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的应用

时间:2022-11-18 03:17:37

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当前建筑工程的建设类型不断增加,建筑的范围也在拓展,测绘技术的应用要求随之提升。近年来,为了能够满足建筑工程测量的需求,许多新型的测绘技术得到了应用与推广,这使得测绘行业的整体有所发展。需要根据现实的工作状况,了解到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应用的重要性,并且对不同的技术种类进行分析,认识其各自的有点与应用发展趋势。同时,要结合建筑工程测量的具体内容,阐述相关的测量要点以及测绘的具体工作过程。基于此,本文对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策略中的应用思路展开探讨。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建筑工程测量;应用思路探究

在目前的测绘技术发展中,各学科技术之间的结合是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最为重要,另外还有光学、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这些技术使得测绘能够得到的数据信息更为明确,与此同时在应用测绘技术的过程中,相应的操作要求也会有所提升,需要工作人员有着专业化的复合型知识背景,对于多种相关的测绘技术有所掌握。新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才,在应用思路的探究中要对此有所重视。

1新型测绘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特殊性,需要应用测量的技术对建筑的基本建设状况进行测绘,以测绘的具体结果,判断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建筑本身的安全性。在目前这一阶段中,建筑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人们能够应用的材料数量增加,建筑体在完成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外观与内部的特征。通常,公共建筑的体量较大,内部的结构层次较多,应用传统的测量技术,工作量极大,且数据的准确性有搜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应用新型测绘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的测量过程。新型技术在测量的过程中,具有穿透力较强,测量的准确程度高等特点。这种特点与大体量的建筑工程测量需求相适应。另外,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相关工作中,对于工程的效率关注度很高,传统的测量工作整体较为复杂,需要一个较长的工作周期。应用新型测量技术,能够快速得出相应的测量结果,符合于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体需求[1]。

2测绘技术的分类与应用发展趋势

2.1数字绘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数字绘图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工程测量工作中相应的绘图工作更为准确,尤其是对于各种比例尺较大的工程绘图来说,应用数字绘图的方式,可以兼顾细节内容与比例尺的协调。相较于手工绘图,整体的工作应用时间有所减少,工作的效率将会得到提升。在传统的绘图中,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测量,同时要多次的进行图纸的绘制,确保其准确性。在数字绘图中,所应用的数字绘图软件以及具体的应用方式不同,在最终的结果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都是在合理的范围中,相较于人工绘图,图像信息的准确性得到了提升。在其后的工程建设中,可以应用精确程度较高的图纸进行施工规划,施工参考,对于施工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后期的施工验收中,除了需要整体性的大比例图纸之外,还需要各种含有细节信息的图纸,应用数字测绘技术均能满足其要求。数字绘图技术在今后将会得到继续的应用与推广,同时具体的绘制的准确性也会在技术的发展中得到持续提升。2.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地理信息系统需要通过卫星与地面数据接收器的应用,获取到具体的建筑数据信息,同时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可以直接的制作出相关的图纸。相对与其他的技术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优势更为明显。地理信息系统在最初的应用过程中,较为偏向于对大区域地理状况以及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信息收集、显并制作出相应的图像。然而,在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得到了更多地重视,相对于其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信息收集是更为全面,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速度快并且可以快速的显示结果,不会受到气候等常见因素的影响。因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具有较为明显的稳定性。同时,其所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较多,可以对建筑工程在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对比性的展示,有利于工程的进度判断以及对工程的调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未来的应用范围会不断地扩大,建筑工程建设以及其他行业中都能应用到质量更高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如,在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为工程测量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甚至能够提出建设的意见[2]。

3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其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摄影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的测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的测量技术来说,摄影测量技术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对建筑工程的局部进行测量。同样,作为新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的工作速度同样较快,能够满足目前的建筑工程建设整体性的需求。摄影测量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综合应用,能够使得地理信息系统接收到更多的数据与图像信息,并且采取适当的手段,对于这些图像进行合理的规划分配应用。通过高精度的图像反馈,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可以进行准确的工作规划,减少在建筑建设中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支出。

