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3:31:13

集聚

集聚范文篇1

一、金融集聚概述

(一)金融集聚的含义及特征金融集聚的涵义是指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金融产业的参与者依照市场经济准则,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相互联系,从而使该地区无论是金融机构密集程度还是金融机构的种类都普遍高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宗晓武(2008)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空间性、复合性、成长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等特征[1]。而本研究认为,金融集聚具有经济性、地域性和复合性三个特征。研究金融集聚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金融集聚的内涵。

(二)金融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金融集聚形成的原因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一方面,Kindleberge(r1974)认为,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同时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2]。另一方面,Martin(1999)则由不同金融机构的区位分布情况得出:如果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不考虑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将产生银行的集聚[3]。这些理论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集聚产生的原因,并对此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不足之处在于其缺乏动态的考察过程,从而很难揭示金融集聚内在动因的动态特征。

(三)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发达城市产生了金融集聚的现象,因此,很多学者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凤超和王亚范(2000)认为区城金融成长内含于区城经济发展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之中,为区域金融成长提供成长条件和空间;同时,区城金融成长的水平和能力也为支持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4]。而刘军和黄解宇等(2007)的研究显示金融集聚通过金融集聚效应、金融辐射效应以及金融功能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5]。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对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做了比较透彻的分析,但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研究较少,对此问题研究的不够全面。因此,本研究将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二、金融集聚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金融集聚的模式比较根据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将金融集聚的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与政府主导型两种。两者关键的区别就是发展动力不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集聚其发展主导动力来自于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的结果,是自然形成的集聚,以伦敦、纽约所形成的金融中心为代表;而政府主导型是由政府支持,人为推动而形成的集聚模式,以新加坡所形成的金融中心为代表。两者的区别如表1所示。

(二)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金融集聚的产生和发展是金融业由低级到高级、功能不断完善且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金融集聚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影响金融集聚的诸多因素中,通过对国内外主要金融中心产生与发展的成因分析,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政府的大力支持金融集聚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形成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8]。区域性大项目大多数是由政府主导和投资建设的,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整个项目的成本,提高效率,甚至可能在短时期内形成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的金融集聚虽然在初始阶段是自发形成的,但是后期如果没有政府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建立严格的市场监管机制,金融业的发展就会极为缓慢,金融集聚也就很难形成。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对金融集聚的形成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2.良好的地理位置金融机构在设立的时候就进行了地域的选择,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将大大促进金融集聚的产生。总体来说,金融企业的选址条件较为苛刻,一般都设立在金融需求集聚地。从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分布特征来看,金融中心的所在地经常是经济贸易的中心或交通枢纽所在地,这些条件有利于各类商业活动的开展,从而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例如货币结算、保险、证券、投资融资需求等,这些需求会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进而为金融集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9-11]。

3.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金融聚集区往往在国际化大都市,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医疗、交通、电信、商务楼、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建设。除了先天的地理条件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在选择时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因为发达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保证迅速有效的收集金融信息,进而使金融活动高效运行,如伦敦基础设施的完善就对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政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货币币值的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商业的繁荣、金融机构的选址、经济的发展水平等许多方面。无论是从历史的经验还是发展的需要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稳定,才能保证投资者对该国(地区)的投资信心,才能保证资金自由、高效地在社会各阶层中顺畅流动,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稳定,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的经济和金融运行。

5.良好的金融发展条件随着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的集中,金融创新不断得到发展,这些都为金融集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杰出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资源,而人才优势也往往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经验丰富的各类人才可以高效地处理金融业的各种事务,同时金融机构的集聚也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金融环境的自由化和规范化为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和金融集聚的快速形成。

三、金融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金融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源于金融集聚特质形成的集聚效应,金融集聚效应是由于金融集聚因素形成的额外效应,它通过正效应、负效应两方面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正效应正效应是指由于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金融外溢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自我强化机制效应等。

1.外部规模效应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聚集会受到各方面市场因素的推动,其中,区域金融结构的合理程度是影响整个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直接因素。金融的各项资源和机构会向某些具有相对经济优势的中心城市集中,各金融机构围绕此中心分布并逐步形成了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金融增长极,极化效应将随着这些金融中心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而实现外部规模效应,而金融中心则在生产、商品和资金流通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化效应,由此带动整个区域集聚效应的产生,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金融也正是随着这种金融中心的建立而形成。

2.金融外溢效应由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分布在同一特定区域,因此金融产业集聚中的金融机构之间会相互学习对方的优势,从而使金融集群具有明显的信息外溢和知识学习效应。Bossone(2003)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金融中介信息提供商的参与,使得银行与借贷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从而提高了整个价值链的利润。而金融机构可根据群内企业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拓展了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6]。Feldman(1999)指出,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产业集群内经验共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7]。

3.技术进步效应首先,金融集聚加快了技术进步和扩散速度。金融集聚区往往是知识和技术中心,知识库和创新资源丰富,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从而使信息流转迅速,创新效率高,这为提高产品性能提供了技术保证。其次,金融集聚加快了金融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金融集聚区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强大的竞争压力下,金融企业会被迫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推动技术进步。最后,金融集聚加快了金融辅助产业的技术创新。金融辅助产业创新能加快新产品科研速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高于其他地区,从而使得产品性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4.自我强化效应随着区域扩大和集聚程度的提高,区域网络规模也随之扩大,在网络效益的作用下,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金融规模扩大,相关企业增多,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必然增加。另外,随着区域集聚的增强、人员的增加和交易的频繁往来等进一步密切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效益也不断增强。创新与金融集聚是相辅相成的,金融高度集聚后,主要的金融创新中心也相应地转移到了集聚区,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金融集聚区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新带来的经济回报,使创新系统更有效。因此,外部效益、网络效益、创新效益和技术进步效益都有自我强化的作用。

(二)负效应负效应是指由于金融集聚的形成对周围经济或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源分布不均匀,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等。

1.金融资源分布不均金融集聚的产生使金融资源分布十分不均衡,这其中包括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基础设施等。以我国为例,由于各行业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都集聚在经济发达的区域,从而使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流失严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对我国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发展十分不利[12]。因此,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从而使经济均衡发展。

2.金融机构恶性竞争金融集聚的形成使大量的金融机构集中在同一区域内,它们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竞争,若监管不当,则极有可能引发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进而产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若机构之间联合起来,则很容易形成垄断,无论产生哪种结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为了追求巨额的利润,不惜一切降低房贷标准,银行的高杠杆性和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进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股价大跌、机构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大学生就业困难、房地产泡沫崩溃、经济进入恶性循环等,其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因此,在金融集聚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合理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

3.内部控制形势严峻金融集聚的产生使同一区域的机构繁多而复杂,必须利用机构内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来协调金融机构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因此,只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有效规避风险,进而得到发展。

四、政策建议

目前,中国金融业已经呈现集聚的发展趋势,金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大,国内许多城市把推进金融集聚,构建金融中心当作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在金融集聚发展和构建金融中心过程中,中国金融业还存在很多待解的难题,要在遵守国际金融业集群发展规律和借鉴金融业集聚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与中国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客观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使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

