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性质视角研讨院校质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2-05-10 05:03:00

方法论性质视角研讨院校质的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质的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质的研究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范围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关于院校研究目的的表述,最初是由美国教育统计信息与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做出的、定量研究方法也必然成为其主要的方法、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管理研究,院校研究有着广泛的活动范围、院校研究任务的历史演变与研究方法的发展、定量研究具有局限性、质的研究与院校研究具有共同的方法特征、质的研究和院校研究都是要求回到个别具体之中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管理信息的收集、质的方法在院校管理事务中的运用、运用生活史的方法来研究高等学校中的各种相关人员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早期的院校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的方法。但随着院校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院校研究作用的发展变化,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院校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本文从方法论的性质的角度分析了质的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质的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院校研究质的研究方法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学研究中,所用的方法通常是定量的方法与质的方法并重(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但在早期的院校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定量的方法。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方面,关于院校研究目的的表述,最初是由美国教育统计信息与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做出的。该委员会认定,院校研究的目的在于采集统一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报告。因此,定量的方法在院校研究中占据了主导性地位[1]。另一方面,当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时,数据、记录以及预测等信息成为科学管理的基础。院校研究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管理研究,也不例外。于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就成为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务。因此,定量研究方法也必然成为其主要的方法。

但是,正如哈拉威(RusselS.Hathaway)指出的,随着院校研究内容的不断变化和丰富,也由于院校研究本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院校研究的方法也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描述性的定量研究”,在90年代转向更为综合化的研究方法[2]。

其中,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与定量的研究方法互为补充,构成了院校研究中的主要方法。美国院校研究会的会刊《院校研究新方向》1991年冬季号的主题就是“在院校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方法”;2001年冬季号的主题则是“平衡质的信息和定量的信息,以作为有效决策的支撑”。

可见,在院校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整体来说,在院校研究中,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仍占主要的地位,但从近20年的发展来看,质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呈明显增多的趋势。

作为一种管理研究,院校研究有着广泛的活动范围,它通过收集、分析和阐释大量的描述了某个院校的基本面貌与活动的信息来为院校管理提供服务。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的管理也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院校研究作为管理层的服务者这一被动角色也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院校研究专业化的发展,使其主动“介入”到管理实践之中(如管理咨询)成为可能。因此,院校研究的这些任务,仅仅依靠测量、统计等定量方法是不可能完全胜任的。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它还必须依赖质的研究方法。

一、质的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质的方法对院校研究的适用性,由院校研究任务的性质和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独特性所决定。

1.院校研究任务的历史演变与研究方法的发展。

在美国,院校研究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同时,它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变化,院校研究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地,院校研究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皮特森(MarvinW.Peterson)以图表的方式描述了随着高等学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院校研究的任务所发生的变化(见表1)。

在大众化发展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50、60年代,高等学校入学人数急剧增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造成高等学校普遍感觉到现有的资源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绩效的关注点放在寻求更丰富的资源上。相应地,院校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研究学生的特征、教师工作和活动、入学条件、收入与费用等。这时的院校研究在方法上以定量描述为主。这也就是所谓院校研究以定量研究为主要方法的来源。

但是,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与前文所引的哈拉威的观察相一致,皮特森也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院校研究的主要任务出现了新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战略规划研究,使命的评论,市场化(marketing)、招生、需求和满足的研究,学生、教师和项目的评估,重大设备的条件及其使用的研究,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管理事务研究,政策分析,等等。皮特森指出,这些新增的任务,使得院校研究者将“更主要地依赖于质的研究手段”。[3]近十多年,无论是美国院校研究学会主办的刊物《高等教育研究》(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院校研究新方向》(NewDirectionsforInstitu-tional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还是美国院校研究年会提交的论文,就笔者所见,运用质的方法进行院校研究已成为新的潮流。

2.定量研究具有局限性。

定量的方法主要揭示的是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有A就会有B;A变则B变。但它却无法解释A是如何(how)导致B的变化的。此外,定量的方法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共性,而无法形成更为具体的语境化的认识。质的研究方法则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内部,最终形成的是关于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高度语境化的认识。也就是说,这种高度整体性和语境化的研究揭示了某个特定对象所包含的三种性质:普遍共性(everything)、局部共性(something)和个性(nothingbutitself)。简言之,定量研究得到的是一种抽象的认识,而质的研究得到的则是一种具体的认识。

以学生事务研究为例。过去多数采用的是统计分析(statisticcomparisons,即设计试验)或者数据描述(也就是观测,surveys)这样一些以实证主义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定量方法。其结果虽然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但也必然会导致脱离具体的文化环境而不能根据更为深广的语境来理解学生。因此,学生事务研究者或实际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深入学生生活的内部来理解学生及其文化,而这是定量研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质的研究方法开始进入学生事务的研究和实践之中。质的研究在高度语境化的整体性的环境中,探索对对象的立体性的理解。这一方法的运用,无疑极大地扩展了对学生事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学生事务的专业(professional)发展和实践中,质的方法的训练和使用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显然,定量研究无法解释具体情境性的认识,特别是那些组织现象和文化现象,如个人生活体验、情绪感受、心理反应、组织文化、价值等。而在这方面,质的研究方法无疑具有独特的适切性。

