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

时间:2022-12-14 08:29:16

互联网金融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作为时兴的金融业发展新模式,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和未来前景。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结合经济学理论基础,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向,解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学;革新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随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开始逐步向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形式过渡,并取得了骄人成绩。互联网金融,相比于传统金融服务,其形式明显较为多样,主要有借助于智能手机的第三方支付和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的网上银行和互联网众筹等等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既完成了资金从储蓄者到融资者手中的转移这一最基本的功能,又满足了社会的日渐信息化对交易的高效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从事实来看[1],我国的金融业向互联网金融的全面过渡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势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大胆断定,短期内我国将进入全面的互联网金融时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了解到,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不仅仅依靠于而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需要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的互联网业态进行经济学理论层面的解读。从经济学原理层面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是对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的合理分析和预测,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最基础部分还是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技术只是其外壳,根据业界几个标志性事件和产品的推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2]:1997年,中国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以此为标志,代表着第一阶段的来临,这一阶段持续了一年左右,各大银行相继推出自己的网上银行,代表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正式开始。第二阶段则是1999~2012年。在这一阶段内,各大传统金融机构相继加入市场,积极拓宽在线业务,其中具有代表性是第一家通过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认证的银行中信银行和规模较大的工商银行。同期,当时的电子商务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互联网销售业务,并算不上严格意义的互联网金融。之后的2013年,余额宝推出,才证明了我国新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学优势理论分析

(一)规模经济理论。从上述分析着手,首先需要引入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分析,即从供需总量着手的,对整个经济体的内生机理进行分析的一套理论。其主要分为供给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两个部分。本理论在双方的体现并无较大区别,当经济体的规模增加时,为了维持其运行而使用的内部成本会随之下降。其中蕴含的机理包括了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和经济主题消费能力的全面提升,多重刺激造成了这一内生性较强的结果。从实际上来看,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中,用户量的不断增加,使得金融行业内对扩大规模和提升生产效率的要求有了显著增加,从而继续刺激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供给方规模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得信息技术本身这种要素对于传统经济中的资本与劳动要素有着更加显著的替代效应,这一特点也是金融产业直接打破现有传统经济藩篱的一大体现,这一理论也作为直接指导,对现实发展进行表征。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供给方规模经济相反,主要存在于市场体的外部,主要例子有余额宝等P2P基金。这一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特性十分明显,在其问世初期,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其价值不甚明显,但其具有较高收益的特点,在吸收到广泛用户,规模经济效应大幅度提升的时候,就将带来一个用户和厂商之间的刺激性正反馈效应。在跨过这一临界位置之时,需求方整体所表现出来的高强度边际效用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二)长尾经济理论。长尾经济理论在2004年由经济学家Anderson开创[3],其主要内容为:一个经济体为了满足更大的获利需求,可以利用成本优势打开利好市场,造成共同市场份额对主流产品市场份额的超越。也就是说,原先所认为的冷门产品可以通过合理运作变为主要盈利产品。这一理论的核心部分,是注重产品品种的多样性,并通过协同手段降低共同运作成本。通俗而言,在这一理论的范畴内,大体市场的相对冷门产品具有一跃而起成为龙头的可能性。将该理论嵌套到互联网金融业,明显,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之初,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就是居于产业链长尾的地位,在其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不断催生出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产品和服务,反过来对行业造成了正向的影响,提升了目下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进入媒介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比较普遍的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等,提升了手续的简便性,使得微小体量业务的规模化成为可能,充分发挥了长尾经济理论的正向影响。(三)范围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可以看作是对规模经济理论的一种补足,如果将规模经济理论的相关分析看作是经济体内部的纵向比较,那么范围经济理论就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方式。本理论的核心在于,在同一供给方内,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品种的多样性越高,其运营的总成本越低。将这一理论嵌套到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来,所得到的分析结果十分浅显易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而今金融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其范围经济效应明显。同时,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成本相对于普通金融形式有明显的降低,这也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平均运营成本。

四、经济学劣势理论分析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将会发现如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要面临的各类挑战。首先引入信息经济学中最经典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其主要内容为,经济运行的重点是各类经济信息,供给方和需求方通过对信息的博弈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信任风险。信任风险的直接来源是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在一般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在线上直接进行,随着技术的发展,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隐藏自己的身份或创造仅仅对己方有利的信息,导致交易的不公平。同时,互联网金融由于仍属于不够完善的发展期,没有权威第三方机构对其业务作出安全评估和效率分析,这将造成信任风险的难以解决,对此,必须要设立合理全面的征信体系。除了这一点,必须要引入经济学理论中的搜寻理论[4]。考虑到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所带来的搜索前置和价格离散情况,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不是均衡分布的,这也造成了不同定价情况所导致的厂商恶性竞争情况难以完全解决,值得进一步关注。公共物品角度:公共物品,不同于主要参与市场交易的私有物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意指如果某一个消费者在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中承担了一部分成本,他依旧无法排除或者组织他人消费这种公共物品。非竞争性意指某一个消费者在免费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他并不会对他人消费这种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服务业不应该是完完全全的私有产品,而应该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被广泛使用,但对于公共物品的过度使用容易引发“公地悲剧”,这也是必须进一步被约束的成分。

五、结论

互联网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推动着改革的前行,综合了机遇和挑战,具有无量的发展前景。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未来,需要政府和市场统合作用,排除一系列复杂的阻碍因素,才能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才能在市场机制中,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月霞.网上金融与安全构筑[J].海南金融,1999,(07):19-22.[2017-09-27].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2017-09-27].

[3]唐海军,李非.长尾理论研究现状综述及展望[J].现代管理科学,2009,(03):40-42.[2017-09-27].

[4]狄卫平,梁洪泽.网络金融研究[J].金融研究,2000,(11):27-33.[2017-09-27].作者简介:许卓同,济宁一中。

作者:许卓同 单位:济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