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方法与策略

时间:2022-12-20 09:27:03

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方法与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的主旨也逐渐从知识的教学,转移到素质教学之中,于此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乌申斯基也说过:“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可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

1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学作用。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教学改革政策的持续深化,有关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也对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进一步的教学要求,明确强调了要在加强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1.1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在当前21世纪中,对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型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扩散为核心才有可能实现的。因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在原本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的,以此才能促使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转变为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而能够熟练的运用于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1.2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阅读之所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仅仅是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的本身难度,更多的还是在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存在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便加剧了学生的阅读学习难度。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组织和开展思维训练则能够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文章特点进行引导,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掌握文章,理解文章内涵。此外,初中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有文言文、古诗词,其中的字词含义、语法结构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差甚远,甚至是无迹可寻,因此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重点和难点。但是通过学生语文思维的运用,学生可以进行分析、思考和概括,促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语文的理解和解析,进而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

1.3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也就是变相的创新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在以往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会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而过分关注与在意自身主导性的发挥,阅读课堂教学形式千篇一律,阅读教学环境和氛围也相对较为枯燥和沉闷,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较低。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则能够有效的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从转变师生教学角色出发,去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于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作用,进而更好的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效性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且,通过思维训练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在自主性的驱使之下,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思维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课余时间可以通自主学习能力的引领,进行对于各科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学生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进而学会更多地知识技能,丰富自身的发展。

2初中生思维特征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许多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差,和他们不能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有关,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关系极大,因此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为此我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经验,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思维能力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应程度。人的思维能力与文化水平、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息息相关。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他们普遍处在12~15岁的年龄区间内,年龄相对较小,这就导致初中生在认知事物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而存在局限性。但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大部分初中生都已具有了较高的思维水平,可以利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方式进行认知,但主要还是倾向于形象思维,这便会导致初中学生在理解与学习初中语文阅读文本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认知不全面、不深入、不彻底等学习问题。此外,随着初中生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其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显现。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欲望,其主要来源于自身心理上的成人感以及高涨的自我意识。于此,想要充分的证实自身的能力以及才华,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对于父母的依赖性,所以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创造意识和热情,从而使得初中生能够积极的进行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并以此促使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3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存在的不足

从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仍会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阅读由此成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机械式学习。在学习中,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文章的审美情趣,更无法实现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这让他们他们的学习出现了“跛脚”情况。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语文阅读成绩的模式,让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方式自然也就以教师“一言堂”和“灌输式”教学为主,使得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知识内容时,常表现的较为被动。并且,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并不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语文阅读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严重影响着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效性。另外,当前教育模式下,课内阅读素材的局限性较大,课外阅读素材有得不到良好的影响,这让阅读教育工作遇到了困境。为了确保初中语文教学能够实现可持续性的有效教学发展,进一步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重视起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以语文为基础的思维训练必须要在符合语文知识特诊的同时,进一步凸显出趣味性,以阅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由此得以出现。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以阅读为基础的训练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同时还能够完成对学生语文认知、思维启发、兴趣锻炼等多个方面的提升,这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为了让学生可以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对学生的认知启发,并让他们真正感受和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4.1阅读与思考结合,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来阅读文本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用思考去建构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系统。通过对于文章主旨内容的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得出更加深刻的知识和理解,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语文知识以及文章所传达出主旨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以此对于促进自身思维的活跃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懒于思考,常常读而不思,敷衍了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我常自觉地对学生进行读思结合的训练,培养他们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课文的开读阶段,我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阅读,学生才会主动对课文内容加以全面感知,对文章情感细细品味,对主题意图认真揣摩、领悟。经常这样引导,才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比如在学生对《林中小溪》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用“林中小溪和人的生命之流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引导学生的思维主动向深处发展,进而去从更深一层上把握小溪的形象内涵。事实证明,这样的读思结合的训练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4.2精心设计提问,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的兴趣是思维敏锐性训练的前提之一,在阅读中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于无疑处善疑的兴趣,能对学生主动自觉地训练思维的敏锐性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问不仅是教学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样是能够帮助并引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的有效途径。利用尽心设计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易的抓住问题中的核心内容,并能够尽快的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加强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理解的同时,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为此,我首先要考略精心设计阅读前的问题。阅读前的提问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切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兴趣。比如每当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我总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个课题是一个词语、短语还是一个句子,它的关键核心之处在哪里?”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其次,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提问。提问的设计要考略到所提的问题能否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文章的主题有更深的思考,比如读到《鼎湖山听泉》作者登上补山亭一段,教师可以提问“作者写登上补山亭的所见所感,对写听泉有什么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段文字在全篇中的作用,进而明白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这样的提问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认知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在一篇文章的阅读教学结束之时,也不要轻易就此画上句号,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文章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联想等,从而让学生养成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习惯,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思维的敏锐性自然就增强了。

4.3由浅入深,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程颐曾经说致思如掘井,我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该做这样的“掘井人”,做学生智慧的引路人,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处引领。运用深刻性的思维,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将文章的主旨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通过深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学生能够对于文章有更深、更加准确的思考和理解,进而使得学生能学有所得,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文学体系,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不能回避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很多语文课,课堂上学生“读”得响亮,“说”得热闹,而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并没有深入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例如我在执教《安恩与奶牛》一文时,为使学生对安恩形象的理解更深入,我适时引导学生:“是不是人人都能像安恩一样对待奶牛这样与人类不同的生命?”学生此时稍作思考也能回答: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样。我又趁机让学生来评价安恩的这个“反常”的举动,并联系上下文来分析安恩的形象。这一回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并深入思考,才能进一步体会到安恩对生命的悲悯之心和尊重其他生命和动物情感需求的美好人性。步步深入、由浅入深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处引领,使其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断深入,这样的引导,才不会让学生的理解力仅仅停留在保护关爱动物这一浅层主题上。如果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能够经常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并且也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双向的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定能不断被引向深处,思维的深刻性将会得到逐步地培养。当然,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4.4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在语文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在结合教材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自身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方式包含比较、分析、运用、分类等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将这些方式运用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以便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并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为此,教师在教学之中可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并有效的结合拓展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全面性的发展和培养。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时,让学生进行两篇文章的分析和比较。《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于反对剥削压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解的忧伤凄苦之情。而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就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与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学生通过对于两篇文章的分析、就比较和总结,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并对于学生的阅读和思维全面性的理解都有很大的提升,进而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和目的。

5总结

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越会阅读的孩子,越容易激活其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敏锐性。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肩负着引导阅读、启发智慧的使命,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江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