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存款准备金调控模式

时间:2022-12-16 10:33:49

试议存款准备金调控模式

一、银行机构面临的两难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银行机构面临的两难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的支付清算业务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往账业务,即受客户委托,将客户资金汇往其他银行机构客户账户的行为;一类是来账业务,即受客户委托,将其他银行机构客户资金汇入本行客户账户的行为。无论是往账业务还是来账业务均通过银行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完成资金清算,并使得准备金账户头寸产生增减。其中,来账业务使银行机构准备金账户头寸增加,往账业务使银行机构准备金账户头寸减少。因此,支付清算系统的流动性风险根源就在于银行机构准备金头寸是否能够满足支付业务清算和准备金考核的要求,即如何协调好往来账业务与准备金头寸间关系,既按照支付清算纪律要求,完成正常支付业务的清算,又使得准备金头寸满足准备金考核的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使得银行机构陷人两难境地。

(二)银行机构的应对策略随着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避流动性风险,满足预期准备金考核,需要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历史支付业务规律,即支付业务历史往来账与准备金头寸变化的规律;一是预期支付业务规律,即支付业务预期往来账规模与结构,及其对准备金头寸的影响。一般来讲,在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下,准备金头寸考核比较容易满足,银行机构的支付清算安排应更多地侧重历史支付业务规律,满足支付业务需求;在相对紧缩的金融环境下,银行机构的支付清算安排应兼顾考虑预期支付业务规律,在历史与预期业务规律两者之间作出权衡判断。因此,本文认为支付清算安排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支付清算业务时,结合以往支付清算往来业务与存款准备金使用情况的历史规律,对未来支付清算往来业务与存款准备金情况的预期判断。可以尝试推断,在金融市场流动性受到货币政策约束的前提下,约束力越强,清算安排对预期不确定性的依赖性越大,银行机构正是借助清算安排这种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调和微调能力,来完成支付清算任务,达到满足准备金头寸考核的要求,实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标。

二、资产选择行为下的支付系统效应与准备金调控模式构建

(一)支付系统中的成本一收益机制1983年,在《稳定货币的自由竞争理论》?—书中,新货币经济学提出以无现金支付系统(CashlessCompetitivePaymentSystem)为特征的自由竞争货币系统,BP“BFH"系统。认为纸币货币体系向无现金货币体系演进的第一步就是外在货币消失。银行活期存款不再代表对现金的最终要求权,而是“可转让共同基金份额”。这种“基金份额”可以用任何可交易的财富形式表示,如债券、股票等?。书中指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中,银行家和其他投资账户管理者之间很难有明显的区别。尽管银行比其他金融机构更注重支付服务,但竞争会促使银行向它们的存款客户提供不同类型的投资账户,而其他金融机构则更注重投资账户管理,但竞争也会促使它们向客户提供与银行联系的支付服务。这样一来,它们都被称作银行,因为它们都提供不同回报的投资账户,都提供资金转移的支付服务。”③"BFH"货币系统兼具支付结算服务和基金管理双重功能的货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成本-收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FH"系统的运行流程。表明,通过发行银行券,共同基金银行获得负债,分别储存在结算系统和基金管理系统两个系统中。以单位价值形式储存在支付账户中的负债如同交易媒介,以基金份额储存在基金账户中的负债如同投资资产,赚取基金投资回报。

(二)资产选择行为下的支付系统效应在前述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行为中,主要体现为成本-收益约束机制,即相对“共同基金”资产收益,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是中央银行控制的清算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包括对存款准备金调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准备金考核罚息的不确定性以及支付清算业务结构是否稳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对清算资金成本的操作,构成了新货币经济中的“支付系统效应”。所谓“支付系统效应”,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对金融机构清算账户成本-收益约束的影响,改变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达到政策目标的效应。银行负债的资金总额将分配在两个方面:一是共同基金账户,以基金份额形式存在并有投资收益;二是用于支付准备的清算账户,以“价值单位”形式存在且没有投资收益。在“支付系统效应”的作用下,银行在考虑支付清算业务结构及支付清算资金需要的前提下,将不断调整这两个资产账户的资金配置,以达到最大化的资产配置。本文认为“支付系统效应”控制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该模式改变了通过直接控制名义货币数量方式,而采取收益成本控制机制传导货币政策,达到政策目标;二是该模式建立在“市场机制不存在本质缺陷”的前提下,即承认市场有效性,这个前提顺应了新货币经济发展的趋势;三是该模式兼顾支付清算资金需要与业务管理,为从银行机构的选择行为判断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四是伴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金融中介自由竞争特征增强,它推动金融制度从机构管理模式向功能管理模式的转变。结合上述四个特点’本文认为支付系统控制模式利用市场机制作用于金融中介行为,顺应了现代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也为本文基于电子支付构建准备金调控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基于电子支付的准备金调控模式构建根据上述的认识及预微调机制的内在机理分析,以及新货币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本文对支付清算安排的预微调模型构建如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金融市场行为活动和客户委托,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支付清算系统发起往账和接收来账业务,并结合准备金管理需要和实际情况,对往来账业务作出具体安排;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账户资金随着往账的发出而减少,随着来账的转人而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支付业务往来账情况,检查准备金账户资金是否满足业务处理与管理需要,是否符合成本-收益的最佳组合条件,并对支付清算安排作出适当调整;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调整后的支付清算安排,对往来账资金的流动性进行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调整支付清算安排的准备。

三、总结与建议

(一)电子支付业务与准备金调控之间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支付系统与准备金调控关系分析,认为在传统条件下,准备金调控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考虑法定准备金考核要求,以及支付业务处理与资金管理的需要,并通过支付清算安排,对准备金期末余额7jC平作出调整。在后货币经济时代,本文通过引入支付系统成本-收益机制,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在准备金调控时,除主要受准备金期初余额、法定准备金水平,以及支付业务往来账金额水平等四个影响因素外,还将在支付系统成本-收益机制作用下,对清算业务的历史规律以及清算资金的预期水平作出判断,通过资金的成本与收益比较,对清算业务处理与资金头寸管理作出最佳安排,以适应宏观金融调控形势的需要。

(二)电子支付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对准备金宏观调控的反映灵敏度。电子支付业务的背景是经济活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对支付清算安排的调整,来满足准备金率宏观调控的业务处理与管理需要,实际上也是金融市场对宏观政策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反映。本文通过引人支付系统效应,以支付系统的成本-收益机制为基础,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支付清算安排,对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性情况与成本作出判断,根据电子支付与准备金调控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支付清算安排作出调整,以适应银行业务支付清算与资金管理的需要,更快更准确地针对市场形势作出调整,提高应对金融宏观调控的灵敏度。

(三)电子支付有利于提高准备金调控的可预测性与有效性。人民银行采取准备金调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管理。在支付系统成本-收益机制以及支付系统效应的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通过采取支付清算安排以适应清算业务处理与资金管理的需要。人民银行可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安排的分析,研究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预期流动性的反应,并作出准备金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判断。同时,基于支付系统与准备金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约束机制,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准备金调控的可预测性提供了条件。

作者:张蛇山周鹏博单位:吉林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