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6-16 17:27:29

测绘学论文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部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测绘学数字地球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以总统令的形式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抢占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的重大战略步骤,时隔五年,这一计划的实施初见成效,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增长,于是去年又以美国副总统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概念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我们想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稍为具体地探讨一下它与数字地球的关系和在构建数字地球中的作用。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部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3

一、测绘学的现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学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基本地图的成图或更新周期可望从十几年,几十年缩短到几年或更短,测绘业的体力劳动得到解放,生产力得到大的提高。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公里,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和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便于人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为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地球提供一种新的手段,这里在数字地球的概念中突出显示了地理坐标的框架作用,因此NSDI是数字地球的基础设施,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国家定位网和重力控制网)、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公共地藉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为数字地球提供上述地球空间数据框架是测绘业本身的"专职",但又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

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的技术基础是宽带、高速图形图象网络,当然其中宽带高速问题需要国家投资在NII中解决。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象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但如何将这一技术用在因特网上对多种测绘产品和普通用户提供虚拟模型甚或虚拟现实模型,则是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三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结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如ITRF);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即统一定义和使用的大地水准面;全球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重力基本网);全球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GPS配以少量SLR和VLBI站是各国保持和维护各自的地心参考框架的基本技术,但局部坐标到全球坐标的转换目前还难于达到优于米级的精度;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0%,海洋将是21世纪资源开发的主要竞争空间,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又是决定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控制"阀门"。数字地球向海洋测绘提出了挑战。从全球来说,目前海洋的精细测绘基本上还是空白,多波束测深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各国领海海底地形的测绘,但要将陆地坐标参考框架以相近的精度扩展到海洋仍存在困难,海上GPS定位精度还低于5米;由于陆地高程基准不能用水准测量传递到海洋,在卫星测高技术的支持下用某种去掉潮汐影响的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精度可达米级,和多波束测深精度相当。但广大的开阔深海的海底地形测绘不可能用船载测深仪完成,用卫星测高结合重力数据(低阶或中阶重力场模型)反演海底地形,目前试验精度可达10-100米。数字地球将要求海洋测绘技术有新的突破。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包括海洋动力甚至大气动力)的重要技术手段,GPS监测已能提供全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形变精密数据,可用于研究地学灾害(地震、滑坡和火山爆发等)的预测;GPS已可以和VLBI相近的精度和频谱分辨率监测地球自转的变化,由此研究地球深部结构和动力过程及全球变化;专题GIS也成为环境灾害问题分析预测工具。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赞成活数字地球或动态数字地球的提法,因为人类是生活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地球上。现在在全球性的观测中,各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已可能连续快速获取地球表面(或浅层)随时间变化的几何和物理信息,了解地球上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因此测绘学或者说测绘业则应当利用3S技术结合合成孔经雷达干涉技术(INSAR)以及其他新技术(如卫星重力探测技术等)对地进行观测,为构建活数字地球提供描述地球动态变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于是从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但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CD2〗通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极大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漫谈了测绘学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部级的大地定位框架;

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

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

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4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公务员之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5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6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

[2]张晓川,等面向21世纪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交通高教研究,2000.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测绘工程;培养方案;虚拟仿真;创新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测绘事业迅速进步,测绘先驱们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科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新时代科技进步,我国测绘科学技术阔步前进,日新月异,测绘技术全面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测绘学科也从单学科发展成多学科综合研究[1]。同时,传统测绘应用场景发生较大变革,测绘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交叉应用和技术融合愈加紧密。为避免培养的测绘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力争培养出既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又能紧跟高技术发展趋势的创新型复合型测绘人才。

