产业”集聚模式。

1.3制度政策层面

为推动吉林省特色“金融集聚区”的建设,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深度推进长春“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金融集聚发展在吉林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目前,落户于“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总部共计235家。

2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2.1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文章将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体系视为“金融集聚区—经济增长耦合系统”。2.1.1功效函数建立功效函数U1=∑ni=1aixi与U2=∑mj=1bjyj,两者分别为金融集聚区子系统序参量与经济增长子系统序参量,其中:xi与yj分别为两个子系统中第i个与第j个评价指标,ai与bj分别为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2.1.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C=2U1U2(U1+U2)(U2+U1),系统耦合协调度D=CT(T=αU1+βU2),其中:T为耦合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与β分别为两个子系统的权重参数,且α+β=1,令α=β=0.5。按照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U1与U2的比较,可将耦合系统分为若干类,详见表2。

2.2指标体系构建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需要确定功效函数中的评价指标xi与yj。根据对历史研究资料与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连续性与口径一致性,文章选取评价指标如下:金融集聚区子系统U1(包括金融产业总值—x1、金融集聚区位熵—x2、金融产业年增长率—x3、金融从业人员总数—x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x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6),经济增长子系统U2(包括GDP—y1、人均GDP—y2、GDP年增率—y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y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5)。

2.3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对应的系统耦合度C值和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并参照表2,得出各地市的耦合类型,详见表3。从系统耦合度来看,各地市的C值均高于0.90,这表明吉林省的金融集聚区子系统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的关系紧密,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果。从系统耦合协调度来看,各地市的D值均高于0.40,表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经济增长耦合系统”基本形成了初步耦合发展。从系统耦合协调的类型来看,近年吉林省在金融集聚区建设发展上颇有建树,但由于金融集聚赋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导致金融集聚区子系统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的发展非均衡,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传导机制的完善,这种非均衡状态可能有所缓解。

3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3.1.1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之前,需要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文章采用Moran'sI指数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全域空间相关其中:n为样本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的元素,xi与xj为各区域的变量值,x-为变量x的均值,S2为变量x的方差。3.1.3设定模型通过Moran'sI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若证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可依据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来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或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引入空间滞后因子,具体表达式为Y=ρWy+βX+ε,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ρ为空间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Wy为空间滞后解释变量,β为外生解释变量影响系数,X为外生解释变量矩阵,ε为随机误差项。空间误差模型(SEM)引入空间误差系数,具体表达式为Y=βX+ε与ε=λWε+μ,其中:ε为引入空间误差系数的误差项,λ为空间误差系数,μ为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3.2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势态,结合国内外文献选取指标的参考,文章最终选取了2006—2019年吉林省宏观面板数据。选取评价指标如下:被解释变量为金融集聚发展水平(金融集聚区位熵FA);解释变量有6个,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lnGDP)、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I)、科技进步(专利授权数lnT)、劳动力(从业总人数lnL)、对外开放(实际使用外资金额lnO)、政府干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lnG)。

3.3实证结果分析

3.3.1空间相关性检验文章对2006—2019年吉林省各地市的金融集聚区位熵(FA)与空间权重矩阵(W)计算全域Moran'sI指数。结果显示,近年吉林省全域金融集聚区位熵的Moran'sI指数始终为正,且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吉林省全域金融集聚区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基于以上结果,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3.2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文章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M)来选取更为合适的模型。检验结果显示,LM(Lag)与R-LM(Lag)均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而LM(Error)与R-LM(Error)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见空间误差模型(SEM)更具优势。文章使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对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进行极大似然估计(MLE),估计结果详见表4。6个解释变量中,仅劳动力的回归系数β为负,其余各变量对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劳动力、政府干预。

4吉林省特色“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打造吉林省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目前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呈现中东高西北低的发展趋势,白城、松原、通化属于区域内金融集聚区建设的洼地。吉林省在持续推动金融集聚区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将各区域特色产业与金融集聚区发展相结合,譬如,白城市特色农业、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通化市医药健康,打造吉林省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4.2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优势。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大趋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吉林省可以充分发挥制造业与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增强在全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持续推动其在专业化、多元化方面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行业与制造业、现代化农业的深度融合。

4.3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金融集聚的主要动力

在之前的实证研究结果中,科技进步是促进金融集聚区发展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吉林省可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在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前沿科技领域,吉林省可以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产业、人力资源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吉林省发展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力。

4.4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

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两国接壤,不仅是中国距日本海最近的地区,还与韩国隔海相望,拥有十个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开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市场国外贸易的核心窗口。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跨境开放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推进中朝中俄边境、跨境、境外经济合作区发展,力图打造东北亚经济中心,进而赋能吉林省金融集聚区的全速发展。

4.5打造金融集聚政策高地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也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建设起正面作用。因此,吉林省可以制定一揽子金融集聚区发展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引入金融机构增进交流,完善区域金融治理体系,令吉林省今后金融集聚区建设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通过因地制宜落实财政、税收、产业、土地、人才等一系列配套金融集聚区扶持政策,打造金融集聚政策高地,大力促进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2]李秋敏.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益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8):101-106.

