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审美智慧的研究

时间:2022-05-14 04:33:01

科技管理审美智慧的研究

一、我国科技管理中的审美缺失

虽然科技管理在科技发达国家早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与实践,而且那里的管理者早就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管理艺术、审美智慧之间的紧密关系,把科学技术看做一门有用而又令人兴趣盎然的艺术,把管理看做一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智力活动,然而概观我国现实中的科技管理体制、管理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基本上被一种强大的权力场域所把控。原因就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权力至上主义”和“官本位传统”使得在广大的科技人员头上总是高悬一把“尚方宝剑”。大多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官员则根深蒂固地持有一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老爷式的工作作风,特别是那一套很少具有审美特征、真理意味和诚实品格的颐指气使和装腔作势,不仅不会赢得科技人员的好感,相反会经常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损伤他们的想象力,堵塞他们的思维,压抑他们的智慧,从而阻滞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要知道美好的憧憬、奋发的动力和创造的激情,往往来自审美主体的亲身经历、内心体悟和真情实感。而现在作为管理者的官员由于通常都缺乏审美境界和表达真理的素养,经常是既不懂得美在人生中、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与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也不懂得真善美之间的紧密关系和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更难理解真理的发现往往需要善举的推动和美感的扶持。他们无论如何都很难明白诸如美国学者西哥尔所言:“宁可把科学看做一种愉快的消遣,也不把它看做一种谋生的讨厌而阴郁的手段。”①这是一种发自创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求。因为许多理论的产生都“是从某些不相关的活动,例如游戏开始的。游戏的一方面结果就是使得那些没有被认识的实际问题的解释在后来得到发展。”②而我们的官员给予人的往往都是一些威风凛凛和居高临下的形象,他们语言枯燥乏味、冰冷无情,自然也就难以激励科技人员奋发向上和一往无前。

加之中国相对落后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这就决定现实的科技管理运作和管理体制总是:部门重叠、机构臃肿、官员众多、人浮于事、养尊处优、懒散怠慢、思想僵化、办事低效,且无处不拥有一种官僚习气。他们经常是把主观意志和个人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不顾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一副主人派头,自以为是,好摆门面,好说套话空话,既不具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权利、义务和责任等现念,更少关心关注科技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环境。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环境的结果,不仅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智力开发,而且会导致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和知识生产的严重异化。在这种情势下,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无法将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研究工作当做一种符合内心探索欲望的自然要求,而只能将之看做一种负担、重压和强迫性劳动。即如马克思所言,在这里,“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贪图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烁。”③这时的科学技术通过权力机器驱使那些“无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使得自身并不存在于科学家的自觉意识中,而是经常作为异己的力量而被迫地发生作用。换句话说,当科学技术及其成果连同物化的机器一起成为当权者获取利益或权力资本时,它除了对统治者有吸引力之外,对于被统治和被奴役的人来说,则失去它应有的福祉、效用及全部魅力。这时的科学技术对于科学家来说已经变成一种外在的、疏离的和不再属于自身本质的东西。结果,科学家在自己的科学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愉悦而是感到痛苦。他不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智,也不再是满怀深情和积极主动地追求真理,而是在被迫无奈的科研工作中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这一过程不仅会使科学家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意志受压抑,也会使他们的工作充斥着空洞、虚假、无奈和焦虑。

此时的科学再也不像近代科学活动完全是科学家的一种自觉的非职业活动,而是犹如“在宗教中,人们的幻想、人们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的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而是取决于某种异己的、神灵的或魔鬼的力量”①一样,不再属于科技人员,只属于统治和利用科技人员的权力者,致使现实中的科技管理体制几乎完全背离美学本质;使得许多科技成就都是科技人员为了生存或某种外在于人格的目的,被迫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就是这样,他们的付出和应该取得的成绩与报酬,也经常受到各种权力和关系的制约。审美在许多官员那里,似乎只与“食、色、性”相关,很少认识到科技管理中的审美智慧就是尽可能多地给科技人员以充分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健康的身心,给管理对象带来合乎内在本性的运行节奏、操作秩序和发展规律。当然,这些管理者更不会认识到,在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任何一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都常常是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非科学知识———包括宗教、艺术、游戏、神话、寓言、传说等———相互作用、触类旁通的结果,而且科学家也往往都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他们通常都能够自觉地关注人类命运;超越狭隘的个人主义、民族主义,抵达普世主义;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把追求科学真理当做人世间的一项神圣事业,并为此终生奋斗,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竭心尽智,不惜牺牲荣华富贵,甚至生命;将个人命运与社会道义不可分割地揉为一体,既培养了科学家诚实刚毅、信念坚定、敢于冒险、长于创新等优秀品性,也推动科学技术具有客观性和真理性等特征。为此,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所赋予人生的全部“期望只有在美学的赞美诗中才能坚持得最顽强”,也只有赞美诗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指向人类生存的原初文本”②从而促成科学家在审美映像的实现中达到自我。