(一)明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不同金融集聚模式金融集聚主要有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形成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因此,我国必须考虑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并结合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现状,引导金融资源在区域间合理配置。金融活动的集聚效益与规模经济效益都说明金融集聚是具有效率的要求,区域金融集聚差异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客观存在。我国很多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还处于中下层次的发展阶段,应该根据其金融发展现状和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规模,制定符合金融发展规律和地区经济特征的金融发展战略,合理构建金融集聚发展模式[13]。

集聚范文篇2

虽然许昌依靠花卉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造就了一些旅游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但是其旅游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集群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许昌花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态势,在小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大量花卉企业的集聚,但是其花卉旅游发展却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仅有几个典型的花卉旅游景点,如依托中原花木博览会建设的中原花木博览园、依托温泉和花卉资源建立的花都温泉以及部分花木企业自身发展的花卉旅游点等,这些景点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小;还有一些主要资源集中在花卉产业富集区的311国道沿线,该花卉旅游景点仅提供基本的产品,如仅供观赏的花卉或单个的餐饮企业,资本密集度低,也无需一定的技术含量,可模仿性强,竞争能力低。

2、相关支撑产业发展程度低

目前许昌主要发展花木产业,但没有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合力。在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仅是小部分人的无组织行为,很多方面还停留在口号上,发展程度较低。旅游产业集聚的发展需要上下游较长的产业链条,许昌花卉旅游集聚上游的花卉企业发展迅速,具备良好基础;但花卉旅游本身所需求的包括旅行社、交通部门、餐饮、酒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店、旅游车船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旅游核心企业在内的相关企业发展不完善,企业规模和服务质量都不高;而其下游的相关产业如旅游商品及设施设备的制造商、农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也较欠缺。

3、需求条件不够

需求因素主要是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需求的旺盛和消费市场的挑剔将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获取竞争优势,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许昌花卉旅游产业集聚的需求条件明显不够,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虽然许昌花卉旅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许昌市民也有爱花、赏花的需求,但受地域限制,人口基数不大,需求总量较小;二是目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较大,而许昌仅有单一的花卉观赏产品,只能进行单一的花卉欣赏,无其他游玩项目配合,难以对周边及省内外的游客产生吸引力;三是市场营销和服务的不到位造成了整体需求较小,目前的花卉旅游产品如花博园、万亩花卉游览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营销方式和措施不当,不能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花卉产品,所以游客中许昌本地人较多,外地游客较少。另外,即使有需求想来旅游的游客却又因为交通不便、标识不清楚、食宿条件不好等原因进入不了;四是在主动引导需求方面的能力较为缺乏,许昌的花卉旅游产品单一,模式老旧,只能被动地去迎合客人的需求,不能主动引领新的需求。

二、许昌花卉旅游产业集聚创新发展的建议

1、发挥政府职能,加强产业集聚建设

科学制定产业集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的发展要统筹规划,尤其是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许昌具有悠久的花卉发展历史,目前发展更加迅速,在生产要素上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应充分利用其产业特点,发展花卉旅游,对花卉旅游各方面进行科学规划。许昌一些花卉旅游景点有规划,但统一的花卉旅游发展规划却没有,所以许昌应聘请专家制定花卉旅游规划,对花卉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核心要素进行合理设计,实现其良好有序发展,并且对花卉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产业如金融、保险、通讯、道路、排水等方面也要进行合理规划。

2、推动相关支撑性行业的发展

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在花卉产业集聚的状态下,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走规模化和标准化之路。这在河南鄢陵、南阳花卉产业的发展中比较明显,因此在许昌花卉业的发展中需要克服小农意识,实行企业化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以订单式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努力实现花卉苗木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以实现扩大产业集群规模、降低综合成本、增强产业集群的关联度和整体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许昌花卉旅游除了继续重点发展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温泉度假区外,还可在名优花木科技园区中扶持一批重点企业进行花卉旅游的开发,如龙源花木、宏图伟业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天亿林牧科技有限公司、泽域生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四季春园林艺术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既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企业领导又很重视发展花卉旅游的发展并已付诸实施,所以可以重点扶持,使企业形成吃、住、游、购等的一条龙服务。

2.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1以花卉产业为基础,做好花卉产业链的延长竞争力强的产业如果相互有关联的话,也会有提携新产业的效果。在花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非常多。从上游的花卉专业化基质、育苗容器、植物生长调节剂、花肥、生物农药等花卉资材配套企业或基础设施提供企业,到下游的花卉物流包装、礼品花卉专用包材、花盆等生产,再到专业的花农、花卉经理人、花卉商等人员企业,若缺少哪一项则发展都不完善。因此应该延长相关的产业链条,这样对于花卉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2探索新型旅游业态探索花卉产业与花卉文化、休闲旅游、生态餐饮、科普教育等产业相融合的新型业态,促进花卉休闲观光旅游和花卉文化产业发展。鄢陵在这方面的实践已经较为成熟,其建设的花博园、名优花木科技园,也积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以度假酒店、宾馆住宿、温泉养生、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园林式产业链,并可带动花卉苗木生产、绿化工程、园林景观等多元化模式的协同发展。

3引导建立行业、专业组织要积极推动花卉企业开展基于产业分工的企业间协作,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习惯,建立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行业协会,如花卉协会,其下设专门的开展花卉旅游的分支;或建立专门的旅游协会,给予与政府管理部门同等的权利,提高其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其在行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开展行业论坛、学术交流、展览展销等活动;支持针对行业技术的培训,集聚人力资本等。

3、引导需求

1.创新旅游产品鄢陵腊梅是河南花卉中的一个著名产品,要充分发挥其在许昌花卉旅游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腊梅产品进行创新,延长其欣赏季节;通过运用先进技术,使其在其他季节也能开放;通过生产微型腊梅造型,适应旅游者携带;通过对腊梅及其他花卉产品进行科学展示,发挥其对各类学生的吸引力。继续加大对一些重要花卉旅游景点的支持,同时要加强其他不同类型景点的支持,如花卉集聚地周边的温泉旅游资源、甘罗古柏、乾明寺等人文景点,增强吸引力。目前许昌的各类旅游资源不少,但是很难产生大的吸引力,主要原因是散,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应综合各种产品,设计成具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线路。

2.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在市场营销方面,产品已经在上阐述,不再赘述。在价格上,作为内地城市,许昌的消费水平在河南居中,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要明确其价格,体现其价格优势。在销售渠道上,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每年一届的中原花卉博览会是一个重要的节事活动,在河南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要通过这一节事活动,充分发挥其对许昌花卉旅游的推动作用。在网络营销方面,一是在内容上,设计许昌花卉旅游网站,网站内容体现整个完整的花卉旅游产业链条,从花卉旅游的上游花卉企业到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从花卉旅游景点到花卉旅游的其他因素企业,都要有所体现。二是在宣传方式上,可在2种类型的网站上进行宣传,一方面可在专门的旅游网站进行宣传,如携程网、芒果网、艺龙网、去哪儿、到到网等;另一方面可在搜狐、新浪和网易等大型网站上进行宣传,在论坛中突出关于许昌花卉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主题的帖子。还可通过通讯手段进行宣传促销,先制作许昌花卉旅游宣传特色的歌曲,邀请著名作曲家或本地的作曲家作曲、著名歌唱家演唱;然后以此为背景音乐制作彩铃。三是在许昌旅游的宣传口号上,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征集许昌花卉旅游的宣传口号,并最终利用选出的口号,在每年一届的花博会上大力宣传,使人们迅速了解其口号。四是开通电子导游,方便游客来此旅游。

