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经济下的利率模式透视论文

时间:2022-12-29 10:45:00

信用经济下的利率模式透视论文

对利率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表象上。现今西方经济学对利息率的研究都仅仅重视对资本主义经济外在表现的研究,用量的分析代替质的分析,用现象代替规律。这种方法论的缺失使得新古典的利息率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如果要抛开表象来认识信用经济下利率是如何在资本循环运动中产生的,就必须从本质上对利率问题进行研究。我们必须首先建立正确的方法论,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思路。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利率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一、信用作用下的资本循环过程

在没有信用的条件下,货币资本循环是在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而在信用时代,货币资本在再生产循环体系外又获得了一种循环形式,我们称之为信用资本的循环。这种循环包括多种形式,即既包括传统的银行存贷资本循环,也包括虚拟资本循环和包括国际货币资本循环。这些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资本循环,都属于信用资本循环的范畴。信用经济系统使得货币资本在再生产循环体系外流转不断加速和规模不断放大。当信用资本循环中产生的货币资本作为预付资本进入产业资本循环时,它同样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加入生产的,这时就好像让总资本也扩大了。但实际上,总资本的积累的确从规模和速度上加大加快了,但其作为以前生产的剩余价值之和,并没有被放大。

下面,我们用图示来解释这种信用的放大现象。为了更简单的说明问题,假设每一期资本循环后生产的剩余价值全部投入下一期生产。以下是没有信用时的生产循环图:

在无信用的再生产循环中,当期预付资本等于上期周转回来的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在信用经济中,生产循环图如下:

其中,K—n表示总资本,Kn是预付资本,K~n为自有资本;K''''n为借贷资本,由当期信用规模决定。我们看到,总资本K—n与预付资本Kn并不等同:总资本是往期生产的剩余价值之和,即K—n=Σi=1n-1Mi;预付资本Kn则完全取决于信用。在信用经济条件下,资本的生产积累关系被异化了,信用对生产的作用扭曲为借贷资本对预付资本的放大效应。虽然资本的生产积累关系被异化了,但这

并不妨碍被信用放大的预付资本参与利润率的形成。利润率R=MK,K指的是投入到生产中的实实在在的生产资本。转化为预付资本的货币资本虽然在前一个形式中由于信用的关系有了虚拟的特性,可一旦货币资本实现了向生产资本的转化,那么在资本家眼中,这些虚拟的来自信用的资本就表现为实实在在的生产资本了。信用经济条件下,由信用提供的货币资本,只能支配价值,而不是直接由价值转化而来。因此,这些货币资本可以参与剩余价值分割,其分割的量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它自身的量,而是一部分取决于它能支配的资本价值量,另一部分则取决于信用资本家的定价能力。前者由信用扩张程度决定,后者由货币资本供求关系,即竞争决定。可以支配价值的货币资本作为商品拥有了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通过利息表现出来。

二、利息率模型推导

1.利息率的计算

在生息资本的场合,“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以外,又取得一种追加的使用价值,即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那个使用价值。论文在这里,它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生产的利润。”[1]378这种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利息表现出来。但是我们必须要分清以下这对概念:利息是资本作为生息资本获得的利润,而不是生息资本作为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生息资本作为资本而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必须有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另外一部分流回到货币资本家手中成为生息资本的利润。因为利息率衡量的是资本作为生息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而生息资本是作为预付资本投入生产的,因此,利息率应该用利息除以预付资本来进行衡量。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明确说到:“资本通过自己的增殖来表明自己是资本,它的增殖程度,表示它作为资本而实现的量方面的程度。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其比率或水平,———只能通过它和预付资本的价值作比较来计量,因此,生息资本的增殖的大小,也只能通过利息额,即总利润中归生息资本的部分,和预付资本的价值作比较来计量。”[1]379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利息率的表达式:r=M''''K=MKM''''M=RM''''M其中K为预付资本量。剩余价值M在利润化过程中被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分割,其中货币资本家获得部分为M'''',R为资本平均利润率。这样,根据马克思的利息率理论,利息率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为利润率R;第二为总剩余价值量中被货币资本家占有的比例M''''M。

