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时间:2022-06-20 04:15:54

配电网中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1、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运用原则

1.1、安全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力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其功率较大,所以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容易造成较大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是其首要原则。所以电力工作人员无论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运行管理过程中都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避免出现高危程度的损害。除保证安全运行的过程时,还要对电力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制定相应的防预措施,全面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

1.2、适用性

从目前的配电网管理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来看国外的技术明显优于国内,所以在我国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借鉴,以此促进我国电网管理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借鉴的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改进,针对我国实际需求进行自动化技术的运行,从而构建合理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提高我国配电网运行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

2、电力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当中的应用

2.1、自动化监测技术

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自动化监测技术是保证电网运行有序性以及高效性的重点技术。因为其可以对电网运行状态、电网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够针对故障问题进行智能化的警报措施,在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加强其电网运行的有序性。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促进电力企业的效益发展。

2.2、自动化馈线技术

自动化馈线技术指的是变电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馈线自动化,其运行原理是运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配电网故障的定位和独立检测,同时能够实现对配电网开关数据的采集和控制,已达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现阶段我国电网运行馈线自动化技术的运行来说必须与系统集成技术相互应用,才能够促进整体电网运行的高效性。与此同时从现阶段电网馈线技术的运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的运用。首先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状态下的应用。在电网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使用馈线技术能够对内部运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同时根据监测到的数据信息对隐形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处理,有效避免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是电网系统故障状态下的检测。馈线自动化技术在检测到此类故障后可以对故障进行分析后依据事故原因和状态进行智能化的处理,使得供电快速恢复,减少资金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2.3、自动化调度技术

由于各个单位对于电力需求的不同,电网消耗也不同,所以电网自动化调度技术可以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配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节约有效资源的同时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电力自动化调度技术还可以根据电网中的电力损耗进行合理性的管理和优化,保证电力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整体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2.4、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网络各节点的有效通信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各节点的有效连接,避免出现中断或者丢失现象,运行网络自动搜索技术对节点进行有效搜索,从而确保各节点的连接性。如果发生无法检测到的节点信息,如果仍然无法确定此节点状态,管理节点会将搜索结果传输给馈线子网联络节点,然后向侧变电站通信管理节点上报漫游申请,待漫游申请通过后,便可以实现该失效节点的重新注册,成功后将其再次发给调配中心。最终通过调配中心向各变电站进行通信,实现全网有效漫游通信目的。

3、结束语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自身财产安全问题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电网运行的安全管理以及自动化技术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提升自身管理秩序的同时促进相关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高效性。

作者:陆骏 江灏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姚钦.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53-55.

[2]冯通彪.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实践分析[J].科技尚品,2015,09:21+23.

[3]雷建.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0:169.

[4]李秀.电力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6,0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