3.质的研究与院校研究具有共同的方法特征。

无论是质的研究还是院校研究,都是植根于实践/经验领域,其研究的对象都是实践/经验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因此,两者都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4]作为“实践取向”的研究,两者都以改进实际工作、提高效力和效益为目的。因此,它们必然具有语境化、建构的特征,并发展成为诊断研究和行动研究。

一般认为,学术研究是为了寻求普遍适应的原则,获得关于共性的认识。比如说,既然这么多的组织被称之为高等学校,那么,它们必然有着共同的性质和特征,符合这些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组织才能被称之为高等学校。应该说,这种关于共性的认识,是学术研究的基点。但仅有对事物的共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种共性是从无数个别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在完成“抽象”之后,个别则被忽视。然而,人们的实践活动面对的总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存在,也就是一个一个的高等学校,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共性的存在。

于是,如何重新回到个别具体,在个别具体中重建一种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认识,是学术研究更高的要求。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的运动,就是在高度思辨的层次上,展示了如何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经过正反合的运动(螺旋式上升),进而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质的研究和院校研究都是要求回到个别具体之中的研究。质的研究是在具体语境中对具体事物的研究,而院校研究则是对具体的个别院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质的研究广泛地运用于院校研究,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质的研究的成果都具有“建构”(construct)的性质。不同于思辨研究,以追求形成概念以及概念体系为目标,质的研究最终形成的是“构念”。[5]“构念”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能够加以测量,也就是可以观测;二是可以将它置于某种理论构架之中,以探讨与这一构架中其他构念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在概念形成后即脱离实践/经验领域,构念则与实践/经验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着明确的实践导向。

其次,无论是质的研究还是院校研究,都具有临床(clinic)研究的特征。临床研究发生在任何需要寻求支援、需要调动各种力量来解决实践问题的领域,包括医学治疗、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法律等在内,其目的在于综合利用多种理论和技术手段,在现场解决上述领域中出现的实践问题。

比如在医学临床治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医学专家对某一位患者进行“会诊”。它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一种现场研究;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解决具体的个别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十分强调对个别性、差异性的研究;是一种综合研究;是一种合作研究,这种合作研究不仅包括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还包括实践者、被研究者(“患者”)。应该说,临床研究越来越走向一种质的研究,是质的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再次,无论是质的研究还是院校研究,都具有行动研究的特征。所谓行动研究,按照《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6]。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二为一,研究的问题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实践,以改进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行动研究是“制定计划→行动→观察行动的过程及结果→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制定新的计划”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7]总之,质的研究和院校研究同时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开始兴盛,共同反映出学术研究追求以实践为导向的探索具体个别性知识的旨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院校研究越来越依赖于质的研究方法。

二、质的研究在院校研究中的适用范围

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展开。

首先是运用质的研究的技术手段,来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形成管理或决策的依据。美国院校研究会的会刊《院校研究新方向》1991年冬季号,其中就有多篇论文介绍了人种志访谈技术在院校研究中的运用;2001年冬季号的主题则是“平衡质的信息和定量的信息,以作为有效决策的支撑”,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结合质的方法与定量的方来收集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其次是将质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策略,对某些问题作整体的研究。这些问题大多有着不能或不完全能做量化处理的材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绩效、组织分析和设计等。

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1.质的研究方法与管理信息的收集。

一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是量化的数据。其实,无论是数据库中数据采集的标准的制定,还是数据品质的判定及其使用的合理性,都离不开质的方法的运用。同时,院校管理和研究中,还会涉及到大量的语境化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也离不开质的研究方法。

(1)质的方法与数据库的建立。

早期院校研究基本的任务是为高等学校管理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提供管理的依据。最初的管理依据就是定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观察-分析建立起来的数据,而观察-分析就是一种典型的质的研究手段。

事实上,管理科学的建立本身就离不开观察-分析。泰勒在工业管理的初创期,其建立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分析研究和建设研究。首先是观察分析,即对工人工作的动作进行分析,将每件工作分解成尽可能多的简单的基本动作,除去无用的动作,记录下最具有效率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建立工作要素的标准,然后再将这些标准加以推广。由此形成最初的科学管理。同样,在院校研究中,哪些数据能够反映院校运行状态或者管理的绩效,从而应该进入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都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来判断。如对绩效的评估中,应该建立哪些观测点,应该记录什么样的数据,都会运用到质的方法。

