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责任法律学依据

时间:2022-11-02 04:04:00

刑事责任法律学依据

一、学术观点简介

刑事责任的法律学根据是从法律学的角度说明“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这一法律原则的理由,以揭示刑事责任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在刑事责任的法律学根据问题上,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特拉伊宁在其名著《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曾指出:“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这一论断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我国的刑法学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尽管如此,但并不是说大家在这一间题上都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不存在分歧和异议。实际上,针对上述命题,前苏联刑法学界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关于刑事责任根据的观点。例如,杜尔曼诺夫认为,“犯罪构成是一个抽象的利学概念,而抽象的利学概念不能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一①近年来,随着洲事责任根据间题的探入研究,我国不少学者也!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并就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提出了多种主张.将前苏联学者和我国学者针对这一命题提出的主张加以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犯罪根据说。认为“犯罪是刑事责任的根据。行为人只有犯罪才应负刑事责任,没有犯罪的人不能负刑事责任。因此,犯罪是负刑事责任的前提,负刑事责任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离不开犯罪,只要犯罪就应当负刑事责任。犯罪行为根据说。前苏联有的刑法学教科书提出:刑事责任的根据不是犯罪构成,而是犯罪行为本身。③我国有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罪构成不是刑事责任的根据”,“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就是某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④“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的根据。”⑤③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根据说。认为“犯罪构成是指法律所规定的抽象的犯罪行为的类型,它本身只是法律上的一种假设,一种可能性,它只是对判断一定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以及如何成立犯罪提供了一个法定的标准。只有当这种假设或可能变成了现实,抽象的犯罪类型就由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现实地表现出来。这种具体的犯罪行为的事实与抽象的犯罪行为类型相符,正是法律假设一定的法律后果(通常表现为刑罚处罚),即刑事责任发生的前提。所以,刑事责任的根据并不是犯罪构成这一法定的抽象的犯罪行为的类型本身,而是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这一具体的法律事实。社会危害性根据说。认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衡量刑事责任的法律标准,因此“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⑦,或者“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只能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⑧⑤罪过根据说。前苏联有的学者曾提出,刑事责任的根据不剥已罪构成,’而是罪过。⑨我国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主观罪过支配着行为人,并指使行为人实施这样或那样的犯罪行为。任何一个具有刑法意义的行为,都只是在认识和意志的支配下的行为,没有主观罪过,无论是行为或行为人,都将是无辜的。

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意义,惩罚只是手段,改造才是目的。因此,“罪过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⑩⑥事实总和根据说。该说认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决定刑事责任质和量的一系列事实的总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i)犯罪构成事实。这是刑事责任最主要最基本的根据,是决定某种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事实。犯罪构成以外的其他案件事实,如犯罪动机、手段、时间、地点、环境、条件.象、损害程度、犯罪人身份、犯罪人生理上特殊情况等。这些虽对刑事责任的存在和性质没有决定作用,但对于全面衡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主观恶性,解决刑事责任的一些具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3)案件以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刑事责任的主客观事实,主要包括犯罪前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和社会治安形势。这些事实对于确定刑事责任的程度有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说明和解决有关刑事责任的一系列问题。这既体现刑事政策精神,又符合刑事法律的规定,也是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⑧还有的学者对构成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的事实进行了层次的划分,认为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包括两个层次的法律事实,即“决定刑事责任有无的法律事实”和“决定刑事责任程度的法律事实。”。

二、刑事贵任的法律学根据

上述观点大多只是从某一方面而不是从多个方面探求刑事责任的法律学根据,因此,难以获得对刑事责任法律学根据的全面性认识。刑事责任法律学根据的多方面性表现在,它既有实质根据,又有法律根据与事实根据。

为什么刑事责任的法律学根据会有诸种表现呢?这是因为刑事责任是由犯罪发生的客观事实引起的,没有犯罪发生的客观事实也就谈不上追究刑事责任。追究刑事责任要有事实根据。但是,仅有事实是否能成立犯罪呢?

