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

时间:2022-08-21 09:08:12

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探索

摘要:指出了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全国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都在不断地探索当中。主要从凸显文化休闲形象定位、强化项目支撑引领作用、完善全域旅游配套设施、构筑全域旅游营销体系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安徽省颍上县旅游的概况以及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对颍上县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全域旅游;路径探索;颍上县

1引言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安徽省颍上县作为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目前正处在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探索当中,对于颍上县如何真正的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研究认为要认真分析其旅游资源,根据全域旅游的特点结合当地具体的情况进行探索。

2颍上县旅游发展概况及条件分析

2.1颍上县旅游业发展概况。颍上县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坐落淮河、颍河交汇处,面积1859km2,人口172万人,辖30个乡镇、348个村(社区)。旅游业2017年全年门票收入为1.2亿元,同比增长20%;全年共接待游客538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总收入为38亿元,同比增长52%。颍上县先后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和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缔造了旅游业界无中生有的“颍上现象”,成为立足皖北、辐射周边、全国闻名的“管子故里、休闲天堂、皖北水乡、生态颍上”[2]。2.2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条件。2.2.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一是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资源景观的独特性,尤其是八里河、迪沟风景区和尤家花园•五里湖湿地公园景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湿地和绿色休闲旅游功能性价值;乡村旅游资源可开发程度高。二是历史文化悠久,名人辈出,既有管仲、鲍叔牙、甘罗、甘茂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有近现代名人戴厚英、刘应成等,历史文物包括管鲍祠、甘罗墓、尤家花园等;三是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通过实施改土治水、平原绿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自然生态环境,颍上已获得过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等荣誉。2.2.2政府政策大力支持。颍上县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来发展,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旅游基地”,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核心,以商贸旅游为两翼”的战略指导思想,围绕“管仲文化城,新型能源城,平原旅游城,滨水园林城,文明宜居城”五城同创的目标,大手笔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大投入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构筑布局合理、功能完整的城市中心旅游有发展空间,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3]。同时颍上县入选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这有助于颍上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2.3发展全域旅游面临的问题。2.3.1旅游资源等级低,体验性差。整体来看,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较少且缺乏鲜明特点,多数资源的知名度不够高;旅游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空间组合不佳;县域和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衔接性较差;同时景区多为观赏性景点,游玩项目较少且多为儿童准备,成年游客可参与性项目较少,难以带来较好的旅游体验。2.3.2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颍上县整体上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不高,一是服务水平,由于工作人员多为当地居民,且年纪较大,学历低,服务意识不强,部分景区在旅游旺季招聘临时工,难以完成较高的工作要求;二是管理水平,颍上县景区多分为淡旺季,在应对旺季时整个县域及景区应急处理能力不强,旺季时经常出现大范围的交通堵塞、停车困难、游客过多等情况。2.2.3宣传营销力度薄弱。颍上县在建设全域旅游的过程中,目前更多的是宣传其中的如5A级景区八里河、“管子故里”等特别有名的景区,对于县域内的其他景点宣传力度较差。虽然目前也开始利用新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但吸引的更多是当地及周边的游客,对远距离的游客吸引力弱。