美国学者DavidM.Fetterman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他应邀对某个学校进行管理咨询。在进行访谈时,该校医院药剂房的配药师反映,该校管理信息系统对药剂师的工作量的计算不合理。原来该校是以药剂师处理的处方数量来计算其工作量的。实际情况是,虽然药剂师们处理一个处方一般只需要几分钟,但有些处方则需要半个小时。而该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则是按照前一种情况来计算的,显然,这不能准确地反映药剂师的工作量。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对教师、职员的工作量的计算上。因此,有必要对该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统计标准进行改正,建立新的观测点和统计标准。

上述例子也表明,通过质的方法,我们可以对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审核,以确保所收集的信息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学校运行的状况。

(2)质的方法与数据审核。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院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础,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ata-processing)在院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者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来提取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但计算机系统是否处于安全状态,这些数据是否可靠,则要进行周期性的审核,审核的方法多采用质的方法。

对电子数据处理的审核集中在主机和个人计算机的安全检测上。例如,审核者可以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方式向相关责任者提出诸如以下的一些问题:用户是否被要求使用密码并不断更新?对一些敏感的记录如工资表之类的信息,其受访是否有限制?部门是否撰写并更新特定系统的文件?在系统失败的情况下,职员能否对他们的数据和程序进行备份?只要询问每个职员,或者进行测试,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另外,审核者还可以采用传统的质的方法———三角互证,即将人们的所说与所做加以比较,或者,更广泛地,对众多的资源进行比较,以判断某个已知信息的准确性。例如,如果某个信息系统维护人员可能会声称已经对数据作了备份,审核者就应该要求他提供备份磁盘。[8]对于院校研究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质量的认定,也需要借助质的方法。在定量的研究方法中,需要注意的是“数据陷阱”,即有些数据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或者容易被误读。

(3)语境化的信息的收集。

院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大量的数据,同时还必须获得大量的非量化的材料。因此,院校研究中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要收集数据,还应收集大量的质性的材料,从中归纳出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院校研究专家Terenzini认为,院校研究需要三种智能(intelligence)———技术性(technical)的智能、问题性(issues)的智能和语境化(contextual)的智能。[9]曾经在一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担任过20年院校研究办公室主任的MarshaK.Moss则明确指出,院校研究专业人士提供的语境就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质的因素。[10]也就是说,院校研究者通过置身于院校之中、置身于院校的主要事件和活动之中、成为被研究现象中的一部分来认识他所在的院校的现实。这种认识就构成了一种语境化的信息。如特定院校的历史、哲学、文化、组织行为、价值、管理风格等。

质性指标(qualitativeindicators)特别适应于对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教师工作的测量,它更主要突出的是质量标准而非数量标准。

2.质的方法在院校管理事务中的运用。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在管理过程中,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更需要个别性。同样,质的研究也同时兼具科学和艺术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质的研究方法在院校研究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

院校管理事务的主要领域,包括战略规划、教师事务、学生事务、评估、组织文化、价值分析等,越来越多事务需要运用质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师事务中,教师岗位的认定、选聘、合适的酬金、工作量的计算和对教师工作的评估都离不开质的方法。岗位的认定和教师的选聘,与院校的使命、目标、组织的形成密切相关,教师的工作量以及薪金的支付,都是与对教师产出的评估联系在一起,而评估不仅依赖于量化的标准,更为重要的是确立质性的指标。在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重新判断院校使命和目标的适当性,要根据院校新的使命和目标来重新分配资源,要强化交流和合作,要进行组织重组,这些都离不开对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的分析,而形成这些分析,则需要运用质的方法和技术。

从质的研究策略在院校管理实务研究中的运用来看,可以运用生活史的方法来研究高等学校中的各种相关人员,如学生、教师、管理者;运用人种志的方法研究院校内部的组织、文化、行为;运用扎根理论、案例研究法来从管理实践中发展出某种新的理论;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对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些现象的意义进行描述和阐释。运用不同的质的研究策略来研究具体的问题,可以说,为院校管理者提供了信息、启发和理论指导。

大学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组织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是院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关注点。伯顿·克拉克的《特色学院》一书可谓院校组织文化、价值分析方面的经典之作。在这本著作中,伯顿·克拉克以访谈、观察、精读文献(perusaldocuments)等方式收集材料,并对蕴含在这些材料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阐释,从而揭示出三所文理学院文化特征,进而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日常行为———也就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来界定“文理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内涵,并充分说明组织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价值是‘特色学院’所要讨论的根本问题。价值创造现实,价值赋予生命。价值体现在组织的方式和组织最忠诚的成员的行为之中。”[11]因此,对价值的揭示,只能通过对组织和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的观察来实现。这是一种典型的质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术研究中”实践取向”和”理论取向”之分,参见赵炬明:《发展院校研究,建设现代大学》一文,载:赵炬明、余东升主编:《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演讲录》,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2]杨国枢等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上册)一书中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23页。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