显然不那么简单。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与法律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特征相符合,才能成立犯罪,也才能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出现了法律根据间题。

我们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为追究犯罪的一项基本原则道理也就在这里。为什么某种事实、法律能成为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法律根据呢?这就必然牵涉到刑事责任法律学根据的深层次问题—实质根据问题。那么,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法律根据和实质根据又分别确指什么呢?下面将一一阐释。

(一)事实根据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是指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质及其程度的主、客观事实总和。如果从质和量上划分,它可以分为决定刑事责任存在(有无)的根据(质)和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据(量)这两个方面。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根据实际上等同于认定犯罪根据。那么,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犯罪构成事实,或曰现实的犯罪构成,而不能笼统地说是犯罪构成。关于犯罪构成是不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问题,无论在前苏联,还是在我国都曾引起过长期而激烈的争论。经过争论,人们发现:“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这个曾在前苏联刑法学界得到最广泛承认,在我国刑法学界也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命题本身可能具有几种含义,而且有不明确、不妥当之处。至此,前苏联和我国刑法学界出现了一个惊人相似的地方,即对犯罪构成的认识开始分化:一派认为具僻4EW构成仅是理论范畴;另一派认为犯罪构成是个法律概念、法律模式,提出犯罪行为是刑事责任的事实根,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法律依;⑩第三派认为犯罪构成是法律事实,等同于具体的犯罪行为。现在看来,这一传统命题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把法定犯罪构成即概念上的犯罪构成与符合法定犯罪构成概念的客观事实即现实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事实)严格加以区别,因而导致了理论上的混乱。实际上,在讲到犯罪构成概念时,有两种意义上的犯罪构成,一种是刑法所规定的法定的犯罪构成,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犯罪构成。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刑法上关于各种犯罪构成的规定,只不过是以概念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构成事实。将刑法上规定的犯罪构成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构成严格加以区别是非常必要的。我国许多刑法论著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结果导致了不必要的争论和理论上的混乱。西方刑法学者早就认iy倒这种区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的开创者、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贝林格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区分概念性的构成要件与具体的构成要件。梅耶尔也认为要区别法律性的构成要件与事实性的构成要件。总之,作为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事实根据的犯罪构成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犯罪构成,即犯罪构成事实,而不是刑法所规定的法定的犯罪构成。刑事责任的产生与存在,是由现实的犯罪构成所决定的;作为抽象的法律规定本身,法定的犯罪构成并不能直接成为刑事责任发生的根据,它本身只是法律上的一种假设、一种可能性,只是为确定这种根据提供了一个法定的标准,因为“只有这些规定遭到破坏时,责任法才发生效力”。⑧“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撂,这一命题,由于既没有又梢B罪构成作法定的犯罪构成和现实的犯罪构成之分,又没有对刑事责任的根据作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的区别,故难免受到人们的非议。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不仅指决定刑事责任存在的根据,它还包括决定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据,因为如果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仅指刑事责任存在的根据,而不反映责任的量,就无法表现刑事责任的后果刑罚或其他刑罚外处分。犯罪构成事实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最主要的根据,它决定着刑事责任的基本的量。除此之外,影响刑事责任大小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即犯罪构成事实以外的其他反映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事实。这些事实虽然不决定刑事责任的存在与否,但却对刑事责任的量的增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实主要包括:①法定的从轻、减轻、免除或从重处罚的情节事实。如:自首、累犯、主犯、从犯、胁从犯、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教唆不满is周岁的人犯罪的等等。②司法中的酌定情节事实。如:犯罪的动机、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x1象、后果等。最后说明两点:一是虽然在刑事案件中,除了犯罪构成事实外还有大量事实,但并不是一切事实都影响刑事责任的程度,只有那些与案件有联系,能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包括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的事实,才能起到作为刑事责任根据的作用。二是如犯罪构成事实以外的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因素太多,刑法不可能一一加以抽象并规定其中,而只能将常见的、主要的因素如累犯、自首等事实进行抽象并加以规定。为更准确地反映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程度,以更好地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我国刑法典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下述办法:即在刑法分则中对每一犯罪规定了相XtA定的法定刑,以体现犯罪构成事实以外的因素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使司法机关能够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行使裁量权。此外,刑法典第63条第2款还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刑法典允许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刑事责任的程度。可以这样说,刑法典关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及第63条的规定,实际上为犯罪构成事实以外的因素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据,提供了间接的法律依据。

