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3 04:14: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这次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是在课程改革实验经过两年努力探索,进入由点到面推进、不断扩大实验范围并逐步推广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会议的任务是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两年来各实验区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认识,对课程改革的一些重点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部署,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在今、明两天的会上,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广东、浙江等省和一些市、县、区将介绍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经验,与会同志将参观、考察福建省南安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通过讨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究。基础司、师范司、督导办的负责同志还将围绕课程改革部署有关工作。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经验

自2001年9月在部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实验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今年暑期前后,基础教育司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统计数据表明,新课程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其中实验区教师对语文和数学课程标准满意度分别达到93.6%和96.l%。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最为深刻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一次改革。今年又有1067个县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迄今为止,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实际上,新课程已经从实验进入了推广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总结交流实验工作的经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指导和推动实验和推广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两年多来,广大实验区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在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校长。教师。教研工作者和教科研工作者,广泛动员、精心组织、积极探索,使实验工作健康、顺利开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

坚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责任感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实验区的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国家关于实施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而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为此,各实验区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同志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不仅给予了经费政策方面的保障,而且深入研究,亲自指导。如海南省省委书记、副省长、湖北、湖南省的副省长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对课程改革工作给与全面的指导与支持。实验区的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和在改革一线的广

大教师、教研员踊跃参与,倾注了极大热情。自觉性源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热情和信心来自教育工作者对祖国未来、对下一代国民成长的神圣责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统一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

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素质教育的观念来理解和指导课程改革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展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方案设计。改革的组织实施都努力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崭新的思想理念。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指导思想。用这一思想来审视基础教育原来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实施及评价,都有不少需要加以扬弃和更新的。这就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所在。因此,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必须把更新教育观念贯穿改革的实验、推广的全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课程改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了这一要领,坚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把课程改革实验的过程作为学习、领会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从而保证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新课程是在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建立并丰富和发展的。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必须有一个理解、熟悉到创造性实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学习和研修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广大实验区始终把加强教师培训和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教研制度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来抓,制定培训规划,组织培训力量,建立培训基地,安排培训经费,努力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开展必要的集中培训的同时,遵循教师专业提高的规

律,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把培训提高和校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高,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坚强的主力军。如河南郑州金水区、江西南昌西湖区、天津大港区、甘肃兰州七里河区等许多实验区的教师不仅在改革实践本身得到提高,发挥主力军作用,而且对后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坚持组织强有力的专业支持队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力量。课程改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课程改革前期工作中,成立了34个课程改革专题项目组,形成了一支近千人、由高等院校、科研部门、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专业队伍,充分依靠这支队伍完成了改革方案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和审核、骨干力量的培训和重要资源的开发。从实验的前期准备到实验推广的进程中,教育部共在15所大学和中央教科所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福建、重庆、河北、陕西、江苏、辽宁、广东等地在建立并发挥专业队伍的作用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在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程中,普遍重视专业支持队伍的组织与建设,广泛动员教研科研机构、师范院校和有关高等院校的力量,组织专业支持队伍开展教师培

训,及时为课程改革一线的学校和教师提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分析、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大大提高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的效率和水平。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复杂的工作。组织指导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靠少数人凭经验决策是不行的,必须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这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一直比较顺利,与各个层次的组织者、指挥者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尤其重视在课程改革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将自上而下的组织指导与自下而上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起来,避免和减少了决策的失误,保障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为了及时了解实验进程,客观、清醒地分析实验工作态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部和广大实验区坚持对实验工作全程跟踪并进行评估分析。教育部对国家实验区组织了两次大规模、全面的评估分析和多次专题评估分析,每次评估分析都对不同阶段的实验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报告和改进工作的建议。根据这些分析和建议,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工作进行了必要调整并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广大实验区也普遍采取了这样的工作措施,不少省份如青海、辽宁、陕西、江西、四川、河南、广东一些省还定期召开研究实验推广工作的会议,分析研究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坚持加强社会的宣传和动员,争取社会对课程改革的支持与参与,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广大实验区如辽宁省大连市、广西南宁市、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贵州省贵阳市等,高度重视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宣传与动员,使大家理解并支持课程改革。同时,各实验区开展了适度的舆论宣传,为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述经验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些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信心;重视并运用这些经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推广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希望各实验区都要认真总结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上述经验来之不易。是实验区广大教育工作者胸怀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勤奋工作的结晶,也凝聚了关。心支持课程改革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智慧和辛劳。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向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做出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向关心、支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领导干部和各方面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们回顾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时候,必须清醒地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总体上来说还处在实验阶段,工作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还是初步的。今后的路程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已经开始实验的地区,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地区工作还比较薄弱;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评价考试问题,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问题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问题,大班额条件下的课程实施以及综合课程的推进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及推广工作中认真进行探索并创造新的经验。

二、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国家实验区启动才两年多一点的时间,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才一年多时间,还没有取得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比较完整的实验结果。同时,实验区在迅速扩大,到今年秋季开学共有实验区1642个,学生数达3500万,分别占全国县(区)数的57%,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8.6%。明年,实验区将进一步扩大,实质上已经进入推广阶段。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事关教育改革全局。事关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把实验工作引向深入,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健康开展。对如何加强这方面工作我强调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提高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