2.预付资本的构成

货币资本家能在总利润中占有多少部分,即M''''M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借贷资本家能支配的价值占总资本价值的比例,表现为借贷资本家拥有的资本占预付资本的比例;另一方面受到竞争的影响,即货币资本供求的影响。如果暂时撇开竞争不谈,我们首先对预付资本的构成比例进行研究。在一个利润计算期内,假定社会预付资本累计投资量为Kall,借贷资本累计投资量为K''''all,自有资本累计投资量为K~all,则Kall=K''''all+K~all。借贷资本家能够控制的生产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为K''''allKall,且设信用在一定时期内将预付资本在自有资本基础上放大了d倍,d=KallK~all,那么上式就可以变为:K''''allKall=1-1d。这样,一定利润计算期内,借贷资本占总预付资本的比例,可以用信用放大程度d来表示。信用越膨胀,借贷资本对预付资本放大的越多,则借贷资本家能支配的生产资本比例就越高。3.去除竞争影响的均衡利息率如果我们将竞争强加的分割规律除外,假设剩余价值的分割比例严格按照K''''allKall的比例进行,即M''''M=K''''allKall,变形可得:M''''K''''all=MKall。假设自有资本和借贷资本都是作为同质的资本参与生产,即周转时间相同,可以得到:M''''K''''=MK=M-M''''K-K''''=M~K~。如果排除竞争因素,不论货币资本是作为借贷资本还是作为自有资本,在利润计算期内都应获得同量利润。其中,M''''K''''是货币资本作为借贷资本的收益率;M~K~是货币资本作为自有资本的收益率;MK是资本利润率。在这里,如果把竞争因素排除在外,在一定时期内,同量的货币资本不论是作为借贷资本还是自有资本,都只能获得同样的利润,表现为资本的平均利润率R,此时就不会存在货币资本竞争套利空间,货币资本市场供求平衡。因此,当K''''allKall=M''''M时,利息率是理想的均衡利息率,我们用r*来表示:r*=R·K''''allKall=R(1-1d)

其中,R为利润率,d为一定时期内的投资总额与自有投资之比。

4.正确认识利息率与均衡利息率的本质

舍去竞争因素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均衡利息率,但它反映的却并不是利息自身,而是其他东西。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均衡利息和均衡价格这组概念来进行理解。均衡利息率和均衡价格并不是一回事:在均衡价格中,供给等于需求,供求不均衡造成的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偏离就会相互抵消,这时市场价格就在它的直接存在上,而不是只作为市场价格运动的平均数;工资也是这样,如果供求平衡,供求的作用抵消后,工资就等于劳动力的价值;但利息率并不是这样,去除供求影响的均衡利息率并不是资本的价值,因此利息率也并不可能是资本的价格。

马克思认为不存在平均利息率,利息率自身并没有趋势性,那么均衡利息率也不是表现自身趋势的存在,而是表现了一种外在的东西,即货币资本供求均衡这种状态。“竞争并不是决定对规律的偏离,而是除了由竞争强加的分割规律之外,不存在别的分割规律。”[1]399市场利息率除去供求影响后,表现的“就是某种本身没有规律的、任意的东西。”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意义上,利息率本身并没有存在的基础,因此利息率也不存在表现自身存在基础的平均值,所以均衡利息率并不是指利息波动的平均值。利息率不能反映自身的存在,它反映的是外在的经济形态。而均衡利息率反映了外在经济形态的运行趋势,相应的利息波动反映的则是外在经济形态在趋势范围内的波动。

正因为利息率的表现是任意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利息率在许多场合出现,包括各种长短期利率、贷存款利率、再贴现率甚至债券利率。我们既不能用它们中间的任何一种来表现总资本概念上的利率,也不能用它们的平均值来表现,因为利率表现的是外在的经济形态,即货币资本供求关系,这种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平均值来代替。总资本概念的利息率反映的外在经济形态是以上所有“利息率”反映的相关经济形态的总和,即不同形式货币资本供求关系的总和。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利息率来暂时代表总资本概念下的利息率,但并不能代替它。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利息率的本质,在利息率的公式r=R·M''''M中,看到的是对利润的分割,即看到的是竞争的结果;在借贷资本收益率M''''K''''和产业资本收益率MK中,看到的是资本增殖,因此我们可以对借贷资本收益率和产业资本收益率进行比较来分析货币资本转移问题,但不能对利息率进行同样的分析。因为利息率并不是资本增殖的结果,而是竞争的结果。同样的,我们不能通过对某种具体形式的利息率数值上的比较来讨论货币资本的转移问题,因为它们代表的竞争关系不同。例如,不能因为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就认为货币资本应该从存款转移到贷款。