集聚区范文篇4

一、高度统一思想,增强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之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全力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同时,着力建设核心滨水区、临江、七里垫、仇毕、矮柳等五大服务业集聚区。一般来说,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按照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可以称为微型cbd。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通过功能区块建设来发展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集聚度高、产业能级新的业态,对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服务性企业快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内一些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规划了43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先期启动建设9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南京提出打造10大服务业集聚区,天津提出要打造49个服务业集聚区,无锡、杭州等地也在积极谋划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服务业集聚区反映了cbd分散化的国际趋势,体现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和方向。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事关“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事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区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事关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为此,全区各街道、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深化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贯彻落实“中提升”战略的有效载体。6月初,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研讨会,就推进“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中提升”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品位,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其核心在于全面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为推进国际化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作为××的中心城区和未来的核心城区,“中提升”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我们至少带来了四方面的影响:拓展发展视野,促使我们研究问题、提出举措必须放在全大市范围加以综合考虑,遵循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自觉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增强发展信心,“中提升”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城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规划和设想思路清、定位高、举措实,令人鼓舞,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发展服务业的信心;提供发展机遇,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是实施“中提升”战略的龙头区域,也是引领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区域,其核心是抓好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运输物流中心和国际金融结算中心三大支柱建设,这为江东发展服务业拓展了新的空间;构建发展平台,“中提升”战略明确了十大重点区块开发建设,其中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三江中央文化商贸区、××*南岸滨江商务休闲区等涉及到江东,这些重点功能区块将成为××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推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我们积极承接××服务业发展优势,借势用力、大力发展××服务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把握“中提升”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积极培育完善以服务、集聚、创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城市发展赋予江东的重大使命。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按照企业集群、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将相关产业链中互相联系的各类服务业企业聚集在一起,共享资源,协调发展,互补有缺,充分发挥集聚经济产生的溢出效应,更好地促进综合服务功能的培育和城区发展水平的提升。总之,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完全符合“中提升”战略的内涵要求,有利于推动江东城市功能由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由形态建设向业态发展转变,由项目开发向功能区块建设转变,是贯彻落实“中提升”战略,加快推进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二)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新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在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在深化实施服务立区的理念、做法和机制上积累了新的经验,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可喜的变化,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为6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8%以上。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服务业发展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还未完全确立;功能性建设还没有形成突破,与先进制造业的高级链接和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还不够鲜明,过去形成的一些功能区块多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实现的,区块特点不够显著。同时,中心城区之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发展服务业面临的难得机遇和许多有利条件基本相同,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错位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挖掘、发挥各方面的现实与潜在优势,形成个性鲜明、不可替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防止同构化、同质化现象。为此,我们必须要深入实施服务立区战略,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突破口,按照资源节约、功能集聚、配套合理、形态美观、交通顺畅、生态协调的要求,统一规划,精心设计,加快建设一批集特色、功能、形象为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实现各种服务业态的优势集聚、信息集聚、功能集聚,从而不仅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在新一轮服务业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保持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新亮点,还要为全市研究部署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提供重点示范的经验,继续当好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

(三)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现在全区上下对发展楼宇经济已经达成广泛的思想共识,积累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亮点,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发展楼宇经济,是一个需要付诸行动、见诸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创新思路和举措的过程。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实现中心城区对周边地区经济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并且在产业规划、载体建设、项目实施、政策服务上形成新的发展经验,这对发展楼宇经济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服务业集聚区,客观上可以为楼宇经济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并不等同于楼宇,也不是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替代楼宇经济发展,两者的关系既不能对立,更不能割裂来看。所以,我们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是从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发展要求出发,培育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壮大城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在楼宇经济发展中的生动实践,是楼宇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思路深化,是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之,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区“十一五”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落脚点、聚焦处和突破口,意义重大,事关江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区各街道、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定上来,牢牢抓住当前难得的重大发展战略机遇,遵循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全力以赴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二、突出发展重点,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培育和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区位优势,完善空间布局,凸显功能特色,打造主导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突破,使我区真正成为体现××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性区域和体现国际化港口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示范区域。当前,在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做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超前谋划,及早组织,深化前期工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加快集聚区建设环境、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一是要超前做好前期基础工作。前期工作是项目建设的关键,更是集聚区建设的关键。主要包括地籍地貌调查、征地拆迁安置、规划文本编制、土地出让等,这是功能区块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建设程序中最艰难、最烦琐、耗时最长的环节。集聚区前期工作不等于项目前期工作,集聚区前期工作越充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就越从容,开发建设的进度就越有保障;反之,项目的前期工作就难以展开。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立足早、务求细、确保实,积极主动、扎实耐心地夯实基础工作。二是要扎实做好拆迁工作。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事关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发展。当前,拆迁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成为制约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瓶颈,成为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各街道、部门要牢固树立“项目是生产力,拆迁也是生产力”的发展理念,讲政治,顾大局,加大拆迁工作力度,把它作为体现项目带动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确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开展。要坚持思想工作优先,把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做通、做透,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企业和群众的合理需求和诉求,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要健全完善拆迁工作程序,把拆迁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依法拆迁”、“阳光拆迁”、“以情促迁”,进一步规范操作,有情操作,尽量避免因拆迁而引发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三是要切实加强功能区块之间的统筹。要根据各功能区块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界定功能定位,充分体现各自理念和特色功能。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循序渐进,根据计划安排及条件的成熟程度,充分做好时序上的统筹,确保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在总体目标构架内整体推进。

