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地形与景观利用研究

时间:2022-04-01 04:30:00

建筑设计的地形与景观利用研究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项目用地内部或周边的景观资源极为丰富,而项目用地的地形地貌却十分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对景观资源的利用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如何在这类项目中处理好地形,使建筑与地形完美结合,并使项目的景观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成了项目成败的关键之一。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所做的三个实际工程案例,浅要谈谈在处理此类项目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工程案例一、世业洲度假酒店

世业洲度假酒店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世业洲西端,世业洲是以“生态、旅游、度假、运动”为主题的部级旅游度假区,拥有独特的长江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开阔,气候宜人。地块南临长江主航道,东面与北面与大片农田相邻,西面为世业洲湿地保育区;环境清幽宜人,景观资源丰富。项目占地50亩,建筑面积约23700平方米;根据业主要求,其设计定位为集住宿、餐饮、健身、会议于一体的四星级度假酒店。项目地块呈不规则多边形,由于地块南侧长江防洪堤的存在,地块内部地势低洼,现状近1/3面积为长有芦苇的水塘,地块内部大部分与防洪堤存在约4米的高差,这对江景的利用较为不利。通过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设计的两个目标:一、深入研究地形地貌特征,扬长避短,努力化解因防洪堤的存在而形成的南高北低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利用地块内原有的水面,采用苏州园林堆山叠石、庭园理水的手法,将原有水面适当改造使之成为建筑庭院内部的一大景观。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地块周边和内部的景观资源,外部借景,内部造景,使得壮丽的江景与优美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同时重视建筑庭院内部的空间形态及景观营造,通过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空间分隔、景观渗透等多种手法,营造生动、宜人、富有情趣和特色的建筑空间,达到建筑与内外景观的完美融合。

针对这两个我们确立的目标,同时考虑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我们将大体量的度假酒店建筑进行体量分解,将其设计为分散的园林式建筑,客房楼层数控制在五、六层,其余附楼层数基本在三层以下。主入口紧邻西南侧临江环岛公路,通过局部抬高地面形成半圆形入口广场从而很好的化解了地块因防洪堤的存在而形成的南高北低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原有的水面,采用园林手法,将原有水面适当改造并用空透连廊及曲桥将水面巧妙分隔,辅以小品建筑的穿插点缀,使内部水景成为庭院内部的一大景观。在设计中通过空间分隔,划分出多个具有不同特色的室外空间,使空间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且尽量将各空间从水平和竖向上有所错开,使离长江较远的客房楼有更好的观景视野,提高客房楼整体采景率。餐厅对景观的需求度较高,因此设置在景观视线相对较好的东南部,餐厅角部利用楼梯间设置揽胜楼,登临其上,可使江景湖景及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会议及健身部分对景观的需求度较低,因此设置在景观视线相对较差的西北部,且离专家宿舍相对较远,干扰较小。除门厅外各楼底部均设置了半地下室或架空层,较好的安置了设备用房,解决了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停车问题,也使得客人活动的楼层标高均高于南侧长江防洪堤的标高,避免了防洪堤的视线遮挡作用。

2工程案例二、九龙山庄10号组团

九龙山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银湖开发区,距杭州市区20公里,南为杭富一级公路,北为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紧临杭州西湖区,占地65•8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米。用地范围内以丘陵缓坡为主,地势南低北高,植被良好、水系丰富。10号组团是整个九龙山庄最后开发的一个组团,总用地66亩,容积率为0•92,总建筑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40亩,文体用地26亩。10号组团在区位及地形地貌上较前期开发的组团有较大的独特性。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0号组团位于整个山庄的最里侧,北面背靠午潮山,东西侧则被小山岗围住,南端开口,呈簸箕状。其南向较远处为六谷山山脉,其优美风光在此地块内可一览无余。但地块在整体态势上保持东南向西北的走势,且南北纵向狭长,东西横向较窄,这对地块内住宅的取景有很大的限制性。本地块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整个九龙山庄的多余土方基本都堆在本地块内,致使地块南侧现状形成十分突兀的土山,其堆土高度大部分在20米以上。甲方考虑到节约造价,要求本地块的土方不得外运,需就地平衡,这对整个设计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极大的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

通过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我们确定了本设计的两个目标:

