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信息素养薄弱根源及提升途径

时间:2022-09-28 02:39:01

老年群体信息素养薄弱根源及提升途径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定义,信息素养是指“识别自身的信息需求,并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发现、评价、有效利用和创新信息的能力”[1]。200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的会议宣言,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这份文件被称之为“布拉格宣言”[2]。200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组织国际信息素养与终生学习高层研讨会,会议形成了被称为“亚历山大宣言”的共识:“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信息社会发展、繁荣和走向自由的进程”。“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的核心,它使人们在一生中能够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其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3]。从这两个宣言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极端重要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提高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意义

老年群体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素养水平具有特殊的、不可忽视的意义。特别是我国开始进入老年社会,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将是极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生产与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信息的与获取的方式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老年群体由于学习能力的高峰期已过,难以迅速地适应这种变化,逐渐沦为了“数字难民”,无法分享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与价值。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本身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更会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显然有违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愿景。所谓“数字难民”,实质上就是信息获取、识别及生产、能力的缺失,解决这些问题将会给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及社会型态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升生活便利,助力“老有所养”目标实现互联网提升生活便利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获取与购买的迅捷。无论是生活用品的获取还是医疗健康的保障,都可以通过网络取得便利的服务。老年人掌握了这一手段,将大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并减少对子女的依赖,这对于老龄化社会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毕竟2个子孙伺候4个甚至6个老人的状况多数人难以承受,而社会化养老目前还难以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老人的生存质量主要取决于自理能力,其自理能力的提升将解放大量人力用于社会财富的创造生产。(二)扩大智慧传承,助力社会发展老年人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精辟的人生感悟,许多人还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工作技艺。这些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年轻人需要并且愿意获取的宝贵营养。人类社会正是通过这些智慧的传承而加速发展。过去由于沟通渠道狭窄,年轻人能够获取人生经验相当有限,更是难以选择。而现今进入了“网络自媒体”时代,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将这些知识技能与更多的人交流。此举的实现将在扩大智慧传承的同时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感受到“老有所为”的精神满足甚至经济满足。(三)改善生存质量,助力和谐社会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科学的保健知识、改善身体状况、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能避免上当受骗,助力社会稳定。老年人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了解时事动态,丰富精神生活。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流、休闲娱乐,解除孤独寂寞,改善心理健康。这些将带来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综合提升,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更可以减轻医疗系统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毕竟一个充斥病弱老人的社会是无法轻装前行的。(四)提高消费能力,助力经济增长老年人因行动能力减弱和精力不足而导致消费冲动有所降低,然而他们的消费能力特别是城镇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实际上远高于年轻一代。相对的“有钱有闲”就是其状态的真实写照。如果有合适的消费项目和方便的消费方式,他们具有充足的消费能力。这部分潜力会随着老年群体对现代网络工具的掌握而得到释放,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京东商城老年用户的人均消费量是总体人均消费量的1.3倍。按目前我国电商总用户数6亿,老年网民数5千万来假定其老年用户的比例为1/10,我们可以简单地计算出老年用户的人均消费量是其他用户的4倍。这一数据可以充分地反映出老年群体巨大的消费潜力。(五)助力“信息公平”,改变社会“厌老”“排老”之风气现代社会生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数字信息素养的缺失一方面使得老年群体丢失了很大一部分信息资源,影响了对社会状况感知的全面性,从而不能正确应对生活事物。另一方面缺少了信息生产与的重要渠道,难以向社会发出自已的声音,影响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持续下去,老年群体将愈加边缘化,愈加被社会主流所排斥。实际上目前网络中已有“厌老”“排老”之风蔓延,他们片面强调年轻人的辛劳困苦与老年人的悠闲,却不知道这所谓的“辛劳困苦”与老一辈的过往奋斗完全无法相比,更不能理解老年人因身体衰老而带来的艰难。这些实质上是代际之间缺乏交流带来的表现,需要老年群体的主动展现来进行信息沟通。

