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倒逼下企业经营转型

时间:2022-06-21 08:13:00

国际贸易倒逼下企业经营转型

文章以制造类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端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未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处于国际分工链条上的诸多外向型企业仍遭到致命打击。关于这一点,考察2009年度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经营现状就能知晓。正因如此,不仅从企业自身利益驱动下,还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上,都内植有企业经营转型的强烈需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企业经营转型体现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适应;而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则体现为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模型,企业在完全理性的作用下,将根据市场参数瞬间对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调整;从而针对当前国际贸易现实状况的应对措施,也将建立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然而事实却是,我国诸多制造类企业惟有在价值链逆向传导的国际市场信息下,才能策略性的展开经营方式调整。从而,这种倒逼机制下的我国企业经营转型路径,便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对我国企业经营的影响

国际贸易形式包括三大领域:对外商品交换、对外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文章特指“对外商品交换”。处于后危机时期,我国面向西方的各主要贸易大国在经济恢复上仍显乏力。这一现状不仅存在于美国,更是在欧盟国家中表现明显。在此背景下,对我国企业经营的影响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一)海外市场萎缩

由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为诱因,并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链条的传导下迅速影响到其它发达经济体。伴随着各国虚拟经济领域所累积的金融泡沫破灭的同时,实体经济领域因资金链条紧缩而以萎缩式再生产给予应对。从而,在广大国外民众普遍失业或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其市场购买力必然下降。这一现实困境,通过对我国企业生产订单的取消而表现出来。不难理解,2009年度东部沿海大量存在的外向型企业破产,便是对海外市场萎缩的回应。

(二)贸易壁垒增加

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奉为圭臬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历来主张国际贸易自由化。然而,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国内经济困局,不约而同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具体的表现便是,建立起以技术性壁垒为主导的进口规避机制。其中,以目前经常使用的“绿色壁垒”最为常见。包括:欧盟国家在国际航运领域中加收“碳排放税”,本身就体现为一种绿色壁垒形式。这样一来,我国传统出口的商品项目,则在诸多技术性壁垒的阻挡下难以进入他国市场中。

(三)汇率波动频繁

关于汇率的形成机制在学界仍有争议,从表象上看可理解为供求关系使然。在后危机时期,我国传统外贸合作伙伴国,都将提高人民汇率作为改善自身国内经济的着眼点之一。在此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按标准计价显示人民币汇率已处于1∶6.2左右。不难看出,该比价与危机前的1:8来看,实则增大了国内企业的出口压力。如此情形下,我国企业历来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将淡然无存。更何况,我国当前劳动力成本正处于上升通道。由上可知,在国际分工、国际金融链条上,该影响将通过产品价值链来倒逼企业不断调整自身经营状况。

二、对倒逼作用的理解

处于后危机时期,诸多不确定市场扰动因素大量存在。相比较危机前,诸多轻工业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比过去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必然通过价格机制的逆向传递,影响到上游制造业的资金回笼。从而,对我国制造业在经营方式上的倒逼作用便呈现出来。

(一)集约型生产模式取向的倒逼作用

在目前消费者对市场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系数增加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应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对象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安排以及国外有关参照,我国应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走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生产道路。中小型制造企业,承担着市场轻工业产品的主要供给任务。在产权严格封闭的制度优势下,它们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调整产品生产结构。然而,传统松散的产品外包联系,已难以实现企业的成本优化控制。为此,根据技术关联导向展开产业集群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则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产品低碳生产取向的倒逼作用

企业低碳生产模式不仅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也是企业本身在倒逼机制作用的历史选择。低碳生产包括在生产领域遵循节约、环保的原则要求,还体现为产品在原材料选取方面的低成本和绿色目标。为此,这一倒逼作用实则提高了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而这一点不论是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国家层面创新能力的增强,都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制造类企业在价格信息通过价值链逆向传递的作用下,必须展开经营方式转型。具体表现在:集约型生产模式取向的经营转型、产品低碳生产取向的经营转型。

三、倒逼机制下企业经营转型的路径构建

结合以上阐述,针对企业经营转型的具体路径如下所述:

(一)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群构建

不难理解,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产业集群化路径,不仅能实现它们的技术互补,还能使它们获得客观的空间经济效益。然而,受到有限理性的影响,仅靠它们的利益驱动自主完成上述路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各级政府应在区域规划、制度供给、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从而,实施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群构建。这里,政府主管部门应把握这样几个原则:(1)在区域规划中,应遵循市场指向的空间选址原则;(2)制度供给主要通过税收设计来实现,应规避重复收税这一制度缺陷;(3)监管的目的在于维持产业内部的能量交换次序,应通过“声誉约束机制”来控制部分制造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市场导向下的产能合理化

针对我国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环境,以及后危机时期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特征,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应针对市场产品需求状况有弹性的确定产能水平。其中,应建立生产工艺编制与财务资金预算的联动机制。由生产工艺编制人员根据具体产能水平,进行前期资金需求的毛预算。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企业资金存量与流量情况做出最终的资金预算决策。这里应注意这样两点:(1)财务人员应全面监管资金配置过程;(2)在资金预算中应设立资金追加机制,防止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在此基础上,我国制造业便能在产能的合理控制下,完成对生产成本的优化控制。

(三)第三方导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合理使用

3PL主要是针对控制制造企业的运输成本。将诸多流通环节的业务外包给3PL,已成为目前制造类型企业经营运作的选择。3PL作为社会物流,较易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便能降低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以契约形式的外包能产生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即:当其与某3PL企业保持长期合作时,该3PL企业将通过自身经营网络,主动根据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需求向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要货。这样一来,就增强了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对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流通成本,以及市场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四)客户关系管理下的逆向供应链建设强化逆向供应链管理,能改善制造企业与价值链上“中间商”和“终端消费者”的公共关系。根据市场营销学理论不难理解,公共关系(客户关系)的改善,将提升制造企业产品的品牌忠诚度。为此,企业在开展客户关系管理时,以区县为单位、以3PL为商流载体,来开展逆向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在这里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1)应通过下游中间商的协助在完成。如,由下游中间商的营销网点或其它部分,来完成对商品的回收。(2)正向与逆向供应链在线路设计上不应重叠。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将呈现出明显的优化效果。国家拉动内需的战略安排,为制造类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如何正确的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我国制造类企业(轻工业)不仅需要从生产领域进行经营转型,还需从流通领域和客户管理中来开展转型工作。

四、当前企业经营转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不难看出,文章在探讨企业经营转型着重指向中小企业。众所周知,中小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类型,其不仅支撑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还担负着提升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的重任。为此,笔者最后再针对现阶段的经营转型进行反思。

(一)资金融通问题

中小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面临着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要求。伴随着企业C/V比值的逐步提高,意味着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需求日益迫切。在其利润资本化进程依然缓慢的现状下,寻求外源性资金供给便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然而,针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仍显狭窄;并且在当下金融宏观环境紧缩态势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应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为此,我国金融机构需要在金融创新驱动下,来切实解决这一历史课题。

(二)技术帮扶问题

中小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在于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从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产出/投入”比值来看,则体现为等量资金投入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益。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便须展开企业范围内的技术改造。包括:增强员工岗位技能的培训,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理念的引入。而这一切都须建立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之下,才能圆满解决。笔者调查发现,不仅是用工问题困扰着企业,而且具备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在企业里也相当稀缺。从而,政府应在这方面下工夫。

(三)政策扶持问题

从当前政府的制度安排来看,对于中小企业都制定出了扶持政策。包括:创新基金的设立、针对小微企业税收的减免等。然而,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还应从促进它们形成造血功能着手。如,建立产、学、研一条龙的合作机制,则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而建立该载体,需要植根于政府所构建的长效机制中。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目前倒逼机制效果已经显现,各级政府应一此为契机切实推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五、小结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企业经营转型体现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适应;而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则体现为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价值取向。当前国际贸易对企业经营影响表现为:海外市场萎缩、贸易壁垒增加、汇率波动频繁等。倒逼作用下,在宏观层面应构建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在微观层面应实现市场导向下的产能合理化、第三方导向下的流通成本控制、客户关系管理下的逆向供应链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