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在一些基础设施方面,许昌花卉旅游还应做2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花卉旅游产品的标识上,首先要统一标识,形成统一的形象,如口号、标语、图示等,其次要在人流集中区域如火车站、汽车站、311国道沿线、各主要旅游景点等地方建立标识,让旅游者到达本地后一看标识就能很方便地自主旅游。标识的内容包括景点名称、所在地、离目前所在地的距离、方向等。二是开设专门的旅游交通。目前许昌到鄢陵各个花卉旅游景点及不同景点间的交通很不方便,应支持交通公司如万里交通公司开设专门的旅游交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4、重视高级生产要素

集聚范文篇3

一、以跨区域投资促进“445”产业集聚发展

1、积极推动跨区域投资是加快我市“445”产业集聚发展和不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推进“445”计划和不开发区域建设必须走优化资源配置、集聚集约发展之路。凡是列入“445”产业发展计划的项目,原则上都要集聚到各跨区域投资项目承接地建设发展;对于未进入承接地发展的项目,一律不予供给土地,特别是对于我市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禁止或限制的,更要严格把关,从而实现我市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和集约发展。

2、适用跨区域投资政策的项目界定。跨区域投资项目包括异地建设项目和通过招商选项在异地落户的新项目。凡属我市“445”计划确定的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并列入我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导向目录》(澄委发(2010)7号)的项目,投资规模达到规定标准,可认定为跨区域投资项目。项目规模标准:“445”计划中明确的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制造业内资项目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制造业外资项目注册资本在1000万美元以上。“445”计划中明确的5个百亿级园区内项目,内资项目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外资项目注册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上。不开发区域内乡镇异地建设项目和招商选项项目也属于跨区域投资项目。

3、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澄江街道是跨区域投资项目的主要承接地。经济开发区围绕现有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加快相关产业的集聚和做大做强,并着力引进科技型、规模型、环保型、效益型的龙头项目,积极承接并加快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传感网等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临港经济开发区聚焦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以新材料产业园、低碳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四大园区为跨区域投资项目承接地;澄江街道是总部经济跨区域投资项目的承接地;鼓励高科技农业、文化旅游、休闲会展、清洁生产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向不开发区域集聚。

二、明确跨区域投资的奖励标准、指标统计和利益分享规定

4、对于通过招商选项促成项目跨区域投资的奖励。承接地给予输出方注册资本(内资项目)或到位外资(外资项目)千分之三的奖励,此类项目不享受相关财政收入分成政策。由不开发区区域乡镇招引的项目给予注册资本(内资项目)或到位外资(外资项目)千分之五的奖励。

5、对于异地建设的内外资项目的指标计算。由项目建设、运营所产生的经济运行指标如投入、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在年终考核中,按50%计入输出方,按100%计入承接方,其中由不开发区域乡镇输出的项目在年终考核中按各项指标的100%计入输出方。

对于异地建设的外资项目,在利用外资年终考核中,项目输出方和承接方都按100%计算工商登记协议注册外资和到位外资(全部到位为止)。对于新引进的外资项目,承接方按100%计算,输出方按50%计算,若该新项目由政府主导输出或由输出方企业参与招商,则可按100%计算。

6、对异地建设项目的财政分成。异地建设项目投产后产生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采取属地征收、输出方和承接方共同分享的方法,在该项目投产并产生开票销售年度后的3年内,项目输出方按30%、20%、10%的比例,与承接方对项目形成的财政收入在年终结算分成,从第4年开始,输出方一直享受10%的收入分成。如该项目在发展中发生投资规模、股东结构的实质性变化,按输出方股东的股权比例折算。

源于不开发区域乡镇的异地建设项目,在项目投产并产生开票销售年度后的3年内,项目输出方按30%、20%、15%的比例,与承接方对项目形成的财政收入按年度分成,从第4年开始,输出方一直享受15%的收入分成。

三、建立跨区域投资的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机制

7、成立市跨区域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成员单位包括组织部、农工办、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国土局、商务局、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局、统计局、市行政服务中心、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等。

集聚范文篇4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

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2001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2000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变。

(二)人口不断聚集,就业结构不断完善。小城镇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人口就业结构呈多元化,主要以商业、服务业为主。

(三)集镇建设对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民营经济发展和集贸市场扩大提供了平台,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大,一改过去冷清、沉闷的景象。

二、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一)理清思路、科学规划。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全局,以加快创新为主题,以项目产业建设为主线,以城效经济为主导,着力构建“一带三产业”,即构建大运经济带,发展林牧、果蔬、生态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富裕农民群众,建设太原北部经济强镇。大盂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抓紧抓好太原工业新区规划建设的机遇,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引进建设民营项目,使民营经济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壮大大运经济带,抓紧抓好省市规划建设大运经济带的机遇,依傍大运路的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发展相关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紧抓好国家大力投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搞好试点,以点带面,建设生态美、实力强、人民富裕的新大盂。

(二)突出重点、壮大龙头。在全县“生态建设年”活动大力促动下,把主要精力放在投产项目即百城钢铁的达产达效上,把税收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百城钢铁上。通过外部环境的创造和内部企业的努力,对供料系统、除尘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融资、原料、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得到改善和开拓,生产效益有效提升,仅百城钢铁一家纳税就达1600多万元,仅次于龙辉、三兴、东铝,连续两年位居全县第四纳税大户,为全县财政税收做出突出贡献。把发展后劲放在研发项目即喜跃发彩色沥青的开发上,新建生产车间,购置稀浆封层和沥青洒布车辆,该公司承建了县城新阳大街改造工程,出资为阳曲公园修建了聚仙阁第一景观,为大盂增光添彩。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争取到并配合好,顺利完成和推进了一批重点基础项目,争取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田近20000亩,顺利完成了建于移动新村投资达640万元的富士康敬老院,建于大盂中学投资达400余万元的文物古迹慈仁寺。顺利推进了一期投资700余万元的大盂中学扩建工程,二期投资200多万元的移动新村建设工程,全镇重点工程项目显著推进。

(三)夯实基础、提升功能。从事关群众长远发展的水、路、田入手,下大力气抓好基础建设。积极向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年内新修三条乡村路,分别是卷子头――三畛――大盂,大运路――大泉沟――张家沟――李家沟――大盂,大运路――南高庄――大盂——辛庄。至此,大盂镇将形成环形路网结构,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此为契机,硬化卷子头、大盂、南高庄、张家沟等村主街道,新建铁猫公园、绿化大盂村主街道,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改造大盂村农田1400亩,新打深井1眼,修整田间路5公里,栽植田间林6000余株,铺设灌溉管道6000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优化产业,形成特色。巩固优化传统产业,以景庄、北家庄小杂粮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在景庄、北家庄、金家岗等村规模发展小杂粮种植,以砂河、棘针沟养猪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发展农户规模养猪,以中低产田改造项