二、老年群体信息素养不佳源于信息发现能力较弱

从信息素养的基本定义可知: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发现、评价(含识别)、利用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等几个方面。老年人阅历广泛,经验丰富,按理对事物的评价、利用及创新能力绝不会低于年轻一代。但实际上这几方面能力他们确实表现不佳,各种的上当受骗往往出现在老年人身上。排除脑力衰退的因素,其根本原因在于完成后面几项工作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而且正确信息,信息发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前提。在人类历史中,传统上都是上一代将其积累的知识、智慧向下一代进行传承。但近代特别是现代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向传输。年轻一代掌握的知识技能往往更适合于当代社会,因而需要向上一代进行反向教育。我国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文化反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信息的产生速度越来越快。上一代因为工作、生活事物的繁忙及学习能力的下降而不能及时掌握这些新的知识,年轻一代却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接受相对全面的教育。也就是说年轻一代在信息的“发现”环节比上一代更具优势,从而在整体信息素养上具有更佳地表现。知识更新的越快这一点表现的越明显,所以老年人在当代社会愈来愈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向。互联网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巨大,信息的与获取又异常简单方便,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信息的主体渠道。而老年人恰恰存在着网络技能的缺失,因而在信息发现能力上表现出明显地缺陷。据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银发经济”洞察报告》中显示,2018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触网”的比例只有1/8。也就是说还有87%以上的老年人仍然依赖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道听途说来获取信息[4]。这些渠道信息承载量有限,因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原因的信息也是有所选择。这就导致老年群体所能获取的信息不仅不够全面,往往还不够正确。如此自然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识别与判断。三、智能手机是强化老年群体信息发现能力的主要工具目前普通百姓获取网络信息主要是通过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这两个工具。使用个人电脑需要相对固定的场所,并掌握特定的操作方法,这对记忆力已经降低,思维、行为方式相对固化的老年人来说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同时,个人电脑大多数功能对一般老年人来说是不需要的,因而其成本也是无效的。再考虑到便携性差、使用不便等问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个人电脑进入中国30年还没有被老年人普遍接受。智能手机因其便携性好和多功能的特点为世人所广泛接受。随着技术的发展,其功能愈加强大,界面更加人性化,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交流、学习、娱乐的需要。同时,手机本身就是老年人生活的必要工具,不需要再增加很多的购置、使用成本,也不会有额外的负担,因而对崇尚极简的老年人来说非常容易接受。因此,使用智能手机(含平板电脑)获取网络信息是老年群体“触网”的最有效途径。当然,对部分原脑力劳动者来说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各有侧重,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智能手机在我国普及率已经很高,但老年群体的使用率却不尽人意。有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智能手机拥有率只有35%,而这35%中还有2/3的人不会使用,需要提升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网。至于学会以后是否会经常使用则不必担心。还是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银发经济”洞察报告》资料显示:2018年12月,中国“触网”的老人平均月上网时间为118小时,日均4小时,远高于中青年一代的平均数值。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老年群体对互联网的需要。

四、加强家庭中的“文化反哺”是老年人掌握网络技能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有多方学者与机构在探讨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的途径,并尝试通过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公益机构的文化沙龙等手段推动其实施。这些实践的出发点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有调查统计表明72%的老年人不想就智能手机的使用去麻烦子女。然而目前的使用数据已经证明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原因是,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单纯地依赖社会力量,无论是老年大学还是社区活动,其普及面与实施效率都是难以迅速奏效的。这一点并不是要否定社会推广的作用(后面我们会谈到社会推广是必需的重要途径),而是要重新审视社会推广的定位和目的,从而采取更有效地做法,扩大其实际作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家庭的力量,充分发挥无数已经掌握网络技能的年轻一代的教学作用。细究一下老年人不愿麻烦子女去学习智能手机使用的根源,还是因为其存在着这“东西”可有可无,以后再说的心态。也就是说他没有强烈地需求意识。有调查显示,老人自已认为没有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原因排列如下(多选):难度大48.2%,没兴趣41.7%,没时间35.8%,儿女不支持14%,其它20%。分析一下可知,实际上除了“其它”不能确定外,前四项原因都可以被“需要”的意愿所排除。那么家庭中的“子代”对向上一代传授网络技能抱什么态度呢?据多篇研究“文化反哺”的学术论文揭示,年轻一代对帮助上一代掌握网络技能持相当积极的态度。他们一方面出于亲情、回报、责任等义务和习惯心理,对此认为理所应当。另一方面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平等、自信、自尊、甚至对权威的弱化等心理满足。因此他们会十分高兴地帮助上代学习这些技能并为老人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设置。唯一存在的“不良”想法是“最好别进我的朋友圈”。但调查资料也显示,年轻人基本是在老人主动要求时才会采取行动。毕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的,需要不断地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和反复尝试,没有老人的主动性是无法进行的。据此我们可知:老年人没有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比较强烈地主动愿望。

五、促进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的途径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提升老年群体信息素养的关键是强化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含平板电脑)的主动意愿。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主观感受的必要性。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强化舆论导向,让老年人认识到网络技能已经是现代社会生存所必需,否则将寸步难行。同时通过典型事件的示范作用(小视频等宣传方式),让老年“触网”成为时尚潮流,利用老人不服输的心理增加他们的紧迫感。(二)兴趣吸引。老年群体消费能力强,商企业界完全可以在诚实互利的前提下,开发各种形式的、适合老年人的网络园地(APP),诸如养生保健、修身养性、时事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商城等等。要注意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和思维习惯,减少操作难度,从而使他们乐于使用。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有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愿望,在“老有所为”中得到精神的满足。这时“代际阅读”等交流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其余热,同时交流过程的需要也会激励老年人学习网络技能的积极性。(三)培育“种子”。从众、攀比是人之共性,社会潮流一定是通过“病毒式传播”的链式反应而形成。“眼见为实”更是老年人典型的行为心理特征。一般而言,欲使老年人形成强烈地学习愿望,必须是他看到了身边的人通过这件事情得到了好处与便利。因此,“先行者”的作用异常重要。社会推广的作用正是体现在此。通过社区活动、老年大学、文化沙龙等各种形式的培育,会形成一批掌握了网络技能的“身边人”。这些“身边人”就是链式反应的初始种子,他们最大的作用是激发群体的学习意愿。因此,社会推广的着眼点不仅是参加者的学习,更重要地是“展示”,把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给更多的人。随着时间的进程,掌握网络技能的老人会越来越多。再通过以上方式,让老年人普遍意识到网络工具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向年轻一代求教,就一定会使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出现迅猛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韩丽风,王茜,李津,等.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06):118-125.

[2]王雪超,金涛.老年群体网络素养培育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0):120-122.

[3]王春生.元素养:信息素养的新定位[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7-21.

[4]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银发经济”洞察报告[EB/OL].2018-07-01.

作者:陈英 田新华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