实验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向深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领导是关键。加强领导既要领导重视,又要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l、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到“三个到位”。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教育部召开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几次重要会议都已经讲得很充分、很透彻了。但是,一些地区实验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表明我们一些同志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有的同志包括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一般的业务工作,认为只要分管领导抓一抓就可以了,对课程改革开展的情况了解不够、关心不够、指导不力。大家应该部还记得李岚清同志2001年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会议主报告时是如何充分、生动地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的。他把这项工作比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谆谆告诫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紧紧抓住不放。这项工作应该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分管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好,主要领导也要下功夫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各地还应注意及时向政府的领导同志汇报课程改革的情况,让政府的领导同志了解并关心课程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帮助教育部门和学校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还有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认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的任务很艰巨,当前没有精力顾及课程改革工作。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正是“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抓攻坚、抓巩固提高不仅要抓改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要抓改变义务教育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今年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会议,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两大任务同时提了出来,作为今后一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要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关键的举措。可以这样讲,越是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越是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认识的提高应该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到位”。责任到位,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课程改革,对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负总责,分管领导聚精会神抓,负有主要责任。政策到位,要制定保障和促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并切实贯彻。经费到位,要安排保证课程改革的必要经费。

2、要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做到“三个落实”。课程改革是

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业务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任务。从实验区的实践来看,领导和组织课程改革,首先要有责任感,有激情。但是,光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

有组织管理的能力,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各地如北京、浙江等省市在这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高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要做到“三个落实”。规划落实,要对本地课程改革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划。动员部署落实,要认真做好动员部署工作,对进入实验工作的每一个县区,每一所学校都要认真进行动员和部署,做好思想发动,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作出切实的工作部署。评估督导工作落实,要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过程的跟踪评估,有计划地开展检查、督导工作,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调整和改进工作。江苏等地建立实验区联络员制度,课程改革情况分析例会制度,使评估检查督导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实。这样的经验值得推广。要重视检查督导结果的运用,对工作出色的地区和学校要及时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学校进行批评,对没有能力领导课程改革的校长要撤换。教育部将在明年对课程改革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3、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到“三个充分”。课程改革是需要动员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才能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不能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凭经验决策、指挥。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依靠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并尊重他们的创造;要充分发挥专业支持队伍的作用;要充分动员社会有关方面,包括学生家长和社区支持、参与课程改革。

(二)加强教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障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1、重视培训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实践表明,本次课程改革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了教师培训这一环节是非常正确的。两年多来,国家和省两级新课程培训对推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教师培训作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充分认识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是同步的,是课程改革的积极成果。随着实验的深入与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师培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订全省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在培训的内容、形式、监督、检查及培训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全面的指导和严格的管理,并督促落实;教研部门、师范院校等要分工负责,积极配合,落实具体任务。要注意统筹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要通过抓培训基地、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监控等有效措施,建立起以本地区专家为主的培训队伍,逐步实现培训队伍的本土化。安徽省建立了一支本省高校教师。教研员和实验区优秀教师组成的培训队伍,既保证了教师培训任务的顺利进行,又节约了培训经费。山东省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六个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这些中。心的建立,整合了全省高等院校的专业力量和教研队伍,是发展地方课程能力的基本建设。辽宁省“研训一体”的优越性,体现在课程改革的专业研究者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培训者和实施的指导者,这一体制还保证了培训经费,人员等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整合与利用。广西整合了全区高校、教科研单位和实验学校的各方力量,组织了由本地专家为主的“新课程专家巡回讲学团”,分赴实验区进行巡回指导讲学。此外福建等省份也都十分重视培训人员本土化的建设,锻

炼出了一支地方的课程改革专业化队伍,为今后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重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新课程的培训内容应随着实验工作的推进不断发展和深化。培训内容的设计应引导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建立起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同时还要重视师德的培养。培训应结合课程改革最新进展,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实践,选取实验区鲜活的案例。对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应不断总结、不断研究、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使教师培训不断深化和发展。今年暑期师范司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就广泛地采用了案例培训的方式,深刻地剖析了典型案例的观念和经验,收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广。省一级教育部门要全面负起确定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内容、开发和整合培训资源的责任。培训基地和内容的确定要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认证。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制度保障。

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应通过制度建设来加以规范。除组织好集中的培训之外,还要切实抓好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设。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各地师资水平差异很大。素质教育观念的传播,新课程的推进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立足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与反思、教师问的交流合作以及获得专业指导的基地。