遗憾的是,现实中由于私有制度、人的自私本性导致的劳动异化和物化,不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物的关系,而且以“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在抹杀和消磨着人格中的真善美品性。特别是由资本统治的工业社会,既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受着物质和技术的控制与奴役,也使得他们几乎完全生活在一个物质至上的世界。在这里,商品拜物教使人们越来越面对一个异己的对象,不仅使人的劳动变成背离人的自主性而压抑人的某物,也使人因日益变得职业化、机械化和客体化而失去整体性、有机性和主体性。这种由劳动分工导致的技术专门化不仅破坏了每一个整体形象,也常常将世界撕成碎片,使整体的美好梦幻烟消云散。结果是,原本科学技术作用的对象,大自然的美景会使“人的思考达到最正确的程度”,而今天由于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审美情趣的缺失,使得那些典雅而高贵的审美对象好像受到野蛮人的抓挠和亵渎一样,日益变得衰败和朽坏。这样,不仅使得科技人员丧失审美对象和科技创新的情趣,也使整个世界变得暗淡无光。因为美,特别是大自然之美不是靠占有者的肆无忌惮的意欲来塑造的,而是依赖其对合自身的理念与规律的自由展示而实现的。不认识美的这种自然本性将既不利于对大自然的认知和利用,也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二、在科技管理中确立的审美理念

尽管眼下我国的科技管理行为十分缺乏审美意识和审美智慧,但这并不能排除迄今人类从事的一切科技活动及科技管理,就其内在的目的性、合理性以及归根结底是旨在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方面,具有某种娱乐性和审美性。因此科技管理领域,也应像教育领域一样,贯穿和实施一种“寓管于乐”的审美理念,因为科学技术也一向固有美学性质。纵观科技发展史,至少从古希腊直到现代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科学家从事宇宙探索或科学研究的目的都是非功利的。他们只是为了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活动充分体现着人的无穷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如同古希腊数学是有闲富人的消遣一样,科学技术也是自由人、有钱贵族或宫廷成员从事的一种高级的审美艺术和娱乐活动,是一种体现其超越于日常事物时的心灵自由感和精神愉悦感。人们之所以称呼毕达哥拉斯派为一批科学/美学家,就是因为数学在他们那里展现出充沛的美的力量,使他们从“数”中看到和谐、明确、简约和秩序,并由此勾绘出一幅和谐的宇宙图景,使人们从中产生出一种美的体验和趣味。