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调查报

“认知企业”实践报告

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调查

09年大学生手机市场的调查报

大学生人民广播电台实践报告

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报告

手机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白色污染研究性调查报告

集聚范文篇5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工作效率较低;其次,目前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大部分定性为全供事业单位,人员属事业编制,有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公务员因担心失去公务员身份而不愿调到管委会工作,影响人才引进。

2、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融资难度大。产业集聚区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尽管在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建设资金短缺仍是目前制约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引进社会资本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受政策和相关条件制约,产业集聚区资本运作仍很困难。一是寻找合作伙伴难。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强,投入高,产出低。引进合作者后利益怎样分成、土地怎样开发,尚无明确的政策和经验引导。即使一些社会资本有意向参与建设,也担心受招投标等程序限制影响其收益,投资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二是投融资平台建成后没有放大效应,影响融资能力。上级允许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可担保3~5倍于注册资金的贷款,从而将贷款担保能力放大,但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没有此类政策支持,影响了融资规模。

3、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集聚区受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与现有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相比,工业用地指标明显受到限制,也制约部分项目进驻;产业集聚区受节能减排影响,环境容量压力增大,使部分企业不能引进;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新入驻企业较少,与规划偏差较大,造成一些土地的闲置。

4、集聚区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产业集聚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较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高素质、高技术人才较少。集聚区内的企业普遍缺少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集聚区内目前入驻的企业大多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节能减排问题还需引起进一步重视。集聚区内的企业集聚程度不高,还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

5、社会化服务体系尚待健全。产业集聚区普遍缺乏沟通、交流、咨询和传播的媒介,缺乏研发机构、专业培训机构、法律服务、融资服务、市场咨询、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文化娱乐、医疗等配套设施。

三、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建议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思路、强化领导、创新方法、健全机制,打拼新的发展模式。

1、以科学规划引领集聚区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区的预期目的,精心设计、科学规划非常重要,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产业集聚区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规划思想要坚持“三结合”:把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与能源、交通、水、电、通讯等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结合起来,与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结合起来,做到功能互补,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科学规划。要科学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使集聚区既具备产业支撑以聚集财气,又具备生活功能以聚集人气。同时,要认真落实规划,确保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实施一个调,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2、理顺管理体制。一是鼓励探索符合县域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引导产业集聚区实行“政区合一”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不适应集聚区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二是上级出台政策,将集聚区管委会界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或适当调配给集聚区部分公务员编制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编制,适当扩大产业集聚区干部人事管理权限,以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上级有关部门要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工作站、吸引留学人员等方面向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倾斜。

3、破解资金瓶颈。一是上级政府要在产业集聚区起步阶段,短则两年、长则三年,对集聚区基础设施给予普惠制资金支持加奖励,待集聚区完成起步阶段后,再实行对效益好的集聚区进行单独奖补政策;二是产业集聚区在成立投资公司的基础上,还要将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以及财政历年投入所形成的如土地、道路等各种可利用的实物资产抵押,增强投融资公司资本实力。采取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公开出让、区内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等方式,经营投融资公司的资产,发挥资产的放大效应;三是要发挥县域金融部门及企业的融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建设,着力打破集聚区建设融资瓶颈,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四是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明晰投融资政策,从政策层面消除投资者的顾虑,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4、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中西部地区要抢抓机遇,瞄准东部沿海地区,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引进产业集群,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引进高端产品项目,同时也要把周边地区优势资源引进来。要加大招商专业队伍建设,打破部门和职能界限,抽调素质高、能力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成立专门招商分局,整合资源,强化领导,强力推进。要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高密度、高频次外出专业招商,提高招商效果。要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在积极实施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委托招商、园区招商。要出台新的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实行招商项目专项引荐人奖励政策,切实调动招商引资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始终。不能以降低环保门槛来吸引外来投资项目,对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严加控制,超出环保指数的,坚决予以拒绝。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节能降耗创效益,减少排放保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

5、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机制,加快落实产业集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例如电价政策、用地政策以及异地投资、税收分享政策等;二是要尽早尽快地按照产业定位,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使同类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形成规模,做大做强;三是要积极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提高集聚区产业支撑能力和集聚发展能力。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科学引导,进行合理布局,培育和引导集聚区走产业化道路,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创造效益,并且引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6、做优做强集聚区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一是要引导企业走规范发展道路。引导各类集聚区内的企业瞄准本行业标准,积极创建自己的专利,走规范发展道路;二是要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树立行业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三是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形成企业带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对集聚区设立的研发机构,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给予支持,加快培养自主创新基地,发展创新型集聚区。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对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加强工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心网络、交易市场、职业培训、环境监测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生活配套设施,为集聚区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三是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抓好人才教育培养,为企业提供合格、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发展与产业定位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引进企业及外来投资者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整理

参考文献:

[1]张广智.加强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建设的思考.安阳日报,2009.11.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文件).

集聚范文篇6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集聚;耦合发展;“金融+产业”

1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势态

1.1产业层面

文章采用区位熵衡量吉林省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区位熵是一个地区特定行业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权重,与全国该行业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权重的比率。m区域金融集聚区位熵FAm的计算公式为:FAm=Q'm/QmQ'/Q,其中:Q'm为m区域金融产业总产值,Qm为m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Q'为全国金融产业总产值,Q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归一化处理后计算可得表1。从表1可知,近年吉林省整体金融集聚区位熵均低于全国水平,但随着吉林省持续强化金融集聚建设,吉林省及下辖各地市的金融集聚区位熵逐步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减小,部分地市的金融集聚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整体发展趋势向好。

1.2技术规划层面

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以建设长春“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为关键突破点,目前规划以长春市南关区的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为核心,连接南关金融服务区与净月金融服务区,形成“一核心、两区域”金融中心空间布局。2016年11月,吉林市昌邑金融集聚区正式成立,以“互联网+三农金融”为特色,力图在网络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金融领域实现创新,致力于打造吉林省金融集聚区试验田。同时,吉林省对全省金融集聚建设提出“长春中心、市州环辅、县区并进”点线面规划格局,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跨境开放、吉林市特色小镇、白山市绿色发展、四平市特色产业园区、辽源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白城市特色农业、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通化市医药健康等地方特色产业,针对性提出建设特色金融集聚功能区,实现与特色产业的融合对接,开拓特色化“金融+产业”集聚模式。

1.3制度政策层面

为推动吉林省特色“金融集聚区”的建设,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深度推进长春“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东北亚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了金融集聚发展在吉林省“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目前,落户于“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金融机构总部共计235家。

2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2.1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文章将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增长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体系视为“金融集聚区—经济增长耦合系统”。2.1.1功效函数建立功效函数U1=∑ni=1aixi与U2=∑mj=1bjyj,两者分别为金融集聚区子系统序参量与经济增长子系统序参量,其中:xi与yj分别为两个子系统中第i个与第j个评价指标,ai与bj分别为两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的权重。2.1.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C=2U1U2(U1+U2)(U2+U1),系统耦合协调度D=CT(T=αU1+βU2),其中:T为耦合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α与β分别为两个子系统的权重参数,且α+β=1,令α=β=0.5。按照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U1与U2的比较,可将耦合系统分为若干类,详见表2。