最后,虽然均衡利息率并不是利率的平均值,但利息率在长期会趋近均衡利息率,这是经济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各种资本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中进行竞争的结果,这也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切入点。

三、利息率围绕均衡利率动态波动

假定初期市场利息率等于均衡利息率,由于某种原因,例如资本周转变慢,利润率下降,均衡利息率下降,此时如果市场利息率没有变化,那么市场利息率就高于了均衡利息率,r>r*,此时,M''''M>K''''K,整理得M''''K''''>MK。设R''''=M''''K'''',R=MK,R''''为借贷资本收益率,R为资本平均利润率,则当市场利息率高于均衡利率时,借贷资本收益率高于资本平均利润率,R''''>R。

这样,更多的资本拥有者会选择成为借贷资本家,即将手中的货币更多地用于放贷,而不是投资。在借贷资本市场上,一方面表现为借贷资本的供给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减小,从而对市场利息率产生一个反向的压力,促使市场利息率降低,反之亦然。这种均衡机制不是静态的,因为均衡利息率本身也在变动,由于货币资本的用途从投资转变为放贷,而货币资本是作为预付资本投入生产的。在均衡利息率水平,货币资本供求达到平衡,但经济中预付资本中的借贷资本比例相比以前上升了。一方面,市场利率下降了,另一方面,均衡利率上升了,因此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存在静态的平衡点,即马克思判断的那样,“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中等的竞争条件,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均衡,会使贷出者得到他的资本的3%,4%,5%等等的利息率”[1]407,利息率的决定完全是随意的,偶然的现象。长期看来,市场利息率和均衡利息率就是两个在互相吸引中不断偏离又不断重合的值,相对来说表现为市场利率围绕均衡利息率进行动态波动,并且这种波动是在零到利润率之间的范围内进行的。均衡利息率表现的是外在经济形态趋向某种均衡形态的趋势,即各种资本收益率会在竞争中趋向一致。由于各种因素通过影响借贷资本供需从而对市场利息率发生冲击,这使得市场利率与均衡利率的相等成为偶然,而不等成为常态。

以我国为例,2008年央行连续三次调低基准利率,正是均衡利息率大幅下降的结果。一方面利润率R大幅下降,原因包括金融危机导致支付断裂,大量产业部门停工停业,大幅延长资本周转时间,等等;另一方面信用扩张倍数大幅减小,因为支付危机导致的信用危机使得金融机构抬高借贷门槛,提高借贷人资质评估标准,导致信用扩张倍数减小。这两方面共同作用,表现为均衡利率大幅下降,导致市场利率大幅下调。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逐渐走出危机,利润率提高和信用扩张使均衡利率上升,同时现实中不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投资都日趋旺盛。当均衡利率持续上升到高于市场利率水平后,在利息率和均衡利息率的动态平衡作用下,预付资本中的借贷资本比例开始变小,以前作为借贷资本的货币资本不断地转变为作为自有资本的货币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借贷资本市场会一直供不应求。

在货币资本供不应求时,通货量的变动对货币资本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繁荣时期,营业兴旺且支付迅速,资本可以通过信用获得足够的周转动力,此时通货量变化对借贷资本总量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对货币资本供求和利息率更是从本质上不产生作用;只有在危机时期,当支付链条出现断裂时,实体经济无法通过信用补偿转移到虚拟经济的货币资本,此时增加通货量将有助于维持支付链,缓解周转紧张,从而对借贷资本的供求和利息率产生作用。因此,在货币资本供不应求时,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节作用,完全取决于是否能相对有效地缓解实体资本周转的紧张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似乎更应该设定为可以反映资本周转状况的利润率。

四、信用资本是如何运动的

作为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的中介,信用资本运动对经济系统的整体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信用资本运动和信用资本家经营状况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理解。下面来具体考察表示借贷资本收益率的K''''和M''''。首先,假设私人货币资本家和从事再生产的借款人之间必须通过信用中介进行交易,所有的借贷资本K''''都将处于信用资本家的控制之下。其次,M''''中的一部分属于信用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私人货币资本家。私人货币资本家和信用资本家对M''''进行分割,在竞争中产生了不同货币资本形式的利息率,例如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信用资本家之间对M''''进行再分割,例如同业拆借率和再贴现率。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因为整个信用制度的惊人扩大,总之,全部信用,都被他们(信用资本家)当作自己的私有资本来利用,……他们攫取了现实积累的很大部分。”[1]541,542这里我们可以将问题简单化,假设所有的M''''都被信用资本家占有。当借贷资本循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借贷资本供求发生变化时,信用资本家可以通过将其实际占有的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对借贷资本供求调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借贷资本的收益率M''''K''''实际上衡量了信用资本家调节货币资本供求能力的大小,即风险承受能力大小。借贷资本收益率越高,表示信用资本家对借贷资本市场供求不平衡的承受能力就越强,即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前面提到,如果利息率下降到均衡利息率水平之下,会使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对降低,下面我们将对这个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信用资本家可以表现为很多种形式,但银行始终是为最为重要的信用资本家。在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中,资本充足率是最重要的监控指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反映了银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这样,资本充足率就和借贷资本收益率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因为它们都反映了银行信用资本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

