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的特性原因及策略

时间:2022-05-06 10:32:00

青少年违法的特性原因及策略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这一概念在我国尚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但在生活中及犯罪学研究中已经经常使用。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周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有人将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同样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16年间,青少年犯罪增加了127%,1995年全国刑事犯罪145万次,其中青少年犯罪为82万多人,1999年至2003年间,青少年犯罪增长了34.7%,刑事案件发案率增幅1.4倍。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多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逐年增加,据有关分析,新一轮的青少年犯罪高峰将持续至2008年,这无疑困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现在,本人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略做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

据统计,80年代,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至14—15周岁。在过去的5年间14—16周岁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二)、暴力型犯罪突出。

所谓暴力型犯罪,包括抢劫、杀人、伤害、爆炸、强奸等犯罪形式,其犯罪后果严重、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大。据统计,在青少年犯罪中有60%的为暴力型犯罪。

(三)、犯罪团伙增多。

因为青少年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同时未成年人处于独特的心理年龄段,“从众心理”明显,抵制诱惑能力差,易被帮派组织吸收利用。团伙型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量的80%以上,而且高峰尚未消退。

(四)、犯罪趋向成人化、智力化。

青少年犯罪中,大都文化素质不高,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80%以上,农民、无业人员占90%以上,他们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从报刊影视上学到一些反侦查手段,便频频使用,做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使青少年犯罪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力化的特点。

(五)、非法网吧、等不良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

据最新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未成年犯罪增加了5倍多。到200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05万人、青少年占72%,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数已达79.1万名,比2003年上升6.8%,而青少年占到了70%。

(六)、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凸现。

团中央对2361名青少年罪犯进行调查,其中闲散人员为1445人,占61.2%,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体。

(七)、违法犯罪类型集中,并以财产型犯罪为主。

从青少年涉嫌的罪名看,主要涉及侵犯财产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占总数的17.4%。而侵犯财产罪2002年比1998年上升59.9%,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69780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侵犯财产罪的占75.3%。

(八)、家庭问题及失学、辍学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犯罪。

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调查中,有26.6%的青少年来自破碎家庭,而近一半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惑的大千世界。但在一些阴暗的角落里常有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实社会日益泛滥的充满色情、颓废、暴力的影视片、刊物以及淫秽制品,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腐蚀着青少年。二是社会上疏于管理的各种“黑网吧”、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以及“玩就玩个心跳”、“过把瘾就死”等反映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浮躁心态及其它一些灰色民谣、黑话,无不对青少年身心造成消极的影响。三是近年来,虽然多次开展禁毒、禁赌、扫黄、打非“专项斗争”,但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不严、查禁不力,有的戒毒所甚至在森严的高墙内出现了贩毒行为、和不良文化毒化了社会风气,毒害和摧毁了青少年,在城市、农村常有“救救我的孩子”的呼声。四是社会上很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经过多少年的学习却找不到一份工作,从而使青少年产生了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就业困难也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事可做,最终走上了邪道。五是由于社会改革中出现了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使青少年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盗窃、抢劫等财产型犯罪居高不下。六是执法部门打击不力,犯罪分子有恃无恐。有的政法干警执法不严、水平不高、办人情案、

作者简介:高琳珍,女,汉,甘肃平川人,2001年毕业于甘肃政法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党支部副书记,主要从事法律教学和研究。

金钱案、重罪轻处、以罚代刑,导致一些违法犯罪青少年气焰越来越嚣张。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父母的举止言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则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一是家庭经济上的贫困使有些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和信心,甚至为了有一些零花钱而去抢、去偷。二是父母简单、粗暴甚至趋向家庭暴力型的“高压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心理畸形,在其幼小的心里埋下了逆反的种子与实施暴力犯罪的祸根。三是现代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孩子从小失去家庭温暖,缺少亲情的呵护,极易误入歧途。四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加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以自己为核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五是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不务正业,严重影响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六是父母不能很好的履行对子女的监护义务,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青少年极易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自大心理,甚至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三)、教育原因

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道德,重文化、轻思想的教育模式,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表现在:一是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重智轻德,偏重文化课教育,却放松了费时、费力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管理,导致学生思想素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自控力差,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为了“创收”不把精力放在教育上,而热衷于搞“第二职业”或当校外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三是对后进生有歧视现象,动不动就进行“批评”甚至侮辱学生人格,导致一些学生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四是学校与家长联系较少,缺乏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苗头”。五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粗暴,体罚、打骂学生、不尊重学生致使他们放弃学业、辍学、甚至流浪社会,使青少年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特殊年龄阶段,而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发育阶段,精力充沛、行为不稳、好动好奇、好强好胜,过剩的精力难以通过正常的方式予以宣泄,易因刺激而产生违法犯罪。二是青少年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好感情用事,讲义气、自尊心强、情绪体验低级、庸俗,遇到挫折难以抵制,易导致冲动行为发生。三是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较差,心理调节能力不稳定,模仿性强,易受暗示,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为了追求刺激,他们会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不计后果地去实施犯罪行为。四是青少年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对老师的教育、父母的关爱、同学间的友谊容易产生误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打击报复心理。五是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低下,容易形成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对策

(一)、消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不健康因素及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也会出现在人们面前,而青少年正处在可塑年龄段,所以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影响十分直观。从这个角度上讲,消除腐败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是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基本保证。

(二)、抓好家庭教育这块基石,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每个举动都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孩子的评价既要给予鼓励又不能过高夸张。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面子;注意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

在做好文化课安排的同时,要专门安排时间,加强对青少年理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在各门学科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使青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积极引导,用老师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号召学生不断醒悟;同时,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了解其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知识和经验,健康成长。

(四)、动用社会各种力量,切实加强政治思想工作。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条龙”教育,运用政治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政法、教育、宣传、文化、科研等部门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相互配合,抓好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德育、劳动、生存技能的教育,使青少年学会在顺境、逆境中生存、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不仅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严打”禁毒禁赌、扫黄等专项斗争,净化社会风气,而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对于未成年被告人做好改造工作中的帮教工作,使其知法、懂法,使法律发挥对未成年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六)、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组织。

该组织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教育青少年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稳定,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这项工作纳入轨道,从各方面予以支持、鼓励。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各种手段,不断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沈路涛,陈菲.我国吸毒人员70%为青少年[J].中国教育报,2005.6.26.

[3]孙昌军,周军.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的统计分析[J].未成年人犯罪问题,2004年5期.

[4]2003年我国检察机关批捕近7万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新华网,200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