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自动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5:12:30

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1

为了能使农村配电网合理分配电能以降低能耗,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减少停电损失,改善供电质量以提高各种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供电部门应在合理改造好一次网架和一次设备的技术上,尽快实现配网自动化以便使农村电力市场与经济建设的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一、北京农村配网现状

1.近几年,郊区县建设速度迅速,负荷增长率高,但电力设施与郊区县建设速度不相匹配,主要体现在输电线线径较小,线路过长,瓶颈效应比较突出,出现卡脖子现象较为严重。

2.农村配电网设施差,线路上设备不能满足电网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设备事故多,直接影响供电的质量和可靠性。如至今线路上仍有相当多的油开关,该设备没有自动化接口无法实现配电自动化功能,同时因开关容量较小,一旦过负荷运行就可能会而引起爆炸、喷油等较大电力事故。

3.供电方案优化不够,郊区县大多数是单电源供电,电网改造停电难度大。

4.农村配网负荷分散,供电半径长,线路维护工作量大,尤其是架空配电线路,因雷击、鸟害、大风及树木等外力的影响,造成瞬时故障和永久性故障的机率较高,供电可靠性差。

5.在配电网络管理上,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管理模式,效率较低,供电可靠性较差:线路故障巡视、查找、判断、故障确定,历经时间较长,线路故障造成停电区域较大;线路倒负荷的送电过程,操作复杂、人力投资较大、停电时间较长;公用配变数据的收集十分困难,使得台区管理及管理决策的盲目性大于科学性。

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电力资源的流失,供电部门从1998年-2003年进行了农网一期、二期的改造工作,新建了一批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并对10千伏及其以下配电线路进行了切改。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也为2004年即将开始的农网三期改造工程中开展的配电自动化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配网自动化实施思路

1.北京农村电网经历了一期、二期的改造,基本上改变了农村电网滞后的局面,部分县区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网架结构,但配网自动化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其自身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现阶段还不适合于较大范围的推广与使用。在诸多因素不十分完善的条件下,必将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可以先选择网络架构相对较为完善的郊县的某示范小区或者是某个经济开发区作为试点,由试点县区根据自己地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本地区可行的配网自动化方案,提交上级部门专家审核后,方可实施。

3.选择小范围的地区开展配网自动化工作,既可以在资金上做到不盲目投大资,又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与不足,为农网大范围实施配网自动化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三、实施配网自动化的基本技术条件

1.选用高可靠,免维护、适合频繁操作的开关和终端,保证配电网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2.进行配电网线路改造,增加线路分段和联络,使之通过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检测出配电网的故障,隔离故障,立即恢复非故障区域的供电。

3.通信系统是配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网自动化系统需要借助于有效的通信手段,将控制中心的控制命令准确地传送到为数众多的远方终端,并且将反映远方设备运行情况的数据信息收集到控制中心。同时通信系统对配网自动化的实时性、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它的建设和维护的费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所以在选择通信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可靠性、扩展性、易操作与维护等问题。

4.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上,要选择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系统稳定、安全性高的软件平台,而且该平台对各种标准的数据库都具有联接功能,可实现对网络的开关状态、电压、电流数据等的实时监测功能。

四、实施农村配网自动化的目的和带来的效益

1.缩短了发生故障时的停电时间,能够及时掌握事故的状况;改善了配电网的结构,使之更趋于合理化,提高供电可靠性。

2.缩短了恢复供电的时间,能迅速向客户提供停电状况等服务。

3.简化了对配网设备的监控操作,减少了对设备的检修时间,由手动抄录改为自动制作日常的运行记录等。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2

1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设计工作现状

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建设,在我国供电企业中已有近10年的历史。由最初的就地控制(重合器、重合分段器、重合闸+自动配电开关)的FA,发展为有通信及主站集中监控和故障处理(配电SCADA+FA)的DA、基于GIS的离线配电管理DMS、实时DA与基于GIS的配电管理相集成的DA/DMS等多种基本功能模式。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优质供电、管理进步、客户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在推动双达标、创一流进程中,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必须指出,功能设计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却仍在探索中前进,出现了不少值得汲取的教训。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1功能设计的单一问题。应用配电自动化系统,提高供电可靠率,似乎成了功能设计的传统思路。但据电力可靠性中心简报数据表明(见表一),现阶段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不是配电网的故障停电,75%以上的问题出于按照固有传统周期例检方式导致的人为预安排停电。只有在提高管理水平,当故障停电时间等于或大于预安排停电时,才会体现出这一功能的作用。

1.2系统集成中的孤岛现象。目前,企业中的信息系统门类众多、管理整合差。不仅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就连本专业内系统间也有信息不能共享的现象,这种孤岛林立的状态,使配电自动化系统难以发挥作用。

1.3设备选择中的盲目求新。缺乏通盘考虑,忽视自身基础,盲目在局部设备上求新求好,结果新设备上马、老设备犯卡,无法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

1.4系统结构设计中的顾此失彼。在功能设计中缺乏统筹兼顾,出现控制端与主站功能不匹配、通信通道容量不足、一次网架设备不适应,把先进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装在陈旧的配电网架上,其效果难以实现。

1.5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中的传统弊端。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覆盖生产、营销两大专业,如果还强调垂直职能专业管理,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再好的系统也举步维艰。同时,在系统功能设计中,还必须克服传统管理机制中的重系统、轻客户;重技术、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否则,功能缺陷、管理漏洞,必将使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6当前与长远的衔接问题。配电自动化系统涉及面广、投资额大,既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现有系统的充分利用。从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为信息扩容、功能完善做好准备。

1.7把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建设视同于一般实物工程。部分人特别是企业领导把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建设,视同于一般输变电工程、盖栋大楼一样,一要急功近利马上见效;二要产品定型不可改动,这种认识误区给系统功能设计带来了难度,因为系统的效能有待一定规模中体现,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流程、评价标准都在逐步完善,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都在逐步深化,想开发一套永恒不变的管理系统去适应不断完善的企业需要,这是绝对不现实的。

2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设计的基本原则。综合兄弟企业的基本经验,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划设计中,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2.1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的规划设计中,从总体上要牢记统筹兼顾、规划先行、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改造建设、系统集成、功能整合的基本原则。

2.2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设计中,要把握十个要点:

(1)资源共享与充分利用。着重对原有相关系统、设备的信息整合和发掘利用。

(2)系统建设的可扩充原则。为建立便于未来扩容、增设功能,采取上层开放式平台、终端积木式结构措施。

(3)系统构成的可靠性原则。软、硬件都力求成熟、稳定、可靠、协议标准、接口规范。

(4)安全性原则。网际间有安全保护、防误操作和防病毒措施,确保实时管理安全运行。

(5)可维护性原则。具有方便灵活的多种维护测试手段和远程维护操作的功能。

(6)简化原则。在保证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一、二次设备均力求简化,以节省投资,提高可靠性。

(7)信息就地处理原则。尽量减少通道和上层数据库的负担,如子站范围内的故障处理、配变低压无功投切等。

(8)因地因网制宜原则。按照有关规程规范要求,结合本地区客户需求特点及本网络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符合自身实际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的规划设计。

