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师德教育中心理问题

时间:2022-11-18 03:59:21

研究师德教育中心理问题

一、坚持“贵在预防、防重于治”的原则

“贵在预防、防重于治”是解决师德教育中心理问题的一种策略,就是要求我们首先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矫正和治疗心理健康已经出现问题的教师上,努力强化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师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教师的整个身心都得到比较健康、比较完整的均衡发展。

1.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不仅是普通的社会人,也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人。若教师不具备作为社会人的最基本的健康心理,那么不仅难以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更谈不上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业工作。我们所讲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是指教师的心理状态能够和谐地适应工作。具体而言,就是指教师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表现出现的外部行为是协调、和谐的。换言之,就是教师要具有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即具有较高的理想境界、较好的智能发展、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2.把握师德教育中心理问题的重点

在针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中,要将教师心理素质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突出教育重点,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教师的坚强意志,坚定自信心,以及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而使教师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康教育观类,包括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质量观、教师价值观以及学生观等;二是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类,包括正确处理教师与教师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另外,还包括适应各种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三是健全人格类,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师德教育中注重心理问题,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也是对师德教育作出的一大贡献。

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完善的有效途径

损害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压力,所以,在师德教育实践过程,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合理要求教师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将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虽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但是必须首先要将教师看作社会普通群体,不要过于拔高师德教育,但可明确师德行为的基本要求,逐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促进教师的师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坚决杜绝对师德的误导,例如:有家不回、有病不看、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等等。

2.注重心理健康引导

要在教师群众中普及心理学常识,着力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将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纳入到学校的正常工作中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帮助教师保持稳定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促进教师控制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正、公开、公平的相关制度,增加教师晋升、提拔等工作的透明度,不断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教师个体心理素质建设

教师心理健康的个体基础是加强自身学习和自我调节。所以,每位教师都应着力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自己水平以及人格缺陷等,不断从他人的成功、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积极应对各方面的挑战,着力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自己坚强的个性和毅力;要逐步放开自己的心绪和架子,改变旧观念,培养自己及时调整心态的好习惯,适时在自己需要时打开心结,能够自觉寻找心理医生咨询心理问题,要善于把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将心中的烦恼和痛苦倾诉出来,从而使自己能够拥有一个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和健康体魄,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作者:陈健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