实践证明,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要使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及时解决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基地。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教师成长规律。这是对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它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这一制度提出还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了实验区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很多实验区,以校为本的教研已经开始制度化。合作型教研和联片教研,以及实践型教研、反思型教研等多种新型的,以教师实践研究为特征的教研方式不断涌现。今天会议的东道主南安就已基本建立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在山东高密、深圳南山区、内蒙乌海市海勃湾区,教师问的交流已成为教师每天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还看到很多来自实验区的教案,都已不仅仅是一次课的反思,而是记录了校本教研中教师群体的智慧和一次次实践、反思、研讨再实践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以校为本教研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它将成为促使学校不断实现自我完善,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和指导

l、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教育的措施。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显著。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质量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在农村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同时也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局。由于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的难点。不过,只要我们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重视了,我们完全可以在农村地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两年来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验结果使我们增强了信心。比如,部级实验区山西曲沃、青海湟中、黑龙江宁安、宁夏灵武、贵州贵定、云南石林,经济、教育都不是很发达,但在那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展得很有生气,也很有成效。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到学校来学习,辍学率有了下降的趋势。改革使农村教师有机会参加丰富的培训活动,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学习观、教学观、质量观进行新课程的探索。在实践中,他们感受到职业的自豪,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2.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支持。

重视农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省的农村课程改革进行全面的研究。规划,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本省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在经费方面,各省(区、市)应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农村的课程改革。各省的培训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教师的培训。对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学校课程的开发也应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在专业支持方面,各省(区、市)应为促进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好专业支持的队伍,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农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域特点的教研制度。如在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的地区实行联片教研制度,以便于每所农村学校得到便捷的、有效的专业支持。在资源建设方面,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筛选已有的优质资源,同时,还应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质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并鼓励学校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3、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发和建设农村课程。

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必须重视农村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农村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应该与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的差异性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新课程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机制的出发点就在于发挥地方和学校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时,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我们要根据这一重要指导原则,加强农村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农村自然、人文方面的丰富资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建设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来充实基础课程的内容,实施课程的教学活动,对于实现基础教育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少实验区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在学校课程以及各种专题活动中,紧密联系当地实际,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家乡和农村的热爱,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近期我国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就业的实际状况,学校应根据本地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为他们毕业后在当地就业或到城镇务工就业创造初步的技能条件。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加强研究,要加强对开发建设农村课程的指导,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要组织力量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发学校课程。在开发农村课程时,必须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进行规范管理。要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要通过严格的审查来保证资源质量,学生使用的地方教材要少而精,原则上每位学生每学期选用一本,不能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

(四)加强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

l、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推进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探索。

面对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家长、社会关注、思考新的质量观、人才观是新课程推进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我们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样,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并不等于不要考试,而是期望通过评价和考试内容及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使评价与考试更具科学性,更加客观、公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在实验区,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探索,如学生成长记录袋就采用了多主体参与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在学业考试方面,关注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如何学会学习。这些改革措施发展了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同时也使教师学会了全面看待学生。在实施课程改革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之一。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长期探索、长期实践的思想准备。

2、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中考改革

在教育部组织的评估、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认同并支持课程改革,但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普遍感到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中考改革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必须抓紧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贯彻、落实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的输育部关于积极推进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育部正在就中考改革组织研究。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明年进行中考改革的国家实验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他们单列计划、单独命题、单独招生的要求,以保障中考改革和整个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初中毕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学业考试的成绩宜以等级制的方式呈现,以减少学生、班级、学校之间不必要的竞争。

根据《通知》的精神,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评定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应以《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具体化,力求使综合素质评定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保证评定结果的科学和公正。在综合素质评定中要坚持诚信原则,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情况,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要在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推进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普通高中招生要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学校如要组织加试,必须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加试内容应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参照学生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采取面试、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各地应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确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

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教育部积极指导。我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在贯彻、落实《通知》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创造性地实施。各地在充分酝酿、论证、确定改革方案后,应通过当地媒体等多种途径开展广泛宣传,让家长和社会了解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办法,理解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改革理念,了解并支持评价改革的措施。各省要组织力量,加强研究,通过实验区评价考试改革的试验,探索、积累经验,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积极稳妥地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就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100多名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中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教研员参加了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教育部确定的原则是,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先选择少数几个省区整体开展实验。不少地区对参加实验工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主动申请参加实验工作。11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广东、山东、宁夏和海南作为首批实验省份,于2004年秋季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同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出了初步规划:2004年秋季,4个省(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数约占13%;2005年,8—10个省份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25%-30%;2006年,15—18个省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参加实验的起始年级学生总数约占50%-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国家指导,地方为主的原则。教育部负责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协调并进行指导。评估和监督;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实施新课程的首要责任者。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区、市)实验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研究制定政策,提供保障。实验工作要遵循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实验工作。要探索在学校层面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工作方式,充分尊重每一所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各实验省(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实验工作的领导,各实验省(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全面负责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把学校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基地,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帮助学校逐步建立起与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与建国以来历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比,这次课程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实验工作也将是复杂而艰巨的,对学校的观念、制度、师资、资源等各方面的挑战很大。高中教育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和家长高度关注。我们要认真规划、周密部署。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各个部门要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切实保障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推动全社会支持并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参与、支持新课程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2004年秋季暂不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省份,也要进行新课程的学习和宣传,密切关注实验省份开展课程实验的有关情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初步规划,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间、步骤和相关的工作,充分做好师资培训、资源建设、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同志们,我们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局的重大改革,任重而道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创造、积累新经验。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要加强省际间、实验区之间以及地方与教育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