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运用

时间:2022-05-07 04:25:50

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手术应激反应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应激反应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70%,高于对照组的75.00%,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手术应激反应情况,提升护理质量,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全程无缝隙护理;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

手术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常用方法,但其存在较高的风险性,若是稍有不慎,可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有很多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较高,而手术室护理质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到手术效果[1]。因此,需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治疗,以此为手术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本研究选取我院40例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所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全部患者经过检查,均符合手术要求。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9~81岁,平均(42.23±0.19)岁。研究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0~80岁,平均(43.14±0.2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1.2方法。对照组使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方式,包括:术前访问与准备工作、术后病情观察工作。研究组基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方式:①建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由护理人员、护士长作为小组主要成员,通过分层管理方式来量化、明确各有关人员的职能范围,并对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培训。②术前访问:清楚了解患者的病变部位、手术名称、病史等基本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术前准备内容与注意事项、成功案例、手术目的等。③创建优良的治疗环境:规范摆放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在患者进入麻醉后,将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0~25℃,湿度保持在50%~60%;若是患者输血量过多、麻醉时间过长,应将其体温维持在36℃内。④术中科学摆放患者肢体:向患者讲述此种肢体摆放的意义与好处,并遮挡患者隐私部位,保持其体温的恒定性,控制好输液速度与输液量,观察各项生命体指标。⑤术后护理: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叮嘱其采用温水擦除、清洗皮肤上的消毒液与血迹,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与性质,并提醒患者开展功能性训练。1.3观察指标。(1)手术应激反应指标:进入手术室后5min,统一测定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等。(2)护理满意度:出院时,让患者填写由医院编制的调查问卷,100分为满分,100~80分即为非常满意,79~60分即为满意,59~0分即为不满意,按照患者填写情况,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满意度=100%×(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4统计学分析。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x±)、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手术应激反应指标对比。研究组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手术应激反应指标均小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2.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大多数患者对护理效果感到非常满意,而对照组较为偏向于满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作为抢救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科室,其工作量大,技术要求与风险指数较高[2]。手术室护理工作对手术的开展起着关键作用,面对护理方式的不断改革与优化,常规护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患者心理与生理需求。而全程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可有效弥补手术室护理的不足,并进行动态修正与改进,提高护理的完整性与连续性[3]。

本研究结果表示,实施全程无缝护理方式后,手术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三项反应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方式(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为97.50%,远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可见全程无缝护理方式的效果要高于常规手术护理。综上所述,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生几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悄媛,钟晓红,苏婷花.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3):179-181.

[2]孙嘉良,于竞璟.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15(6):116-116.

[3]杨萍,李习荣,加子芹.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379(11):89-90.

作者:申艳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