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10-30 03:22:08

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对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生产生活中的传统体育、参与节日习俗中的传统体育、参与民族村寨旅游中的传统体育是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影响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苗族经济的滞后、生存环境的影响、传统思想的束缚、织布缝衣的制约、固定组织活动的限制、传统体育“硬环境”的缺失等。针对以上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提高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苗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参与方式;影响因素

云南苗族妇女在传统社会时期,家庭的经济主要由男性管理。在每个家庭中,苗族妇女除负责全家人的穿衣吃饭外,还要与男性分担劳动量较大的背水、野外种植等。在政治上,苗族妇女没有参与政治活动及决定社会事务的权利,在宗教生活中她们属于从属地位。由于居住高寒贫困的山区,交通闭塞,社会交往几乎由男性承担,苗族妇女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生活圈内度过。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云南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加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云南苗族妇女思想素质有所提高,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开始参与到各种政治活动及娱乐活动中。像背水、穿针赛跑、绩麻赛跑、穿花衣群赛跑等传统体育则几乎成为妇女的特有体育活动。传统社会只有男性参加的竞技性芦笙舞、射弩、吹枪、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现今苗族妇女也逐步参与到其中。固在现代社会里,云南苗族妇女已经成为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因此,对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苗族较集中的苗族村或寨的苗族妇女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收集与云南苗族妇女体育相关资料,统计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就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专家、管理者进行放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2.1.1参与生产生活中的传统体育。云南苗族是居住于云南高寒贫困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苗族同胞是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活动来维系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它们既是生产生活技能的锻炼,又是本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生存竞争的形式之一,因而苗族传统体育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各民族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生产劳作中,妇女同样在为谋求生计而参与其中,因而孕育出了一些与生产活动有关的妇女体育活动[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是妇女交流技艺、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妇女在达到自娱自乐的需要和自我情感的满足,成为维系感情的纽带[2]。云南苗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承担起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和全家人穿衣保暖劳动等。因而产生了许多苗族妇女的体育活动。比如:背水赛跑、种麻舞蹈、洒麻舞蹈、绩麻赛跑、穿针赛跑、穿花衣群赛跑、男吹女跳的芦笙舞等等。云南苗族饮用水都要在几里之外的山下取用,从山下到山顶挑着不便,人们只能采用木桶背水的方式。背水,在苗族妇女生活中里,自然练就。云南苗族妇女从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小便与母亲学习种麻、洒麻、绩麻、织布、绣花、缝衣的全过程。种麻舞蹈、洒麻舞蹈、绩麻赛跑、穿针赛跑、穿花衣群赛跑等体现了云南苗族妇女心灵手巧、勤劳上进、吃苦耐劳的民族风尚,也是苗族妇女相互借鉴切磋技艺,展示妇女技能的竞技体育活动。在田间或农闲时节,为消除劳累、庆祝丰收等,苗族男性同胞会拿出随身携带的芦笙,吹起节奏欢快的芦笙曲,边吹边舞,苗族妇女、姑娘们会跟随其后而舞。2.1.2参与节日习俗中的传统体育。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不少寓于节日庆典和礼俗活动中,特别是表演性和娱乐性极强的运动项目更是与节日礼俗分不开,这类传统体育项目依附于特定的节日和礼俗,大多需要特定的文化场景才能存在,有的也可以从特定的节日和礼俗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育运动项目[3]。云南苗族花山节,是云南苗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苗族花山节的参与人数从几千人,几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在花山节中,各种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云南苗族参与传统体育的主要形式。云南苗族妇女主要参与花山节前的准备工作和花山节中的娱乐活动,成为花山节活动的主力军。每年一次的花山节,全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妇女们辛勤缝制的花衣,从四面八方来到花山场地,参与节日的庆祝活动。故妇女们花山节前的准备主要是全家人服饰的准备。敬酒礼是苗族妇女参与的花山节礼仪,苗族同胞手持斟满酒的酒杯,跳起欢乐的舞蹈,迎接各方宾客的到来。节日中苗族妇女与男性同胞一起表演苗族民间舞蹈、大型芦笙舞、磨秋等活动,还参与苗族对歌、射弩、吹枪、苗族武术、荡秋、打陀螺、划龙舟、踢脚架等民间体育活动。2.1.3参与民族村寨旅游中的传统体育。云南省关于建立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重要决策,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秀丽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环境,多彩的文化等,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当今流行的村寨旅游,吃、住、休闲、娱乐、健身等于一体,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南苗族呈“小聚居、大杂居”居住,故大小村寨林立,成为云南苗族居住的一大特色。