(二)法律根据对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可作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是追究或承担刑事责任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规范。在我国,主要是指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监狱法等等。

首先,刑事责任是实施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而国家审判机关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就必须先得查明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范规定的、构成某种犯罪必备的要件,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并依据刑法作出分析判断。因此,刑法就成为刑事责任的一个法律依据。具体说来,刑法既包括刑法典,也包括刑法典颁布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系列修改、补充刑法的规定或决定,以及国家颁布的民事、经济、行政等法律、法规中的刑法规范,即附属刑法。

其次,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还要通过一定的刑事诉讼活动来完成,这就要求必须有诉讼法上的依据。因此,刑诉法便成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又一法律依据。

再次,刑事责任的追究,不仅仅是确认刑事责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刑事责任的间题,而刑事责任的实现同样要“有法可依”。监狱法及其他关于罪犯改造的法律规定便是我国实现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它们具体规定了实现刑事责任过程中国家与犯罪人的各项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实现刑事责任的根本措施与方法。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刑诉法、监狱法的司法解释也是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之一。我们研究刑事责任根据的根本目的,是要具体地而不是泛泛地说明行为人应否负刑事责任以及负多大刑事责任,因此需要对刑事责任的法律根进行“微观”上的探查,狭义上的研究。狭义上的刑事责任法律根是指与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相应的决定刑事责任有无及大小的法律根据。

先看决定刑事责任有无的法律根据。笔者认为,决定刑事责任有无的法律根据是刑法规定的法定的犯罪构成。这里涉及两个间题:一个是犯罪构成的性质问题,即它到底是不是法律规定?另一个问题是犯罪构成能否作为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

关于犯罪构成的性质,我国刑法学界主要有理论说、法律说和折衷说之争。理论说认为,犯罪构成是根据刑法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对法律条文所作的解释,因而是一个理论概念。法律说认为,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因而是一个法律范畴。折衷说则认为,犯罪构成既是一种理论又是法律规定,两者是统一的。鉴于上述争议,笔者认为,应当将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加以区别。犯罪构成本身是法律规定,因而具有法定性。我国刑事法律中虽然只规定了犯罪的一般概念而没有规定与之相对应的犯罪构成的一般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犯罪构成没有法律依据,不具有法定性:①从根本上说,犯罪构成只不过是从另一角度即从犯罪自身的结构与性能来阐明犯罪的概念。因此,犯罪构成是以刑法规定的犯罪概念为其法律依据的。无论是犯罪构成的一般概念或者是各个具体犯罪构成的概念都是如此。②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都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即众多的事实特征,必须经由法律的选择,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才能成为犯罪构成的要件,而不是由哪个刑法学家或者哪个审判人员随意确定的。③犯罪构成要件的法定性与行为的刑事违法性是完全一致的,具备犯罪构成就具备了犯罪的法律属性即刑事违法性;不具备犯罪构成则不具有刑事违法性。根据犯罪构成追究刑事责任,与根据刑法规范追究刑事责任并没有质的区别,二者是完全一致的。何谓犯罪构成理论呢?服胃犯罪构成理论是以刑事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作为研vt象而形成的有系统的结论,是5(li去律上的犯罪构成进行利学研究的成果。

由于理论上的犯罪构成并不是刑法的规定,因而它本身并没有法律效力,也不能成为刑事责任的根据。

刑事责任产生于犯罪,而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和属性,没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也不会发生刑事责任问题。但社会危害性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宽泛的概念,它只有获得法律上的表现才能成为衡量刑事责任存在与否的标准,这既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要求,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这个法律上的表现便是刑法规定的法定犯罪构成。为什么犯罪构成能够体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呢?这是因为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是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并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不是任何犯罪事实都可以成为法定犯罪构成要件的抽象对象,只有那些决定犯罪本质特征即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事实,才能成为法定犯罪构成要件的抽象对象。因此,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构成的基本属性。