(9)数据源头唯一原则。按照部门职责,确定数据源头单位,且信息共享、数据共用,消除数出多门、管理混乱的现象。

(10)技术与管理结合原则。为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应在技术手段确保实时数据可靠运行的同时,建立并实施确保系统功能落实的岗位职责及联系制度、人员培训及质量考核办法,维护系统运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秩序。

3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分步实施的思路

3.1按功能模式的分步实施的思路。因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时部分,受工量、资金、市政环境、一次电网和设备改造及分期建设的限制,目前多数供电企业首先开展大覆盖范围的离线GIS,开展具有规模效应的离线配电管理,由此入手,在分年度建设实时的DA,使其建成一片与GIS连成一片,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3

1成效和主要经验

1.1成效

1.1.1配电自动化系统有了很大发展。问卷调查显示,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单位约占全国地级城市供电企业25%-30%,覆盖线路长度约占其全部中压线路长度8%,有的企业如贵阳市北、济宁、镇江、青岛等局,其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时监控已覆盖所在城市全部中压线路的50%以上,有的接近全覆盖;按《规范》[1]己基本实现其实时功能和部分的管理功能,还有不少实施了覆盖城区大范围的基于配电AH/PM/CIS的离线配电管理。

1.1.2实用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多数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实现配电SCADA和馈线PA功能,其中部分的还实现了与配电GIS集成一体的配电管理功能,为改变我国配电管理极其落后的现状,提高配电生产管理水平、劳动和管理效率、供电可靠率、多售电量、改善电能质量和为客户服务、降低配电线损等方面都显现了极大的实用性、实效性。不少单位己成为配电调度、运行、工程、为客户服务以及其他多种管理中离不开的实用化的工具。

1.1.3由引进为主到自我开发。配电自动化系统开发建设初期,多为引进设备和技术,近年来国内自我开发的设备技术已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各种型式的国产配电自动开关己达45%;FTU、DTU和TTU国产化率已分别达到70%、90%和几乎100%;配变监测与配变低压无功自动补偿一体化、配电终端的网络通信以及基于网络通信的FTU快速隔离故障区段技术、SCADA与GIS一体化以及基于GIS的诸多应用功能几乎都是国内自主开发。

1.1.4由不够规范到逐步规范。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现已由国家经贸委相继批准颁发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远方终端》、《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以及国电公司发输电运营部制订的《10千伏配网自动化发展规划要点(试行)》、《10千伏及以下配电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使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规划建设逐步的有了些规范可依。

1.2主要经验

——在对成功和挫折的总结中统一了8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1.2.1统一了基本功能模式的认识,即由多种基本功能模式探索试点到统一为DA与DMS一体化的基本功能模式。城市配电自化系统的初期试点工程存在着就地控制(重合器、重合闸+自动分段器)的PA、有通信和主站集中控制(配电SCADA+FA)的DA、基于GIS的离线配电管理、实时监控的配电自动化与基于CIS的配电管理相集成的DA/DMS等多种基本功能模式。近两三年来建设的系统几乎都是DA与DMS集成为一体的基本功能模式;原有非这种基本功能模式的系统已经或正在向这种模式改造过渡;本次问卷调查显示,现有系统86.7%是DA与基于GIS的配电管理一体化系统模式。

1.2.2统一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实时监控功能与管理功能关系的认识,即由重以实时监控为主到实时与管理并重甚至更注重管理。

■由于我国在影响中压用户供电可靠率的对用户年均停电户时中,故障停电还不到25%[2],其中还包括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系统故障引起的10千伏用户停电;城网中多数对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的用户,客观上都己装设了双电源甚至多电源;本次问卷调查要求填报1999年至2002年上半年配电自动化实际减少的停电户时数,在16个已开展配电自动化的填报单位中,仅有两个单位分别报出了2002年上半年减少停电86、60户时,与其同期全部停电户时数3710、626.8比,何其微不足道;问卷调查也显示,认为当前配电自动化对提高供电可靠性有很好作用的仅为15.38%;国外发达国家供电可靠率达到五个9时,其故障停电一般都在75%以上[3]。因此,就总体上讲,近几年还不能指望配电自动化在提高供电可靠率上发挥多大作用,故只有单一故障处理功能的就地控制模式的FA实效性很小,有的还有其他多种技术上的局限性,前期开发的这种自动化,多数又进行了补设通信、主站及终端的改造,故这种方式不宜在城网中继续发展使用。

■带通信和主站的配电自动化DA,除故障处理功能外还具有配电SCADA动能,一举改变了没有自动化前对配电网各结点、设备运行工况和状态由基本不知到方便可知、配电网开关倒闸由就地操作到遥控操作的历史。但要到达一定规模才能在配电网安全生产、经济运行、监控电能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供电可靠率等方面显现其实效性,由于其工程量和资金投入量较大,对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需要多年分期实施,短期内难以体现规模效应;在没与GIS相集成前,SCADA采集的大量实时信息又不便于充分应用。

■基于GIS的离线配电管理,不仅为众多管理部门应用,更适宜生产车间、班组应用,与实时监控系统比投入少见效块、易于体现规模效应,是优化配电管理,迅速改变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供电管理落后配电管理更落后”局面的最快捷适宜的技术手段,不少企业都有了很好的、大量的使用经验和体会,越发得到供电企业的青睐。但在没有实时信息支持前,其应用特别高层次的分析应用,将受到很大制约。

■DA与基于GIS的DMS一体化系统,将给我们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与空间、电网与用户、监控与管理一体的现代化数字配电系统的模型,在配电调度、运行、规划、设计、施工、业扩、抢修、营销、客户服务以及三大指标的统计分析等许多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显示,在提高综合管理、为客户服务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认为有很好和较好作用者都超过75%,还必将是数字化供电企业重要的组成部份,是当今配电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不少大局,如北京、沈阳、上海市区、武汉、鞍山等,因配电自动系统的实时监控部分鉴于工程量、资金以及必须分若干年才能实现的现实,均已开展了大覆盖范围的离线GIS,先行开展有相当规模效应的离线配电管理,而实时监控的DA,则分年度建成一片与GIS连成一片,不乏明智之举。

1.2.3统一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其它多种信息系统关系的认识,即由“孤岛”自动化到资源、信息集成共享。前几年建设的配电自动化多为“孤岛”,且在配用电系统中还有负荷管理、远方抄表、营销管理、配电变压器监测、离线GIS等多个独立存在的系统,致使一个企业内配用电信息不能共享、资源不能共用、信息不能唯一、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维护管理复杂。近年来开发建设的系统不仅做到了DA与GIS一体化,多数还做到与上述各系统以及区调SCADA、MIS等系统的整合集成,并使其逐步成为全局信息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且唯一。

1.2.4统一了基本通信方式的认识,即由多种试点到以光纤为主、多种通信方式相辅相结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反复的经济技术考量,配电自动化的通信方式以光纤为主己成为共识,因地制宜的选用其他多种通信方式相辅相结合也是客观之举。本次问卷调查的16个局统计显示,主站至子站和子站至干线开关终端100%的选用了光纤;子站至开闭所93.75%的选用了光纤;开关终端至配变监测终端选用光纤、双绞线、通信电缆者约各占三分之一;配变至低压用户的抄表系统多数选用低压电力载波,也有用双绞线或公用电话线的。