苗族妇女在苗族村寨旅游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苗族妇女在村寨旅游活动中:是导游,是美食的制作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统体育的参与者与传承者等。如:云南威信湾子苗寨,是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云南省30个最具魅力的村寨之一。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而神秘的紫薇神树、充满神奇色彩的“仙人塘”、独特迷人的“七十二飞瀑”、神奇的地下溶洞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历经几百年风霜依然坚固挺立的“人”字形古老石墙、城堡式的苗族老祖屋、苗寨内传统“子门槛”风俗、苗族服饰、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苗族传统体育文化:苗族歌舞表演、苗族芦笙舞、苗族服饰展演、苗族刺绣表演、苗族打糍粑、磨磨揪、秋千、射弩等。2.2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2.1苗族经济的滞后。云南苗族家庭每年经济收入来源有46.2%的家庭靠卖农作物;有34.5%的家庭靠外出打工;靠纺织物品和养殖业的分别占7.6%和6.7%;靠子女工作收入的家庭仅占5.0%。云南苗族家庭每年经济支出有65.8%的苗族家庭的收入刚好够家庭开销,有23.2%的家庭有部分节余,还有11%的家庭欠部分债。由此可见,云南苗族家庭经济并不富裕,每年的收入主要靠卖农作物和外出打工获得,有少数苗族家庭收入有结余,还有相当一部份家庭欠债。云南苗族妇女每年用于体育消费有47.2%在100元以下;用于体育消费每年在500元以上的为0,从来没有的占17%。可见,云南苗族妇女在每年的经济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钱投入到体育消费中。云南苗族妇女属于体育低消费或体育无消费人群。因此,苗族经济的滞后是影响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2.2.2生存环境的影响。从云南苗族的分布状况看,云南苗族总体上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而且大部份居住在偏远的高寒山区。苗族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汉族住坝子,彝族住半坡,苗族住山顶”。这种说法说明了云南苗族居住的地理位置较高。云南苗族之所以经济欠发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差。云南苗族住地海拔1000m-3000m之间,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有时农作物颗粒还未饱满就枯黄了,这样的气候条件给云南苗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交通通讯方面,在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下,云南苗族地区已经修通了各种等级的公路,只有少数村寨没有通公路,但是这些公路除县、乡级公路和部分村委会公路外,其他公路只是名义上的,几乎没有车辆通过,只作牛马车或人行走,还有部分苗族村寨没公路,还处于原始的人背马托生活状态。苗族地区的通讯设施也相对落后,还有部分苗族家庭无经济能力使用电话。可见,云南苗族妇女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导致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2.2.3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苗族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云南苗族才与其他各民族一样享受到国民教育的同等待遇。如今苗族地区有了各级各类学校,苗族儿童读书的机会增多,但由于受苗族传统思想和意识的制约,苗族儿童读书的并不太多,多数只读了小学和初中[4]。特别是女童,从小读书的就少,不读书的更多。云南苗族女孩从5、6岁起便开始与母亲学习耕耘收割,种麻绩麻,纺纱织布,刺绣蜡染,织布缝衣,唱歌跳舞。在对云南苗族妇女的文化程度调查中,小学文化的人偏多,占31.9%,初中占23,6%,识字不多占21.2%,中专占10.6%,高中以上文化的较少,占12.7%。云南苗族妇女喜不喜欢体育调查中,喜欢的占44.3%,不喜欢的占34.7%,不知道的占21%。云南苗族妇女在体育锻炼的认识上,有62.1%的妇女认为体育锻炼有好处,有28.6%的妇女认为没有,有9.3%的妇女不知道。可见,云南苗族妇女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加之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导致云南苗族妇女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2.2.4织布缝衣的制约。云南苗族在其历史长河中是中国苗族迁徙最远的一支,它的服饰花纹图案表现出来的是历史文化更加接近苗族的传统文化。云南苗族妇女除每天繁重的田间劳作及家务劳动外,空暇时间有三分之二用于织布缝衣,三分之一用于劳动太累的休息。原来的苗族家庭妇女担任着全家的穿衣保暖重任,全家每年每个人至少缝制两套衣衫。在对现今苗族妇女家庭的衣穿调查中,苗族家庭衣裤全是街上购买的占26.2%,多数购买、少数纺织的占58.7%,全是自己纺织的占3.3%,多数纺织、少数购买的占11.8%。可见,当今的苗族家庭妇女还有部分仍承担全家衣穿的重任。在对云南苗族妇女学织布缝衣的年龄调查中:从6-9岁学的占48.3%,从10-13岁的占38.1%,从14-18岁的占13.6%。说明苗族妇女从小必须学会织布缝衣,长大后才能担任全家衣穿的重任。可见,云南苗族妇女受织布缝衣的制约,每天根本无时间或较少时间参加体育锻炼。2.2.5固定组织活动的限制。贫困也使得少数民族村落根本无力组织体育活动[5]。调查中发现,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是在云南苗族的传统习俗中进行,以苗族村寨的节日庆典或政府组织的活动为主。如:云南苗族花山节,是云南苗族同胞最隆重的传统习俗。组织形式由原来的自发组织或村寨组织发展为政府出资组织。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几百人发展为今天的几万、十几万人不等。故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都是在每年固定的节日、固定的组织方式、固定的活动参与方式、固定的传统项目、固定的场所、固定的锻炼时间等进行。平时参与锻炼的时间较少或不参加体育锻炼。因此,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还局限于固定的组织活动中。2.2.6传统体育“硬环境”的缺失。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虽然获得了一些普适性政策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但由于基础薄弱,体育的硬件设施建设依然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同胞健身的需求。在对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调查中发现,她们参与传统体育锻炼多数在庭院、村寨、平坝中进行,苗族地区根本无专门的传统体育场地,所用器材全是自己自带。所以,云南苗族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故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硬环境”的缺失。

