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影响

时间:2022-11-12 03:05:46

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影响

内容摘要:首都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决定了流通力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首都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首都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直比较明显,城乡间流通业发展的差距导致城乡居民消费二元结构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首都商贸流通业发展整体上缓解了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且主要从消费刺激渠道发挥作用,收入渠道反而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最后,提出四条建议:加强首都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统筹城乡信息一体化;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工程,采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实施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城乡居民消费;二元

引言

我国因长期受“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等思想的影响,商贸流通业发展起步较晚,且农村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但随着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得到体现,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被认为是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杠杆。北京的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且存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等问题,不利于首都社会经济平稳和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居民消费持续低迷、消费倾向递减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困难的情况下,农村自然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点关注对象。“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这说明农村居民消费的严重不足,但同时也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存在很大的潜力。

首都城乡流通业发展不平衡是首都商贸流通业的一大特点,相对落后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延缓了农村的市场化进程,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首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的影响,对于促进首都居民消费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首都经济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研究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从流通成本的降低和流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展开的。Cachon(2008)和Cason(2010)发现流通过程中搜索成本的降低可以直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Anderson等(2009)发现减轻消费者退换货的成本会导致消费需求增加,且对鞋类消费需求的增加比对服装类消费需求要高。Morrison(2011)实证分析发现,良好的购物环境对消费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满意度。Martin Grimmer(2016)等分析了亲环境的消费行为。国内学者关于流通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主要是从城乡流通差距和二元化视角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角度开展研究的。李骏阳(1994)首次提出我国流通领域的二元结构的概念。杨继国(2003)认为城乡二元市场结构严重阻碍农民收入的提高。夏春玉和张闯(2009)认为物流设施和流通从业人员等因素是影响城乡之间流通成本的重要因素。倪建伟和胡彩娟(2010)认为建立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推进城市向农村延伸发展的城市化战略,才能有效释放和激发农村消费大市场。马龙龙(2011)认为城乡流通体系在市场客体、市场主体、流通渠道、流通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并提出流通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议。刘根荣和种璟(2012)利用格兰杰检验证实了城乡流通二元结构对于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李先玲、王彦(2014)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缩小城乡流通发展水平的差距能够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疆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与流通业发展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村居民消费更具有开发潜力。

首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借鉴张瑜、王晓兰(2017)相关研究成果,根据选取指标的科学性原则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则,结合首都流通业发展的现状,本文对首都流通业发展与城镇居民消费的相关指标进行了选择。被解释变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GAP)。城乡消费差距一般用城乡居民消费之差或者之比来表示。最终本文选择使用城乡居民消费之比作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指标。解释变量。商贸流通业发展(CD)。本文统一用商贸流通业产值规模(流通产业总值占GDP比重)、商贸流通业就业规模(流通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市场交易成交额组成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商贸流通业发展。在对各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指数。中介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GAP)。该指标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之比来衡量。本文采用2001-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通过消费刺激和收入两种渠道研究首都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的影响。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商贸流通业数据的选择范围依据统计意义的分类而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本文中所用指标计算所需数据均来自各地区2001-2016年《北京统计年鉴》,其中2004-2007年商贸流通业从业人数是用三年简单移动平均算出,如2004年用2000-2003年三年移动平均算出。

(二)模型的建立

为考察不同渠道对于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的影响,构建计量模型:CGAPt=β0+β1CDt+β2(CD×RGAP)t+μt其中,t表示年份,μ表示随机误差项。β1表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总体效应,β2表示商贸流通业通过收入渠道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那么β1-β2R—GAP表示商贸流通业通过其他渠道(主要是消费渠道)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

