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考

时间:2022-09-25 04:12:29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考

[摘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族裔民族意识、宗教观、学生自身特殊心理等方面的关系。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依托第二课堂,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注重自我教育,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拓展教育实践,确保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对于其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直以来,我国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任务主要由各类民族院校承担。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特别是伴随着各地高校的大幅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与汉族学生相比,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如何针对这些差异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取了符合各族人民利益诉求的时代精华,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和包容性。作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团结、维系和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可以帮助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增进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认同,自觉维护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共识与力量,自觉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捍卫者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反映着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负有开启先进文化、引领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责,不仅是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的摇篮,而且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仅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迫切需要,更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践行毫无疑问成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的独特社会影响力,他们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将对其辐射群体产生明显的联动和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它的提出既契合了大学生作为个体渴望成长成才成功的主观诉求,同时又满足了青年学生向外积极追求实现社会价值的理想建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必将激励和鼓舞少数民族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把个人梦想与时展紧密结合,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族振兴的愿景目标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作为社会有序运行的规范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历史地、客观地认识分析各民族间的现状及差距,为推进民族进步和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中锐意进取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内在品质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准则,有助于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族裔民族意识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长期生活在民族聚居地,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其思想观念具有先在的民族性,体现出一定的族裔民族意识[2](指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成员对本群体的认知、认同及关注等社会意识),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当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自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自觉地将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持有较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与汉族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他们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认同,在看待国家与民族问题上具备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基本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作为全国各民族“最大公约数”的“普遍价值观念”,与各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有机融合时,既需要尊重民族的差异性,又需要倡导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正确处理主导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宗教观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中,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宗教观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存在于其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其价值观的内核。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宗教文化的教义和理念不知不觉地转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潜移默化地指导并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选择。如维吾尔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学生信仰佛教,蒙古(鄂伦春族)学生信仰萨满教,布依族信仰多神等。宗教观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进行评价、测定和把握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慈爱和同、乐善好施、弃恶扬善等内容为人们确定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吸引了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3]102但是,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客观上为校园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由此,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的基础上,如何既尊重其民族信仰的差异性,又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如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保持在原有的道德戒律中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实现其与主流文化群体的积极互动,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心理的关系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会文化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求学、生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环境以外的其他人群有一种本能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会影响到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体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的充分平等的接触、交往和沟通。与此同时,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还会遭遇独立生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扰。面对这些难题和困扰,他们本能上会更倾向于本民族间的社会交往,组织参与非正式的本民族、本地域的活动,而对校园主流文化类活动参与不多,积极融入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的动力不足。对于这些情况,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予以全面关怀,缓解他们生活的压力,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等方式,科学调适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心理,鼓励他们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加强与汉族学生群体之间的接触、合作和沟通,通过在交往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帮助他们逐渐在文化认同中融入集体和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自身的特殊心理相适应。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权威性、目的性很强的规范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反映着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方法上体现着鲜明的科学特征,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讲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依托。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首先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平等政策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强化他们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下转第66页)认识。在教学实践上,教师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化和生活化解读,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习惯、民族传统之间的关联耦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文化特性出发来理解和领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采取模拟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构筑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更多表达和讨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借助课堂教学这种最主要、最直接、最具导向作用的有效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二)依托第二课堂,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校园文化是“主导文化、精神文化、大众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与融合的文化系统”[4]。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可参与性强,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独有的潜移默化力量激发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具体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应将民主、平等、公正、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元素注入校风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之中,融入在包括图书馆、教室、活动中心、绿地、操场等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文化设施建设中。通过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滋养,实现增强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其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维认知、情感表达、行为习惯上与汉族学生的不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社团组织的科技艺术节、文化艺术节、演讲辩论、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正向价值引导,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再次,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电视台、广播台等传媒手段唱响主旋律,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做好“微”宣传。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学生论坛网站中,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专题教育板块,利用在线教育手段不断滋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更自觉地接受主旋律思想的教育。简而言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隐性教育手段,寻找尽可能多的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实际、包容多样的切入点,利用教育“合力”的作用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注重自我教育,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过程,而是社会教育、环境教育、他人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别于知识教育,它不仅涉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关乎学生价值信仰的承诺与坚守。高校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主观愿望,具备独立思考、分析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又来自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对当前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等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地缘政治、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经历,客观上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适用于传统的认知导向,而是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热点,激发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探究和深入分析,帮助他们在自觉主动的价值观建构过程中通过价值分析、价值选择、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来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省、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等能力,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是非、善恶,自觉抵制侵蚀与诱惑,养成由内而外、自觉自愿、积极有序的道德行为。习题以及学霸经验等学习资源,打造学习资源网。二是利用QQ群、BBS等网络媒介建立各类学习小组,再由专业教师与学习成绩优秀学生提供在线学业解答和辅导,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的网络咨询平台。线上咨询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学业辅导工作的多样化开展,有利于提高学业咨询的效率,但平台的运营还需要相关团队的日常维护以及专业教师和二级院系的协助支持。

(四)数量和质量并重,建立两个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维持学业辅导工作高效、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多样化的学业辅导应该设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学业辅导效果评价体系是对参与一对一学业辅导学生的前后评估,需要收集学生一学年接受辅导的主要课程信息,从学生教务系统导出每个学生的被辅导课程的前后成绩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得出每个学业困难学生的课程成绩提高率和所有学生的平均课程成绩提高率。评价的结果一方面可以成为表彰学业辅导效果显著学生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可以直观展现每个学年学校学业辅导工作的成效。学业辅导队伍考核体系应该根据辅导内容、辅导队伍的不同来细化考核指标。例如,学业辅导员队伍可以根据学生成绩评价结果和学业辅导咨询室工作时长来进行考核,朋辈辅导员队伍可以根据所带新生班级学生的打分评价和参与班级集体活动的次数来进行考核,心理咨询师和学业讲师团则主要依据工作量来考核。根据以上考核结果应对在学业辅导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辅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

作者:王晓青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