3建议

3.1政策扶持、经济支持云南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严重制约了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也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云南苗族地处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发展后劲不足,支撑产业体系脆弱,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个体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导致云南苗族家庭每年收入低,苗族妇女参与繁重的农耕劳作及家务劳动。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扶持、经济支持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尽快实现苗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苗族家庭的经济收入,让苗族妇女早日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多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3.2努力提高苗族妇女的文化素质。事实已经证明,文化水平越差,其体育观念和健康观念越薄弱,要想彻底地把农村妇女引上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正轨,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是关键[6]。云南苗族妇女从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导致体育观念和健身观念意识薄弱。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苗族居住区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让苗族妇女从小接受教育,在有条件的苗族地区开展扫盲培训班、或提供苗族妇女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等,来提高苗族妇女的文化水平,进而提高苗族妇女的健身意识。3.3加大苗族居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普遍存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云南苗族居住区同样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抢抓机遇,利用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民生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重点投入高寒、贫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改善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硬环境”。3.4大力宣传妇女参与体育健身的作用。据国内已有的研究指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信息来源渠道是多样性的,主要有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杂志、亲身体验、网络、书籍等[7]。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健身信息的来源比较闭塞,云南苗族妇女就是其中之一。对云南苗族妇女体育健身的宣传,在有条件的苗族地区可利用电视和网络媒体,没条件的地方通过贴墙报和发传单、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办传统体育培训班等方式进行。3.5建设云南苗族特色旅游生态文化村或村寨。云南苗族都是以村或村寨居住。云南苗族村或村寨历史悠久,地理独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可以建设特色旅游生态文化村或村寨,以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苗族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反应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同时它是及地域性、民族性、健身性于一身的特色体育项目[8]。当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苗族特色旅游中广泛开展,苗族妇女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传统体育的活动中。

作者:王琼 朱承敏 张福生 单位:昭通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桢.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2.

[2]胡玖英.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74.

[3]胡旭.苗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为例[D].重庆市:西南大学,2013.

[4]熊光红.云南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142.

[5]曹阳.湘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

[6]张选惠等著.论妇女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0:112.

[7]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6.

[8]胡昇宇.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