(三)实证分析

商贸流通业发展(CD)综合指数的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将多个指标转换成少数综合指标,在反映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的同时,各综合指标的信息互不重复。本文采用商贸流通业产值规模、商贸流通业就业规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市场交易成交额四个指标综合得出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指数。,前两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7.121%,所以以两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以旋转平方和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出商贸流通业发展(CD)综合指数为:F=(F1*61.805+F2*25.316)/87.121首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的实证分析。根据建立的计量模型,利用Eviews得到分析结果。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前面的相关系数为负数,说明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能缩小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CD*RGAP系数显著为正数,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正向作用,说明收入差距扩大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加剧了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现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商贸流通业发展通过消费刺激渠道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负向的影响作用,可以减缓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一方面,从消费渠道来看,商贸流通业发展有利于刺激居民消费潜力。首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网端、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催生了“互联网+流通”的发展,如APP、微信电商的出现,更便捷地打通了流通的渠道,移动电商已经成为京东、腾讯、淘宝、微客等互联网企业或电商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其次,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往往顺应了潜在的消费趋势,刺激商贸流通业发展新业态的形成和销售手段及方式的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消费,如便利店、社区店的出现,以其便利性得到消费者的喜爱并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便民网点建设,2017年底前实现基本便民服务在城市社区全覆盖。最后,通过供给侧发力,跨境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满足了中高收入阶层对品种更丰富、质量更优、购物环境更加舒适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境外购物的需求。

新型的跨境电商,营销模式灵活多样,比如节日促销、返点促销、积分促销等购物活动,刺激网民的消费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打通了国内外、城乡之间商品流通的渠道,已成为带动流通业发展、引领大众消费的新生力量。

但是农村商贸流通业存在流通网点少、流通网点功能不全、服务能力差等问题,农村消费者面临消费成本和搜寻成本高等限制因素,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随着商贸流通业发展,农村消费零售网点少、购买成本高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受限等限制因素不断改善,因为城市商贸流通业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所以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从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另一方面,从收入渠道来看,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一是北京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商贸流通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对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为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相对薄弱,所以这种变化和需求对农村务工人员具有较大的挑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限制了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使得农村居民收入减少,加剧了城乡消费二元化。二是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农产品价值链前移,使得在生产端的农村居民收入下降,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消费差距拉大。

主要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首都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二元化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首都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且其作用渠道主要通过消费刺激来实现,首都商贸流通业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渠道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加强首都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统筹城乡信息一体化。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依托于信息化发展,商贸流通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鼓励流通企业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进行信息化改造。鼓励流通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自动化配送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应用传感器、智能投递、卫星导航等现代技术,建立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促进智慧物流发展,加快发展智慧流通。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流通效率。促进城乡信息化建设,统筹城乡信息一体化,促进城乡信息之间的双向流通,完善农村基础信息建设,利用信息化管理提高农村商贸流通效率。例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商贸流通企业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掌握市场经济信息,为农民提供相关信息服务,扩大信息获取渠道,降低搜寻成本;促进对农村信息管理平台人员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水平,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根据农村需求,发展农村信息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业建设工程,采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速保持在40%左右。这表明“互联网+农业”潜力巨大,正在引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农业物联网属于高市场化、高技术的产业,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助推农业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但需要财政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

要充分利用首都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产品流通中运用电商技术,建成一批稳定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开辟农产品流通的新渠道。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7年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农商银行、北京首创融资担保公司正式推出“首都职工创业小额贷款”计划,为职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特别是为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提供创业资金,鼓励引导更多受到贷款扶持的职工和农民成为创业带头人,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拓宽资金渠道支持和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为下岗人员和农民工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指导,使下岗人员和农民工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实施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随着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首都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抑制因素,首都对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远高于农村,使得城乡基础设施布局有很大差距,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尽快完成农村供水管网、电网、互联网、垃圾收运处理网、乡村路网和污水管网的“六网”改造提升工程,让农民尽快享受市民的待遇,加强城乡结合部建设,提高郊区对城市功能的承接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骏阳.论我国流通领域的二元结构[J].中国商贸,1994(4)

2.杨继国.二元市场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J].财经问题研究,2003(10)

3.夏春玉,张闯,梁守砚.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互动机制与建立路径[J].财贸经济,2009(10)

4.倪建伟,胡彩娟.基于扩大内需背景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城乡一体化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

5.马龙龙.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市场体系建设[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1)

作者:李丽 胡紫容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