根据犯罪构成所认定的犯罪,必然具备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刑法规定的法定犯罪构成是决定刑事责任有无的法律根据。

决定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是法定的犯罪构成,那么,决定刑事贵任量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呢?由于犯罪构成事实不仅决定着刑事责任的质,而且决定着刑事责任的基本量,因此,决定刑事责任质的法律根据也便是决定刑事责任量的主要的法律根据。除此以外,其它决定刑事责任量的法律根据有:有关法定从轻、减轻、免除或从重处罚情节的法律规定。另外,刑法典关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及第63条规定,实际上为犯罪构成以外的因素作为刑事责任大小的根据,提供了间接的法律依据。

(三)实质根据刑事责任法律学意义上的实质根据是从法律学的学科角度说明,罪应负刑事责任”这一法律原则的根本理由。笔者认为,刑事责任法律学意义上的实质根据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第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它决定着刑事责任的产生。犯罪和刑事责任具有前因后果的关系。犯罪是刑事责任产生的前提;刑事责任是发生犯罪后的法律后果,是国家又梢已罪所作出的否定性法律评价。

而国家之所以对犯罪作出否定性的法律评价,是因为犯罪具有这样一个本质属性,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是犯罪的实质内容和最基本的特征.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视为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充分体现了刑法的阶级本质。

为适应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适时地将一些原来不认为是犯罪的有害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进而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把一些原属犯罪的行为视为无罪从而使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这都是由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所具有的历史易变性决定的。

第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衡量行为人应否负刑事责任以及负多大刑事责任的实质尺度。刑法规定了犯罪的实质性概念,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作为本质特征,进而对刑事责任的有无作出实质性的衡量。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仅要指明其行为违反了刑法规范而构成了犯罪,而且还要确定其行为是构成重罪还是轻罪,应负多大的刑事责任以及给予何种及什么程度的刑事制裁。所有这些,仍需要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尺度作出评判。

以上我们讨论了刑事责任法律学意义上的根。从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上述三种根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矛盾的,三者是辩证的统一关系。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既包含了刑事责任的法律根据,也包含了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

第二,刑事责任的根据显然有着与民事责任根据不同的特点。在民法上,虽然自罗马法以来世界各国立法多以过失责任原则为民事责任的一般原则,也就是说,民事责任的根据也要求行为人有违法行为、损害结果,而且要具有故意或过失,但到上一世纪,又出现了无过失责任、公平责任等作为特殊侵权行为民事责任所适用的原则与之并存,也即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具有故意与过失,根据法律规定也要承担民事责任。而且,民法上xf#意与过失的区分并不象刑法上那样对责任的承担者具有非常严格的意义。刑事责任的目的主要在遥比你招日罪人的惩罚,以预防和做戒将来,因而过错程度不但关乎犯罪人的受刑,而且关乎对他的改造。而民事责任的目的主要在拐寸已经造成的权利损害或财产损失给予填补和补救,使其恢复原状,因而过错程度对于受损害的一方当事人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刑事责任的根据是主客观统一的;而民事责任的根据基本上是客观的。

三、学术观点评析

关于“犯罪根据说”。从广义上讲,这种说法并无不当。我国刑法总则第二章第一节“犯罪和刑事责任”,就是解决刑事责任根据间题的。从这一节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刑法第13条犯罪概念的规定,是从总体上解决刑事责任根据。也就是说,只有符合刑法第13条的犯罪行为,才是刑事责任的根据。但这种说法只是说明了犯罪与刑事责任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而我们研究刑事责任根据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说明刑事责任与犯罪之间的基本关系,而是要进一步具体说明行为人应否负刑事责任,以及负多大刑事责任的基础、依据问题,说到底是要说明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程度的犯罪的基础、依据问题。这样看来,将刑事责任的根据笼统地归结为犯罪,就显得过于抽象。这无论对于刑事立法,还是对于司法实践均无多大实际意义。

