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原型意义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01 04:25:00

英语原型意义研究论文

摘要:制约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输出的瓶颈之一是中文式词意推断,而原型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词义的推断和延伸赋予了新的阐释:即每一个词汇均代表了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特定的范畴中,推断总是从最典型的成员到非典型成员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来实现。本文运用原型理论,以动词break为例,调查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此类动词的原型识别和意义推断等方面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对英语词汇习得与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研究运用对比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回答四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的原型识别是否一致;2、二者对break的意义推断有无显著差异;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break的意义推断是否受到母语原型识别的影响;4、影响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本研究涉及的工具根据Rosch原型测试范例设计,包括自由造句测试,典型性判断测试,可译性测试等等。研究对象分别为110名某大学不同专业二年级学生以及34名英语本族语者。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原型识别一致,但意义推断呈现出显著差异,同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可译性测试结果与母语原型识别结果呈正相关:本文也揭示了影响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意义推断:对比分析;相关分析

一、引言

原型理论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Rosh的意义理论。Kleiber指出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原型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词义的推断和延伸赋予了新的阐释:即每一个词汇均代表了一个语义范畴,在这个特定的范畴中,推断总是从最典型的成员到非典型成员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来实现。

从原型理论提出之始,就有一些语言学家阐述了将原型理论运用于语义研究的各种设想,把它作为认知语言学或认知语义学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多义词的处理方面,原型理论弥补了传统理论充分必要条件解释方式的不足,“原型理论在词义方面的运用为原本混乱的领域建立了秩序”,“心理学的范畴模式,尤其是原型理论……等对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和语法范畴分析具有最大的影响”。

意义推断一直是用原型方法研究语义学的中心议题,根据原型理论,从典型成员向非典型成员的意义推断模式如图1所示:

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对原型理论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引进介绍了原型理论及其发展和应用,赵艳芳、周红通过对两个中文字“头”和“在”证实了原型理论,即语义范畴中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同时也证明了不同语义是通过隐喻和转喻联系起来的:黄丽华发现原型词汇要比非原型词汇更容易习得等。

Taylor指出,两个词可能在所指与使用范围方面对等,但是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原型意义,尤其是当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一词汇之时更是如此。到底这种概念中心(coneeptulcenter)的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交流甚至导致了误解仍然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因此,在原型理论用于第二语言教学之前,如下问题需要探讨和澄清:首先,二语和母语对于词的原型意义认识是否一致,这是意义推断的基础;其次,如果原型识别一致,学习者在意义推断过程应重点学习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的不同,如果原型识别不同,则意义推断的重点应首先在于对原型意义的学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以动词break为例,重点调查如下四个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该动词的原型识别是否一致:

2二者的意义推断有无显著差异:

3冲国英语学习者对该动词的意义推断是否受到母语原型识别的影响:

4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某大学11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和34名不同职业背景的英语本族语成人。

(三)测量工具

Lakoff简要总结了Rosch的实验,包括典型性判断(Di-feetRating),举例(PreductionofExamples),反应时(ReaectionTime),信息推论的不对称性(AsymmetryinGeneralization)等,本研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如下测量工具:

自由造句测试(FreeElicitationTest):要求被试用break造句,以此调查其对动词break的原型识别。

典型性判断测试Crypicality-RatingTest):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要求被试判断break语义范畴成员的典型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属范畴的好的例子,如breakthecup,借以了解被试对该动词的原型识别以及其推断意义用法的判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可译性测试(TranslatabilityRatingTest):用五级量表的形式要求中国学生进行可译性判断,如用break来翻译“杯子破了”中“破”的可能性,以此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该动词的意义推断是否受到母语原型识别的影响。

(四)数据统计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如下的处理:对自由造句结果进行频率描述和对比分析:对中外被试的典型性判断结果利用SPSS软件的T测试进行对比,看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中国学生的典型性判断结果和可译性判断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三、结果

(一)自由造句测试

本研究主要通过动词的谓宾结构来判断其原型意义及意义推断,因此,首先将测试结果分为习语和非习语用法,后者为本次研究的重点。这样分类的原因在于。Aitehison指出心理语言学研究证明习语“是被人类作为普通的,单独的词汇形式对待”。笔者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习语是在不强调单个单词意义的情况下作为单独的词项来教学。如,Thebicyclebrokedownonmywayhome中的短语breakdown。

非习语形式按其动宾搭配分类如下:1、break+有形的实体中hysicalobjects,以下简称PHY;2、break+抽象的内容(non-physicalobjects,下文简称NPHY);3、break的名词用法,意为“rest(休息)”(下文简称RESF);4、其他(简称OTHERS),主要是意义模糊的答案,如breakit,另外NS和NNS分别指的是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即中国英语学习者。

从图2可以看出中外受试的造句结果呈现出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PHY都占了最大的比例,分别达到56%和51%,根据原型理论,被试就某一范畴举例时,首先想到的并具有较高一致性的项目即该范畴的原型。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的原型均为break+有形实体,如Don’tbreakyourcup,二者原型判断一致。