(二)认真研究,科学定位,做精做细规划。在政府发挥主导力的主要途径和环节中,规划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最基础的环节,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起着先导作用。一是要精细编制规划。结合每个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和服务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趋势,积极研究制订相应的专项规划,注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统筹相关工作因素,明确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通过集中体现集约化,通过开放、开阔体现人性化和生态化,通过建筑群落和生态绿地体现景观化,实现功能完善、业态新颖、生态和谐、景观优美,切实做到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集聚功能,以功能促进发展。二是要细化单项规划。要明确工作重点和时间节点,积极研究制定阶段性规划,为后期组织开发建设,确保规划落地,实现发展定位创造最佳条件。要努力以各个阶段性目标措施的落实,来有序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整体的发展,积小胜为大胜,做到年年有进展,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三是要注重业态发展规划。形态建设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是服务功能的载体与基础,但如果仅有形态建设而没有规划培育相应的产业业态,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就会单一、弱化甚至空洞。因此,服务业集聚区必须更加注重产业业态的发展规划,以商务楼宇为核心,星级宾馆、商业休闲、生态环境为配套,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比例协调,不断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区各职能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全区的高度,统筹五个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科学确定主体功能,依托各自区位优势,培育各自优势产业。

(三)创新思路,积极接轨,强化招商选资。抓住国际资本加快向服务业领域转移的有利时机,注重产业导向,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扩大服务业集聚区的开放与合作。一是要坚持“招大引强选优”。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会引商”,强化服务业“招商选资”,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服务业特色和品牌企业,不断提升产业能级。要围绕服务业集聚区区块定位的要求,突出重点产业招商,着力引进航运服务、会展商务、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要积极做好宁波书城等功能性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招商选资效率。二是要积极开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正确处理加快内源发展与拓展外向发展的关系,加强与上海及长三角周边城市在经济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虚心学习经验,主动接受辐射,集中一个时段对集聚区特色楼宇招商作重点推进,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与外来资本的互动融合中进一步激活城区经济,提升发展水平。关键是要把推介和选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服务业集聚区资源,选择一些实力强、资质优的企业,迅速形成生产力。认真总结到上海、香港等地举办服务业推介会的成功经验,组织几次重点地区的推介活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整体营销,突出重点,主动出击,多层次、多渠道地联络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的投资商、跨国公司,加强与境内外服务业发展机构的联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推介方式对接项目。三是要注重产业配套项目招商。服务业集聚区强调产业集聚和功能的系统性,如今投资商在投资时越来越重视产业链的完整和各项服务的配套,因此,要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招商选资的目标吸引政策,着力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区内,以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三、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有序推进

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既是江东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街道、部门一定要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合心、合力、合拍,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理顺组织领导机制。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切实保证和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关键。加快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区两级政府职能部门、区部门和街道关系,面临着拆迁、规划等诸多困难,工作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很多,因此,必须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对现有服务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加以适当整合,在前阶段实践的基础上理清关系,明确职责,统筹有力,推进有序。要充分发挥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切实做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重大决策、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要加强部门和街道的组织协调,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聚心聚力地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具体来说,部门要更多地承担面上的综合协调职能,负责集聚区的规划编制、项目论证、重大项目的协调、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协调以及年度计划实施、评价监督和考核;街道要更多地承担前期工作,落实服务管理职能,负责集聚区区块内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建设服务。各街道、部门要把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抓紧落实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专门机构和工作力量,保证各项工作部署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政策协调机制。政策扶持是政府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必要举措。讲到底就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要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引导和服务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扶持等形式,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积极吸引民资、外资参与集聚区建设和功能培育,提升项目运作的质量和水平。要整合政策体系,重点是衔接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出台的发展服务业、楼宇经济、对外招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建立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产业功能,统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其他区块、其他业态发展,做到既要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推进重点,不断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和创新服务措施,以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又不忽视一般区块的培育引导,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联动。

集聚区范文篇5

一、工业园区规划基本情况

*县工业园区以连霍高速公路为轴线,向南北延伸,北临南环路,东临东环路,西至西环路西侧1.5公里(西环路以西部分,北至北环路,南至响河北侧),南至高速路以南1.5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我县工业园区南区主要安排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的高新技术项目,西区主要安排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劳动密集型项目。

我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河南省工程咨询公司制作好,工业园区规划图已对外进行了公示,工业园区环评正由商丘环境保护科研所制作。

二、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投资情况

在搞好土地储备、完成工业园区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原有南环、西环道路的基础上,扩大道路网建设,今年又开工建设一条横贯工业园区东西长4.3公里的工业路和3条长1公里的南北纵向工业路,目前正碾压路基,7月底可全线通车。另外,园区内的电、上下水、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正在抓紧建设当中,7月底可全部完工,确保工业园区功能齐全。

