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农村经济转型研究

时间:2022-02-20 03:23:23

精准扶贫农村经济转型研究

摘要:每当提到农村,“穷”“脏”“乱”已经成为了农村的代名词。中国经济想要取得快速平稳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一坚实的根基。习曾就“三农”问题作出过重要批示,要求在开展农村和农业改革工作的时候,应该对农业的根基地位进行重点关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从农业发展过程中寻求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经济建设,政治问题和产业发展与创新,也与农业息息相关。在国家高度经济发展下农村金融改革的情况下,农村转型已经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蒸蒸日上的农村经济极大的推进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建立档案卡;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为研究农村精准扶贫农村金融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实地调查研究,此次调查的地点位于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山城村,并将以书写报告的形式展示调研成果。

1农村精准扶贫建立档案卡

本次精准帮扶建立档案卡贫困户调研地点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岭沟乡镇山城村。坐落于岭沟乡南部的山城村,与乡政府和县城的距离分别为5km和35km,全村面积22平方公里,有山峦面积22400亩,村无集体收入。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524户1879人,登记在册的贫困户有64家(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和一般贫困户分别为14家,14家和36家),总共涉及了127人(低保,五保和一般贫困人口分别为28人,15人和84人)。整个村落中,总共有56名党员,村委会人员有4名。该村拥有温和的气候,秀美的风光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个典型依种,养业为主的贫困村。1.1山城村走访调查。此次活动,一行人分为三个小组,同时进行不同村民小组的走访调查活动。踏着泥泞的山路,平均步行时长一小时,分别到达了调查的贫困村民的家中。在简单的问候与寒暄后,进行了我们的调查任务。围绕“医保”“教育帮扶与保障”“贫富认。定”“生存保障”“居住保障”“产业发展与扶持”“就业扶贫”“帮扶工作”“保持政策稳定”这九大核心问题,进行系统细致的询问,确保帮扶项目落实,有效。1.2山城村贫困现状剖析贫困村民小组几乎均为种植玉米为生,年产量2200吨,年平均收益约为1300。而近些年旱涝灾害频繁,虫害问题加剧,年平均收益在下降趋势,更加加重了贫困程度。虽部分贫困家庭会养殖一些家禽,但仅够自给自足,贫困加剧。同时,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一般家庭只要有劳动力且身体健康,能出去务工,就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524户1879人,有64家贫困户(含14家低保,14家五保和36家一般贫困户),总共了涉及了127人(其中包含了28名低保贫困人口,15名五保贫困人口和84名一般贫困人口)。群众贫困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因病致贫。很多贫困户都是因为患有重大疾病才陷入了贫困生活中,治病花去了其大量的生活资金。(2)缺劳力缺技术。据调查统计,有近30户因为缺劳动力,有12户家庭因为残疾或患有慢性病而无法做事,只有闲在家里。还有3户虽有劳力但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导致致富无门、增收无力。(3)先天不足。在64贫困户中,有10户低保户,因种种原因导致入不敷出,必须依靠农村低保维持基本生活。

2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持续存在问题

2.1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具备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生活成本高。一是交通出行不便。通村公路多年失于维修,均为沙土质公路,村民小组通汽车困难,交通十分困难。二是上学就医困难。该村镇小组位于偏远山沟,距离乡镇小学具有相当长的距离,孩子们每天往返步行时间超过3小时,给群众带来诸多不便。三是在全村范围内,卫生室只有1家,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卫生条件较差,无法实现有效的防控疾病,群众就医环境恶劣。四是饮水不方便。受地势等自然因素影响,未通自来水,村民取水“各自为政”,采取河中取水以满足生活起居,生活水源遭受了极大的污染,饮用水安全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五是电网老化,通信质量较差。尽管本村实现了电网全覆盖,然而线路年限较长,供电安全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功率电器成为一种摆设。在开展村民实地调查的时候,多数以上的村民小组,移动通信信号弱,也未通宽带网络,信息较为闭塞。2.2贫困乡村的自我素质不高,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此村绝大多数农牧民贫困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均为小学文化水平,思想比较落后,综合素质不高,只是拥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收入渠道不宽,加之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贫困家庭增收渠道狭窄,致富脱贫乏力,这应该是贫困的关键问题所在。2.3农民收入不稳定,未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贫困乡村自我发展能力弱。总体来看,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成为本村农民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玉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物,此外有少许农户会进行简单的饲养业,养殖规模并不大,无法实现商业化经营。想要确保产业扶贫政策切实落实到位,本地政府应该对引导并鼓励农民饲养蚕茧,然而鉴于该项目刚刚开始,缺乏完善的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还在起步探索阶段,带动农户增收的效应还未能发挥,农户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农牧民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直接影响到家庭经营收入水平。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牧户收益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