1测绘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背景

新时代测绘技术全面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社会需求存在巨大变化。随着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无缝注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演变出更丰富的应用,例如,智慧城市、无人机测绘、三维导航与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融合发展迅速,基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穿戴装备、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进入日常生活,测绘高科技新技术让人民生活更加便捷智慧[5]。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地理信息感知、水体和地下空间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库融合升级、数据智能化处理和信息挖掘、测绘卫星数据获取和应用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高精尖测绘地理信息装备中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还处于受制于人的困境[6]。为了更好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和测绘新技术发展,攻克“卡脖子”问题,人才培养是关键,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2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和目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思路,一是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原始创新,克服以往的培养方案存在的学时、学分、课程设置过多,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参与创新环节较少等现象,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重视理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和突出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二是新培养方案中课时设置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增加无人机测绘、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课程的比重,紧跟新技术发展趋势。三是针对传统测绘中的实践教学给学生的印象大都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科技含量不高等负面印象,新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突出测绘技术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开展“无比例尺测图”“地理实体”“图库一体化”等测绘新理论的实践和应用[7]。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以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优化的课程体系为支撑,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空间地理信息采集、目标定位、数据处理、成果加工与分析等能力;具有测绘工程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组织实施等能力;具有应用自然科学、数学、信息科学等知识解决测绘工程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设计、开发能力;精通国家关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生产实践锻炼,具备注册测绘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具有团队协作和科学探索精神的交叉领域应用的创新型人才。

3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与措施

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定位是立足测绘遥感与地理信息行业,面向新时代智慧城市、全源导航、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需求,培养具有从事“空天地”全息地理信息采集、处理与应用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新工科”复合型高级技术专业人才。为实现专业定位目标,在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以下改革措施。

3.1调整课程体系

为实现专业定位复合型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新的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调整为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表1)。其中通识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和学生心理,具体包括校本、博雅、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包括各类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和课程实验;创新创业与科研训练模块注重独立思考和原始创新,分为创新创业课程、科研训练课程。总学分为162,总学时为2614,其中理论学时为1854,实践学时为760,实践环节共计54􀆰5学分,占总学分的33􀆰64%。

3.2新增创新课程

针对专业定位中培养具有从事“空天地”全息地理信息采集、处理与应用的目标,依照新技术发展趋势,修改和调整教学课程体系,引入新兴的“无人机测图”“导航与定位”“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更新教学平台,转变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无人机测图”讲授无人机手动飞行操作、航线规划、影像数据采集、空中三角测量、多视影像密集点匹配、数字表面模型数据生成、纹理贴合、实景三维建模、三维测图及外业调绘与补测等[8],让学生在学习完摄影测量学和传统数字地形测量实习的基础上,感受无人机测图的优势。“导航与定位”主要讲授多源传感器定位原理、数据融合理论、室内外无缝定位方法及其相应的编程开发。让学生在学习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定位原理与应用的基础上,开拓传统导航定位应用场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开发能力。“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讲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理论,融合测绘理论方法和应用场景,拓宽学生思维局限,在学科交叉融合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3.3优化实践教学

3.3.1复杂场景,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我校新增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针对传统测量教学中存在的贵重测绘仪器不足、仪器操作易损坏等情况,可先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中学习仪器使用、操作,练习熟悉后使用真实仪器,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极大提高了贵重仪器的使用安全和学生学习的效率。针对测绘中部分实验场景如“矿井联系测量”“无人机实操飞行”“精密工程测量”等环境复杂、危险性大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完全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实验操作。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不仅拓宽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展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极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3.3.2购置硬件,优化校内实验场地现在测绘技术的发展从数字测绘和信息测绘逐渐发展到智能测绘阶段,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及时补充最新高精尖的测绘设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学科发展要求。我校、院二级领导历年来重视测绘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积极提升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近几年,更新的主要测绘先进设备包括:测图无人机、测量机器人、多频多模GNSS接收机、陀螺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管线探测仪、激光垂直仪、综合测斜仪、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测绘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也有利于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企业用人要求无缝对接。同时,结合校园特定场景,在我校工学院建立了标准化实验场地,根据数字地形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和工程测量学的实验规范要求,在工学院楼顶设置了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OperatingReferenceStations,CORS)和变形观测试验场、同时在校园内建立了18永久测量点位,可较好满足测绘相关教学活动,如全站仪、GNSS、陀螺仪、水准仪等相关仪器的操作。同时,在泉山校区图书馆周围按照测绘比赛的要求设置了导线控制、水准测量、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ealTimeKinematic,RTK)测量试验场,在足球场周边设置了无人机飞行试验场,可较好开展实践训练和测绘技能比赛,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3.3校企联合,建立校外综合实习基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判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当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因此,校企联合可让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紧跟企业需求,同时反馈更新教学内容,学生在企业实习又可将理论知识落到具体实践,是学生、高校和企业共赢模式[9⁃10]。江苏师范99大学与淮北九天测绘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徐州、淮北等地甄选建立校外综合实习基地,同时聘请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使学生真正深入工程实践和项目管理,让学生深刻认识测绘生产质量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测绘技能、职业规范、团队沟通和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