1.2.5统一了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认识,即由孤立试点到整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初期开发的系统多为小范围的试点,缺乏统筹规划,往往由于基本功能选用过于简单、软硬件缺乏开放性、一次电网变更较大、通信系统不可靠等,不是久久不能实用,就是多次重复改造、重复升级甚至瘫痪停用。近年来开发建设成功的系统,都是事先进行了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不仅使开发建设有序、分步见效、及时发挥投资效益,还能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唯一且共享、更利于再开发利用。

1.2.6统一了要强化运行管理的认识,即由只重视开发建设到开发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前几年多数只重视开发建设,忽视建设后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运行管理,是造成系统不能很快实用甚至瘫痪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应用较好的企业都是因为重视了建设后的运行管理,建起了诸如岗位定编、责任制度、操作规程、维护制度、定期试(检)验制度、奖罚规定等等。

1.2.7由过多的依赖开发厂商到广泛的合作开发。前几年建设开发的系统往往是少数技术人员与开发厂商商订功能需求或由开发厂商调研确定功能设置后即由厂商负责开发,是功能不实用、不易用、不愿用、维护不方便、使用单位不会再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几年开发建设比较成功的单位大多在功能调研方案论证阶段就广泛吸收由配电调度、运行、生产技术、营销管理、远动通信、信息管理等部门参加;工程一开始就明确谁安装(含参于安装)、谁使用、谁维护、谁验收、谁负责;使用者和维护者广泛的参予工程设计、安装调试、功能开发和验收,与开发单位形成广泛的合作机制,不仅使责任、压力到位,保证了工程质量,还培养锻炼了人才,还做到了会使用、更实用、便维护、利(再)开发。

1.2.8统一了要加强统一组织领导的认识。由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实际应用不仅技术复杂、工作量大,还涉及多部门、多专业的协作配合,更牵动诸多作业流程、专业分工、工作习惯甚至组织机构的变革,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统一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强有力的日常协调机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交流研讨中,尽管共同总结出了以上(1.2节)的经验,但相当多的供电企业在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认识和组织实施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几个认识的误区

2.1.1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就是为了或主要为了提高供电可靠率。正如1.2.2节所述,近几年配电自动化在提高供电可靠率方面的作用远不及改造网络结构、更新设备、开展配电带电作业、加强综合管理有效,再加上我国对用户还没推行故障停电奖罚制度,不少领导者认为搞配电自动化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是认识的第一个误区。以下第3.2节的分析将看到,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全面提高配电管理水平,尽快改变我国配电管理极其落后的现状,实现供电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绝不是仅仅为了或主要为了提高供电可靠率。

2.1.2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资金投入量巨大。我国开展配电自动化几乎是与城市电网改造同时甚至超前提出的,为了开展配电自动化,要求一次电网“N—1”、“手拉手”、“分段连接”、“负荷转移能力”、“自动开关”改造等,其投资都加到了配电自动化工程上,确显投资巨大,使人望而生畏,是认识的又一误区。这是对我国长期存在的缺电和配电网络的放射型、不(或少)分段、不连接、不互供、满(甚至过)负荷为主的落后局面已习以为常,因而对那些本应列入一次电网投资的线路设备改造都计入了配电自动化“名”下,还有配电自动化所需的通信系统,大多是可以与其他应用系统共用甚至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也全计入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投入。

2.1.3把DA/DMS的开发建设等同于一般工程。要求DA/DMS一次开发建设后像一般输变电工程、一座桥梁工程等一样,竣工后就是个定型的实物,不允许改来改去,就能达到预期的全部功能要求,是认识的第三个误区。因为DA/DMS特别是配电管理部分的开发应用,涉及诸多部门、诸多生产业务管理方法、管理流程和评价标准,而这些方法、流程、标准在各企业又不尽相同且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市埸化改革中的电力体制,正在且必将进一步牵动配用电管理方法、流程和评价标准的改革,这些改革是渐进的、各具体企业也是不尽相同的;最熟悉配用电生产业务管理的部门和人员是系统的使用者,他们不仅有个适应过程,更有在实际使用的体验中会逐步提出更新、更实用、更高的需求;就是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有与我国国情逐步相结合的过程等等。这都决定了配电管理系统的应用功能(含管理流程和工序评价标准等)设置,不可能是个一步到位的定型产品或定型设计,而必然是在应用的实践中不断开发、不断改进、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管理优化,只有开始,只有不断完善,没有终了。

2.1.4配电自动化系统内各自子系统间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间,信息交换量越多越全越好。不管需求程度如何,把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系统的全部信息向所有单位和个人开放,更要求本系统最大程度的接受其他系统信息,是认识的第四个误区。其结果是信息难以净化、容量大幅增加、投资加大、重复开发、系统安全难以保障,致使决策者不是决心难下就是大大推迟开发建设进度。诚然,信息共享是所有信息系统建设应共同遵守的原则,但必须是确实需要共享的才给予共享;需要部分共享的只给部分共享;个别需要由本系统提供信息再加工的,应由其自行加工处理;不属于配用电系统的信息,也不得进入本系统。

2.2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周

2.2.1一次电网规划不周。网架缺乏一定年限的转移负荷的能力,自动化系统试点工程选点欠妥。刚刚建成了配电自动化,一次电网就失去负荷转移能力;大规模网架改造或一次电缆入地,自动化系统被迫停用;刚刚改造的城网,又要更换自动化开关等。

2.2.2自动化系统规划不周又缺乏开放性。有的配电实时监控系统甚至没考虑与配电GIS相集成,更没考虑与负荷管理、配变监测、自动抄表、区调SCADA、MIS等系统集成连接,再作连接时,又缺乏真正的开放性。以致不是资源不共用、信息不共享、“孤岛”亦然,就是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甚至推倒重来。

2.2功能规划不周。有的功能单一或过于简单;有的偏面追求多(功能越多越好)、高(高级应用)、新(技术越“新”越好);有的功能设置完全交给了开发商等,这都是系统不能很快实用的重要原因。

2.3管理不够有力

主要有前期调研方案论证和功能设计,不注意吸收使用部门、使用人员参与,以致实施方案、功能、流程设计脱离实际;建设期牵头部门不力,相关生产运营、营销管理部门没有积极介入,致使建设中协调困难,建成后难以推动使用;建设和运行后的运行维护管理部门责任制度不明确、不落实、运行维护人员不到位;由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必然带来的生产、管理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过分依赖开发商,使投运后的维护工作和功能扩展不能正常开展。

2.4部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据电科院配用电自动化设备检测实验室的统计,截止到去年9月在对送检的38个厂家的终端设备检测中,一次通过率仅有20%,其余的均经过改进设计后通过;去年在对11个厂家的配电自动化终端抽查中,合格率也只有20%左右[4]。这次问卷回答也反映有些设备可靠性不高,如FTU、DTU的电池、光电转换单元,室外PT、电源变压器绝缘、少数国产柱上开关的操作机构等。

2.5实时自动化系统的出厂和现场试验验收方法标准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的开发集成商能做现场安装前的系统模拟联机出厂试验(PAT),现场安装调试后的验收试验(SAT)更是多种多样,其试验验收方法标准更待统一、完善。

