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货币体系革新的因素

时间:2022-09-04 11:23:03

制约货币体系革新的因素

走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状态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是近期20国集团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目前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动向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国家战略。本文从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的特点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困境入手,探讨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动向的因素,以期对理解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国家战略提供借鉴。

一、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主要特点

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金融制度或国际货币制度,提供了“一种使一国的居民能够对其他国家的居民进行支付的机制”〔1〕。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从金本位制到金汇兑本位制,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自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起,以其为国际金融组织机构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形成。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与美元挂钩,美国通过这个体系确立了美元霸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存在“特里芬难题”而缺乏稳定运行的基础。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世界开始进入对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探索的过程。从1972年开始,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问题就已经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上日程;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牙买加达成协议,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时代。牙买加协议规定黄金退出国际货币,实行浮动汇率制度,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国际货币体系在演进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性。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特里芬难题”使国际货币体系运行存在自身的矛盾,基础不稳定,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存在着不稳定性。第一,当代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日元、英镑、欧元以及特别提款权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与美元共同作为储备货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美元仍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处于多元化储备体系的中心,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1990年代以后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为主的此消彼涨的竞争局面。由于欧元与美元抗衡,加之美元贬值,信用下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位置仍然是下降的趋势,不过,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在增加,各国货币当局对储备结构的调整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第二,汇率制度多样化,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取代固定汇率制度,各国的汇率制度安排根据本国的国内情况存在着不同的各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当前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八类,即放弃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通常的固定钉住汇率制度,水平波幅内的钉住汇率制度,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爬行波幅汇率制度,不事先宣布汇率轨迹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和独立浮动汇率制度。各国采取不同的浮动形式,欧共体实质上是联合浮动,日元是单独浮动,还有众多的国家是盯住浮动,这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复杂而难以控制。多元化国际储备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不仅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经常性、全面性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甚至引致世界性经济危机。1978年美元对其它主要西方货币汇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引起整个西方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期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陷入经济危机中。在多元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美元仍然是各国的重要选择,美元依旧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在经济危机中,美国为刺激国内经济,连续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储蓄率过低,向全世界举债来支持高消费水平,严重削弱了美元的国家信用,丧失储备货币领先地位,因此,国际货币体系中存在的特里芬难题仍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其二,国际货币制度调节功能失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成立起,作为国际金融制度的组织机构,在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设立背景及组织运行方式方面都体现出了不公平性,体现出大国国家利益及其谋划世界秩序的野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货币制度的功能主要反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方面。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多反映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话语权利。在牙买加体系下,作为重要管理机构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缺乏完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通过政策监督采取措施杜绝金融危机产生,无法降低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影响。新兴经济体与广大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分量弱,话语权较少,其利益不仅未能公平地得到体现,而且在国际金融机构“援助”条款中接受苛刻的附加条件。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策过程中,发达国家整体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与决策权,特别是美国在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拥有支配力,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在国际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却承担相应的责任。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陷入困境

有效且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必须能够解决三个专门问题:清偿、调整和信心。清偿能力要求国际货币体系为贸易融通资金,调整能力要求国际货币体系制定解决各国收支不平衡的办法,信心能力要求国际货币体系防止各国金融储备构成出现不稳定的变动。〔2〕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针对当代的国际货币体系远无法满足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的需求的状况,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国家长期寻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案。这种改革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地区两个层次。

第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桥梁的改革陷入权力之争。围绕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治干预问题,各国提出改革的设想,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做出较大调整,体现国际公平。但是,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不会主动退让自己的利益,对改革不仅没有积极性,甚至可能千方百计阻挠改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是引起了有关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视,并多次呼吁对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强烈呼吁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被迫对体制内的投票权和份额进行了多次调整,但调整的幅度始终仍未达到公平与合理的程度。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春季会议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共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配额改革列入计划,预期相应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投票权分配的增加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良好开端,对提升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在实践中,即使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投票权和份额已有所增加,也不等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在其机构中的干预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还有很艰难的路程要走。