2、标准化厂房建设情况

我县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计划占地750亩,目前规划、选址、征地、设计等前期工作已结束,由县政府投资建设16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正在进行招投标,年底前可建成投入使用。另外,我们通过县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向社会了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招商公告,面向社会进行招商。目前,已有两家企业与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约标准化厂房建设。

3、入驻工业园区企业及项目建设情况

今年新上在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个,固定资产总投资达7.8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的圣源工业园电缆加工项目、5000万元的林星板业有限公司的年加工8万立方米中密度板项目,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建设进度快,7月底两个企业都可以建成投产。另外,*县星马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县雪玉粉业有限公司、牙康药业有限公司、三星服饰有限公司等在建项目年底前都能建成投产。另外,计划落户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有10余家,有5家企业正在进行征地,近期即可开工建设。

三、工业园区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了以副县长孙文涛任主任、工经委主任李梦周等同志任副主任的园区管理委员会,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专门办公机构,确保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保障。并对各在建工业项目,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24小时现场办公,切实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县工业聚集区管委会办公室在工业园区中心位置设立临时办公场所,在县工业聚集区现场办公,接受投资者的现场咨询,帮助办理具体事务。

2、实施加压紧逼措施。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要求县四大家领导办公室各完成一个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县委六部委室各完成一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4个乡镇按一、二、三类乡镇分配任务,分别完成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在2000万元、15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46个局委根据单位大小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3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3、创造良好环境。为了给工业园区建设创造优良环境,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一切围绕发展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投资理念,对外来投资者郑重承诺:你发展我铺路,你投资我服务,对外来投资项目从咨询考察、项目签约、手续办理到建设运营实行全方位、一条龙服务,制订了*县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对入区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不干涉企业内部事务,不折不扣落实园区优惠政策,确保投资者安心、放心。为确保优惠政策的落实,也为了防止个别企业多占地,我们还制订了*县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合同书,每个企业在征地之前都必须与园区管委会鉴订合同,把政府的优惠政策、服务承诺及投资强度和密度写进合同文本。

4、简化办事手续,为企业搞好服务。在项目建设手续办理上,做到快节奏、高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对必须办理的各类手续,采取一站式办理,有的可实行先办理后规范,边办理边施工,各部门一律不准在办理相关手续上影响项目建设进度。

5、加大督查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工业园区实行周检查、周汇报制度,成立了以县委书记许家林为组长、县人大主任孙继良、政协主席王玉亭、正县长级干部王光荣为副组长的督导组,每星期抽出时间到工业园区办公室现场办公,检查工业园区在建项目进度,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实行周汇报制度,每星期定期召开各有关乡镇、县直有关单位项目建设汇报会,掌握各入园项目的进展情况。*县园区管理办公室还为各入园项目建立档案,做到材料齐全,手续齐备。今年以来,*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共组织召开工业园区项目促进会20多次,编发园区建设专题简报30余期。

四、存在问题

1、企业间的关联度小,产业链没有形成。由于入区项目小,技术含量不高,牵动效应不强,难以形成龙头,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发挥;产业链没有形成,企业缺乏根基于工业园区的发展基础,工业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附着力不强。多数企业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展格局,产品特色不鲜明,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较低。

2、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低。入园企业的项目基本没有高新技术的项目。入园企业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难以形成发挥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

3、园区入驻项目建设速度慢。个别企业入园时虚报投资多占地,自有资金不足,又贷不来款,施工进度迟缓。

4、入园项目布局不合理。由于招商难,加上新工业路正在建设,所有入园项目都是沿南环路、西环路安排,不同产业的企业安排在一起,有违园区建设规则。

五、下步打算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思路,进一步在增强招商实效、创新开发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优化聚集区发展环境,提高聚集区开发建设的效益。

1、严格执行工业园规划。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和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逐步实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本着节约土地、环境优美及科学性、前瞻性原则,做好园区产业布局、生活布局、消防、道路、绿化、供排水、排污等规划。

2、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投资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财力支持园区建设,要抓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黄淮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用好用活关于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把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好、发展好。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聚集区内的电、通讯设施、有线电视等应有相关部门投资建设,上下水、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

3、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支持与服务,营造高质量的投资、管理服务环境。发展工业园区要有新思路,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逐步转到主要依靠环境优势,特别是软硬环境。一是简化园区建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在符合县城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入区项目的详规由园区管委会审批。二是园区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漏斗办结”的服务模式。对入驻企业实行无偿代办制,做到“只要你来投资,一切由我来办”。三是严格禁止对企业的乱收费行为,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部门、收费范围,实行集中统一收费。合法收费应通过园区规定的渠道统一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园区内的企业收费。四是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园区重点项目向国家和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要实行“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内资外资联动”的办法,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实行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动,逐步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集聚区范文篇6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发展;固定效应模型