3正确认识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目的和作用

3.1目的

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目的,应是利用现代技术构建一个完整的、时间与空间、实时监控与管理一体的现代化配电网数字信息系统,全面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效益、效率、供电质量以及为客户服务水平,尽快改变我国配电系统管理极其落后的现状,以适应供电企业市场化改革、提高竞争能力、自我发展和推进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3.2作用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范围很广,且会在应用中逐步扩展,以下举出些在安全生产、提高效益和效率、供电质量和为客户服务方面主要应用的例子。

3.2.1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为各应用部门提供及时、正确、一致的图形资料。而传统的手工纸质管理无法做到,以至于误蹬杆、误蹬变台、误操作、误停电、误接线时有发生。

■及时、准确、便于查询的缺陷全流程管理和设备档案管理。而传统的缺陷记录本、缺陷通知单和设备档案、往往传递不及时、有遗漏、有掉失。

■监测配电设备运行工况和状态,及时发现危及安全(也包括经济运行、电能质量)的问题。而传统的管理是要现场巡视测量才能发现,由于配电设备面广量大,巡视周期长,现场测量周期更长或本来就做不到定期测量,往往心中无数。

■正确、快捷的远方倒闸操作。避免传统现场操作时的交通、蹬杆、雷雨、大风、接近高压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镇江局仅2002年6至11月就执行远方倒闸操作1113次,100%安全正确。

3.2.2提高经济效益

■在满足一定的可靠性要求下,降低或推迟电网投资。

■实时线损分区、分线、分台片统计分析。及时发现窃电、计量装置故障、漏抄、漏计以及低压零线电流过大等。

■开展经济运行方式、无功装置合理分布、无功自动补偿。

■及时发现偏离经济负荷水平的设备、线路。

■节约现场操作、测量人力和交通工具。

■多售电量。

3.2.3提高效率

■快速、正确的各类统计报表、查询。如北京供电局计算,作一次配电资产年报可比原手工统计制作提高效率900倍[5];查询配网中某设施(含设备)资料可比过去人工查找台帐图纸快100倍[5]。

■配电网中多图维护合一,即一处维护多图自动生成,且确保拓扑关系、参数一致性。

■快捷的理论线损计算和分析,北京供电局计算可比原手工收集资料、PC机计算分析,提高效率900倍[5]。

■快捷的业扩及配电工程辅助设计,且大大提高其设计施工图的规范性。

■为快捷的配网负荷预测和配网规划提供手段。

3.2.4提高供电质量

■直接或简接的提高供可靠性。

■实施真正到户的可靠率统计分析。而不是当前只到中压户和“公变”的人工统计,便于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控制。

■实施客户真正感受到的电压质量监测及合格率统计分析。而不是当前只是“代表”户的统计分析,便于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

■电压无功自动调正。

■创造条件,逐步开展谐波监测。

3.2.5提高为客户服务水平

■加快业扩报装流程。

■预安排停电分析、停电通知自动生成,避免漏通知、错通知。

■为客户服务中心提供准确、及时的客户停电咨询信息。

■为开发客户需求侧管理及客户侧电力市场创造条件等。

4进一步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策略

4.1一定要加强领导,及早明确责任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资金投入、工程(作)量大、涉及面宽,更涉及许多传统观念和工作流程的变革,必须加强领导。建设开始前就要明确使用、维护、管理单位和责任人,参予工程调研、设计、建设、调试和验收。特别要组织配电生产、管理人员参予需求分析和应用开发,因为配电管理系统的应用给他们带来的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变革最大。

4.2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分步见效

4.2.1电网规划。根据用户客观要求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压电网和中压电缆网应满足“N-i”原则要求,中压架空网要有合理的分段和联络,其分段不宜过多、结构不宜过于复杂,要具备足够的负荷转移能力。

4.2.2功能需求规划。可依照《功能规范》,参考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本单位的实际,本着规划要有超前性,具体实施中要遵循实用优先、易用优先、生产一线优先、循序前进、逐步完善的原则。

4.2.3自动化系统结构规划。自动化系统一般可选用三层结构,在满足功能需求、技术指标要求和经济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功能实现分层分布。要兼顾集成性、开放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和实用性。在考虑与地调SCADA、负荷管理、远方抄表、营销、客户中心、MIS等系统连接和各自开发中,一定要遵循通用的、开放工程实践的产品,其中配电自动化的远方终端,还必须是通过了电科院配用电自动化设备检测实验室检测的产品;一个系统内的同样用途的硬件不宜多于两种,最好一种;应选择一家有相当工程经验和实力的开发集成商。

开发集成商应具备承接相应工程城市配电系统模拟试验能力完成设备、软件现场安装前的联机出厂试验(FAT)。

4.3要下决心推动应用

只有应用且不断扩充应用才有生命力。实践证明,推动应用、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其难度并不亚于构建一个系统框架,尤其推动一线生产班组的应用,因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是一次生产和管理工具的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生产管理流程的重组,迫使相关生产管理人员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能,没有从生产一线作业者到高层管理者的观念转变、推动应用的决心和积极主动的行动,很难收到实效。要像镇江、北京、上海市区、厦门那样,从领导、管理人员到一线作业人员积极协调配合推动应用,使其成为管理和生产人员离不开的工具。

4.4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为核心的规章制度

要从组织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并严格监督、考核、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和各项运行、信息维护、故障分析、评价制度及操作规程,特别是坚持做好信息源头维护原则下的信息维护更新制度,融信息维护于生产管理流程之中。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4

智能配网能够提高智能电网配电效率,实现了配网的高效运行并能分段提取各段数据进行分析,增加了供电的科学性并有效提高了供电可靠性。运用智能电网,能够在出现电网故障时有效地缩小停电范围,提高用电客户端的满意度并减轻了基层运维人员的负担。智能电网的设计施工科学性能提高配电可靠性,从而更稳定地为社会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同时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规范智能电网中自动化配电技术的设计施工,能够促进中国电力事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为自动化配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促进中国的电力实业稳健发展。

2中国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2.1智能电网总体结构设计缺乏严谨性

智能电网设计缺乏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来对电网建设进行规划调整,在进行智能电网设计时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电力分析,导致了部分智能电力电网的设计不严谨,实用性上存在不足,从而对电力负载的运行转供有了误差影响,降低了智能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2.2智能电网分布不均衡

在中国的中部、西部地区,智能电网的分布较不平衡,妨碍了整体电力电网事业的发智能配电网建设中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探讨文/邓雄在智能配电网的建设中,配电自动化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控制整个智能配电网稳定运行的技术基础。因此,加强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能有效加强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结合我国电力信息技术系统的发展形势,从创新性的角度对智能配电网建设中配电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摘要展进步。智能电网的分散建设造成了光纤覆盖率不均衡等情况。

2.3自动化配电技术发展不完善

从技术角度出发来看,中国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自动配电装置的研发尚不具备自主独立的技术基础,造成了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不能对电力大小的调配进行及时准确的控制,造成了智能电网运行共组的不稳定性。

3对于中国智能配电网建设中自动配电技术发展建议

目前中国的智能配电网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相关电力技术人员加强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在政策的鼓励以及相关设备得到及时财政支持的同时,加速推进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对加强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自动化配电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3.1建立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

