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初探

时间:2022-02-02 03:21:04

导语: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初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初探

摘要:航空制造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纷纷推行管理变革和技术创新,逐步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创新方法引入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波音、空客等世界一流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知识管理仍在初级阶段。文章从质量知识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了国内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知识管理改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产品全寿命周期;改进

一、引言

在21世纪,促进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拥有知识的质量以及如何利用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航空制造企业面临着国际一流航空企业的技术封锁以及先进民营企业的不断竞争,这对以实现以世界一流为愿景的航空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目前,航空制造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引进精益六西格玛、精益制造、TRIZ等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创新方法,短期内的确带来了一定的管理和生产效益。然而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又难免落入“中等管理”陷阱,虽然通过一些项目的应用和实践,培养了一批管理专家和技术人才,但推到一定阶段后又都进入瓶颈期,造成理念和方法只掌握在少数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手中,未能有效地将经验和知识进行积累和传承。知识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新的管理形式,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明晰化、系统化的管理,以及组织、传递、利用和开发这些知识的过程。文章从质量知识管理的定义出发,分析了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知识管理的改进建议。

二、质量知识管理的定义

质量知识管理是指对质量知识、质量知识创造过程和质量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质量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使最恰当的质量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合适的人,以实现最佳的决策。质量知识管理强调的是支持经营管理过程的企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和知识交流,而不只是存储已有的知识。一个组织要进行有效的质量知识管理,关键在于建立起系统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一个组织要建立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首先需要明确质量知识管理涉及组织的哪些层面和哪些部门。质量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积累质量方面的知识,包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资源,如数据库、文档、规章制度、标准规范、过程手续等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显性知识,甚至包括人员大脑中的未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的隐性知识。因此,质量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就不仅仅包含质量部门、生产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应包含与产品实现相关的其他部门,如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物资保障、条件保障等部门。可以说,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涉及到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所有层面和所有部门。质量知识管理要在组织中构建一个量化与质化的质量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质量知识与信息,通过获得、分享、整合、更新等过程,不断回馈到质量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组织智慧的循环,成为质量知识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质量决策,以适应市场日益增加的对产品高质量的要求。

三、航空制造企业质量知识管理的现状

航空制造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精益六西格玛、精益制造、QC小组活动等质量改进项目,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通过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信息系统,但在质量知识的收集、管理、共享以及结果运用方面离世界一流企业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设计、生产和可靠性等数据融合不够。对于质量知识的认识停留在标准体系、质量问题案例、质量工具方法等显性知识的存储上,未能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将与产品实现相关的设计、生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整合,造成了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质量部门各有一套数据,未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融合利用。例如,某铸造叶片的一次交检合格率总是在较低水平波动,这种情况下产品工程师忙于现场救火,将大量精力浪费在如何解决生产质量波动问题,而事实上大量的问题在设计阶段是能够避免的,究其原因是产品试制阶段的PFMEA(生产失效模式分析)数据和设计阶段的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数据未能有效衔接和共享利用。(二)质量知识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未能形成统一的知识库。航空制造企业虽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不同职能部门、科研生产单位的知识管理要求,但部门之间、部门与生产单位之间的质量知识,如缺陷溯源、CTQ(关键质量特性)识别、故障诊断、过程质量控制、供应商质量监控、设备健康管理等,以“信息孤岛”的形式存在于管理和技术人员手中,未能实现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和共享。例如,对于供应商的质量监控,涉及到生产单位(对物资提需求和使用)、生产管理部门(管理供应商准入)、物资保障部门(采购物资)、质量管理部门(对供应商定期审核)、质量检验部门(对物资复验)等,上述单位、部门中的管理或技术人员在在业务运行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供应商质量数据,但这些数据却分散在业务流程相关人员的电脑、审批表单或者大脑中,未能形成针对供应商质量监控的数据库,造成重复的监控,也延长了流程的管理周期。(三)质量知识的收集、整合和利用的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对于质量知识管理的职责和分工,部分航空制造企业还未弄清楚或明确下来,造成只有生产单位或质量管理部门在收集过程合格率、质量问题、监督审核问题、监视测量分析报告等信息,而与产品实现过程相关的其他质量知识,如设计过程的失效模式、人员培训的有效性评价、设备的维护保养、计量管理台账、供应商质量监控等数据,则未能加以收集和整合利用。

四、质量知识管理的改进建议

(一)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进行质量知识积累。移动互联、智能传感器、在线自动检测、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基于大数据的质量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实现与工业4.0相匹配的质量管理4.0,需要进行大量的质量数据和知识的收集和管理。质量知识积累是实施质量知识管理的基础,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是已有的质量知识和需要的什么样的质量知识,然后不断地进行积累。质量知识不仅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作业文件、规章制度、过程手续、质量信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规范等显性知识,还包括存在于设计、管理、生产、采购等与产品实现相关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对于以“质量为生命”的航空制造企业,需要在将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相关的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重点将存在于设计、管理、生产、采购等人员大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断进行质量知识的迭代完善,实现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系统化质量知识管理。(二)不断完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和质量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跨职能部门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系统。在统筹策划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科技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检验检测及科研生产等部门知识管理职责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计量管理、物资管理、条件保障、信息管理等部门纳入知识管理组织系统,明确与产品实现相关的所有部门和单位的知识管理职责及分工。以质量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为载体,将人员培训、标准建立、工艺管理、检验检测、物资采购、设备维保、创新管理、供应商管理、科研生产实施等过程相衔接,形成上岗标准、质量规范、工艺标准库、产品族技术库、供应商档案、科研生产过程档案等质量知识库。质量知识管理组织系统和质量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和示例如图1所示。(三)适度公开质量知识库,供组织内的每个员工学习和利用。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界面,使每一个需要的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质量知识库,按照管理和职责权限查找和浏览相关内容。其次,应形成质量知识地图,将复杂的质量知识显性化,使那些需要的人能容易获取。还应建立可共享的接口,供企业每个员工按权限进行存取和更新。最后,由信息部门定期维护和检测信息系统,确保正常预期的使用。(四)建立知识管理激励制度,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知识管理效率。质量知识管理的主要驱动力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毫无障碍,这就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激励制度,对在知识积累、整合、分享、利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实施适当奖励,促进全员参与知识交流,进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

五、结语

基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知识管理是提高航空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质量知识管理改进需要在不断完善质量知识管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形成系统的质量管理知识库,并借助信息化平台和知识管理激励制度,实现质量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良性循环,促进航空制造企业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承文.关于航天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思考[J].航天工业管理,2005(2)

[2]常春,张云飞,刘迦明,周平.知识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6(5)

[3]张国胜,杨静,邓春,武青芬,郑卫杰.在质量知识管理中推进知识管理的工作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7(4)

[4]王平,郭小星,刘博,王云燕.GB/T23703在航天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知识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航天标准化,2017(4)

[5]乔淑欣,曹志杰,才华,任湘,许怡婷.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航天型号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8(4)

[6]范舟,李铁麟,张丁磊,刘俊涛,李欣宇.航天型号产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19(12)

作者:陈冬生 单位: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