3.4加强科研训练

针对专业定位中满足新时代智慧城市、全源导航、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需求,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坚持以本为本,搭建本科生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互动平台,实施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11⁃12]。新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兴趣,每一位新生分配一位专业教师,指导该生大学4年的基础学习、科研创新、升学就业等具体环节。大二之后,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部级、省级和校级科研训练项目,同时遴选出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各类测绘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5改革成效

经过3年改革实践,我校测绘专业本科生在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获全国测绘技能大赛与其他个人及团体省级以上奖项57项;近3年考研录取率(升学)逐年提升,分别达37%、38%、39%;科研方面,本科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学生15篇,获省优秀毕业论文2篇,省高校测绘优秀毕业论文15篇。改革取得较好的初步成效。

4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进步促使测绘新技术和仪器设备不断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也应与时俱进。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充分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通过压缩总课时、更新创新课程、优化实践方案和加强科研训练等相关措施,形成强大的培养合力,既适应测绘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又顾及学生个性需求,为培养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宜斌,杨元喜,孙和平,等.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现状与趋势[J].测绘学报,2020,49(10):1243⁃1251.

[2]胡建华.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4):1⁃3.

[3]曲向芳.北斗助力测定珠峰新高度[J].卫星应用,2020(12):3.

[4]谢忠俍.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北京测绘,2018,32(1):141⁃144.

[5]徐小夏,王佳佳,杨可心.5G时代测绘地理信息的新发展[J].中国测绘,2019(5):10⁃13.

[6]刘经南,郭文飞,郭迟,等.智能时代泛在测绘的再思考[J].测绘学报,2020,49(4):403⁃414.

[7]许才军,秦咏梅.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解析[J].测绘通报,2014(6):133⁃136.

[8]王虎,吕伟才,苏晓刚,等.消费级无人机倾斜摄影大比例尺测图技术[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4):507⁃511.

[9]孙佳龙,焦明连,董春来.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分析与思考[J].北京测绘,2017(6):165⁃168.

[10]张坤,徐良骥,赵志根,等.专业认证理念下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北京测绘,2019,33(5):124⁃127.

[11]王守刚,厉东伟,王铭,等.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为例[J].测绘通报,2016(8):131⁃134.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新时期;测绘工程;人才培养

地理国情监测普查是2013年启动的,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其中重点要确定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1-2]。全国土地确权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确权工作,重点工作是确定土地权属,核定土地位置、大小等信息。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2017年启动,计划于2019年12月31日完成[3]。利用更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4]。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指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顺应京津冀一体化趋势,努力提升产业适应力、区域协调力、企业融合力、自主创新力和区域聚集力的一种战略,其中,测绘工作是政策制定、建设规划和运营管理的保障。在上述背景下的新时期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和以往就会有所不同,根据各个项目对测绘人才的要求,提出能够适应现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1新时期下国家项目对测绘人员素质的要求

1.1地理国情监测普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地理国情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产业经济要素和社会人文要素三大部分。其中,自然环境要素是地理国情监测普查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确定土地的大小、范围、位置、地形地貌、建筑物及其构筑物、水系植被等。目前,国家和地方陆续启动了地理国情信息、城镇化建设进程、地表覆盖变化、生态环境等共4大类、19项监测对象;成果形式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分析数据和专题数据等不同类型内容[4]。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是以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3S技术和其他测绘技术为基本手段,对上述内容进行监测。根据工作流程可将地理国情监测归纳为4种方法,即测绘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评价和预测方法、信息科学方法[5]。在这4种方法中,3S技术作为一种集成技术,贯穿于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定位、采集、处理、分析、成果等各个环节[6],为地理国情监测的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所以,为了满足该项目的需要,高校培养学生除了要让他们具备扎实测绘理论知识外,重点要培养学生的3S集成技术及应用,同时还要兼顾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等学科知识[5]。1.2全国土地确权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目前,全国的土地确权内容主要包括全国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方面。该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明确确权范围,依法开展确权工作,规范完善已有土地登记资料,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信息化[6]。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测绘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测绘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建设技术,同时兼备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土地法学等相关知识。1.3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对测绘人员的要求。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主要任务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含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其中,国家部署地方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其他4项工作由国家组织地方开展,建设4级数据库,并全国汇总。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提出了培养学生对遥感影像的判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培养学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3S一体化技术手段和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数据建库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GIS软件的训练,加强土地利用分析功能的实习,使学生能够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土地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进行分析。重点对耕地、基本农田、各类建设用地等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历年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1.4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对测绘人员的要求。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就对高校测绘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备测绘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重点突出在工程测量应用方面,同时还要兼备城市规划、土木建设等方面的项目知识。