2.2指标体系构建

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需要确定功效函数中的评价指标xi与yj。根据对历史研究资料与文献的归纳和梳理,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连续性与口径一致性,文章选取评价指标如下:金融集聚区子系统U1(包括金融产业总值—x1、金融集聚区位熵—x2、金融产业年增长率—x3、金融从业人员总数—x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x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6),经济增长子系统U2(包括GDP—y1、人均GDP—y2、GDP年增率—y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y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5)。

2.3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对应的系统耦合度C值和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并参照表2,得出各地市的耦合类型,详见表3。从系统耦合度来看,各地市的C值均高于0.90,这表明吉林省的金融集聚区子系统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的关系紧密,能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果。从系统耦合协调度来看,各地市的D值均高于0.40,表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经济增长耦合系统”基本形成了初步耦合发展。从系统耦合协调的类型来看,近年吉林省在金融集聚区建设发展上颇有建树,但由于金融集聚赋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导致金融集聚区子系统与经济增长子系统的发展非均衡,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传导机制的完善,这种非均衡状态可能有所缓解。

3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3.1构建空间计量模型

3.1.1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在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之前,需要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文章采用Moran'sI指数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水平进行全域空间相关其中:n为样本总数,wij为空间权重矩阵W的元素,xi与xj为各区域的变量值,x-为变量x的均值,S2为变量x的方差。3.1.3设定模型通过Moran'sI指数空间相关性检验,若证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可依据拉格朗日乘数检验来选择空间滞后模型(SLM)或空间误差模型(SEM)。空间滞后模型(SLM)引入空间滞后因子,具体表达式为Y=ρWy+βX+ε,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ρ为空间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Wy为空间滞后解释变量,β为外生解释变量影响系数,X为外生解释变量矩阵,ε为随机误差项。空间误差模型(SEM)引入空间误差系数,具体表达式为Y=βX+ε与ε=λWε+μ,其中:ε为引入空间误差系数的误差项,λ为空间误差系数,μ为符合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3.2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发展现状与势态,结合国内外文献选取指标的参考,文章最终选取了2006—2019年吉林省宏观面板数据。选取评价指标如下:被解释变量为金融集聚发展水平(金融集聚区位熵FA);解释变量有6个,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lnGDP)、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I)、科技进步(专利授权数lnT)、劳动力(从业总人数lnL)、对外开放(实际使用外资金额lnO)、政府干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lnG)。

3.3实证结果分析

3.3.1空间相关性检验文章对2006—2019年吉林省各地市的金融集聚区位熵(FA)与空间权重矩阵(W)计算全域Moran'sI指数。结果显示,近年吉林省全域金融集聚区位熵的Moran'sI指数始终为正,且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吉林省全域金融集聚区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基于以上结果,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3.2空间面板模型估计结果文章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M)来选取更为合适的模型。检验结果显示,LM(Lag)与R-LM(Lag)均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而LM(Error)与R-LM(Error)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见空间误差模型(SEM)更具优势。文章使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对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进行极大似然估计(MLE),估计结果详见表4。6个解释变量中,仅劳动力的回归系数β为负,其余各变量对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劳动力、政府干预。

4吉林省特色“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打造吉林省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目前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呈现中东高西北低的发展趋势,白城、松原、通化属于区域内金融集聚区建设的洼地。吉林省在持续推动金融集聚区发展的进程中,可以将各区域特色产业与金融集聚区发展相结合,譬如,白城市特色农业、松原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通化市医药健康,打造吉林省特色“金融+产业”集聚。

4.2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具有一定的历史优势。但是,随着我国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等大趋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吉林省可以充分发挥制造业与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增强在全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持续推动其在专业化、多元化方面的优化升级,促进金融行业与制造业、现代化农业的深度融合。

4.3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金融集聚的主要动力

在之前的实证研究结果中,科技进步是促进金融集聚区发展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吉林省可以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坚持科技创新在金融集聚区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前沿科技领域,吉林省可以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产业、人力资源融合的创新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吉林省发展金融集聚的内在动力。

4.4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

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两国接壤,不仅是中国距日本海最近的地区,还与韩国隔海相望,拥有十个对外开放口岸,是我国开拓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市场国外贸易的核心窗口。吉林省可以充分利用跨境开放的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推进中朝中俄边境、跨境、境外经济合作区发展,力图打造东北亚经济中心,进而赋能吉林省金融集聚区的全速发展。

4.5打造金融集聚政策高地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干预也对吉林省金融集聚区建设起正面作用。因此,吉林省可以制定一揽子金融集聚区发展政策,深化金融改革,引入金融机构增进交流,完善区域金融治理体系,令吉林省今后金融集聚区建设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时,通过因地制宜落实财政、税收、产业、土地、人才等一系列配套金融集聚区扶持政策,打造金融集聚政策高地,大力促进吉林省金融集聚区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2]李秋敏.金融集聚的经济增长效益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0(8):101-106.

集聚范文篇7

著名学者赫希曼(a.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的扩散理论,都将城市与区域间各种“力”的消长概括为两种力的作用——“集聚力”和“扩散力”。与之相似,中心镇与所在区域经济的相互影响也可归结为这两种力的作用。正因如此,未来要实现中心镇培育与发展的目标,必须从提升这两种力着手。

1.中心镇集聚能力内涵。就是指中心镇建成区对周边农村人口、住户以及社会上各类生产生活要素的吸引力,它是中心镇成功发展的动力源。中心镇集聚能力主要源于建成区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设施效益等,正是这些效益的吸引,使得区域中的二、三产业,人口、人才,原料、资金和科学技术等向建成区集聚。恰如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在其它参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物体的质量增加而增强,中心镇对外界的集聚能力也随着自身的“质量”——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增强。

2.中心镇辐射能力内涵。就是指以中心镇建成区为基点,通过其自身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发展的能力。辐射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中心镇建成区自身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中心镇对外产生辐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提升集聚辐射能力的意义。中心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结合部,是镇域范围内若干个乡镇的中心,具有组织本片区生产、流通和生活的综合职能,设有较全的服务设施,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聚集能力,是能够带动一片地区发展的增长极。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有利于转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升城镇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发挥中心镇极核作用,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发展。

二、我市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的培育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规划引领、注重园区建设、注重设施完善、注重体制创新,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重点研究解决。

1.规模偏小。我市28个中心镇建成区平均人口仅2.4万人,达到5万人的只有2个,其中最少的上虞章镇镇人口只有1.1万人,与有效满足服务业集聚和发展需要的5万“门槛”人口规模相距甚远。由于多数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偏小,导致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内生力不强,“三产”服务形不成规模且层次较低,与城市的规模和功能相差悬殊,使得在中心镇居住的老百姓得不到更多的便利和好处,而居住成本的增大也制约了中心镇人口的集聚。

2.结构单一。目前,我市28个中心镇产业结构总体还比较单一,层次不高,部分虽呈明显“板块经济”特色,如诸暨市店口镇的五金水暖产业、大唐镇的袜业,上虞市崧厦镇的伞业,但真正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主导、特色产业不多,具有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的更少。由于行业结构的单一性和同质性,利润空间狭小,极大地影响了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使得各种资源包括高素质劳动者和管理人才难以在中心镇集聚。