首先要建立起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以便于各个分部之间能够更好更快的进行交流。提升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中电力信息技术的比重,提升配电自动化中电力信息技术的比重,更好更有效的发展电力系统和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更好更有效的发展电力系统和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实现了统一管理,各部门的行为判断会得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在智能电网的运行中能够起到集中管理。及时对电网的运行做出科学化指示,统筹主计算机端的计算数据对电网运行进行控制。

3.2分配好电力系统各部门间的信息自动化领域

让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问题成功解决,提高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能有效地提高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稳定性,并将电网的运行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调控,从而确保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实现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也让数据的传递速度有所提升,信息失真的问题也会有所减少和降低,继而进一步的让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安全度在整体上面得以提升,让电路系统的优质运行得到保证。此外,电力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也使得浪费成本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3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

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得智能电力系统趋以完善,真正实现低投资,高收益。对互联网进行有效利用的使用和构建,对电力系统以及相关网络的安全性有保证,并使得安全性有所加强,以此会让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中电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收效更加显著。同时必须要让网络的漏洞可以得到组织,否则有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损失。此外,以互联网为前提,能够让每个片区以及部门的管理者,都可以对整个电网和整条线路实时了解,因此集成网络技术系统的应用,还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纳入使得整个电网信息的集中度得到有效提升。

4智能电网中的自动化配电技术应用实例分析

现以贵州省贵阳市某智能电网建设中心为例,贵州省的智能电网行业发展落后于国内平均水平,技术层面上存在着一些缺陷,不能满足贵州人民对于智能电网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自动化配电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贵州省目前该电力企业首先明确了配电自动化在智能电网的运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自动配电装置,以及与之配套的安全保护装置。其中安全自动装置是在智能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的情况时,用于快速切除故障,消除不正常状况的重要自动化技术和设备,以保证智能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的一种装置。贵州省该电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自动化配电技术控制中心研究小组,致力于研究继电系统能以最短时限将故障或异常从系统中切除的可能性,实现配电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策略的高度安全和可靠性。因此该电力公司的智能电网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其引进的安全保护装置能及时对智能电网进行故障监控。同时该企业引进的自动化配电装置能对输出电压进行敏锐感知,智能调整电压值,从而确保电能不会被过多损耗。

5结语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5

关键词: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应用

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不仅满足了农村对于用电的需求,还科学、合理地分配了农村电力资源,为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是势在必行的。

1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控不合理。农村智能电网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监控,使其可以均衡地分配电力资源,保证农村的用电稳定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智能电网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农村用电不稳定。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的居住距离较远,电力在分配过程中存在距离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电力变压器的运行不对称,导致电力出现偏移的现象,影响农村的用电安全。1.2电力设备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电力智能设备不够健全,在进行电力分配的过程中不能合理地进行电力分配,导致部分农民不能随时随地用电,也给电力工作员工的工作带来了困难,给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带来了阻碍。1.3系统运行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电力设备不足,自动化系统不能正常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了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农村电力设备中缺乏低压设备,无法进行电力的融合,造成了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不够稳定。

2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合理分配电力资源。农村建立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整合电力生产和运营信息,不仅可以延长电力自动化系统的生命周期,对电力资源进行整合、分配,还可以提高电力的使用效率,满足农村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2.2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电力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还对人们的生产有很大帮助。建立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满足农村工业和农业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加快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2.3有助于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现代化发展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较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建立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电力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状况,解决农村对于电力的需求问题;还可以为农村提供新型的能源,减少农村的污染问题,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

3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及应用

3.1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主站系统,主站系统包涵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各种通信工作站、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Web服务器、工程师工作站、GIS工作站、报表管理工作站、调度工作站、控制工作站、计算工作站等,这些服务器和工作站搭建起完整的主站系统,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农村电力资源进行分配,提高了农村电力使用效率。因此,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应该搭建完整的主站系统,方便运维人员及时对农村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调整,从而有效的对农村电网进行维护。服务器是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和传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件服务器、数据服务器、GIS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Web服务器、TCM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是用来记录和整理文件资料的;数据服务器是存储变电所/开闭所设备信息、配电线设备信息、实时信息的;GIS服务器是存储地理图、配网系统图、配网系统单线图等的;应用程序服务器是用作瘦客户服务器;Web服务器是提供网上信息浏览服务;TCM服务器是存储用户信息的。这些服务器不仅可以对农村电力系统进行科学分配和掌控,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农村地区对于用电的需求量,从而对农村用电进行及时调整,保证农村人民用电的稳定、均衡,提高了农村电力的使用效率。控制中心是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它既是电力信息收集的关键,也是对电网监控的关键。它通过主站系统对农村用户端供、配电系统运行状态监视和控制管理,对用户配电网络的提供不间断保护、监视、控制,提高了农村用电用户供电可靠性,也提高了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农村可靠、安全、高效的配电、用电。3.2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结构是保证用电安全、稳定的前提基础。因此,应该科学规划和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结构,使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电力的有效分配和监控。例如,智能配电监控系统可建立配电网络仿真模型,模拟配电网络运行,实现无人值班模式;可以根据事件记录、波形记录、故障记录,协助运维人员,实现快速故障分析,定位和排出问题,尽量缩短停机时间;实时采集各回路、设备的电流、电压、功率、电能以及谐波、电压波等参数,对配电系统和用电设备进行用能分析和能效管理;实现变电配电站视频无缝接入,当变电站发生事故跳闸等紧急情况时,系统立即自动调用现场画面,调整摄像机姿态、捕捉现场目标,减少运行人员分析响应时间,极大地提升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结构发挥了主要作用。因此,完善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网络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升级主站系统,升级主站系统就是对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在提高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满足农村人民对于用电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农村人民进行用电服务。首先,可以对自动化系统中的服务器和工作站进行升级,保证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安全。其次,对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监控系统进行升级,保证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农村用电进行实时监督,降低农村用电过程中的危险性,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最后,可以对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软件进行升级,提高软件的收集、管理和监控功能,消除农村用电不平均的现象,从而提高农村电力的使用效率。完善自动化终端建设,自动化终端是进行电力信息和用户信息收集和记录的基础,完善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终端建设,不仅可以快速的对用户信息和用电信息进行收集,提高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及时了解农村用户对于用电的需求,从而及时对用电分配进行调整。因此,建设和改造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终端,是保证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顺利进行的关键,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自动化终端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使得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进行信息收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消除农村在用电过程中存在的威胁,提高农村用电应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重视对于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于农村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力度,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亚栋.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J].山东工业技术,2018(20):197.

[2]武志刚.浅析变电站自动化中的智能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2):188.