一、引言

在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深化中,金融产业发展越来越繁荣,金融集聚成为金融产业基本形式的基础之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坚固的。在金融改革的同时应该兼顾实体经济发展特征,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为金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集聚主要体现银行业集聚、保险业集聚和证券行业集聚。截至2021年三月底,我国金融行业总资产达364.62万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5%,其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行业同比增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保险业增长势头强劲,银行业仍然是我国金融行业最大的贡献者。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然而,金融行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不能脱实向虚。自十九世纪起,由伦敦金融中心的诞生到现在,可以看出金融集聚现象大多出现一些国家的首都,如北京、东京、纽约等城市。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集聚现象也层出不穷,如北京的金融街集聚地、上海浦东的金融机构集聚等。同时在我国沿海地区也呈现出金融集聚的状态,例如我国的深圳。本文就金融集聚这一现象为出发点,来研究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金融市场结构也由一开始的集聚到分散,再到目前金融市场呈现出的集聚状态。因此,在金融行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集聚能否对实体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二、金融聚集与区域经济发展

对于金融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多数学者都做了相关研究表明金融集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郭华(2021)认为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发散向全国的空间格局,且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变动的贡献度存在长短期差异[1]。李红(2014)等从全国维度出发,实证分析了金融集聚规模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2]。有关金融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Cozen提出了金融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点[3]。再有早期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财富积累,吸引了大量的公司和工厂自发形成集聚,形成了早期的区位优势,而这种区位优势的形成则会进一步加剧金融集聚地形成。金融集聚显示出明显的区域差别,而且金融是有层次的,且与城市层级体系是正向匹配的[4]。综上,大多文献都集中在金融集聚的成因和金融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上。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就金融集聚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进行验证,并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设定了如下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使用基于时间—省份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lngdp为各个省市人均GDP取对数所代表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α1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ɑ1的符号和显著性衡量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净效应。lntech、exp、lnout、lngov、lntra、lnfdi、lnlab为一系列控制变量。

(二)变量和数据

1.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增长(lngdp),本文选择区域人均GDP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指标。2.核心解释变量。金融集聚(lnfin),本文选择区域金融行业增加值对数值衡量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指标。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引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保证结果的稳健性。具体为:技术创新(lntech),消费水平(exp)出口规模(lnout),政策影响(lngov),交通水平(lntra),对外开放程度(lnfdi),人力资源水平(lnlab)。本文所有各省份指标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具体时间跨度为2012-2019年。在剔除了港澳台地区后,本文共有279个观测值。表1为各个变量的选取和定义,为了回归的稳健性,对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控制变量(除消费水平外)进行取对数的处理。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

观察表3结果可以发现,在先后加入控制变量过程中,显著性无明显变化,因此实证结果检验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表明金融集聚优化了资本配置,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二)稳健性检验

为了提高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主要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具体为改变面板区间长度,改变样本选择的地区,结果均通过了1%的稳健性检验,故本文的主回归结果可靠。

(三)异质性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条件和金融集聚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因此,为了研究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的影响,对地区进行划分,研究不同地区的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程度,能够更加立体的了解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不同,从而检验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具体结果如表4。根据表4异质性分析的结果显示,金融集聚推动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各金融产业发展程度较高,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金融市场完整,因此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较小。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产业发展程度低,而金融集聚能够极大地弥补不发达地区金融产业缺陷,因此金融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东部和中西部呈现出的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尽管我国整体金融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差异性,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并不显著,而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能够获得金融集聚带来的红利,这一结论也表明了金融集聚能够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五、结论

集聚区范文篇7

围绕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0%——12%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省、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更加有力地推动工业集聚发展。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性最高”的原则,着力构建各类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产业集聚区建设助推县(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沿海“区块经济”迅猛发展,皆得益于产业集群的有效聚集和形成。以“园区”建设为总抓手,发挥产业聚集的引擎作用,对县(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战略意义:一是有利于产生吸引力。要以优势产品或资源为主线,如利用信阳的交通、区位、人才和矿产品等优势,推进企业群体成长,使产业集聚区成为新兴工业项目建设载体,承接更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二是有利于产生竞争力。产业集聚通过企业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技术、信息、人才、政策等要素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因此降低成本而获得显著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产生发展力。集聚区综合开发,使企业之间位置邻近,交往频繁,协作关系增进,增强了持续发展力,使集聚区逐步成为加快县(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救市牛”。

二、产业集聚区及产业聚集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以结构调整为途径,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诚信服务为宗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引导和推动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但仍存在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从产业集聚区建设上看,随着国家严格用地审批政策的实施和征地费用的增加,产业集聚园区土地储备不够;招商引资的路子窄,范围小,尤其是大项目少、高科技项目少;共性平台(道路、水电、通信、物流等)建设滞后。

从产业聚集角度上看,园区内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产业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更难以形成区域性的行业品牌。我们的产业普遍缺乏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链接,行业分散,要么单兵作战,要么重复建设,缺乏合理的行业结构和规模。

三、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方向选择和探索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强则实力强。我们应围绕产业集聚发展的机理,实施“工业强市(县、区)”战略,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产业集聚的载体,抓规划、抓项目、抓配套,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比如平桥区围绕京珠、沪陕高速公路和312国道,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物流、机械装备、建材、电子以及特色“农”字头产业园区。