在数学家和科学家眼里,用数学符号和科学定律构筑的精美的宇宙结构,不仅胜过音乐家用音符构造的听觉世界,也胜过画家用笔和色彩描绘的视觉世界。科学中的审美特质具有强大的力量,尤其体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给神学统治的僵化冰冷的世界带来人文主义的雨露甘霖之后,人们开始觉醒,开始认识到人有权享受人生的欢愉,品味沁人心脾的爱情,追寻创造的热情,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学革命便将人类推入自然,将思想转向外部世界的大发现,从虚空的上帝之城带领人们回归到自然那充满秘密和厚爱的怀抱之中。为此,从古至今,许多人都把科学当做一种高级、特殊的游戏,深深为科学中所绽放的简约之美、和谐之美、无限之美而陶醉。正因如此,无论是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还是莱布尼茨的“微积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直到今天,深谙其魅力的人们依然经常地把它们比作美丽的图画、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旋律。认为正是科学家用自己的审美艺术在大自然这个舞台上导演出一出出有声有色的“戏剧”,造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宇宙。如果说贝多芬的奏鸣曲深深地唤起人们幽暗心灵中迸发的激情,那么科学家编织的壮丽宇宙不仅激起人们无限崇敬的情感,而且使人们对理性产生坚定的信念与孜孜不倦的追求。因而我们说科学活动不仅体现美的本质和人对美的渴求,而且正是这种智慧之美在经常地给科学家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刺激与震颤。既然如此,我们的科技管理者在面对管理对象的时候,就需要把自己放在艺术家的高度,把被管理者既看做审美主体也看做审美对象。要确立这样一种态度和立场:科技人员就是发明创造和制作艺术品与审美对象的艺术家和游戏者。正像诺贝尔奖得主弗莱明在陈述其科学发现时所言:他不是在做研究时而是在做游戏时发现了青霉素。他相信“正是做游戏的人做出了最初的发现,而更按部就班的科学家发展了这些发现。”①事实上,即便是今天,艺术与游戏在人类的科学活动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人类对艺术游戏、神话传说和科学家或科幻小说家茶余饭后的奇思妙想,就无法真正推动当代的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正因为如此,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认为:他献身科学是由于被自然界向人类所显示的数学体系的简洁和优美强烈地吸引。法国数学家彭加勒也承认: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它有用,而是因为它美丽。“科学家之所以投身于长期而艰巨的劳动,也许为此缘故甚于为人类未来的福利。”②事实上,科技史上无数事例都证明许多科学家都是在把科学当做一种高级的游戏过程中,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和真理。科学游戏充分调动着科学家的兴趣爱好、求知欲和猎奇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天遍布全世界的各类游戏,其中就隐含着无穷智慧,运用得当就会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拓无限美景。因此今天的科技管理者要学会欣赏和钟爱科技人员,精心地呵护和支持他们;要能够与科技人员融为一体共同创造美和艺术。要确信:天才人物,越是拥有个性,越是长满针刺。就像叔本华、尼采和福柯等人,几乎无一不是“偏执狂”、“癫疯者”或“自虐狂”。但正是这些个性鲜明、气质独特的狂人往往更勇敢,更善于冒险,更拥有创造性和自主性,更想成就大业,精力更旺盛,当然也更加智慧超群,斗志高昂。面对这样一群独具个性的成员,管理者一定要学会谦虚谨慎和礼贤下士。要认识到他们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人格。他们的职业、智慧和敏锐决定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理念。在这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就是“少说多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建构宽松的创造空间,而绝不是不断地施加高压和指指点点。管理者要能够“大气地”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当发生问题时,通常不是责怪别人,而是如杜鲁门的名言:“问题的责任到我这里为止。”①要从深层认识和把握科学管理的奥秘和真谛,否则在管理上就可能一败涂地。另外,作为新一代科技管理者也只有具有审美智慧,才能懂得真假是非和美丑善恶,才能激起人的憧憬、希翼和自我牺牲精神,控制人的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念,将人的各种欲望都统合于无形的秩序之中,酿成才智,将爱心和奉献结合为一。也只有如此,在面对当今盛行的物质至上、急功近利、金钱第一以及由虚荣心诱发的各种强烈的欲望时,人们才能抵制物欲的洪流,静心揣摩生命的真谛,从精神家园的深处去捕捉审美的灵犀,驾驭人生内含的深刻哲理去感知生命所渴求的内在本质与目的。否则仅靠当下管理者掌握的一些雕虫小技和政治手腕,是难以在其管辖区域培养出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坚信,没有对于美的热爱和渴求,人们很难深入地思考人生之意义和文化之真谛;没有艺术化的体验维度,人们将很难摆脱由狭隘的意识形态和功利主义所导演的真假不明、善恶不辨、美丑不分的现状。事实上,一个民族是否有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用美的力量滋养人的性情、激发人的探索欲望、培养人的素质和品格。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对外部世界的最高超越,是人对自私小我的积极否定,是将生命引向充满快感的自由创造境界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人类生存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去寻求那约束自身的功名利禄,而是旨在成为自身命运的主人,满足自身的审美愉悦和生命快感,使自己能够将日常的生命活动提升到审美高度和进行自我美化的过程,当成追求最高自由境界的一种“自身技巧和审美实践”。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和提升生命,满足自身的审美要求,释放过剩的能量和激情。所以,杜威在其《艺术即经验》中早就指出,人类的日常生活或更广泛的生命运动都可谓是一种鉴赏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艺术活动。当人们认真地、热切地、激烈地投入到一件事情时,生命的本质就彰显出来。就在此时此刻,人面临各种可能性,时刻与各种极限、冒险和逾越相遭遇,并能够通过想象性的超越和虚构闪烁着美的耀眼光辉与特性。正是在这种全身心地投入性活动中所生发的经验构成一种审美经验,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感受。这种自主而强烈、圆通而充沛的审美感受就是人的存在感的最明确标示。不把生命看作美,就不会懂得人生,也不会懂得管理,因此也就不会激发出被管理者的智慧与潜能。在这个意义上,美就是人生之花的自然绽放,就是智慧的变形与身心的合体。真正的科技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去践踏美,而应该千方百计地去感受美、发现美、雕琢美、维护美和创造美,要关注科技美学,重视情感之爱,培养精神语言,诱发肉身激情,丰富人类灵魂,将科技的异化从过去的长期压抑中解救出来,愉悦和美化人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将科技人员变成人的自由想象对象、欲望对象和审美对象,使科技主体变得更美妙、更真实。