3颍上县建设全域旅游路径探索

3.1凸显文化休闲形象定位。颍上县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管仲最为有名,可以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管子故里的形象定位;同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水域资源,其中5A级旅游景区八里河在省内知名度较广,所以可以整合县域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建设全域旅游过程中要突出生态旅游与民俗文化,要基于颍上本身所具有的旅游资源,弘扬和传承管仲文化,包装和开发颍上花鼓灯等民间艺术,提高特色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以中国管园、管仲农耕文化园为依托,打造皖北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积极挖掘颍上县历史文化和引导地方民俗活动,同时举办传统节庆旅游活动。3.2强化项目支撑引领作用。结合“旅游+”和“+旅游”,推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大与农业、林业、文化、体育、商贸、医养、教育、科研等业态的深度融合,开发一批有影响力、号召力、带动力跨界产品[4]。加快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开发、经营模式,以八里河镇、迪沟镇为龙头,打造一批极具独特自然风光和民情民俗的新兴旅游小镇。将村镇建设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用景观的概念建设村镇,用旅游的理念经营产业。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引领,要立足发现、拓展和整合颍上自身的旅游资源,学习我国及他国优秀旅游项目案例,如:乡村旅游方面:打造“千亩菊花”、以亲子体验为主题的农场等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以桃花、芍药等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在花卉旅游方面:沿水域、湿地等地建设各种花木景观走廊,在平坦开阔地带种植不同花卉同时进行独特的形象设计等;挖掘毛笔、柳编、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加工流程,建设成游客可参与性的项目;对于县域内的旅游设施、中心街道、公园步道等进行整治和规划;引进国重大比赛活动、会议,吸引和支持影视节目在颍上拍摄;在八里河景区推出民俗展示和表演节目,在迪沟、小张庄等地开展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等。举办民俗娱乐活动;挖掘整理一批体现颍上县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的旅游项目,如民俗表演、花鼓灯、推剧、杂技、民间灯舞、庙会、婚嫁祭祖、民间艺术等,大力发展夜游产品。3.3完善全域旅游配套设施。首先,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厕所、停车场以及旅游标识系统的全覆盖为重点。目前颍上县已经开始厕所革命并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在厕所总数和质量上,仍需要加强建设;对于县城中心、重点旅游景区以及周围乡村的道路交通及停车场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规范整个县域及乡镇的交通标识标牌。其次,要建立并完善旅游商品供给体系,对旅游商品进行系列化、规模化、精品化的开发,如发展颍上县民间工艺制品如泥人、土陶、柳编、荻编、竹编等等;开发香草等种植旅游保健品,实行标准产业化生产;同时利用现代新技术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反映颍上县历史名人和自然风光的书籍、名信片、画册等;开发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的民间工艺品、小饰物等。还要培育和扶植一批生产旅游商品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强化旅游商品定点企业的选择、管理工作,建设旅游商品基地,形成有效的旅游商品供给体系。最后,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农业特色的绿色农家小院、现代化高标准的星级酒店以及多种类型的主题宾馆等住宿产品体系,加强对宾馆旅馆的监督管理;同时挖掘具有本地风味的传统菜和民间菜,突出颍上生态特色,发展健康美食包括绿色餐饮、养生菜等;对于当地的特色小吃,要积极宣传,通过比赛,电视广告等形式形成品牌,建设当地特色美食一条街,提升游客满意度。发展大型餐饮和精品餐饮,通过举办双集茶文化节和湖鲜美食文化节等形式积极宣传促销,创出品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餐饮服务水平以及采用现代化企业经营方式。3.4构筑全域旅游营销体系。全域旅游营销体系的建立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媒体引路、企业跟进的策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立政府营销专项基金;运用市场的活力和媒体的宣传力,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加快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共同建立起颍上全域旅游的宣传营销体系。其次,要实施营销网络培育工程,颍上县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打造立体营销体系,运用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资源,提高旅游自媒体运营质量,打造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的立体营销体系,与省内省外地区建立旅游合作平台。最后,要利用节庆营销、名人营销、广告营销、文化营销、公关营销等对颍上发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品牌效应,创作以花鼓灯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融合推剧、淮河锣鼓、杂技、民间舞蹈等颍上民间艺术与一体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打造颍上县文化旅游名片;利用新型的市场运作的模式,与企业、研究院等合作,开发以历史名人为题材的动画片、专题片、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等,进行影视和动漫的营销与宣传,发挥管仲、鲍叔牙等历史人物的名人效应,尤其是深度开发管仲文化。

4结论

颍上县全域旅游路径的探索离不开文化休闲形象的定位、旅游项目的支撑引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营销体系的构建。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结合自身旅游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常海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6(9):252~253.

[2]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颍上县县域空间规划旅游资料[EB/OL].[2016-12-28].http://xxgk.ahys.gov.cn/openness/detail/content/58478ca07f8b9a57149fb7be.html.

[3]奚星伍.颍上县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低碳世界,2015(32):7~9.

[4]杨晓安.磐安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5(1):63~64.

作者:李方方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