(二)典型性判断以及可译性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表1对比显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断测试,该动词用法的选择以英语国家语料库(BritishNadonalCorpus,简称BNC)的“简单检索(SimpleSearch)”(网址:thetis.bl.uk/lookup.html)和学生作文为基础随机选择。

表1典型性测试结果描述[本族语者(NS)与中国英语学习者(NNS)的对比。

表中描述项目按照平均值的递减顺序展示。通过分值的平均数和众数来判断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并将频率、百分比和累计百分比作为受试在范畴成员典型性认定一致性的参照。

可见,所有受试对break的原型识别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众数都是5而且选择5(非常典型)和4(典型)的累计百分比分别达到了100%和89.2%:但对于具有争议的用法和非典型的用法,受试的判断差异很大,该结果印证了自由造句结果。

(三)独立样本T测试

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对动词break的意义推断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显,示,显著性概率值为000(p<0.05),小于,05的显著水平,同时可信区间值不包含0,可见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意义推断与本族语者的意义推断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支持和验证了自由造句测试以及典型性判断测试所呈现出的差异。

(四)皮尔逊相关分析

为了判断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意义推断与母语思维模式是否相关,对数据结果作了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

表2典型性测试——可译性测试相关系数表

**表示该相关系数在a=0.01水平上是显著的(双尾检验)。

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断测试与可译性判断呈正相关。可见,虽然两种语言背景的受试对于多义基本动词break的原型识别一致,但是二者的意义推断却有本质的差异,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确认了母语是影响意义推断的因素之一。这一点也证实了Kellerman的观点,即: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意识与可译性相关。Qi也有类似的阐述:当解释和使用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可能会通过使用同源词或翻译对等词汇来启动其现有的社会、心理、语言机制。

四、数据统计主要结论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归纳如下:

(一)Aithchinson通过对比欧洲的英语学习者对家具、蔬菜等范畴的原型识别与英国本土者的不同,发现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某一范畴原型的识别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成人语言学习者,即使其语言水平已经很高,其原型识别仍然受到其文化和语言的影响。

但是本研究发现,对于动词break的多义范畴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它的原型识别与本族语者一致。

(二)虽然对于该动词的范畴原型识别一致,但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其意义推断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部分证实了以上所提到的Aitchinson的文化影响原型的观点,但是凸显了文化与母语对多义词汇非原型意义推断的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也被可译性测试与典型测试结果的正相关证实。

五、启示与讨论

(一)中国学习者的语言推断特点

一万多字的某重点大学学生作文和中国学习者语料库调查(CLEC,ChineseLeamerEnglishCourpus)结果都显示出以下明显的特点:

1、中国学习者总是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语言思维与母语绝对对等的用法和搭配,如breakthecup,breaktherecord等,而当词汇的中英文意义推断不能完全对等时,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搭配或者放弃使用,如breakthelink、breakthenews等。

2、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能够掌握那些在课本中以词组或固定搭配反复出现的搭配,虽然这些用法并不符合母语的思维习惯,如breakthelaw,breakthepromise,breaktherule等。对比BNC(BfitishNationalCorpus)的搜索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学习者的意义用法缺乏意义推断认知机制的激励,而出现孤立选择和反复、机械使用的特点,而本族语言中该动词的使用则更为广泛和灵活,并且可以看一定的推断规律,如breakthechains,breaktheprinciple,breakthehabit等。

(二)本族语意义推断的指导机制

对比BNC和CLEC,可以看出本族语者的意义推断虽然并非完全能够预测,但绝对不是完全无规律可循,动词break的多义范畴是以其接物理名词为原型,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的激励而实现的,如从打破有形的杯子到无形的锁链(chains),习惯(habit)等对人构成束缚的东西,从人的身体的受伤(如breakaleg)到人的精神的崩溃(Shebrokedownunderpressure)。

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和灵活性的一种体现。多义词现象是语言的一种优点,而非缺点。这是因为,语言词语在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并不一定要以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作为代价。并且往往是非核心的意义使输出的语言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因此语言学习的重点应凸显原型意义与其他意义的联系,以及其推断过程的规律等,而单词的记忆更不能通过单词列表的顺序孤立地进行。

正像Lakoff所言:由于学习可以通过背景知识激活的内容要比学习随意、孤立的东西难得多,人类的概念和语言系统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多方面的理据支持(motivated),隐喻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多义拓展方式。Sweetser提出的隐喻MINDASBODY,以有形的实体表达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graspinganidea或holdingathought的规律。她也讨论了一些感官动词从修饰有形的实体向抽象心智的转化趋势,例如seeingasunderstanding,hearingaspayingattentionto,tastingaschoosing,expressingpreferences。由此,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breakingasviolating,所以有breakthecup的原型意义,也有breaktherules,breakthelaw的非原型意义,而且这些意义之间有许多必然的联系,蕴含了有趣的规律和广阔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