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测绘人才的需求,地处河北的普通高校义不容辞地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结合自身院校情况,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几个方面阐述新时期下测绘人才的培养。2.1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素质。新时期的大学生除了具备传统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更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专业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获得测绘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为训练内容,具备从事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全国土地确权普查以及工程与工业测量等领域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2.2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创新科研型、应用技术型和技能技术型人才。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我院以“立足河北,面向社会”为战略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测绘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具备较强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土地管理、地理国情普查、交通、电力、建筑、矿产等企业从事测绘管理、资源勘测、测量工程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研究工作的测绘工程师型人才。2.3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毕业生培养的质量[4]。课程的设置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以测绘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5],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全国测绘项目的需求,设置具有特色的学科课程体系,以保证能培养出具有适应能力强、“零适应期”的测绘人才。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集中实践课和素质拓展课4部分,以厚基础、强实践、个性发展为宗旨进行具体的课程安排。

3新时期下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的实现

为了保证实现新时期下的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就必须从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或调整。3.1培养模式。新时期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况且测绘工程专业又是工科专业,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更要重视实践环节。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贯彻“2.5+1.5”和“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2.5+1.5”模式中,“2.5”是指前两年半在校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1个“0.5”是指在第6学期在校内进行集中实践阶段,学校根据企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进行生产实训,这一阶段可由企业派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或由校内教师指导完成,确保实训的质量,解决所学的知识和上岗后知识脱节的矛盾;第2个“0.5”是指在第7学期进行顶岗实习阶段,实习企业可以由学校推荐,也可以个人自荐,使学生适用工作岗位。考研学生可以在校安心复习。第3个“0.5”为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最好利用顶岗实习时收集的材料进行论文撰写,以避免论文空洞。3.2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精髓[8]。以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在充分分析新时期背景下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基础上,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集中实践、素质拓展四大部分。1)通识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为专业教育提供基础,开设思修、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语言等课程。2)专业教育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能满足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外业测绘和内业处理岗位的培养目标,开设数字测图、大地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摄影测量、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积累在工程测量、土地调查和确权、数字化采集、图形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每门课程都有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突出应用型教学,合理安排课内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集中实践是为了更加直接地培养学生工程适应能力,更加系统地理解测量技术的应用,开设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与GPS实习、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工程测量学实习、测绘软件实习以及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突出学以致用。4)素质拓展是专业的延伸和提高,开设测绘专业英语、海洋测绘、房产测量、土地利用规划、测绘讲座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9]。3.3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测绘工程专业的重中之重部分,突出应用型教学就是抓好实践教学。4年教学中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原则,构建起全方位的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构成的3级实践教学全程化体系,一年级专业基础实践,开设“AutoCAD应用”“测绘认识实习”。二年级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开设现代地图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测图实习、等课程实验。三年级第一学期专业提高及拓展技能训练,开设大地测量基础、GPS测量原理及应用、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工程测量学等课程实验;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开设大地测量与GPS实习、不动产调查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测量软件实习、工程测量实习等,采用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校内进行集中实习,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或者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生产实习,该阶段可根据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校内实习情况进行实习内容和实习单位的选择,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四年级第二学期是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可根据上个学期实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属于上学期实习的延伸,同时,保证了毕业论文的数据的真实性,也避免了毕业论文撰写的空洞。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40%,占专业课程学时的55%。3.4教学方法改革。以夯基础、重实践、强知识、会工具为培养目标,从多个角度探索,积极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室开放项目的数量和开放时间,开展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注重生产实习(跟岗与顶岗实习),以大工程为背景,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他们的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好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培养出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5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测绘工程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10]。一是让教师“走出去”,从经费和时间上支持教师到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优势院校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从政策上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报考“注册测绘师”,到企业兼职,在生产一线参与实际的测绘工作,为教学提供可参考性案例;三是积极开展建立测绘专业院校间的联盟,使教师成为联盟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定期的学术会议、教学观摩、技能比赛等方式,加强测绘教育工作者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全国的测绘教育水平,最终使学生受益;四是同企业形成合力,联系合作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鼓励其到学校以开展专业讲座或者开设选修课的方式,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五是建立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学生创业的同时,让专业教师做好技术顾问,搞好项目式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建设出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