在所有的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时,银行资本体现了总剩余价值M中被货币资本家占有的那部分M''''(前面已经假设,信用资本家攫取了所有的M''''),银行资本的这个性质不会因为其具体形式(包括股本、未分配利润、应变准备和其他资本准备金形式)而有所改变,整体来说,总资本中也只有M''''可以对借贷资本供求进行主动调节。银行资产总额包括贷款和其他风险资产,总体来说,实际上就是一段时期内借款人对放贷人的负债,即累计的借贷资本。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对整个经济系统广义资本充足率CAR的表达式:CAR=M''''K''''all,其中K''''all表示一段时期内整个信用经济的风险资产总量,即除自有资本外需要信用提供的借贷资本总量,如果设资本在利润计算期内的总周转次数为N,预付资本中的借贷资本为K'''',则有K''''all=K''''N,CAR=M''''K''''N=M''''KN·KK''''=rN(1-1d)其中,r为市场利率,d为信用扩张倍数。

我们看到,资本充足率CAR与市场利息率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与信用扩张倍数负相关,即信用扩张倍数越大,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充足率越小,银行等信用资本家的风险抵御能力越弱。当货币资本市场均衡时:r=r*=RK''''K,代入上式计算可得:CAR=RN。我们看到,此时反映经济系统对信用风险承受能力的广义资本充足率与利润率成正比,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与周转速度成正比。这里的周转速度指的是产业资本平均周转速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观察来判断经济运动的平衡状况。如果在去除周转速度的影响后,整个经济中资本充足率变动与利润率变动不成正比,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此时市场利率与均衡利率背离,市场存在货币资本供求不均衡的情况。例如,在撇开周转速度后,如果资本充足率比利润率下降得快,则说明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借贷资本供小于求;如果资本充足率比利润率上升得快,则说明市场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借贷资本供过于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利润率上涨是暂时的价格上涨引起的,那么资本充足率即使在上升,但只要没有利润率上升得快,也说明市场利率是低于均衡利率的。此时由于通胀因素,即使市场利率是表面上是高的,但也是相对低的。我们不能判断资本充足率在货币资本市场不平衡时的绝对变动方向,但是可以判断其相对利润率的相对变动方向。如果周转已经开始变慢,而利润率由于惯性的价格上升继续上涨,银行资本充足率趋于下降,其结果是利息率将低于了均衡利息率,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经济增长一段时间后的调整期,也可能是危机发生前夕。

在经济运行中,如果市场利息率长期低于均衡利率,那么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相对利润率下降到极低的水平。这种情况不会因为银行采用增加资本金的方法得到解决,即使短期通过股权融资暂时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但只要市场利息率是低于均衡利率的,银行资本充足率相对下降就不能避免。

实际上,如果银行在借贷资本供不应求的时候通过增发股份来融资,银行就可以贷出比过去更多的贷款。这样会直接扩大借贷资本量,在自有资本量不变条件下提高信用扩张倍数,引起均衡利率上升,最终将加大市场利息率与均衡利率之间的差距,使得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速度加快。一方面资本充足率由于融资被强行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资本充足率提高会加快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速度。在一正一反的作用下,银行不可能无限制的通过增发股份来增加资本金。随着信用资本家对借贷资本供求失衡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弱,在经济规律下,市场利率将回到均衡利率水平。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均衡利息率和利息率自身并没有趋势性,但均衡利息率表现的外在经济形态运行趋势却是存在的,即不同形式资本形成平均利润率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利息率与均衡利息率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市场规律自发进行调节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如果人为地使两者之间长期不等,就会加大经济周期的调整力度和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加速利率市场化建设,将有利于整体经济更为平稳有序的发展,降低经济周期性调整引起的经济社会动荡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