(一)强化基础性工作,提升园区承载力。首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科学规划集聚区。对集聚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其市场趋势等要进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尽快完成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以及区域环评的编制,并争取尽快得到批复。如平桥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12平方公里,起步区内企业个数突破30个,总投资16亿元,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区域经济相当比例。其次,争取政府及国土部门在用地指标方面对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倾斜,并争取资金进行土地储备。再次,加快园区内配套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按照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大力建设标准化厂房,同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使经济增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根据当地的工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如信阳的物流、机械装备、建材、电子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力争多引进投资总量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项目。紧紧盯住沿海产业转移,承接好更多产业入驻工业集聚区,同时对引来的客商提供优质服务,使他们成为县(区)产业聚集园区的活广告和“金”字招牌,争取通过老客商引进新客商。本地外出务工、创业成功人士是一支重要力量,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产业集聚区发展二、三产业。对于世界500强或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的生产性项目,紧盯不懈,学会“傍大款”,具体政策可特事特议特办。

(三)优化园区政策措施,提升服务功能水平。按照产业类别和产业的关联性分区布局,实现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一是要承诺服务问责制,牢记“一切为了企业、为了企业一切”的理念,树立起尊重客商、尊重创业者的良好风尚,实现企业与服务机构的扁平化无缝对接。二是诚信兑现招商引资相关政策,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比如平桥区从“三保”大局出发,出台了推动产业集聚的“信用担保”、“融资贴息”、“电费补贴”等实实在在的政策,深受企业欢迎,社会反响“风景这边独好”。三是要健全落实好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集聚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四是严格执行“二十五天宁静日”和“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生产,促进集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集聚区范文篇8

今天召开全市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会议,根据市委、市政府布置。主要是总结今年以来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分析当前形势,安排下一阶段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加速建设步伐,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刚才,鹤淇、金山、黎阳、石林4个产业集聚区的负责同志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

一、增强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充分肯定成果。

也是市“六大攻坚战”首攻目标。近两年来,产业集聚区是全省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安排,把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突破口来抓,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全市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全部完成总体发展规划、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规划环评的编制和评审工作,一是规划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其中宝山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已获省环保厅批复,其它集聚区的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规划环评均进入审批顺序。3个市级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已上报省集聚区联席办待备案。

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80个,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修建完善道路102公里、规范化厂房61.4万平方米,七通一平”及规范化厂房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仓储物流、环卫设施、培训中心、职工住宅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今年上半年,市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全部进入省前40名。

这次会上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投融资平台、加大财税扶持力度、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强化环境容量支持、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支持政策,三是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通知》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2010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发展。

市产业集聚区共建立8个投融资公司,四是投融资平台全面建立。截至目前。注册资本21.8亿元,2009年以来已累计融资11亿元,其中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8亿元,为产业集聚区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建设工业项目145个,五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63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66%今年上半年,鹤淇、金山、黎阳3个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项目投资均居全省前50名。招商引资和衔接产业转移工作效果明显,宝山、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首批省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五大产业列入省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目前,以中石化煤制烯烃项目为带动,正在形成宝山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以华晨整车项目为带动,正在形成鹤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中科诺、科王集团为带动,正在形成金山消费电子产业集群;以新中源集团为带动,正在形成石林新型陶瓷产业集群;以广东以纯、香港德城为带动,正在形成鹤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中鹤集团为带动,正在形成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总之。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态势良好、效果明显。一定要进一步坚定信心、鼓足干劲,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强化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确分析形势。

省委省政府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先后4次召开不同规模的会议,出台了财政激励、优惠电价等一系列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可以说,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使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的条件更加幼稚、环境更加优越。一是省政府打出了一系列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政策“组合拳”省政府明确规定:电价方面,对已批复的县域集聚区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工业项目生产用电,执行省网直供电价(市政策执行较好,目前只有王庄一个园区没有享受同网电价)土地方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并有方法地推进产业集聚区内村庄整合;税收方面,对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财政激励政策。以2009年为基期,核定产业集聚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考核基数,20102012年,各集聚区当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逾越考核基数按比例上缴省财政部分全额奖励县(市)区。二是积极开展升级竞赛。为调动各地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积极性,省政府决定将对产业集聚区实行综合考核、竞赛升级、政策挂钩、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对于省辖市区内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前10位、县域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前30位的要进行奖励;对投入产出强度排后20位的将适度扣减下一年年度用地指标,并奖励给排名前20位的产业集聚区。同时,省政府还出台了河南省乡村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考核晋级实施方法》对于现在基础较好的集聚区,要求到2012年主要指标(企业营业收、从业人员、税收)要实现翻番;对于现在基础单薄的集聚区,除了翻番以外,还要达到一个基本门槛,否则就会面临降级摘牌。三是省政府督导力度明显加大。今年6月份全省第一次重点项目观摩点评中,市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名为豫北片区第3名。近期,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布置,省发改委还要开展现场督导、树立示范典型和加强经验交流等相关工作。对发展速度慢的10多家产业集聚区要进行现场督导,督导情况每月上报郭庚茂省长;对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得力的10家产业集聚区给予黄牌警告;选择23家能充分体现“四集一转”要求的县域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典型推广;选择10个经济基础差、发展速度快的县域集聚区作为典型交流,指导各地相互借鉴,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面对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出现的政策宽松、竞争加剧、机遇难得的局面,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加速产业集聚区发展步伐。