[3]孟祥柱.智能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初探[J].通讯世界,2016(2):246-247.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6

关键词:输配电;自动化技术;用电工程

1自动化技术特点及优势

1.1特点分析。现阶段在输配电和其他的用电工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最多的方式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远程控制,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点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提升输配电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电力系统自身对电能的损耗,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的综合经济效益。在这一应用过程中,自动化技术呈现出了三个方面的应用特点:一是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的应用成功的解决了传统配送电方式中无法有效及时控制设备的缺陷。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控制中心能够忽视地理条件和设备类型等多方面的限制实现远程对电力设备的控制,能够更及时高效的处理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自动化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升了整个输配电系统电力服务和传输的效率;三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增强了电力企业对我国复杂电力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能力,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大量的一线检查维修工作,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此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方向的发展。1.2优势分析。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应用中,体现出了三个方面比较显著的优势:一是能够有效的降低输配电和用电工程自身运行过程中的电能损耗。主要原因是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采用自动化技术之后,部分管理控制工作由系统自动控制完成,这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而实现了电能的节约,对于推进电力系统的持续节能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二是减少了消缺时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电力系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检测能力,当输配电和用电工程出现故障时自动化技术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的发现和定位出现故障的位置。在一般情况下,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调取数据库中的数据提出合理的针对特定故障的解决方案,帮助工作人员快速的解决电力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对电力系统中的能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传统的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常常存在着供需差,进而使电力系统中存在空载功率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损失。采用自动化技术之后其能够对供需关系进行自主的调节,极大地降低了空载功率提升了能源利用的效率。

2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现阶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之中的应用仍然处在试运行的阶段。目前我国主要的输配电和用电工程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技术和管理思想上的滞后性和电力企业中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不稳定性导致了现阶段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领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电力企业在维护和保养传统用电设备的过程中缺乏积极进取的眼光,没有引进新技术解决传统问题的思想,致使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应用时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现阶段在电力企业中的一线工作人员自身对自动化技术的了解程度不够,对这一技术带给电力行业的巨大变革认识不明确,对推动这一技术发展的信心不足。输配电和用电工程的过程中电力系统容易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对电力系统设备的寿命和工作效率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3自动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技术的综合能力。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逐步的取代传统电力系统中的设施,这要求新型的设备能够兼容旧设备,这需要将传统电力管理运行技术和自动化相关技术融合为一个整体,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缺乏相关的技术储备和实际操作经验。3.2从业人员的意识不足。首先从硬件设备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各个行业的技术都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自主研发,从完全落后到局部领先的过程。电力设备研发人员在进行高端设备研制的过程中未能深刻的认识到自动化技术为电力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对相关技术的预研投入少致使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直接导致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过程中应用时缺乏足够的硬件支撑。其次从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新的时代我国电力产业仍然沿用了过去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技术的发展。3.3系统融合问题。尽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具有诸多的问题,但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其必须能够较好的同当前大面积使用的传统输配电和用电工程技术融合,目前两种技术在同一网络之中共同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用自动化技术的输配电系统和用电工程在管理思路和理念上同传统的电力系统也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导致了应用自动化技术的电力输配系统和用电工程无法和传统电力系统采用同一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增加了管理过程的工作量和复杂度。3.4能量损耗大。尽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系统自身对电能的损耗,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系统电能损耗未达到理想值,仍然存在较大的电能损耗。导致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新电力系统能源损耗大的原因是多个方面,例如环境的影响,新旧系统的融合等。这一问题对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4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策略

4.1提升管理人员综合水平。推行新技术的主体是人,因此解决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使用时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一线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首先应该使一线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应用带来的益处。其次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较好的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自动化技术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最后要对整体的管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全面激发一线管理人员对于推动新技术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4.2加强人才培养。限制我国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应用的一个核心因素是管理和技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本质上是我国电力产业人才培养出现了滞后性,无法及时的将掌握新技术的人才输送到电力企业中。因此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其在思想和知识储备等多个方面能够满足新时代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需要。4.3加强过渡类设备研发。为促进自动化技术在我国输配电和电力行业中的发展,应该结合传统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类型的技术特点和自动化电力设备的技术特点研制一批过渡型装备。通过使用这一类装备实现传统输配电和电力工程技术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在进行过渡类设备的研制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电力设备维护管理的需要,尽可能的依照传统电力系统管理理念进行设备的研制和设计,并对具体的管理内容和管理项目进行一定的简化,从而有效地减轻电力系统维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小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推行时遭遇到的阻力。4.4提升自动化技术。目前我国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应用时出现的能量损耗大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相关技术不达标导致的,因此应该积极的从市场上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新技术。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应用的核心技术的是PCL技术,电力行业中精通PCL技术的人才较少,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这一技术的技术储备也较薄弱进而导致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无法严格的遵照用电工程的实际需要采用这一技术,部分企业采用这一工程之后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的科研院校和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于自动化技术应用方面的技术研究和投入,尽快提升我国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产业中的应用技术水平。4.5加速前沿技术的引入。现阶段自动化技术在用电工程中应用的最新技术是仿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用电工程的科学合理预测,进而实现对用电工程中的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地避免了用电工程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对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价值。计算机技术在用电工程管理和远程控制上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用电工程管理和控制的效率,提升了用电工程供电的质量和稳定性。我国用电工程中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落后,当前时段要加速最新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5结语

自动化技术在输配电和用电工程中的应用融合了通信、计算机、控制等多个学科的技术优点,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传统的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但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自动化技术应用遇到的问题就是人员素质不合格和技术储备不足,推进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强电力产业一线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相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

参考文献:

[1]赵亮.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南方农机,2018(6).

[2]李毓兵.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小城市配电网中的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4(12):31-32.

[3]刘琨.生产运行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1).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电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即为电力供应链的末端,是智能电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自动化不仅改善了配电网的供电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1]配电自动化在国内外已发展了近40年,是现代电网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显著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建设经费,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2]20世纪的90年代末期我国的配电自动化开始发展,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相关技术已逐渐成熟。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在配电自动化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对当前该行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及分析。

1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配电自动化在美国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主要是实现自动抄表技术,改变了人工抄表的问题。第2阶段实现了独立开展工作的模式,以往的自动化都是在一地集中进行。第3阶段是实行一个综合体,将各项自动化运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综合发展方向。此外,重合器和分段器的结合是美国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其中重合闸最受欢迎具有高可靠性。在欧洲国家中,超级电容的发展最为成熟和广泛,并且超级电容技术在国外是电力系统研究的重点项目,其储存电量的能力远超传统的的蓄电池,超级电容的发展成了欧洲电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亚洲地区,新加坡是电网比较完善的国家,它将电网发展带到了非常成熟的地位。电网建设的规划理念即寻求电网设备自动化的灵活性、简洁性、及时性以及最重要的可靠性。香港在电网建设也非常先进,香港关注点的是管理系统的发展。配电管理系统实际是一种集中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包括具备更多更高端的管理功能、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技术。

2配电自动化的系统构成

配电系统的内容包含很多,如调度控制的主要系统就是主站系统,调配与主站系统一体化,适用于多种平台的操作与调控,可以对配电设备进行总体的掌控。主站是管理系统的核心,可以起到收集各个电子区域的信号与信息的作用,收集各处的信息后对整个配电网进行控制。达到不同地区电子站之间关系的协调的目的,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在主站设计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安全,必须牢记安全第一。再有通信网络就是用来联系主站系统和配电网终端的,因为通信网络占据的重要位置,它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现展的通信方式主要有电力线载波、光线通信传输和无线网络通信等几种形式。多项通信技术组合形成一个通信系统,其内部组成及技术支持都是十分复杂的。如光纤通讯是现在最常用的通讯方式,其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且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比较小,最重要的是它传输的对象包括很多种,有语言文字、数据文字及图像。但是,造价较高和使用费用较高是光纤通讯的缺点就是较大,不能达到覆盖全部地区。另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电压器、传感器和配置器等等都在经历快速的发展。