3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

3.1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贫困地区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叠加政策机遇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完善贫困片带的发展条件。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行善修路,畅通农畜产品运输和农牧民出行通道。认真组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农牧村安全饮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水利设施。实施农牧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延伸输电范围,提升供电保障能力,确保家家户户都可以在规定范围内用网用电。在农村范围内,为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有利的支持,从饮水、用电、就医和上学等与农村群众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出发,着力改善农牧村发展条件。加大农村金融培训项目,普及金融常识,积极利用国家政策,完善农村金融空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3.2加快培育富民产业,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着力培育柞蚕、运输、餐饮等三产服务业,产业链条被更加系统的完善与延伸,从而拓宽群众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良好渠道。大力培养当地柞蚕经济,利用当地特色气候,地形,土壤优势,扩大柞蚕产业规模,吸引外资经济的开发和年轻劳动力返乡就业,从而获得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以农牧村为主体,改革并重新制定其经营机制,按照一定秩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和承包权的流转,让合作社和专业大户成为土地承包和经营权的承接主体,逐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丰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努力实现养殖规模的扩张,健全和完善产业体系,转变单一依靠农牧业发展生产的现状,通过就地发展生产提升致富能力,从而减少贫困区带人口基数。3.3深入实施“双联”行动,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改变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举措。在辽宁科技大学三位驻村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要着力在培产业、抓落实、促增收方面下功夫,采取“驻、联、包”的办法,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推进,实施精准扶贫,解决个体问题,培养农牧村致富带头人,实现扶贫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强阵地、夯基础、壮产业,引导贫困群众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自己才是美好生活的缔造者。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凡,共分为4个阶段。阶段一:1978—1986年的探索突破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应该以农村为第一阵地,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在农村范围内,对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逐步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制度,为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二:1987—1997年的相对缓慢增长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三农”概念,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阶段三:2000—2020年。改革工作在农村持续二十年之后,金融危机和经济一体化的威胁悄然来袭,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就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制定了有关政策性文件,其中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对农业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将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阶段四:十八大之后,改革得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提到,全党的工作重点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想要彻底解决此问题,应该努力实现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此外,党在工作会议上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党的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提到“应该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推动农村产业培育和发展,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乡村文化,提升农村生活水平”。针对“三农”问题,习曾提出这样一种重要指示:全面,深刻的认知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就农业而言,将“农业安全”确定为核心内容,为群众的基本生存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粮食,食品和生态环境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转变并更新传统的农业发展思维和理念;就农村而言,提到要重点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创建优美的乡村环境,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统筹并协调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农村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就农民而言,明确指出,农民是农村发展与改革的主动力,基于此,他明确表示应该大力培养现代化,职业化的农民。与此同时,“扶贫”问题也受到了的重点关注,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尽可能的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精准扶贫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把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精准扶贫,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来推动扶贫。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早日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精准扶贫,农村经济相关条例[EB/OL].

[2]光明网.农村改革发展的“过去时”“现在时”与“未来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政策脉络梳理与展望[EB/OL].

作者:吴佳蔓 单位: 辽宁科技大学金融17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