还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前一时期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但总体上看与先进市相比还有一定差异。从今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通报情况看,金山、鹤淇、黎阳、宝山总投资位次分别为13名、36名、44名和95名,名次分别比去年年底下滑5名、9名、4名和82名。市级的三个产业园区发展也不近人意。主要表示在一是项目进展不够理想。排名靠前的金山产业集聚区今年前7个月也只新开工了13个工业项目。宝山集聚区被列为全省9个上半年没有新开工工业项目的集聚区之一。浚县粮食精深加工园区除了外地企业投资的几个工业项目外,基本没有引进落地新的工业项目。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宝山、鹤淇两个产业集聚区和浚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一半以上区域还达不到三通一平”最基本的入驻条件。三是项目摆放不科学。目前我市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3个市级产业园区均有清晰的产业定位,但个别园区在项目摆放上由于没有详细规划,造成项目摆放无序、产业混杂,呈现了集聚区不集聚、专业园区不专业。甚至有的地方思想尚未扭转,还想将项目摆放在产业集聚区或园区之外。对此,市发改、土地、环保等部门一定要把好关,今后凡在集聚区或园区之外新上的工业项目,一律不予审核备案、不予提供土地、不予环评审批。四是项目快速落地建设准备不充分。主要是1招商引资力度不够。面对当前各地招商引资竞争加剧的新形势,各地投入招商的精力、人力、物力还不够,尤其是主要领导带头进来招商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2土地贮藏缺乏。一些项目无法落地,关键就在于没有贮藏土地。目前县区储藏的土地大都是商业和住宅开发土地,工业土地贮藏很少。各县区、有关部门一定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尽可能多的贮藏一批工业土地,保证招商项目能够及时落地。3缺乏必要的规范厂房。目前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向内地迁移的愿望是迫切的但大都要求立即提供规范厂房,能够迅速投入生产,而我市目前除了金山产业集聚区外,鹤淇、黎阳等集聚区规范厂房建设比较滞后,影响外商入驻的积极性。4劳动力培训贮藏缺乏。当前南方不少企业向内地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因此,不少企业把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作为与外地合作的首要条件。而我市在劳动力的贮藏和培训上还存在不小差距,满足不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与此同时,市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还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较强资金运作能力的融资平台,还缺乏必要精干的高效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影响了项目的快速落地建设。五是软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个别地方存在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现象;个别机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存在借助公权、吃拿卡要、中饱私囊现象;个别单位存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责任意识淡薄。最近,市里已严肃查处了一批影响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警醒。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个性的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发展中存在面对当前各地产业集聚区发展日趋严峻的竞争态势,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矛盾和问题,努力把产业集聚区推向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三、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明确目标任务。

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需高标杆定位、高标准要求。今年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总的目标是力争到年底,面对当前形势。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3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越400亿元,争取金山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市区产业集聚区前10强,鹤淇、黎阳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县域产业集聚区前30强,三个市级产业园区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各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要以此为目标,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超前工作。市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均已完成,但分区域、分园区详细规划大都没有做。详规没有做或做不好,对产业集聚区整体布局和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目前这种影响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显现进去。对此,必需引起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着布局清晰、企业关联、资源共享的原则,超前谋划,统筹考虑,加紧研究制定详细规划,原则上今年10月底前,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3个市级产业园区的详规必需全部编制完成,经市评审论证后实施;10月以后,没有详规的市里将停批项目、不供土地。与此同时,要立足长远,抓紧再谋划一批符合外地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并与当前正在编制的全市“十二五”规划予以衔接,争取进入全省乃在全国“十二五”规划范围。

(二)加大投入。市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3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全年目标。但纵观各个集聚区情况,总体上基础设施建设仍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今后几个月,各县区要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道路和规范厂房建设。原则上今年年底前,各产业集聚区至少要建成13条主干道或完成园区环道建设,至少有一个专业园区实现区内道路全部疏通。鹤淇、黎阳两个产业集聚区每个要建成不低于10万平方米的规范厂房,金山要建成不低于30万平方米的规范厂房。最近省里要求产业集聚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同步进行,各个集聚区要建立独立的污水处置厂。各产业集聚区要依照省里要求,凡集聚区内没有供水和污水处置设施的要立即规划,力争年底前完成可研立项,明年动工建设。特别是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水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建设。市建设局要抓紧和鹤淇产业集聚区衔接,依照产城融合的要求,统筹考虑供水和污水处置设施。各集聚区正在建设的水厂、污水处置厂要抓紧施工,力争尽快投入运行。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国家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力度比较大,信贷政策比较宽松,开发商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集聚区内村庄搬迁合并,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各县区、各产业集聚区一定要牢牢抓住当前这一难得机遇,统筹考虑,及早动手,选择12个村加快实施建设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资金运作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各县区、各产业集聚区一定要依托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善于发挥优势、加强运作,善于以空间换发展、以资源换发展。要进一步加强与大企业的合作,通过采取项目综合打包开发、BTBOT等投资模式,缓解资金压力,力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

