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经济特区对接与合作

时间:2022-12-14 11:20:34

试议经济特区对接与合作

(一)总体原则与思路

要推动与实现两岸经济特区的对接与合作,海峡两岸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开放,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两岸经济特区对接与合作的最重要精神是“先行先试”,要充分体现政策的特殊性、开创性与先试性,即在规划或选定的特区内率先实施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的开放政策措施。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学术先行,政策跟进”。目前两岸学术界可率先就推进两岸经济特区对接与合作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并由有关机构负责,在海峡两岸轮流举办两岸特区发展与合作论坛,建立平台,进行机制化的两岸经济特区学术交流,同时就两岸经济特区转型、发展进行探讨与相互借鉴,为两岸经济特区的实际合作创造理论基础,提供知识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两岸经济特区合作的运作机制与平台。目前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在宏观层面有两岸经济合作工作小组,中观层面有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在微观层面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但对特区或园区这种特殊的区域经济合作,还没有建立专门运作机制与平台。推动两岸经济特区合作,是由特区、地方政府或是当局哪级主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两岸经济特区初级合作是由地方政府或园区共同推动,尚没有两岸之间的特区合作协商。

未来两岸应将两岸经济特区合作纳入两岸经济合作框架之内,建立两岸经济特区合作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与推动两岸特区合作事宜。以实现两岸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区对接与合作为发展方向。两岸经济特区合作应是阶梯式的,有不同层次与不同水平的合作。第一层是两岸经济特区的一般性交流与合作。第二层是两岸经济特区内以产业为主的经贸合作。第三层是两岸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开放范围更大并有制度对接的高水平特区合作。可以说,制度对接与合作是两岸经济特区是否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而建立两岸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区对接与合作,应是两岸经济特区合作的重要目标与方向。目前台湾努力发展自由贸易港区与自由经济示范区,均属于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经济特区。祖国大陆多个地区也开始积极争取建立自由贸易区,包括北京、厦门、天津、吉林等均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可见,推进两岸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区合作应是未来规划的重要方向。

(二)两岸经济特区合作的路径与方式

在推动两岸经济特区合作中,是选择一个或多个特区“先行先试”,重点推动,还是大范围的、无规划的全面展开,是两种不同的路径与方式。显然,在一定范围内选择特区或园区合作比较可行。两岸经济特区合作大致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可能的合作方式。具体如何选择,取决于两岸当局的政策制定与两岸协商的共识。较稳健的做法,宜从“一对一”合作方式做起,即海峡两岸经过协商,选择一个经济特区或园区作为试点进行推动,然后再推广。同时,还涉及两岸不同性质经济特区合作的选择。是进行产业差异性大的特区进行合作,还是选择同质性高的特区合作,值得讨论。

(三)处理好两岸经济特区合作的三个关系

在推进两岸经济特区的对接与合作进程中,需要处理三个重要关系。

一是处理好两岸经济特区合作与现有经济合作制度框架的对接。海峡两岸已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与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并正在积极努力签署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协议,为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与市场开放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两岸经济特区合作“先行先试”的空间。两岸需要就特区合作做出制度上的安排,提供制度保障,即需要制订专门的政策来推动。重点不是特区的关税减免或税收优惠,而是市场的更大开放与经济自由化,减少制度与政策上的限制,提供较区外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二是处理好两岸特区合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的关系。两岸特区应取开放式合作模式。设立两岸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以实施特殊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政策开放是对区外、境外所有企业,显然不是针对两岸企业的。即使祖国大陆设立的一些专门针对两岸合作的经济特区或园区,也不限制港澳及海外企业的进入,同样适用优惠政策与相关规范,只是在某些情况下台商享有优先权即“同等优先,适当放宽”。这也说明,两岸经济特区的合作不具排他性。因此,两岸经济特区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特殊区域经济合作,而不是封闭式的单纯两岸经济特区合作。即使专门设立两岸特区或园区,也会不排斥其他企业的进入与合作。台湾在设立自由经济示范区的规划时表示,推动与祖国大陆特区对接,也争取与日本特区合作。

三是处理好两岸经济特区合作与两岸次区域合作的安排。两岸新型经济特区的建设,即自由贸易试验区或自由经济示范区的长远目标,是为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接轨创造条件。台湾明确表示,建立自由经济示范区的长远目标是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岛,为早日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E)创造条件。因此,两岸经济特区的建设不仅是促进两岸经济合作,而且有助于参与国际经济区域整合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作者: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