3配电自动化的未来发展

3.1分布式电源。发电功能和储能功能是分布式电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电的原理是通过其他的材料和动力产生电能,如风能发电和光伏发电。但是新能源发的电都不能储存,只能全额上网,或是用户自发自用余点上网。所以储能技术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能将瞬时发的电储存起来。分布式发电具有发电地点要求低,且更好的与客户进行互动,让电网与客户之间更加协调,通过智能化的配电系统的研发,使设备更加的顺畅。3.2配用电互动技术。用户对于电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参与者又是使用者。而电力系统中的平衡也是通过用户的使用而达到的。从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供电系统的稳定与可靠性。电力系统提供的电价和用电信息及最新的供电技术对用户使用的积极性都会产生提升作用。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发展,用户对传统的用电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对用电模式的要求也提高了。[3]因此,只能电网的优势就越来越突出,对用户对用电的要求主动响应,确保用户用电的运行正常。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研究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电力技术人员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从实践中总结技术经验,在是工作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顾越.浅议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技术以及前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

[2]亓曙光,孙雯,武军.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技术发展问题探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20).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8

关键词:电力配电自动化;应用;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现代化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和发展趋势。电力系统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发展,现代化趋势促使电力实现配电的自动化,这样不但满足了用户电能的质量需求,也提升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1电力配电自动化

1.1电力配电自动化的概念及组成

电力配电自动化是一种综合的电力信息管理系统,它集合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现代设备管理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配电网的运行效率,从而使供电部门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各种供电信息,比如配电网中的接线方式、开关状态等,并且可以快速的处理配电中发生的故障,使配电网修复的时间大大缩短、进而可以及时的恢复供电[1]。配电自动化使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还降低了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成本,使用户用电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1.2实现电力配电自动化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快的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了,这就给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高效性和低故障性。电力企业配电自动化建设为了满足当前用户的要求,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实现配电自动化的功能,比如引进先进的技术、改进原先的配电方式、改革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等,来提升配电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减少或避免供电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同时给电力企业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的改造配电网,并加强了配电网的自动化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配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供电质量,缩短了配电网故障的维修时间,用户使用过程中断电的情况也减少了,这样就能保障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而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2]。配电系统的改造使电力企业的经济方式得到优化,在线路分段以及补偿方式上的投资力度也加大了,电力系统的网络耗损比之前减少了很多。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建设有效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的供电质量以及电力系统维护质量,用户的用电满意度大大增加,促进了新能源的使用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2电力配电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效益上,这两种效益分别是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主要是指通过将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来提升电力系统的配电管理水平,进而使系统的监控范围扩大,可以准确定位线路出现故障的位置,并对故障进行及时处理,从而避免线路故障引发安全事故,这样还可以减少停电时间,使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增加。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降低了,配电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环网式供电形式使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此外,故障检修工作在电力系统正常供电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这样配电检修人员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就比较小。随着配电网建设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也日益完善。间接效益主要是指在电力系统中应用配电自动化技术,提升了配电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故障维修和设备维护的人力和财力,使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3实现我国电力配电自动化的有措施

(1)充分的调查、分析我国不同区域的配电网使用情况,制定出具体、完善的规划,了解具体的原理、技术和方法,以满足配电自动化的需要,同时要做好资金和技术的储备工作。

(2)对于配电网的规划要坚持两项原则,分别是分阶段和分模块,在改善供电质量最有效的部位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并将其功能进行扩展,完善电力企业的投资,尽量减少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情况。配电终端的通信连接技术主要包括SCADA、AM和GIS等,这样可以使地区定位更加准确、有效、实时。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同时保障了国家转型资金的及时到位。根据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让他们用最少的花费获得最佳的供电服务质量。

(3)对传统的电力配电管理理念要不断创新、完善,比如实现电力系统配电管理的智能化,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各级部门要协调分工,以促进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营。

(4)通常配电设备安置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室外,因此安装配电设备之前要充分的调查分析当地的地形,并分析地区发展的现状和基础,引进新设备,并加强设备的质量检测和监管,以保证新型设备的功能和质量,减少电力安全事故。配电网设备要选择符合当前发展形势的。

(5)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利用,完善技术人员的职业培训,以提高技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以有效解决电力企业的运行和维护工作。配电系统自动化管理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计算机系统的开放平台也具备了兼容的特性,可以和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完成对接。地理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完成电负荷、远方抄表以及设备运行数据记录。计算机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计算机软件的功能直接决定了配电网管理的水平,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当前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电力企业要想在这种大环境下稳步的发展下去,就需要加强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配电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扩展配电网的使用范围和功能,使其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得到有效的提升。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机制,不断的在实践中发现、总结问题,积累经验,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实现电力配电的自动化管理,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董文俊  陈冬 单位:四川能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于雯.大连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9

1.1、安全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力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能源,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其功率较大,所以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容易造成较大的伤害和损失,所以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是其首要原则。所以电力工作人员无论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运行管理过程中都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避免出现高危程度的损害。除保证安全运行的过程时,还要对电力系统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制定相应的防预措施,全面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

1.2、适用性

从目前的配电网管理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来看国外的技术明显优于国内,所以在我国电网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借鉴,以此促进我国电网管理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但是在借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这就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借鉴的过程中加强对技术的改进,针对我国实际需求进行自动化技术的运行,从而构建合理的电力自动化系统,提高我国配电网运行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

2、电力自动化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当中的应用

2.1、自动化监测技术

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过程中自动化监测技术是保证电网运行有序性以及高效性的重点技术。因为其可以对电网运行状态、电网故障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能够针对故障问题进行智能化的警报措施,在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加强其电网运行的有序性。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促进电力企业的效益发展。

2.2、自动化馈线技术

自动化馈线技术指的是变电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馈线自动化,其运行原理是运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配电网故障的定位和独立检测,同时能够实现对配电网开关数据的采集和控制,已达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从现阶段我国电网运行馈线自动化技术的运行来说必须与系统集成技术相互应用,才能够促进整体电网运行的高效性。与此同时从现阶段电网馈线技术的运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的运用。首先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状态下的应用。在电网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使用馈线技术能够对内部运行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同时根据监测到的数据信息对隐形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处理,有效避免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是电网系统故障状态下的检测。馈线自动化技术在检测到此类故障后可以对故障进行分析后依据事故原因和状态进行智能化的处理,使得供电快速恢复,减少资金损失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2.3、自动化调度技术

由于各个单位对于电力需求的不同,电网消耗也不同,所以电网自动化调度技术可以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配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节约有效资源的同时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电力自动化调度技术还可以根据电网中的电力损耗进行合理性的管理和优化,保证电力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促进整体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2.4、节点全网漫游技术

网络各节点的有效通信能够更好的促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必须保证各节点的有效连接,避免出现中断或者丢失现象,运行网络自动搜索技术对节点进行有效搜索,从而确保各节点的连接性。如果发生无法检测到的节点信息,如果仍然无法确定此节点状态,管理节点会将搜索结果传输给馈线子网联络节点,然后向侧变电站通信管理节点上报漫游申请,待漫游申请通过后,便可以实现该失效节点的重新注册,成功后将其再次发给调配中心。最终通过调配中心向各变电站进行通信,实现全网有效漫游通信目的。

3、结束语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对安全标准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电力系统的运行与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自身财产安全问题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于电网运行的安全管理以及自动化技术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提升自身管理秩序的同时促进相关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整体经济运行的高效性。

作者:陆骏 江灏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宁波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姚钦.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8:53-55.