集聚区范文篇9

一、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形态,强化集聚区载体功能定位。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运行成本低、环境污染少的特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根据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近阶段主要抓好以下八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中央商务区(CBD或微型CBD):主要以金融、保险、证券、商贸、商务等企业为主体,以高档酒店、商务楼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软件园:主要以软件研发、生产、出口企业为主体,以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集聚的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地区。

创意产业园:主要以从事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的企业为主体,以市内保护性开发的古旧建筑群或存量土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的存量土地和现有厂房以及部分历史性建筑区域内。

现代物流园:主要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空港、江海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港口、空港、开发区以及铁路、公路枢纽性站场附近。

科技创业园:主要以科技研发设计类企业为主体,以为科技型企业创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成果转化平台于一体的集中区域为载体,重点布局在主城区工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土地以及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商贸暨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主要以产品批发和零售、餐饮等商业企业为主体,以城区商业集中区、产品分拨中心和产品分销地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附近和居民消费集中区。

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新闻、出版、广电、文艺、网络传媒业的企业为主体,以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文化消费区。

旅游休闲集聚区:主要以从事旅游开发、休闲娱乐业的企业为主体,以旅游风景区为载体,重点布局在集旅游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标准,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抓手,鼓励企业、产业、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引导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符合以下条件的,经认定,可评为*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在国家批准的经济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有明晰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有相对明确的四至范围。

2、在现有经济开发区内,或者通过主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高校科研院所存量土地和资产以及古旧建筑群保护性开发,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入区企业30家以上,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较为合理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较为完善,有一定公共服务能力的区域。

3、按照整合市场、信息化改造、功能完善等要求,提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有条件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区域。

4、已经国家和省批准的软件、物流等其他园区。

三、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实现服务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市发改委是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牵头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管理、统计考核、资格认定等工作。各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负责本区域内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工作。

强化规划引导。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所在区县政府、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要抓紧编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进一步细化与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在产业与空间的对接工作,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政策扶持。市服务业专项资金优先扶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各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要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集聚区的扶持力度。凡是入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可享受一般工业企业在省级以上开发区享受的水、电、气价格,其在集聚区内的项目可优先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征)用报批手续。

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集聚区内的统一管理。同时,加大对区内企业的服务,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并加快集聚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力度。各区县、省级以上开发区和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要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同时,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并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不断提升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

集聚区范文篇10

一、全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总体目标

到2010年,培植2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力争6家服务区集聚区进入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行列,确保1家以上成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定办法

*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负责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管理工作。

(一)认定条件。凡满足下列条件的服务业发展载体,可以申请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1、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规划;

2、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3、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能力;

4、符合商务(贸)区、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旅游文化休闲区、信息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科教集聚区等形态特征,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要求:

⑴中央商务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注册企业10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5.6亿元。

⑵现代物流园:园内物流企业达到7家以上,营业面积7万平方米,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⑶产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先进的专业类市场营业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

⑷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区内企业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7千万元以上。

⑸旅游文化休闲集聚区:区内配套服务企业(项目)达14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4亿元。

⑹软件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园内软件及相关企业7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

⑺创意产业园: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以上,进驻企业7家以上,年总营业收入3500万元。

⑻科教集聚区:区内学校4所以上,在校学生2万人以上,配套服务项目7个以上。

已获国家和省市批准的物流、软件、科技等以服务为主体的园区,可以凭相关批件,直接认定为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申报材料。申请认定县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镇(区)单位,经所在镇(区)政府同意,向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⑴经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批准的园区发展规划;

⑵县级有权部门关于设立园区的批件;

⑶经有权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规划批件;

⑷集聚区发展现状(包括:园区具体位置、建设规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管理机构情况、主要经济指标、入驻企业目录和企业基本情况);

⑸其他需要出具的材料。

(三)认定程序。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审查合格后,县服务业发展局(旅游局)组织相关部门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步认定意见,并提交县政府审批。通过县政府审批的园区,即为“*县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一)加强政策扶持。县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有关部门要把集聚区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作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的重点。发改委和服务业发展局要把进入集聚区的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服务业项目,优先申报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以及服务业标准化项目,及时帮助较为成熟的县级服务业集聚区申报市级、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规划局和工商局等部门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适合到集聚区发展的投资主体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到相应的集聚区投资创业;规划部门要把集聚区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国土部门要对集聚区建设项目用地给予重点支持。

(二)健全管理机构。各集聚区要分别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对区内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优质、高效、共享的原则,根据不同形态集聚区的需求,建设集聚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投融资服务、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加大招商力度。每年开展以集聚区为载体的专题性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国内外知名的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行业领军人物,不断提升集聚区的能级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