4测量要点以及测绘的具体工作过程

4.1高程测量与测量过程。在建筑工程的测量过程中,高程的测量是最为基本的测量工作组成部分。在测量的工作中,需要应用符合建筑工程状况的仪器。目前,可以应用数字水准仪完成测量的工作,数字水准仪由多个部分组成,起到进行测量与数据收集、数字存储与图像化处理等作用,相对于其他的水准仪来说。数字化的水准仪有着集中收集处理数据,工作效率较高的特点。同时,在测量要求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应用数字水准仪也能够作为普通的水准仪进行应用。数字水准仪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其数据的测量、存储以及数据的分析等工作,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性质,因此所得的数据信息内容的准确性比较高[3]。4.2角度测量与测量过程。在确定了建筑工程的相应高度之后,需要应用角度测量的方式确定其不同位置中的角度,角度的确定对于明确高程与水平位置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建筑工程在进行角度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应用相应的辅助性手段。需要在特定的部位中防止建筑物定位线,做好相应的垂直度控制与检测的工作。建筑工程中主要的工程数据,与角度之间往往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角度测量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在目前的角度测量过程中,对于测量的准确性要求较高,通过应用电子经纬仪的方式确定与收集相关的数据,能够得出精确的数据信息。同时,通过辅助的存储设备,电子经纬仪可以大量的进行数据的存储,有利于数据的综合性应用以及数据的核对。相对于传统的工作来说,应用电子经纬仪不但使得工作的精确性有所提升,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然而,电子经纬仪中也会存在一些应用的问题,因此全站仪出现了,这种仪器是电子经纬仪河测距设备的组合型设备,可以更好地满足直接的测量要求。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子经纬仪单独应用的状况逐渐地减少,全站仪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策略的需求,因此应用的范围不断地拓展,挤占了电子经纬仪的市场[4]。4.3距离测量与测量的过程。在距离的测量过程中,主要是确定不同点之间的距离长度,测量所得的数据,要耳机和角度策略的结果以及高程测量的结果,进行同步的应用。距离测量的范围相对较广看,同时在不同的建筑工程测量需求中,对于距离测量的具体划分以及测量的要求都会呈现出差异。目前,光电测距仪的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应用光电测距仪能够达成穿透性的效果,得出准确的距离数据信息。在一些大型的建筑工程,或者材料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部结构复杂的工程中,应用电磁波测距仪能够达成更好的测距效果。在电磁波测距仪的工作过程中,要通过电磁波地输出与收回,获得相应的数据,因此范围上有着一定的限制。然而,电磁波在不同质地物体中的穿透力较强,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具体气候状况与地形的限制,能够迅速地得出相应的数据。4.4绘图技术与绘制过程。在目前的地形图等图纸的绘制过程中,直接应用相应的数据信息,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绘制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配合应用数字化的仪器是极为重要的,数字化仪器是实现数据采集的主要介质,一些仪器可以与智能化的信息设备产生连接,在实现数据收集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一过程的发生速度较快,相较于以往的绘图中信息收集过程,效率的提升十分明显。全站仪使用非常方便,功能灵活,是目前所有数字测图中精度最高的。GPS-RTK技术近年较为常用,其不仅接收来自参考站(基准站)的数据,还可直接接收GPS卫星发射的观测数据,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并可进行实时处理,能够实时提供测点在指定坐标系的三维坐标。此方法可明显提高作业效率,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野外开阔地区的地面数字测图工作中[5]。

5结束语

测绘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测绘工作的工作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对现有的技术水平有所认识,结合发展方向、应用优势思考测绘技术应用。测量工作是一项比较艰苦的工作,无论是野外的勘测,还是施工现场的测量,常常是白天外业观测,夜间还需要进行内业计算和制图,而测绘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大大地减轻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从而加速了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对将其应用与工程测量进行研究,以使我国工程测量技术不断发展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增普,魏娜.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02):136-137.

[2]毛铭祺,江一帆,潜军伟.基于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8(23):229+231.

[3]赵鹏.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运用思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1):105.

[4]方少华.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19):224-225.

[5]刘琳娜,王鑫.测绘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思路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2):84.

作者:高春怀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