一、以南向六谷山山脉的优美景观资源作为整个设计的切入点,充分利用与其为邻的优势,尽可能使更多的住户最大限度的享受到这一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二、充分理解本地块独特的山地特征及人工堆土的地形地貌,努力化解不利因素,采用台地概念协调高差,在保持土方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土石方量,使建筑随整体山势上升呈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居者既有山地住宅的趣味,又能保持较好的舒适性。根据甲方要求,本地块内的住宅用地主要规划为双拼、联排及平层大宅(公寓),体育用地则包含小型高尔夫练习场及其配套设施、各种球类运动场。针对这两种动静差异很大的功能需求,结合现状地形,我们将高尔夫练习场设置在垂直于整体走势的横向山坳,巧妙利用高尔夫配套设施作为两地块的分隔,将高尔夫练习场的设计地坪标高比邻近住宅抬高12•5米。

这种布局既能有效消耗大量多余土方,又由于高尔夫配套设施的分隔而避免了两侧高差过大而形成的突兀感;也增强了高尔夫练习场的领域感,使之成为成功人士的专属领地;同时也使得道路坡度成功控制在8%以内,尽最大可能保证了舒适性。体育用地中各类球场与高尔夫练习场分开设置,避免相互干扰;其具体位置设置在住宅用地的西北侧,这也避免了其对更多住宅的噪音干扰。各类球场考虑到顺应地势及土方平衡在空间上呈梯田状跌落。在住宅用地内顺应用地的整体走势,自东南向西北逐级抬高设置了双拼、联排及平层大宅。在设置时将平层大宅沿东西向错开设置,在各栋平层大宅南侧较低处设置了体量较小的双拼住宅。这样一来,使得每户平层大宅(少量一层受南侧双拼及联排遮挡的住户除外)及双拼、联排都能享受到南侧优美的山地景观资源,实现了在有限的南向总面宽下户户有山景的目标。本地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本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采用外部借景,内部造景的手法,以利用为主,营造为辅。

外部借景即借周边尤其是南向六谷山四时之景。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在此地块内可尽收眼底。内部造景即根据地块自北向南跌落之势巧妙利用各种要素营造出富有独特山地韵味的内部景观系统。地块内部的主打景观是利用取自山泉的水源营造出跌水小溪的生态景观。小溪随山势蜿蜒曲折而下流经每户,最终汇于入口处之跌水喷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跌水喷泉拾级而上,缘溪行,听溪声,观山景,可生“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之意境;回首远山,又可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胸襟。置身其中仿诺世外桃源。

3工程案例三、瓯江豪庭

瓯江豪庭位于浙江省青田县湖口村,离青田县城中心距离仅3公里,地块背山面水,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地块东侧隔330国道临瓯江,地块西侧隔金温铁路为山丘,地块南侧为金温铁路和330国道交临处,地块北侧为寺庙广场。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1•05公顷,容积率为2.80,总建筑面积约为3•55万平方米,建筑主要为住宅,同时配套有物管用房和社区用房。项目地块为南北长东西短的狭长地形,而且地块西侧的金温铁路桥与东侧的330国道公路桥均为高架形式,且高出项目基地5-8米不等,这对项目地块内的住宅形成较为明显的噪音干扰及景观障碍。经过深入研究和多番比较,我们决定将住宅顺应地块走势呈南偏东15度布置,这既保证了住宅有良好朝向又将两侧交通噪音干扰降至最低,同时也能使住户饱览瓯江美景。小区主入口设在地块北侧现有道路上,次入口设在地块南侧规划道路上。

主入口附近结合住宅布置会所、物经、物管、社区、超市等配套公建,地面设置少量机动车位,以方便住户使用。针对地块西侧金温铁路桥及东侧330国道公路桥形成的景观障碍,我们决定将现有地形稍加平整直接往上做汽车库,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土石方量,另一方面也确保完工后的室外场地标高高于东侧330国道公路桥标高,有力的瓦解了东侧330国道公路桥遮挡瓯江美景这一负面因素。地下车库出入口利用规划道路适当降低标高,小区室外地面通过入口广场适当抬高标高,顺利的完成了在竖向上的衔接。地下车库出入口处道路最低处利用附近防洪沟进行排水,解决了内涝的问题。

由于地块较小且呈狭长形,对景观设计有较大限制性,故决定采用中国古典园林手法融合法式园林元素,外部借景,内部造景。通过设置小区主轴线,底层架空,增大景深,围透结合等手法,努力营造出一种中西合璧,内外交融,小中见大,步移景换的景观效果,使得小区的整体品质得到大大的提升。4结语通过以上的三个实际工程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复杂的地形虽然有时会成为整个设计通往成功的障碍,但这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宜采取利用现有地形及景观为主,适当营造地形及景观为辅的设计策略,通过多次现场踏勘及反复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达到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控制土方以节约造价的目的,并使得项目因建筑与地形及景观的完美融合而产生与众不同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