三、科技管理主体审美智慧的培育

既然科学技术从本源上讲就具有一种高级的游戏和艺术性质,其本质和最高要求就是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揭示大自然的奥秘,而且归根究底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快乐,因此科技管理者绝不能把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混同于一般的商人或政治家。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技管理者就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塑造者、引领者和服务人。为此,中国的科技管理者必须尽快把自己提升到审美主体和艺术家的高度。要认识到正是科技人员连同艺术家一起在为人类创造美,包括创造和维护美的环境与生态。也只有把自身和科技人员一起上升到艺术家和美学家的高度,方能深入了解科技之美的内涵,真正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当然,要想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成熟和成功的审美主体也并非易事。因为这不只需要在审美理念上要能够认识美和理解美以及怎样才能发现美、觉识美、创造美和构建美,还要在实践上,能够发挥审美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将“美的理念变成感性的显现”,将“美的精神和意识外化为美的对象”,从而将主观美推进到客观美,最终变成美的成果与作品。

至于怎样才能在科技领域及其团队中实现艺术化和审美化管理,显然不能只限于抽象的美学概念和审美标准。因为一切美都与科学认识的真理性、数学的精确性、实践的简约性、社会的公正性、各类关系的和谐性以及人的身心的平衡感、欢愉感、充实感、自由感和智慧的提升感紧密相关。究其原因,不仅在于真善美具有内在统一性,还因为追求优美与经济、简约与方便、秩序与和谐,也是人之天性。正是由于美感与真理和效用密不可分,以至于杜威把真理看做“使人满足的东西”,即“一切事物凡是会使人感到愉快的,就是真的。”①这实质上,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命题“凡是真的都是美的”以及休谟的“和谐性即美的本质”的界定等具有异工同曲之妙。正是针对真善美的统一性,理查德•罗蒂主张消解科学划界,指出:“人文学科、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对立是可以取消的。就像无需用一个词把工程、法律、社会工作和医学集合起来一样,也不需要用一个词来把古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和生理学等集合起来。”②哲学、科学和艺术都只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且艺术比哲学和科学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既然美学家、哲学家已经从理论和观念上为管理者提供对美的理解和界定,那么管理者就有必要在科技管理中去自觉地灌输美的理念,实施美的行为,执行美的实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管理工作中拥有审美智慧呢?关键还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根据美学要求的“简约原则”,就可以从重叠臃肿的机构入手,实施精兵简政,压缩编制,裁减冗员,删繁就简,杜绝人浮于事、消极怠工的官僚现象,消除滥用权力的腐败行为,祛除“人多乱、龙多旱”的痼疾,给人一种精兵强将、以一当十和焕然一新的气象。

在各项事务的处理中也应当贯彻“简约原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程序。据德国研究联合会(DFG)网站报道,2009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主席玛格丽特•温特曼特尔教授和德国研究联合会主席柯睿礼教授就联名给欧盟委员会研究事务专员写了一封信,呼吁欧盟减少研究资助中的繁文缛节,使具体问题领域的程序变得更加快捷、透明和简单。他们认为,过长的处理时间、过多的报告要求以及不透明的决策过程和复杂的审计程序已经阻碍科学界为顶尖科学家建立有显著吸引力的研究条件以及提供信任、公平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从管理的微观层面上看,面对一群以发明创造为己任、苦干加巧干的科技人员,不论是哪级官员都必须学会办事干脆利落,说话简明扼要,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开阔诚笃。要学会物理学家马赫主张的“经济思维原则”,懂得为下属节省空间、时间、精力和能量。只有去除繁琐、浪费和内耗,恢复人的朴实本性,尊重科学研究的规律,管理层才能真正遏止官僚作风,科学管理才能真正推动和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繁荣。再比如,精确性更是科技管理所必须的要求之一。因为一切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是数量、时间、距离、力量等在精确性上锱铢必较的认知与实践。为此,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把精确性看做评价科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一切科学研究如果陷入松弛无力、松散无序、无精打采、混乱不整的状态,将一事无成。只有通过认知和实践上的精致、精确和一丝不苟,才能保证运行的质量和获得优秀成就。任何科技管理的灵活性必须是以精确性为前提的灵活。换言之,只有在管理上做到精确无误、细致入微和明察秋毫,才可能在科技实践中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科技活动的持续性、安全性和公平合理性。没有精确性,就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因此管理者决不可按照常规来管理队伍、处理事务,必须依赖具有精确性、简明性与合理性的科学知识来指导管理实践,并在管理实践中,兼顾美学所追求的“和谐”原则。当然,这里的“和谐”并不仅仅指谓一般意义上的温和、安定和无矛盾状态,而是指谓“和而不同”,指谓通过各种异质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碰撞,不断生成新质的可持续发展过程。这种“和谐”也是科技活动中最重要的创造性状态之一。因而,科技管理要呵护、尊重和利用这一规律,要宽容差异性、多样性、异质性的观念和行为的存在,要深刻领悟如果只有清一色的要素和性质存在,就无法产生碰撞和交融,也就没有美好的旋律、灵动的观念和新鲜创意的生成。因此,科技管理智慧格外要求管理者要心胸开阔、涵养八方,能够窥见差异的力量并引导其进入良性对话。