[2]冯通彪.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在配电网运行管理中的实践分析[J].科技尚品,2015,09:21+23.

配电自动化范文篇10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技术;铁路;供电系统

铁路运输是维系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安全性能、稳定性能等决定着铁路系统在交通领域中所发挥出的价值效用。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铁路系统本身也呈现出智能化操控与自动化操控,其中以铁路供电系统为核心,将供电系统与外部设施进行有效连接,可极大提高系统运作精度,实现资源的精准分配。本文则是以配电自动化技术为对其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相关应用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铁路供电系统特性分析

随着当前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优化,铁路运输事业中的智能化设备逐渐增多,这也为供电系统质量性运行提供更高的机制。从供电结构来看,铁路供电系统与传统电力供应模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为下列几点。第一,供电系统接电模式简便。供电系统是全过程服务于车辆运行及车站运营的,其在服务过程中呈现出辐射网的供电形式,每一个车站,供电所其线路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均匀性,且通过电力线路来实现互通互联。在电力输出与反馈过程中,其内部回路主要由贯通模式与自闭模式两种组成,一般在供电主线中两种模式同时运行,在供电分线中两种供电模式则呈现出单一化工作效果。供电线路的传输和令相邻两个车站及供电所之间形成精准的电力对接,且两者之间可形成交互备用的形式,保证电力网络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受到断电影响。第二,供电结构单一。铁路运行所消耗的电力结构属于终端复合的一种,且可以看成是电力用户端。铁路变电所以及配电所,所需要的电力符号是依据铁路站点实际电力消耗情况来决定的,其配电所大多为10千伏,变电所大多为35千伏,当然也存在110千伏的高压类配电所,但整体来讲,其所占比例就小。铁路供应系统的功能需求及结构需求是由铁路站点的工作职能范畴来决定的,每一个站点其运行模式基本属于同一种,其终端负荷及各项资源支持配置也较为相似,为此,在实际供应过程中,铁路变电所整体结构的实现也呈现出统一化的模式。第三,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从电力供应等级来看,铁路供应系统所需要的核载电压属于低等级,其接线形式也较为简便。由于供电系统是整个铁路运行的核心,其对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及质量性具有较高要求。如一旦在电力供应过程中出现断电的现象,则必然导致整个铁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一般来讲,电力系统在投入使用过程中,技术人员是按照电力系统供应模式采取双电源供应,其中一个电源作为主驱动电源,另一个电源则属于备用电源,在电控原件的支持下,一旦主驱动电源出现无法工作的状态,信息将由电控原件及时反馈到系统中,由系统下达指令驱动备用电源,以保证整体工作的持续性。此类技术具体实现过程中,由于变电所本身的自闭线路或贯通线路,存在一定的自保功能,在信号反馈传输时,将受到原件之间的耦合性影响,主控原件的执行存在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关韶玉(朔黄铁路公司,河北肃宁,062350)一定的延时性,其间接降低整体工作质量。而采用配电自动化技术则可针对线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故障问题进行精准定位,极大限度的降低信息传输中存在的耦合性影响,提高系统内自闭线路及贯通线路的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铁路供电系统运营的稳定性。

2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2.1集中控制。配电自动化集中控制,主要是以馈线终端设备为载体,对铁路供电系统中线路电流及与电力行为相关的一切参数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远程测控终端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上传,然后由主系统将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终端供电系统中的各项电力开关及参数进行相关调整,满足电力系统故障的动态化保护。此类集中控制的实现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供电终端电力网络内存在的故障信息进行整合与上传,第二阶段则是由配电站的分管区域,对故障类型进行相关处理,第三阶段则是由主操控站实现供电系统范围内的整体优化。集中控制形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其对铁路系统内通讯装置的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集中控制是作用于供电系统总占中来实现的,其通过内部模块化系统应用功能来不同结构类的信息进行定向化采集分析,以保证系统,某一供电区域内可形成以单元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此类处理形式对于具有固定结构的供电系统来讲,可有效降低成本投入,并可避免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冗余问题,以令配电总站与配电子站之间形成精准的数据传输,真正实现基于铁路供电系统的配电自动化。2.2分布控制。配电自动化分布控制的实现形式,是为铁路供电系统提供自主性故障判断能力以及自主防护机制。此类分布节点在供电系统中的均匀布局可有效进行自主性融合与资源分配,其间接对原有网络提供一种重构的机能,在运行过程中可完成独立化运转,无需配电主站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分布控制可极大提高配电子站之间的运作能力,出现故障信息时,可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解决,降低故障为配电网络所带来的风险。当然此类分布控制模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故障处理时,各分布节点之间的处理机制存在一定的繁琐性,需对变电所所设定的数据值进行重构,才可完成实时化故障处理,其间接加大故障整合及故障指令传输的延时性;当分布节点在电力网络系统中数量较多时,相邻节点之间的配合机制将出现一定的冗余性问题,且动作执行指令缺乏针对性,对于铁路供电系统要求较高的可靠性来讲,在部分工作方面显然是无法满足其运行需求的。2.3集成式控制。集成式控制是指分布控制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形式,此类工作模式一般是应用于贯通以及自闭供电模式的故障处理中。集成控制的硬件实施载体为分布式计算机,且通过对供电系统内故障信息进行动态化检测,然后以馈线终端设备对故障信息进行识别,分析出故障,在供电系统中空间位置,然后由主站发送相关指令,使供电系统终端设备进行分合闸自动处理,以此来将供电系统所出现的故障区域进行隔离,然后同步控制两侧配电室对,由故障所造成的停电区域进行供电处理,以保证整个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此过程中集中式控制的主要作用是起到备用类功能,当分布式飞机设备检测到故障信息并传递信息时,集中控制系统将把此类信息与主站系统进行有效链接,以此来保证故障的精准识别。2.4自动化检测。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检测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注入信号检测法,其实通过供电系统内信号频率呈现出的异常行为进行检测,然后通过与基准参数进行对比,检测出由异常行为所引发的故障机理,并由信息反馈系统对检测到信息同步映射到主系统的数据模型中,以此来定位出故障所发生的位置。此类检测是技术人员最常用的一种检测手段,检测设备的支持下,可精准的探测出信号频率误差,为技术人员提供决策类信息。第二,智态功率检测法。此类检测方法是对系统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将故障信息同步传输到专家诊断系统中,由专家诊断系统发送相关指令。整个运作过程不会对供电系统中的信号传输形式造成影响,即便是对于设备多点接地的情况,也可有效降低故障稳态数值之间所呈现出的误差几率,以此来实现对瞬时电压、瞬时电流之间的测定,更好的定位出故障在供电系统中的发生节点。

3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技术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供电系统智能化工作的能力,为整个铁路交通系统提高一定的安全保障。为此,相关技术部门,应正视配电自动化技术所起到的价值,然后予以一定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加大技术的应用质量,为我国铁路事业的稳态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庞建华.配电自动化在铁路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6(10):210.

[2]张梅.配电自动化在铁路电力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新区,2017(07):95.

[3]何桂娥.对铁路供电系统工程中配电自动化应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9(13):549+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