关于,罪行为根据说”。这种提法也欠妥当。因为砂林胃“犯罪行为”的提法,其词意是含混的,人们一般从两种意义上加以理解,一种理解是,罪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共同要件,并在犯罪中居于首要地位一、种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只是暂时排除行为主体与行为意识之后,呈现的纯客观的身体外部动作,它只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之一,因而不能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否则就是“客观归罪”。对“犯罪行为”一词的另一种理解是:“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行为就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卿的行为”,⑩这里肺胃犯罪行为实际上等同于犯罪本身,因为刑法第13条并没有使用“犯罪行为”一词,而是使用的“犯罪”一词。显然,第二种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是指符合犯罪构成诸要件而成立的犯罪行为。不过,这种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与犯罪概念一样,实际上是包含丰富内容同时又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用它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仍然无助于刑事责任问题的具体解决。

关于“罪过根据说”。在主张该说的前苏联学者那里,“罪过”一词有广狭之分。狭义的罪过是故意和过失的类概念;广义的罪过是作为刑事责任的一般根据的罪过,它“本身也包括作为犯罪主观方面的罪过,但它还包括其他许多内容”,⑧即不仅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而且也包括对行为的评价等客观内容。笔者认为,前苏联学者把广义的罪过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是不妥的。根据通行的解释,刑法学中所说的罪过就是指故意与过失。将罪过的概念作广狭之分,把罪过的概念搞得过大振佳以令人接受的。再说,这种分为二种罪过的做法,根据何在也并不明确。再者,广义的罪过到底包括R陛内容,也难于理解,正如前苏联有的刑法学者指出的那样:“鸟捷夫斯基所理解的作为刑事责任一般根据的罪过,成了一个相当含糊不清的概念。,,⑧我国学者在主张罪过根据说时,并没有对“罪过”一词作超出通行意义的扩张解释。但他们所主张的罪过根据说同样是不合理的。纵然罪过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但只有罪过而不具有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并不能成立犯罪。犯罪构成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件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件,其他因素就不再起作用。因此,把罪过作为刑事责任根据显然是不妥的。这种做法实在是有“主观归罪”之嫌。

关于“社会危害性根据说”。前面我们讲过,刑事责任的法律学根据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范畴。从刑事责任的实质根据角度讲,“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责任的根据”这一提法并无不妥。然而,学者们所主张的社会危害性根据说并不是从实质意义上讲的,而是从事实根据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这就值得商榷了。诚然,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关系到行为人负刑事责任与否。但是,仅有社会危害性,并不能说明某一行为就是犯罪。对于犯罪来说,作为其本质属性的社会危害性根本离不开刑事违法性。社会危害性确实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这利冲士会危害性如果不经由立法者的评价,便不可能构成犯罪,形成刑法规范,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或指导司法实践。因此,撇开刑事违法性而仅仅将抽象的社会危害性作为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

关于“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根据说”。显然,该说中的“行为”是指前面我们讲过的第二种意义上的行为即符合犯罪构成诸要件的统一体。不过,该说与前面所讲的“犯罪行为根说”不同,它毕竟已经开始用犯罪构成对行为进行分析。说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决定刑事责任的根与说犯罪构成事实是决定刑事责任的根据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如果笼统地说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根据,那便是以偏概全了。因为刑事责任的根据不仅仅指应否负刑事责任的间题,还有个刑事责任大小的问题。该说不过仅仅说明了前者罢了。

关于“事实总和根据说”。该说最为可取。实质与我们上面所讲的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是完全一致的。有人说,该说对刑事责任的根据做了过于宽泛的理解。在他们看来,“作为刑事责任的根据只能是决定刑事责任产生和存在的法律事实,而不是一切对刑事责任产生影响的案件事实。”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研究刑事责任根据的目的不单是行为人刑事责任有无的判定,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加以“量化”,说到底就是对人民法院的量刑工作提供确切、合理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