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3-11 03:52:09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从“新”字出发,在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上进行本校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新理念突出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相融合,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新模式体现在深层次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新体系落脚点在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划分为课程群,提高实习实训课程比例,建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效,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

1引言

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层面对新工科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其内涵应在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8]。本文源于国家对于“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与其他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科专业进行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特色课程群及工程实践能力新体系,促进该专业的升级。

2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对照新工科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人才培养缺失。限于传统理念、师资、机房设施等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体系与软件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老化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社会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缺失,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不强。校企合作合作层次低,缺乏紧密型,校企合作停留在短暂的实习实训,科教融合深度不足,缺乏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需求。(3)专业课程体系分散,课程间融合不足。没有从培养体系的角度设计课程体系的关联,无法完成多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模块分散,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的认知不足。

3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新工科”既指建立新的工科专业,也包括对传统工科提出新的要求[2]。林健认为“新工科”包括“新兴、新型、新生”三个方面,“新兴”是指全新出现的新学科;“新型”是指对现有传统学科的转型、改造和升级;“新生”指由不同学科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新学科,因此“新工科”具有引领性、交融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发展性等特征[3]。本校新工科背景下的特色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将“新”体现“新型”上,将传统的软件工程专业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上。具体体现在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的建设上。新理念上尝试探索与新技术或其他学科相融合,培养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新模式上将尝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新体系上将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课程组,从基础课程群到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群,建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4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4.1以社会需求为主、学校特色为辅的新理念建设特色专业。本校按照目前社会对于互联网人才、移动互联网人才的主流需求,对于大数据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的顶级人才需求和学校本身艺术特色的特点来定位游戏设计人才,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游戏设计产业等融合,确定了两条主线、三条探索主线,从而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如图1、4.2构建协同育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的出现,预示着育人模式的转变,由企业“被动要人”转为“主动育人”,企业可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制定、修订及执行,企业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理念与高校一起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本校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构建与企业协同创新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修订中,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游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和综合化,突出工学结合特色。二是同企业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技术、设备设施等资源。目前,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先后与武汉微普、武汉软帝、武汉誉天、北京凌阳爱普、武汉佰钧成、武汉硕彦博创、武汉博睿实训、苏州高博应诺、武汉中清龙图、光环国际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与苏州高博应诺、光环国际、北京凌阳爱普合作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6项。另外,在现有的实习实训为主合作基础上,加强产教融合深度。尤其是与苏州高博应诺共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项目工厂”,将企业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尽早地接触企业真实项目,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比如讲授JSP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时,学生利用其平台,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自己掌控时间,从而增加时间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如图3所示。程设计三是同企业共建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模式,聘任企业人才为指导老师,将企业项目引入到学校,将企业生产与协同育人有机融合。近3年,学校引进企业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实训、基础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大学生综合实训项目等达20余次,保障学生能够满足企业和未来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4.3建立特色课程群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软件工程专业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校主要围绕多学科融合、工程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同人工智能、大数据、游戏设计等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相融合,建立特色课程群。因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本校软件工程专业按课程群来设置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理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思政、英语、通识、数理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等)、软件工程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概论、UML面向对象建模与设计、软件设计体系结构、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等)、互联网开发课程群(Html5程序设计、JSP语言程序设计、企业级软件平台与开发等)、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群(UI设计、移动互联网开发、微信小程序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特色课程群(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原理及应用等)、游戏设计特色课程群(UI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三维建模、Unity3D开发技术等)、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基础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企业管理课程群(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和相关企业法规课程)等。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上,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基础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大学生综合实训项目等角度大幅度提升实践学时比例,完成从基础课程群的个人编程能力到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群的综合开发和创新能力的转变,建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如图4所示。

5结论

本文结合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目前该专业已经初步具备了符合地方院校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有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就业面有了较大拓展,就业率一直保持学校前两名,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沈海波,周如旗,朱雄泳.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软件工程,2018,21(3):57-59.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3]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4]戴宏明,戴宏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0(1):64-67.

[5]张贤坤,苏静,王怡.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2):88-90.

[6]张小川,周龙福,凃飞,等.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软件工程,2018,21(3):60-62.

[7]周静,刘全菊,张青.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3):165-168+176.

[8]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作者:刘艳梅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