3.投入不足。现在部分中心镇虽初具规模并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但由于目前中心镇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巨大,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尽管各县(市、区)对发展中心镇均出台了优惠政策,但限于财力,只是在税款的返还及部分重点项目的支持上优于一般乡镇,其它实质性财力支持很少。在中心镇财力有限,又没有形成良性市场化投入机制的情况下,仅靠自身投入,必将导致大项目启动难,建设周期长,进而影响辐射能力的提高。

4.机制不活。目前中心镇发展既缺乏内联外拓机制,又缺乏联建联合机制,中心镇与周边乡镇就如何突出中心镇优先发展,如何集中部分要素、资源到中心镇,如何借助中心镇的先发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行联建联办等,仍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尽管各地在如何对中心镇放权上使出了很多解数,但一旦牵涉到如财权、人事权、执法权等实质性问题就容易搁浅,或不了了之,中心镇仍缺少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

5.定位欠准。目前中心镇的规划编制总的来说比以前有了进步,但部分修编后的规划对中心镇发展定位依然不够精准,不少仍然没有打破目前中心镇发展初期的地理和空间限制,即使就其近十年内的发展方向、模式、规模、人口总量等定位也拿捏不准。再加上形势变化快,领导调动多,容易发生一个领导一个思路,出现人为的规划调整。

三、提升我市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的思路对策

尽管中心镇在培育和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破除不利于中心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中心镇的集聚辐射能力一定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明确目标。发展和培育中心镇必须方向对头、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第一要务是尽快提升经济实力,第二要加快人口集聚步伐,第三要加快提升中心镇的服务功能和品位。

——目标之一是使中心镇成为农村经济增长中心。到“十二五”期末,中心镇平均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6亿元,年均增长11.5%;实现财政总收入6亿元,年均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工业性投资16亿元,年均增长5%;实际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自营出口总额5亿美元,年均增长11%。

——目标之二是使中心镇成为农民居住和就业中心。中心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定伴随人口的集聚和扩张,必将吸引周边农村居民和外地打工者定居和生活。可初步确定为第一个五年目标是中心镇建成区集聚人口从目前的平均2.4万人增加到3.5万人,超过5万人的由2个增加到5个;第二个五年平均增加到4.5万人,超过5万人的增加到10个。

——目标之三是使中心镇成为公共服务中心。一方面,将周边乡镇的公安等政府服务机构整合到中心镇,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使之逐渐成为中心镇周边区域的行政审批中心。另一方面,健全县(市)、中心镇、中心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探索建立中心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提供家政、再就业、维权等服务。

2.突出重点。中心镇集聚辐射功能的提升应围绕上述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人口集聚。一是出台政策,相关部门应顺势而为,出台一系列关于外来人口到中心镇定居的优惠政策,让外来定居者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二是创新方法,可因地制宜尝试一些新的做法,如土地拆一补一或以市场价对农民进行补偿、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实行养老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子女就近入学等。三是调整规划,为扩大中心镇居住区域和镇辖范围,其规划修正也应紧紧跟上,通过规划调整,整治空心村、归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抓紧镇区公用配套设施建设。

(2)抓功能完善。一是抓绿化工程,结合道路绿化、河道绿化、厂区绿化和公共场地绿化等,切实提高中心镇绿化占有面积。二是抓美化工程,加大旧镇改造力度,力求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适宜居住并具有时代气息的小城镇面貌。三是抓净化工程,增加环卫投入,加强环卫有偿服务制度,逐步推行环卫承包制,加大对现有污染源改造治理力度。

(3)抓产业提升。一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心镇要在产业提升、集聚上下功夫,加快与块状经济相配套,努力做足特色经济文章。二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和科技攻关,并与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联姻的方式,在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孵化出新的产业链,中心镇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强工、兴商、优农”的发展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以及制订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建设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商贸服务业。

(4)抓设施延伸。一是加强农村供水供电网络、垃圾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完善规划,建设天然气通道,形成液化天然气或其它混合汽的管道网络。三是加强县域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各县(市)与中心镇无缝隙、无差异、一体化信息交流,构建覆盖城乡的供电、供水、通信、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网络。

(5)抓工程建设。一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工程,逐步实行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免费职业教育,改进和完善教育体系。二是实施中心镇居民健康促进工程,完善中心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中心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提高各类疾病防治水平,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三是全面实施农村小康健身工程,加快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普及中心镇文化中心和村居文体活动场所。

(6)抓区划调整。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布局,拓展中心镇发展空间,促进要素集聚和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二是建立动态的区划调整机制,坚持“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调整中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中心原则,即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建成区至少在3万人以上;经济比较发达,中心镇区的人均收入至少应高于区域平均水平的20%;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管辖范围原则,即随着乡镇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合并后的乡镇面积一般应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均衡布局原则,由于合并后的城镇是作为未来农村经济的增长极和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的载体来选建和培育的,因此在地区上应布局合理,相对平衡,尽量避免过疏过密现象。

3.保障配套。为达到中心镇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应深化改革、构建机制、政府推动。

(1)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体制,走“土地换保障”的路子,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可易地在中心镇优惠购房,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与中心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有利于增强中心镇发展的更优财政扶持政策,让中心镇有比较充裕的资金调配权和使用权,以满足中心镇建设的需要。三是推进城镇建设方式改革,引入城市设计、集约配套、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扩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档次、美化城镇环境,实现形态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变。公务员之家

集聚范文篇8

一、南沙区航运物流发展现状评价

1.发展基础与机遇南沙区已集聚国际贸易、保税仓储、电子商务、商品汽车物流等港口基础设施和航运物流服务业,以及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汽车等大型临港产业项目,同时设立航运交易、航运仲裁、金融、租赁等机构,为广州市的航运金融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开端。依托广州港南沙港区,南沙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中重要性凸显,港澳合作、对接国际等发展定位将促使南沙区航运物流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速。广东省提出加快珠江两岸港口资源整合,珠江西岸港口群将以广州港及南沙港区为核心,加快发展国际航运枢纽总体目标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南沙区航运业的建设及发展。同时,南沙新区提出的“三区一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定位要求,以及《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在政策、机制的创新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2.存在的主要问题(1)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有待完善,航运要素集聚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南沙区航运服务业中基础性的码头装卸、货物运输等功能发展比较良好,但高端航运服务业(如航运金融、保险、法律仲裁等)发展相对比较滞后。除龙穴岛外,南沙区航运要素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集聚效应。(2)集疏运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广州国际航运重心位于南沙区,而南沙区铁水联运、海空联运的快速运输通道体系尚未建立,江海联运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有待升级完善。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南沙区需加快建立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与内陆消费市场相连接,以保持货运量的持续增长趋势。(3)政策环境相比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仍有较大差距。南沙自贸区在优惠政策上相对于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国际航运中心在手续流程、人才吸引、税收优惠、报关检疫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内外航运集聚区发展经验借鉴

