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及对策

时间:2022-04-01 03:35:00

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建筑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也面临相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对大学建筑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建筑设计基础(也称建筑初步,包括建筑设计基础Ⅰ、Ⅱ)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型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建筑学一年级学生。该课程既是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建筑设计的启蒙和平台课程,它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二到五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多是将重点放在设计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关注较少。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人才培养与教学的必要环节,作为专业的启蒙和平台课程,尤其应该强调专业学习的方法,以加强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自主学习。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链式教学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以期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养成自下而上地、自觉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自然融通[1],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现有建筑设计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教育主要引用西方建筑教育的方法、模式,改革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且教学改革多是“针对建筑学知识结构和设计问题的探索”(贾云艳等,2008)[2],忽视了本土学生的特色和他们的接受能力等人的因素,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改革中这一问题更加明显。例如,西方国家在中学阶段就设置有相关的建筑教育内容或建筑实践环节,这使得他们的学生在一年级专业阶段的起步和平台就高于国内,而我国中学课程中没有建筑教育内容,直接引用西方的方法和模式,容易脱离实际,教学上可能会拔苗助长。再如,从国内应试教育背景下进入大学的建筑学一年级学生,大多数习惯于被动学习,还停留在“按照老师的规定和安排”去学习的阶段,难以主动建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的贯穿,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联系、运用能力较差,学期,甚至学年末时,仍感不知所学。这对于一个以创造性设计能力为基本职业技能的专业来说,既大大影响设计的创造力,也不利于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链式教学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采用链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在认知规律下如何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学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实现有效、科学的自主学习;做到既教授建筑设计所需的各种基本知识,又能提高作为建筑师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正确学习设计的方法和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综合竞争力强的毕业生打好基础,实现建筑设计基础课的研究型教学。链式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和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中,来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学习。

(一)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指导教学

过去由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的传授及动手能力的训练上,没有把重点放在来自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怎样能够有效、科学的学习上,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输出与转化难以呈现高效、动态的循环,无法扭转一年级学生较重的应试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在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应首先考虑怎样选择符合学科和专业特色的科学教育范式?在众多教育范式中,建构主义被公认为“是当代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代表了科学教育的范式转变”[3]。链式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科学教学的先进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并找到促进其学习的有效方法。建构主义的科学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个体(认知主体)自主(主动)建构的[4]。也就是说,知识是凭借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和感受,由认知主体来主动理解并建构的,而不是靠教师传授的。因此,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不同以往。它认为教师的知识讲授,实质上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建构知识。教师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实际上,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要比教会他们设计的技能和理论重要得多[5]。学生只有学会自我学习,才能实现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使知识和能力自然融通,达到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二)以“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

要培养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所学知识的框架和体系,知识点的输出与转化是关键环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通常会遇到所学知识点输出与转化的困难。链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以技法训练为主线、课题作业各自独立的点式设计训练方式,而以专题为单元(表1)有序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这种“专题化设计单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的方式突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专题的凝聚作用,使庞大繁杂的课程内容纲要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把握教学脉络,做到学而知、知而学。每个专题单元又可围绕专题训练有序设计多个小课题作业,课题作业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与学生对建筑设计认知过程相一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点间的逻辑与承接关系,做到明确、有序地学习。

(三)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建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怎样能在入门之初,给学生建立起对建筑学习和建筑设计过程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可在第一个课程作业中即导入“项目-产品”这一普适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模式指建筑物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需经历设计立项、市场调研、资料检索、现场踏勘、设计立意、草图演化、构思研讨、设计完成、建造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设计的完整过程。上述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是被部分加以强调。链式教学将“项目-产品”全过程视为一个完整的环节,导入创作型课题作业训练(如空间限定与组合、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小建筑设计等)中,使学生在初入设计时,就建立“市场(使用者)需求”的概念,以“问题”为设计导向,去了解与“问题”相关的设计解决对策、技术与学科前沿的知识,再通过设计线条的物化,完成设计,最后完成与建造环节相类似的成果模型。在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完整导入“项目-产品”的普适模式,除能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设计方法与程序外,还强调学生要关心设计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初步树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并将这一普适模式自觉地带入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动手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链式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链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晰地图解设计知识的结构与知识点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学习自主搭建所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学会建立能够自如输出与转化的设计知识平台,最终把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习惯转变为自觉、积极地自主学习。