4结束语

测绘科学技术作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尖兵,在新时期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一种合理的测绘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探索能力,培养出新一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我国测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昕.浅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制作[J].北京测绘,2015,29(6):4-7.

[2]李德仁,眭海刚,单杰.论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支撑[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5):505-512.

[3]李红慧.基于3S技术精准化调查在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J].北京测绘,2018,32(11):1361-1364.

[4]谢宏全.地理国情监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若干思考[J].测绘通报,2013(5):101-104.

[5]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28(6):104-111.

[6]周文国,孙彩敏.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测绘通报,2005(5):62-64.

[7]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1):73-75.

[8]张红娟,张卓彤,朱增锋,等.“测量学”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9,17(2):114-116.

[9]黄雄伟,陈家艺,王亮.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测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6(4):31-32.

测绘学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技术

水利工程标准化划界是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通常是指在地形图或影像图等划界底图上,依据划界任务、划界精度、基准线、划界范围和管理实际,划定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并埋设界桩、告示牌等桩牌的过程。其中,管理范围一般指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占地以及有关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和观测设施占地的总面积;保护范围指管理范围以外为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进行正常维护,以及水资源保护所必须的范围[1]。水利工程划界是保护水利工程安全性、保障水利工程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因此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对实现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水利工程分布范围广泛、实际管理需求复杂,划界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工作量大等特点。为此,本文结合在浙江省内开展水利工程划界的经验,对划界的流程、划界依据、精度控制、外业及内业技术、成果及质量检查等进行研究探讨。

1划界基本流程

水利工程划界工作重点在于保护水利工程自身安全和满足水利工程实际管理需求,通过划定管护范围对水利工程进行“划界限权”[2]。一般地,水利工程划界的内业和外业工作量较大、工期较长,可概括为3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检查验收阶段。水利工程划界基本流程见图1。

2划界依据

水利工程划界符合“五水共治”和“标准强省”的总体要求[3],是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划界依据是制定划界标准的参考,为了确保划界成果的科学合理,可以参照现行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和工程立项审批文件等为依据开展划界实施工作。2.1政策文件依据。中央颁布的《水利部关于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的通知(水建管〔2014〕285号)》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通知(办建管〔2015〕59号)》是对河流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的战略性部署文件,是开展全局水利工程划界的指导性文件,而浙江省的《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6〕4号)》和《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2016—2020年)的通知(浙水利〔2016〕1号)》等政策文件,则是对水利工程标准化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工作内容和保障措施的详细指导。2.2法律法规及技术性规范依据。水利工程划界成果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对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划界底图制作、收集和基准线测量时,可以现行的相关测绘规范,如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等作为依据对底图和基准线进行质量控制。在实施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的划定时,可将水利工程对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例如以《浙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作为水库、水闸和堤防的划界依据,以《浙江省海塘建设管理条例》作为海塘划界依据。2.3其他依据除了以相关政策性文件和法律法规作为划界的依据,工程立项审批文件往往结合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实际,也可作为划界依据。另外,在实施划界的过程中,还需结合水利工程的管理实际,考虑某些水利工程的景观保护需求、规划需求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见。对于存在历史划界成果的,还需本着尊重历史、考虑现实的原则进行划界。