第二,以国际多边协调为形式的改革陷入利益之争。当代国际货币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国际间金融问题,它还涉及了国际经济与国际交往的一系列问题。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也逐渐演化成国际间的多国博弈。作为新的国际经济多边协调机制,二十国集团对世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力,也成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渠道,每年的G20峰会在协调各成员国立场的同时,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循序渐进的改革过程中,各国的协调与合作会在不同阶段找到一个各国利益的平衡点,为国际货币体系相对平稳发挥作用。各国竞相提出货币方案,但是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关注点不尽相同。美国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相对“冷漠”,而更多关注扩大市场资金投入以刺激国内经济复苏,欧洲各国偏好于全球经济结构的改革,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国家对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期望更高,更偏好于提高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地位,改善国际金融和经济环境等问题。多边国际金融协调也表现在区域一体化的努力中,欧元区、亚太区以及北美区的经济区域化发展过程中,关于货币合作的议题也在进行中。同时,双边贸易和经济协议更多地关注着货币可兑换和汇率协调问题,如2008年12月签署的中韩、日韩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等等。长期看,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逐渐削弱,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地位逐渐上升,美、欧、亚三种货币共同充当全球储备货币的格局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因为美元仍然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结算货币,石油、黄金、粮食等大宗商品仍以美元计价,所以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要削弱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也是很难的,美元目前还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面对依然强大的美国,各国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最突出的利益之争。一是美国与其他多元货币的利益之争,二是欧元、日元、人民币等货币之间的利益之争。与此紧密相关的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尚未完全摆脱的情况下,各国的贸易和投资竞争会演变成货币之间的竞争,这对于作为金融服务层面的货币合作是不利的。

三、影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的因素

从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来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实力。拥有经济综合实力的国家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拥有话语权,支配着改革的方向,并主宰着国际金融体系。正因为如此,当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存在着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不可能马上进行大幅度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分析一些影响因素,以便在参与到国际货币合作活动过程中能够维护国家利益。

1.各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各国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传达出的信号能够增强国际间互信。各国加强国际合作能够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和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但是,各经济体大都是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采取具体的财政整顿措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减轻通胀压力,保持经济增长势头,应对资本流动的冲击。各国政治经济利益不同,对国际体系的诉求不同。各国从促进经济平衡和经济持续增长方面考虑,会纷纷采取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措施。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增加话语权,提高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的基本投票权的比重。而发达国家受财政赤字和债务严重威胁,其诉求主要表现在应对本国债务危机,寻求更多的资金市场。目前阶段,美国的经济波动和利率及汇率的变动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以美国的战略和构想为基础而确立的国际金融组织的一系列规范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体积累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引发汇率大幅波动和资本流动失衡。日元长期维持低利率,国内政治与社会问题长期困扰。欧债危机频频爆发充分暴露欧元内在制度缺陷。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内处于经济转型期等原因更关注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本国货币的作用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只要各国还停留在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相机决择中,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主要衡量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为维持本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自顾不暇时,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就会停留在不断的议论与谈判过程当中,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2.地缘政治因素。地缘政治关系是影响国际金融合作和国际货币制度的根本因素。随着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欧盟、北美以及亚太三大区域经济竞争制约着国际货币体系统一的规范与制度的形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地缘政治障碍。首先是区域性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如欧盟峰会和欧元区峰会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地区内危机的方案和建议,欧元区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影响力,应对短期经济脆弱性问题等。然后是在全球构建一个超越这三大区域差别的国际货币协调机制,不能不涉及地缘性的政治体制差异、政治文化差异、历史习惯差异等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比如G20集团能否进一步深入加强合作与协调,为国际社会合作和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发挥实际可行的重要作用。但是,欧元、美元的争夺仍然是货币多元化的重点。

3.世界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的差异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资本在世界市场获取利益的重要渠道,是美国财政部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新兴经济体话语权的提高与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的资金相伴随,而新增资金的运营范围仍然需要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结构,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特别要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决策层的产生机制,完善多边监督框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进行,目前仍然掌握在美国手里。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侧重于国际协调层面,关注并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等制度改革向国际货币创造机制本身的转向将是观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否有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方向,而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为国内政治经济发展而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理念及其外交战略的变化。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种国际秩序的重构,而国际秩序的重构则取决于国际体系中各国对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的认识、理念以及所遵循的规则、规范和秩序的共识程度。各国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在国际体系中是不同的,影响着各国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措施和战略。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如此,在使本国货币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的战略上也是如此。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过程中,“金融霸权可通过金融市场上的运作而轻易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3〕。美国长期以来利用美元霸权及金融衍生工具来获得巨额霸权利润,极力推进国际资本自由流动,表现出金融霸权文化,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和推行金融自由化。亨廷顿提出的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战略要点中有三条与金融霸权有关,即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体系、控制着全球硬通货和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4〕美国观念通过美元霸权渗透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之中,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构筑新的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方面不能充分地体现本国的文化观念与价值理念。因此,只有当各不同的经济体能够平等对以包容的心态参与到游戏规则当中,国际社会才能树立起信心,才有可能实现相应利益关系的平衡,才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货币协调合作,顺利实现改革目标。通过观察上述各项因素的变化,总体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一个既迫在眉睫又难以有实质性发展的长期过程。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与谈判中,利用国际体系进行本国战略发展规划是问题的本质所在,而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首先是为其国内政治经济在国际体系中平稳持续发展提供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