当然,审美管理的最大目标还是管理的功用和绩效。有些人强调非实用的审美态度,认为审美活动必须完全摈除实用性和目的性,由此获得一种心理距离,使心神专注于美的对象之上。杜威早就批评过这种审美观,认为这样做只能导致一种非现实的感觉,而非现实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事实上,效用恰恰是美的本质规定之一,即如最美的艺术作品也只有被人欣赏才拥有美的价值,美只有能激荡起欣赏者的强烈感受才拥有美的价值。要想在科技管理中达到最优绩效目的,就必须在管理中切实运用审美智慧,使其既能够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刺激起人的好奇心、神秘感或求知欲,促动人们去能动地利用知识充实、改造和发展自身,去能动地认识、改变和创造世界。在这里,管理艺术所要求的智慧对于管理者的重要性,就好像灵魂对于身躯。因为智慧不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也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根据。成功者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高超的智慧。因为智慧在社会实践和管理工作中,可以使人足智多谋、聪明机敏、可以使人知难而进、克服分裂、精诚团结、可以使人克服急躁鲁莽、狂乱无序,变得清醒冷静、镇静自若,识大体,顾大局。智慧可以超越人力、物力、权力、经验与技艺,使人变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败到胜。智慧也可给人以发明创造和理论创新的能力,推动人类扩大新视域,成就新事业。正是这种超越金钱和权力的智慧可以使人从贫苦到富贵、从丑恶到美善,将艺术审美、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和诸多生命活动相互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各种有审美魅力的观念给管理实践以深层次的推动,进而“从事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创造的追求,从事对美貌、力量和欢乐的追求,从事将直接经验重构为改善生命的追求。”①将审美的潮流推向现实与未来,力求消除令人煎熬的高压、打破功利性研究的枷锁,解放人们久被禁锢的身体,释放久被束缚的激情,丰富长期单调的灵魂,让生命尽情享受宇宙赋予的美和自由。

正因为智慧是人得以生存、成功和获得幸福快乐的根本,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认定智慧对于愚蠢就像光明对于黑暗。而审美智慧是当下科技管理中最需要也是最缺乏的智慧之一。审美智慧在引导人走向至善至美的途中,影响着管理者的工作模式,使其认真而细致,有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遇事慎察慎断,从不心浮气躁。即使遇到棘手问题也能做到宛然从物、宽大包容,始终把“平衡、和谐”看做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与此同时,审美智慧也能够陶冶管理者的品性,使其既能够做到境界高洁,不沾惹财色,心胸宽阔,襟怀坦白,也能够不问贵贱长幼,一视同仁,给人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使人能从那审慎负责的管制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做人的尊严。科技管理只有浸透这种审美智慧,才能够使全体科技人员心志开阔舒畅,德行宽厚温和,精神超脱高远,使整个队伍团结奋进,共同实现所企求的目标和成功。可以说,只有在审美智慧之光的普照下,那些混迹于科技管理队伍中的自私自利、“心胸狭隘、缺乏进取心、无领导才能和洞察力的鼠目寸光的管理者”①才显现其丑态,无处安身。也只有在审美智慧践行之处,才能最终将具有强权性质的权力统治转化为在审美观念和美学智慧指导下的行政管理、业务管理、道德管理以及人文精神的关怀,突显现代管理呵护人性和关爱生命的审美本性,使科学家能够通过对美的理解,从思想家园的深处捕捉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灵犀,驾驭人生内含的深刻哲理,感知生命所渴望和追求的内在本质与目的,从而使其真正拥有一个能够不断散发出美的芳香和智慧圣光的人生。(本文来自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张卨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