3划界精度控制

3.1底图精度控制。底图是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工作的基础,其精度直接影响划界成果的准确性。建议划界底图采用2~3a比例尺为1:2000及以上的地形图或地面分辨率为0.2m及以内的数字正射影像。3.1.1地形图。可通过测绘地形图或收集已有最新地形图作为划界底图。在地形图满足划界范围的基础上,按照地形图测图规范进行测绘,仪器检校、控制测量、高程点密度等都应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收集的地形图成果,需对其来源、坐标系、地物现势性、控制点等进行检查,必要时对地形图进行坐标系转换和修测。若无特殊比例尺要求,可根据水利工程规模选择测图比例尺,例如山塘、水文测站、水闸等范围较小的水利工程可按1:500地形图测绘,水库、堤防、海塘等范围较大的水利工程可按1:1000或1:2000地形图测绘。3.1.2数字正射影像。以数字正射影像(DOM)作为划界底图,其划界成果与地形图相比更加直观。一般地,选择分辨率0.2m及以内的DOM作为划界底图,能够满足1:2000及以上地形图测绘的要求[4]。在DOM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制作软件、空三成果精度、DEM精度、像点坐标系统误差和投影误差等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在DOM底图上进行水利工程划界,管理范围线或保护范围线的准确性和精度难以验证。为此,建议结合实测的基准线在0.2m及以内分辨率的DOM底图上进行划界。3.2基准线精度控制。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围或保护范围,是以基准线所包含的范围或基准线按特定规则外扩得到的范围,例如水库库区的基准线为库区移民线或校核洪水位,海塘的基准线为迎水坡脚和背水坡脚、山塘的库区划界基准线为设计洪水位等。因此,基准线的精度直接影响管理范围或保护范围的精度。基准线精度需满足对应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要求。参考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和TD/T1001—2012《地籍测量规范》,对于1:500比例尺划界底图,基准线可按图上1~3cm的间距测绘,1:500以上比例尺划界底图,基准线可按图上1~2cm的间距测绘。基准线也可根据实际需求,按特定精度测绘,但以保证基准线准确性和现势性为前提。3.3界桩放样精度控制。告示牌、工程简介牌等需埋设在管理范围或保护范围之内,界桩需埋设在管理范围线上。参考TD/T1001—2012《地籍测量规范》中一级界址点的要求,界桩放样精度相对于临近控制点点位误差控制在±10cm;对于采用洪水位进行界桩放样,建议界桩高程误差控制在±15cm。

4划界外业及内业

4.1划界外业。划界外业工作主要包括控制测量、底图测绘或修测、基准线测量、桩牌放样[5]。由于CORS系统的应用和普及,在划界外业测量中优先考虑应用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1)控制测量: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能够满足GPSRTK一级精度[6-7],且高程控制精度能够满足四等和五等精度[8],但高程控制精度具有偶然性[9]。因此在划界控制测量中,建议平面控制精度选择GPSRTK一级精度,高程控制等级为五等。若需进行更高等级的控制测量时,可采用导线测量或GPS静态测量进行平面控制测量,水准测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2)底图测绘或修测:地形图优先采用CORS进行测量或修测,并结合全站仪对房区、密林等CORS信号薄弱处进行补测。DOM的控制测量和航摄均需满足相关规范技术要求。(3)基准线测量:一般地,基准线测量需体现水利工程的真实边界或走势,可先在影像图上预判,再进行野外测量。对于存在规划成果的水利工程,还需要根据需求进一步结合规划成果开展基准线测量。(4)界桩放样:按照精度要求和预设位置进行界桩放样,但如果现场复核调整后的位置仍无法满足界桩埋设条件,需对界桩的位置进行移位处理。界桩的现场埋设可采用“骑马桩”埋设法,埋设结束后还需要对界桩顶部中心进行坐标回收,以检查界桩放样和埋设的精度是否满足要求。4.2划界内业可采用CASS或ArcGIS等绘图软件开展水利工程划界内业,根据划界标准对基准线外扩获得管理范围线或保护范围线,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顺滑和连接等处理,在管理范围线上预设界桩,在管理范围内预设告示牌、公告牌等,桩牌预设成果在通过现场复核调整后,进行划界成果的标准分幅或者A3分幅出图。

