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02-14 10:13:19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1甘肃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甘肃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全省地形狭长,东西蜿蜒1600km,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具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甘肃既是一个拥有天然草原0.18亿hm2的牧业大省,又是一个人工种草面积保持在166万hm2的农业省区,畜牧业发展特点既不同于纯牧业省区,也与发达的农业省有差别。由于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复杂性和多样性,甘肃省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得天独厚,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优良的牧草和畜禽种质资源被广泛保留和推广。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为甘肃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甘肃畜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条件较好。甘肃是全国主要牧草的高产优质产业带和草生产的最佳产区之一,到2017年底,全省人工种草面积保持在166万hm2左右,居全国第二;苜蓿达到69.53万hm2左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一;商品草基地22万hm2。全省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81家,加工能力达到456万t;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1407万t,利用率达到62.2%。二是科技力量雄厚。甘肃畜牧业和草业教学、科研、推广体系健全,学科门类多,学术带头人多,畜牧兽医、草原饲料综合科技力量居全国第6位,草业与兽医兽药开发方面的技术实力位居国内前列。三是市场前景广阔。当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奶产业和牛羊肉产业的高速增长和全民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强化,大幅度地拉升了优质草畜产品的需求。四是社会基础好。近年来,种草养畜已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很高。甘肃省已将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和振兴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各级政府、农牧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初步建成了一批草畜产品生产基地,草畜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甘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按照中央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新战略的总体要求,在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甘肃省畜牧业基本实现了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与开发方向的转变,实现了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省畜禽饲养量达13791.45万头只,其中,生猪1363.69万头、牛716.41万头、羊3466.69万只,家禽7877.2万只;肉类总量101.9万吨,其中,牛羊肉44.12万t;禽蛋产量11.55万t;鲜奶产量64.75万t。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6.86%。一是天然草场得到合理保护,农区草业开发发展迅速。近年来全省草原工作牢固树立“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制度管控、底线思维”的基本方针,全面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加快实施以退牧还草为重点的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全力做好祁连山保护区草原生态环境整改工作,着力推进基本草原保护、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实,不断加大饲草产业发展,草原生态持续恢复。全省0.16亿hm2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户或联户。落实草原禁牧0.07亿hm2,草畜平衡面积0.094亿hm2,全省草原植被盖度从2012年的50.6%提高到52.2%,草原牲畜超载率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17年的12.5%;连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围栏0.081亿hm2,补播改良草原219.7万hm2,建设人工饲草地13.2万hm2、舍饲棚圈9.7万户,治理毒杂草1.27万hm2、黑土滩1.67万hm2。积极推广应用生物、物理、生态治理措施,不断提高草原鼠虫害防控水平,累计建成草原鼠虫害测报站17个,每年完成草原治虫灭鼠66.67多万hm2,有效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二是种植三元结构初步建立,土地资源配套趋于合理。将优质牧草引入农田,积极传统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使土地资源得到较合理配置,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草、畜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草畜资源保护得到重视,合理利用成为主题。丰富的牧草和畜禽品种资源,构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近年来,甘肃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以“天祝白牦牛”为主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野生牧草驯化基地,而且还投资建设了细毛羊、肉羊原种场、种公牛站、优质牧草繁育基地等一批良种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效益。2017年,据业务预计,全省牛、羊、猪、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78%、80%、90%和96%;较2001年分别提升22、20、24、22个百分点。四是节粮型草食畜发展迅猛,畜牧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种草养畜已成为甘肃部分农民和农牧企业的自觉行为。牛羊产业是甘肃传统产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总体思路,不仅在出栏上寻求发展,更重要的是体现草畜双双增长。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全省牛、羊存栏分别达到512.87万头和2029.64万只,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4.90%和5.01%;牛、羊出栏分别达到203.54万头和1437.05万只,分别较2012年底增长17.88%和32.94%。

3甘肃畜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从长远看,当下的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农业特别是西北地区畜牧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加快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优势产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从资源利用来看,甘肃有着丰富的草地资源、土地资源、牧草与畜种资源,是历史上传统的畜牧业发展省,其中草业发展与牛羊生产是甘肃畜牧业的长远优势,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地方畜禽品种的开发将有利于发展特色畜牧业。从宏观作用来看,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它将有力促进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大农业生态环境。发达的畜牧业发展能够带来丰厚的连动效应,它促进种植业(粮食转化、反哺效应等)、带动工业(食品工业、皮毛工业等)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三元结构、农民增收等)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甘肃畜牧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天然草场退化、生产环境恶劣、资源利用不合理和草畜品种资源没有得充分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还来自资本积累少、生产基础差、技术水平低和生产者分散、规模不一等经济、管理诸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持续大面积干旱使牧区草场产草量下降,农区牲畜缺草缺料,增加了牲畜越冬渡春的难度。