1.与国际接轨的开放自由政策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是其重要特点:①对贸易不设置管制。除为履行国际义务如武器、毒品及有关国际协定所规定的内容等,进出口贸易包括商品种类、价格、贸易主体身份等都不受干预。②不设置关税壁垒。除对烟、酒、甲醇等特定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及消费税外,对其他一般商品的进出口均不收关税。③进出口手续极为简便。一般商品的进出口无需报批,只需14天内向香港海关递交一份报关表即可。④外来船舶免办进港申请及海关手续。关检及卫检手续简便,实行非强制引水,并豁免港口行政费,物流体系非常流畅。⑤税费低。对来源于香港部分的船舶经营所得征收16.5%税收,其余均免税,不盈利不交税。⑥船舶注册登记便捷快速。香港船舶注册处全年24小时提供服务,注册手续或者是撤销手续都可在2小时完成。因此,在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目标下,广州市及南沙区的政策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继续加大力度提供更加友好、宽松、便捷的自由贸易环境。2.高效的多式联运及腹地支撑汉堡港后方陆域是以欧洲最大的铁路运输系统为依托,成为德国主要的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铁路通达汉堡港的每一个集装箱码头和散货码头,通往德国本土和欧洲各地的铁路也四通八达。火车、卡车和支线集装箱船都可以在汉堡港快捷地运进和运出集装箱,并且汉堡港拥有直接连接通往欧洲内陆的5条高速公路干道,以及往返于北欧、东欧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港口支线航班,提供遍及整个地域的航运支线服务。因此,应充分利用南沙区位优势,联通周边已有设施完善自身的联运体系,加快进港铁路等设施建设,强化支撑广州港发展,成为面向更广阔腹地的世界消费品集散中心。3.多元化航运产业形成共荣发展的生态圈新加坡汇集了集装箱中转与租赁、港口物流、船舶修造、燃料补给、货物与经纪、船舶融资、海上保险、海事法律体系和仲裁服务、船舶登记注册服务、海陆空物流联运支持、海洋研发、航运培训等业态;此外,还重点发展了电子业、炼油业和船舶修造三大临港产业,临港产业与航运服务业互为支撑,巩固并增强了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因此,南沙区可结合新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有选择性地吸引产业落户,通过多元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更好地支持航运服务业的集聚。4.具有为航运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综合服务环境结合对香港、新加坡、伦敦等多个航运中心的研究,航运金融服务业对周边的交通、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的条件等均有较高的要求,高端的航运金融服务业主要集聚在城市中心商务区。目前,南沙自贸区吸引的企业注册数量不断增长,但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为了享受南沙自贸区政策优惠,而实际办公则在广州中心城市区。究其原因是南沙周边的生活、商业、商务环境尚未成熟,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因此,为吸引和加快航运金融服务业企业在南沙集聚,应加快完善蕉门河、明珠湾区、南沙湾等区域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并为城市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三、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规划建议

1.建设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的必要性航运物流集聚区是承载航运物流产业的发展空间,是推动产业功能空间相互协作、相互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生产方式载体。因此,建设航运物流集聚区、促进航运要素集聚发展,对推动航运物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南沙区需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及自贸试验区战略机遇,围绕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发挥部级新区、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对标世界先进国际航运中心,大力推进建设航运物流集聚区,全面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相互融合的格局。2.产业体系研究(1)航运物流服务业。①航运物流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是指港口、码头及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港口作业、货物及旅客水上运输及进出港集散服务等。南沙区应加快建设港口及相关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水上客货运运输,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②现代物流服务业是指航运物流中游端的货运、船舶、船舶管理、船舶检验等航运服务业,以及跨境电商和国际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业。南沙区应发展为港口物流提供直接服务的航运物流业,优化提升劳动力相对密集的航运服务业,促进其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转型升级,逐步建立产业集群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广州港南沙港区综合优势,发展电商、国际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业,重点以集聚保税物流和口岸物流,探索发展电商物流和跨境电商物流,以加强空-港联动的方式推进跨境电商发展。③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业是指航运物流上游端的金融、保险、仲裁、培训等航运服务业。南沙区应加快发展国际中转、船舶登记、航运交易、航运租赁、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扩展航运服务功能,吸引航运物流服务企业在南沙区设立资金财务中心和结算中心,促进“互联网+航运+金融”相融合,打造临港总部经济和港航服务业集聚区。在航运产业人才培训方面,积极引进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人才,建设广州航运人才培训基地。④现代航运物流服务配套业。航运服务配套业为航运发展提供后勤服务保障和功能拓展服务,满足行业发展更多更高的需求。南沙区城市中心应尽快完善商务商业、居住酒店、文化娱乐等现代航运服务业配套服务;在龙穴岛保税物流园建设航运展示中心,提供航运信息展示、商品贸易展示、文化规划展览等功能;在南沙湾发展邮轮游艇产业,依托国际邮轮母港吸引国际知名邮轮公司开辟国际航线;探索推动穗港澳游艇自由行便利化政策试点。(2)与航运物流相关的临港产业。突出海洋经济特色,积极建设国家汽车产业基地、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国家重大成套技术和装备产业基地、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引进一批符合南沙区产业功能定位的高端制造龙头企业,促进高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3.总体空间布局南沙区建设国际航运枢纽需要强化龙穴岛港口物流核心地位,并逐步完善航运配套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促进航运金融服务业在南沙中心区集聚发展,以及优化调整现有临港产业,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因此,依托南沙城市空间和产业空间格局,结合自贸区边界范围,以港口物流为核心,以航运金融服务为重点,可以构建南沙区“一核四片”集聚、弹性、可持续发展的航运物流集聚空间。(1)“一核”指龙穴岛港口物流航运集聚区。龙穴岛航运物流中心是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核心,包括港口、物流、船舶海洋工程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航运物流服务,以及商业、办公等相关航运物流城市配套服务业。(2)“四片”指蕉门河以及明珠湾区航运物流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南沙湾航运教育科研集聚区以及万顷沙临港产业集聚区。四大片区是以龙穴岛航运物流中心为核心拓展航运物流功能,包括上下游支撑的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四片”相互融合、相互依托,为航运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功能支撑。

四、南沙航运物流集聚区发展建议

集聚范文篇9

(一)金融机构众多。北京CBD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北京金融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金融机构众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CBD发展的优势所在。根据朝阳区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新增50家金融机构落户于朝阳区,其中包括11家外资金融企业。截至2017年底,朝阳区金融机构总数达1565家,外资金融机构达323家。并且这些在朝阳区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于北京CBD。数量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集聚在北京CBD,这将有利于形成金融集聚区。北京CBD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集。拥有普华永道、麦肯锡等200多家世界级高端服务业企业,区域内国际化资源丰富,国际传媒机构有169家,国际组织、国际商会有11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5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160家,国际金融机构252家。(二)雄厚的经济、金融基础。雄厚的经济、金融基础能够为北京CBD金融集聚提供强大的支撑。2017年,朝阳区国内生产总值达5629.4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为5241.4亿元,同比增长6.5%,占全区GDP的93.1%。根据北京区域统计年鉴,2016年,朝阳区金融业收入合计为4071.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451.1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长21.7%,为11.5万人。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也为北京CBD金融集聚提供了支撑。金融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7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为4634.5亿元,相比于2016年的4270.82亿元同比增长8.5%,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6.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7.6%。金融业的发展为金融集聚提供了基础。除了金融业的良好发展,北京还拥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三)金融人才优势。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是提高现代金融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而北京CBD在金融人才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据统计2017年北京有92所普通高等学校全年招收本专科学生15.3万人,在校生58.1万人,毕业生15.3万人。88个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1.2万人,在学研究生31.2万人,毕业生8.5万人。重要的是,北京拥有众多知名学府,并且拥有全国知名的经济、金融类高等院校,这为北京CBD的发展提供了金融人才支撑。其次,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薪酬工资等,能够以其自身的优势吸引大量的金融人才聚集于此,同时北京CBD作为部级中央商务区可以吸引众多金融人才。最后,2018年2月28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要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朝阳区政府也积极开展朝阳区2018年百千万人才工程。