5划界内业成果及质量检查

5.1划界成果。水利工程划界成果分为中间成果和送审成果。中间成果指在完成送审成果之前所形成的划界标准、划界底图和基准线成果。送审成果一般是指提交送审的划界方案及图集,其中划界方案中主要包含水利工程概况、划定依据及标准、划界内容和划界成果等;划界图集指附着界线成果的划界底图分幅图集,地形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均可采用自由分幅或标准分幅,也可将地形图及划界成果叠加在影像图上形成直观的划界成果。划界成果除了整理文本和图集成果资料,还应生成便于形成基础数据库的矢量格式成果,为建立完备的管理责任体系做好基础工作。5.2成果质量检查。5.2.1中间成果质量检查。划界标准是指对水利工程划界依据和划界方法的汇总,划界底图范围、基准线位置、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都是根据划界标准确定的,可通过复查所依据的相关政策性文件、法律法规和历史划界成果,同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相关部门交流意见,以保证划界标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划界底图可根据GB/T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进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质量检查,根据划界标准和基准线检查底图的图面范围是否足够。同时,应检查大坝枢纽区及管理房、海塘护塘河及沿塘水闸、山塘管理房及溢洪道、河道工程的岸线和堤线等与划界标准相关的水利工程要素是否测绘完备。划界基准线在满足水利工程划界标准和测绘精度及间距要求的基础上,也要检查其是否符合逻辑关系。例如,水库库区的划界基准线为校核洪水位或库区移民线,则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库区的划界基准线应在水位线之上;山塘库区划界基准线为设计洪水位,逻辑上不应和等高线相交等。5.2.2送审成果质量检查。在划界中间成果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可通过成果编制单位自查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检查对送审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成果编制单位应对划界方案的完整性和方案编排的规范性进行内部检查,同时检查划界成果图是否分幅合理、表达清晰。在编制单位自查结束后,可将成果提交给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检查,主要检查划界方案是否符合管理单位要求,管理线和保护线是否符合水利工程的管理实际,划界成果是否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等。

6标准化划界技术展望

6.1智能化划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智能划界技术已在海域划界中得到长足发展和实践[10-11]。水利工程划界可以借鉴海域智能划界技术,通过智能化划界减少划界工作量,避免人为因素对划界结果过多干涉。所谓水利工程智能化划界是指采用测量新技术制作划界底图,并通过智能平台进行水利工程划界。在外业方面,可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采用无人机测图、影像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测量新技术进行底图测量,减少外业测图工作难度及工作量。在内业方面,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智能平台,采用智能化制图技术及划界智能算法,对栅格数据或矢量数据的划界底图进行划界,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内业负担,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划界成果的影响。6.2划界成果多样化。划界成果主要是服务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目前其形式以纸质和电子的水利工程划界方案及图集为主,使得划界成果专业性过强、受众面有限。因此,划界成果可根据成果使用者在成果的不同应用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划界成果形式,例如具有划界成果更新、规划和地理分析等功能的辅助划界成果,便于成果展示、宣传和网络共享的二维或多维的交互性多媒体资料等。划界成果的多样性,使划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和管理单位。

7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与保护范围的划定,为水利工程落实管护范围和推进管理规范化打好基础,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标准化的管理水平。从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重视水利工程划界工作,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划界工作中出现的政策性及技术性难题,形成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的水利工程划界技术体系,不仅有利于划界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水利工程标准化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辉.萧县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63-65.

[2]柯俊.温州市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的实践[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5):24-26.

[3]王旭峰,金建峰,鲍红艳,等.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在闲林水库中的探索[J].浙江水利科技,2016,44(5):14-16.

[4]周维风.结合实践探讨数字正射影像制作方法[J].科技视界,2014(25):350-351.

[5]曾正武.南宁市邕江河道堤防管理范围确权划界测量[J].科技信息,2011(27):302-303.

[6]潘安,王波,彭延锋,等.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4):141-143.

[7]李志伟,辛占国,许进.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9):135-136.

8]刘丽娜,代云锋,于洪波.浅谈CORS高程测量与水准测量的比对实验[J/OL].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1-5.www.wangfangolata.cn/details.

[9]魏学文.水利工程测量中SXCORS高程控制精度分析[J].山西水利,2015,31(8):31-32.

[10]张建辉.海洋划界技术的发展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4(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