二是局部地方洪暴、沙尘暴、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造成大量牲畜死损,畜牧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草畜品种资源的局限性,难以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如高原地区提高其单位面积草畜产品产量;四是受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市场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减弱;五是受畜产品加工瓶颈制约,市场开拓能力跟不上生产形势发展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机遇,同时也要正视现实,迎接挑战。今后甘肃畜牧业发展要确立以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草畜品种保护与改良,注重开发地方品种,引进世界优良品种,提高生产者与加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产品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甘肃畜牧业生产水平,以增强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刺激内需,建立一个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良性生产循环系统。

4今后甘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发,依靠科技,正确处理好资源与环境、利用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合理配置与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生产持续发展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发展之路。针对甘肃畜牧业生产现状与资源分布,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从更深层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甘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和目标是:要以精神为指针,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乡村振新战略为契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积极开展退耕还草、草原禁牧与休闲、草场恢复与建设、畜禽品种保护等基础性建设,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为前提,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提升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改良草畜业品种,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强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力争把甘肃建成全国的草业大省和牧业强省。一是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挖掘农牧交错带,饲草料生产巨大的潜力优势,瞄准优质中高端产品市场需求空间,紧紧抓住兴牛羊、强猪禽、促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位优势,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牛羊产业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同时要创新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猪禽养殖与加工集团化运作,从提效率、降成本、重质量上狠下功夫;鼓励适宜地区扩大放养鸡、中华蜜蜂和驴的养殖规模。努力扩大粮改饲面积,增加粮经饲比例,引导和鼓励牛羊养殖者实现农牧结合、农牧互补,走草地农业大发展的路子。二是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紧盯贫困县区产业扶贫,探索开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围绕肉、蛋、奶产业,省级层面研究试点意见并协调项目支持、技术支撑,市级层面选点布局、组织实施,县级层面跟踪服务、监管扶持资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组建联合体,制定章程,密切生产、加工、营销、品牌各环节联系。三是努力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围绕高效养殖、设施养殖、饲草料加工、疫病防控、畜产品加工、粪污减排等内容,完善推广一批操作性、适用性强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切实加强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宣传推广,提高养殖户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引导规模养殖场(户)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开展生产及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升级改造,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切实保护草场资源,合理开发农区草业。草场保护与草产业开发既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重要举措,也是草地畜牧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今后要立足于乡村振兴,抢抓机遇,以保护现有草地植被为重点,治理“三化”草地,并积极开展草产业开发。全面落实草原保护政策,健全草原管护制度;以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工程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退化草原综合治理;以完善草原监理监测体系为支撑,增强监管服务能力,提高草原工作水平;以推进草牧业持续发展为目标,增强饲草供应保障能力,促进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五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政策给予充分保证。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要树立全局的观念,从大农业、生态农业的高度去认识、指导和组织生产,才能有效保证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现代畜牧业化迈进。一靠政策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切实制定和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法规,在《草原法》《种子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扩充畜牧业生态环境细则,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组织实施重大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切实执行好现有天然草场保护项目,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二靠投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畜牧业投资方向要确立在有利于草原生态的环境保护上,确立在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上,特别是加强草畜品种资源管理,良种普查,品种测定以及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上。三靠组织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调整大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加大退耕还林(草)步伐,发展特色畜牧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必须调整畜牧业产品结构,发展优质绿色无公害产品,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甘肃畜产品的标准化和优质化;切实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建立疫病、虫害的快速扑灭机制。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就是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努力发展生产,把产业经济的有效性和生态环保的安全性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产业升级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李康伟 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