二、北京CBD金融集聚发展不足之处

(一)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有效的促使金融集聚的发展。然而,相比于发达国家的CBD来说,北京CBD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提供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没有提供不同功能的金融产品,产品种类少,将会严重制约金融业的发展,这将会阻碍北京CBD金融集聚的发展。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方式、监管体制需要进行创新以满足目前金融需要创建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的需要。金融服务创新性不强,无法为金融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也无法满足降低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简化交易手续的要求。总之金融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二)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进行金融竞争的核心要素,金融是高端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然而北京CBD却在高端金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就外部因素来说,目前中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引进人才,进入抢夺人才的竞争行列,出台大量的人才引进政策,能够迅速解决高端人才的户口、住房等问题,这使得北京CBD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激烈的竞争。其次,北京CBD还要将眼光放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端人才,然而,高端金融人才数量有限,北京CBD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并不突出,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最后就北京CBD内部因素来说北京虽然学府重多,但是具有全球视野、有海外工作经验、对国际信息敏锐的综合性金融人才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并且北京由于房价高,户口难以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法为金融人才提供很好的生活环境。(三)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北京CBD总体来说,金融市场不够成熟,这对金融集聚产生不利影响。首先,北京CBD在全国来说,金融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对比伦敦金融城、纽约曼哈顿等金融中心,北京CBD金融机构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与这写世界级金融中心差距颇大。其次,北京CBD投融资渠道较少,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主要以传统的投融资模式进行,无法充分利用资金,这将不利于北京CBD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不利于金融集聚的发展。最后,金融监管力度不严、金融创新能力不足、金融环境、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等都显示了北京CBD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影响北京CBD金融集聚的发展。

三、北京CBD金融集聚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金融环境,大力推进创新。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够为金融集聚提供好的发展空间,而金融创新能够使得金融集聚迅速发展。北京CBD要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信用体系,提供更加便捷的融资渠道和融资平台。推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大力发展新型衍生工具,完善金融衍生市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环境,为金融集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北京CBD金融集聚离不开金融创新,首先,政府要鼓励创新,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给予创新保护,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其次,通过创新改善现有的金融产品,同时还要通过创新积极推出新的符合市场发展的金融产品,提供新的创新工具。最后要培育创新人才,人才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而只有金融发展了才有可能形成金融集聚,因此经济作为金融集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基础,需要大力发展经济,以带动金融的发展,从而发展金融集聚。北京CBD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来说发展较好,但是北京CBD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相比存在差距。因此,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对于北京CBD来讲,应当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发展经济,利用信息优势、互联网优势发展经济,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对经济金融的监管力度,给予创新创业企业充分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三)培养高端金融人才,引领金融集聚发展。北京虽然高校众多,但是高端金融人才缺乏,相比与全球性的金融集聚区来说,北京CBD金融集聚在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方面比较低。而且人才对于金融的创造能力偏低,对金融集聚的发展贡献不够。因此要培养高端人才。首先,把积极引进人才放在战略性的地位。政府可以出台高端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借助于北京的首都优势,区位优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国内、国际高端金融人才。其次,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切实解决高端金融人才关心的问题,解决住房难,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会影响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问题。改善金融人才的生活水平,使得金融人才留在北京CBD可以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最后,要为金融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CBD可以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部门全方面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为金融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促进北京CBD金融集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蒋三庚.中央商务区(CBD)人才聚集因素分析: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0(02):80-85.

[2]蒋三庚.著名CBD现代服务业人才聚集借鉴[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4):8-11+17.

[3]张杰,蒋三庚.中央商务区(CBD)人才聚集因素分析:产业发展与对策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10(02):80-85.

[4]张弘.北京CBD国际金融业集聚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0(06):62-63.

[5]张弘.北京CBD金融业集聚发展中的政府推动与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9(18):116-117.

集聚范文篇10

(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安徽省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集聚区产业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7月,安徽省已经建成52个服务业集聚区,广泛分布于全省各个地市,兼顾了各地的地区均衡性、行业代表性和比较优势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安徽省集聚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集聚区可分为以下几类:现代物流园区,信息软件园,研发创意园,文化旅游园,服务外包园,中央商务区,金融服务园。这些集聚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大大提升了安徽服务业的发展层次。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化水平测算

1.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择。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主要有行业集中度、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其中区位商指数在测度产业集中度时比较客观全面,而且计算简单方便。结合数据获得的可行性,本文采用此指标进行计算。区位商可以用产值或者就业人数来计算,考虑到服务业行业特性,以及数据可得性之限,本文采用产值作为计算单位。区位商大于1表示某地区该产业存在产业集聚,区位商越大表明产业集聚倾向越突出;相反,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某地区该产业不存在集聚。

2.测算结果。本文结合我国最新行业分类标准,将服务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十四个行业。经测算得出,安徽省服务业中存在集聚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而其他行业都不存在产业集聚。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这几个行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它们的集聚水平较低,说明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并没有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说明以前存在集聚优势的行业正在逐渐丧失这种集聚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安徽服务业的结构不合理。总体来说,目前安徽省服务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明显滞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吸收就业方面表现较弱,其集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从成本效益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安徽省都需要把更多目光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发展是一个新概念,也是一个新业态,现在全国各省都在加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规模较小,发展环境有待于改善,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改进。

1.基础薄弱。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泉。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服务业却面临比重偏低、增速偏慢的境况。2013年,安徽省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1%,比全国低13个百分点。现阶段,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超过50%,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更是接近70%。与之相比,安徽服务业基础薄弱,发展程度不高。

2.行业不全,品牌效应不显著。按照世界服务贸易组织划分,服务业有143个行业,安徽在大多数行业尚处于空白,有的行业也只处在起步阶段。如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还没涉足,网上购物、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形式还未真正建立。传统服务业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有影响的服务品牌不多。

3.结构不优,发展层次偏低。与工业企业相比,安徽省服务业企业经营效率竞争力不明显、优势不足。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行业所占比重不大,因此安徽服务业的行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4.竞争力不强。近几年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发展虽初见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处于探索阶段,和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地区甚至安徽省的许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给安徽省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安徽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实力不强。与外省相比,安徽省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实力总体较弱,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服务业集聚区只有5家,还有3家没有过亿。甚至个别集聚区盲目追求体量,由于拆迁问题而没有开工建设,造成了土地和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加快安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对策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领域,可向外资、社会资本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的运作模式,率先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并且实行内外资、内外地企业同等待遇。二是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以项目建设、兼并、重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使民间投资尽快成为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靠制度、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远不如靠市场、靠需求自发推动效果好,“小政府,大市场”才能更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规划和引导服务企业,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政府也应理顺市场各方关系,为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完备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