(一)在方法上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与关联

对于刚迈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应试”思维还来不及转变,就跨入无指定教材和无标准答案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失去了高中阶段有指定教材与标准答案的评价参考系,犹如进了旋转仪。因而,如何启蒙学生对建筑的认知,以及如何引领他们去认识并掌握建筑设计基本知识结构,为后续建筑设计学习打好基础,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结构在学习中有助于形成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态度、与已有知识产生联系,更重要的是形成学习过程中对刺激物(知识)作有意义的联系[6]。链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明确“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为教学目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创建相互连贯的课题作业,形成作业内容连贯、知识点逐渐升级并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组织。链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加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找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搭建起设计基本知识的骨架,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不同课题所讲授的知识在骨架体系中的位置,这是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的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其整合所学知识并学会自觉运用的能力。如讲授完平面构成的基本知识,即以立面重构作业来完成对它的运用。在空间训练主题中,从空间的限定循序过渡到空间组合上(图1),依然要重复强调对构成知识的运用,并明确指出课题作业中对空间新知识与已有的构成老知识如何在运用中结合,使同一知识在相邻(a)空间限定作业(08级刘吉利)(b)以空间限定作业中的封闭空间或半开敞空间为原型完成的空间组合作业(08级刘吉利)图1空间专题中作业的连续性课题作业中以链状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其重复运用,加深理解,以廓清对该设计知识在不同层面的认知,有助于在自主建构的知识骨架中,将其置于合理位置。其次,链式教学在廓清设计知识结构上,主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有序、逻辑和一体化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使知识的讲授、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课题作业完成的手段等都存在内在关联,有如链子般连接和延展开去。如通过名作模型既可练习平立剖图的识图,又能实现从二维图纸到三维空间的转换。再以制作出的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对该建筑的分析作业,增进对该建筑的进一步了解和初步学习建筑构成的手法和手段。在对该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性的分析之后,任选该建筑一立面,运用讲授的平面构成知识,完成所选立面的重构。最终形成一个作品贯穿三个课题作业(名作模型、建筑分析、立面重构)的链式教学(图2,表1)。三个课题作业由浅入深地安排,层层深入,逐渐全方位认识并理解建筑。引导和敦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应贯穿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整个学年的教学。第一学期,课题作业安排从基本的人体行为尺度、平面造型,到立体构成和空间塑造;第二学期,通过采集建筑、城市的色彩来完成色彩构成的课题,进而从室外环境设计,再到综合的小型建筑设计,这样从点到线、再到面来完成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这一明晰的教学脉络使学生比较容易识别出建筑设计的基本程序以及内容框架,再辅以教学中对自主搭建设计知识框架的反复强调和课题训练,使“自主建构”的概念在一年级课程教学结束时落地生根。

(二)在策略上搭建自主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

链式教学策略下,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搭建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首先,教学中应明确地提示学生要学会结构化的知识表达或用一定形式来组织知识,如用图表、纲要和关系图等来搭建知识框架。例如关于外部空间的结构化知识表达,教师可运用简练的词汇示范“外部空间”中重要的知识点,以框图的形式逐级引出上一级关联的下一级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图3),并且向学生讲清楚这一框架搭建的依据、重点,以及日后如何来丰满这些骨架。结构化知识表达的训练可通过同学间交流读书笔记、授课笔图3外部空间的结构化知识表达示意记来完成。其次,组织学生温故知新式地链接前后学过的知识,提示他们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正在进行的课题作业中。这种提示是建立结构化知识表达间链接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组织中是要贯穿始终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明白无误地表述出课题作业的目的、与其他课题的关联,而且在课题设置和课题辅导中要不断地督促学生将整理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如果说结构化知识的表达是“珠”、温故知新式地链接是“琏”的话,那么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建构设计知识平台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决定“珠琏”存放的形式,是封闭抽屉式的、线形柱状的、还是生长形树状的?教师的身份始终都是促进和引导者,要送给每个学生一棵树,引导其在自己的树上认真地、自下而上逻辑地挂放自己的“珠琏”,并引导他们在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中自觉地坚持下去,使用更多课内外的“珠琏”,让这棵树丰满壮大起来。

四、结束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科学的教与学,必须关注教育主体———人的因素。建筑设计基础课的链式教学方法改革,即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为关注原点,以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范式为指导思想,以“专题化的设计单元”链接课题训练和将“项目-产品”模式导入设计环节为途径,通过在方法上突出廓清设计知识的结构与关联、在策略上强调搭建自主建构设计知识的平台,使一年级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转变为自觉、积极的自主学习,达到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建筑设计基础课作为建筑学专业一年级的主干课程,最早向学生传递专业价值观,承载着关键的专业启蒙作用,因而它的教学价值观往往代表着一种高等建筑教育理念。通过对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的链式教学改革,学生们将会形成自下而上地、自觉地进行研究型学习的习惯,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转化、外化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建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