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分析

时间:2022-03-23 09:21:27

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分析

【摘要】作为对破产财产享有直接支配权的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决定着破产程序能否公正高效地进行,因此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是破产程序的基础,我国现行破产法赋予法院在选任破产管理人中的主导权,这一规定可以保证破产管理人的中立性,使得破产案件公正高效的推进,但忽视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破产管理人选任模式,提出了对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立法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双轨制

一、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的相关规定及问题

(一)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的相关规定。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1口起正式施行,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事领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破产制度被不断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相关主体也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与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相比,现行破产法有着更为深厚的实践基础。值得提出的是,现行破产法专章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制度,其中对破产管理人选任选任主体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现行《破产法》第22条之规定,我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是管辖破产案件的法院,法院在破产程序中对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具有决定权,债权人会议仅具有异议权,并且通过选任法院来表达异议。当债权人会议认为法院选任的破产管理人具有担任破产管理人的障碍或未正当行使管理权时,可以向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法院提出异议,但是否被允许还需由法院决定。(二)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存在的问题。我国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的规定,是在充分考量我国的司法现状跟以往的破产案件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我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中,法院作为公权力机关对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拥有决定权,法院的中立性可以较大程度保证破产管理人的中立性,并且通常情况下,破产程序中的债权人并不总是利益一致的,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债权人会议并不一定能高效率的选任出破产管理人,法院直接选任破产管理人,能使破产财产尽快的处于特定人可支配的状态。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破产管理人的中立性,同时可以使破产案件高效率的推进,但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破产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性。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院有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权利,在实践中也是由破产管理人进行申报最终有法院按照要求进行筛选或者抽签决定。由于选任权被法院所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管理人独立地位的丧失。此外,由于管理人报酬也需要经由法院审批最终决定,破产管理人会迫于利益需求而从属于法院。在破产管理人选任阶段,法院的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否则会造成司法不公与司法腐败。其次,债权人的意思自治未能得到充分尊重。法律规定,债权人会议在法院选任破产管理人后有异议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有一定的限制:第一,时间限制h。债权人会议得在破产管理人上任前提出。第二,举证要求。债权人会议提出异议权的基础必须是举证证明该破产管理人缺乏相应能力,或者出现利益冲突等情况。这种规定实际上置债权人于被动的位置,即使有权行使异议,也受到诸多限制,且操作难度大。此外,我国中小债权人没有提出异议的例外规定,这不利于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进行灵活处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难得尊重。综上,我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是法院,这一设定体现了破产案件的效率和公正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公权力对破产案件的介入,忽视了相关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二、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的立法模式及分析

与我国破产法起步较晚,发展不成熟相比,很多国家已建立起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破产法制度体系,相关国家的立法例对我国的破产制度完善具有借鉴意义。不同国家由于社会发展跟法制传统的差异,对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的确定选择了不同的模式,根据侧重于当事人的处分权还是国家机关的职权,可以大致分成三种情形:(一)法院选任模式。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法院选任破产管理人的立法模式,在此种模式中,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同时,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就特定的案件选择破产管理人也是法院的职责,其必须履行。在破产管理人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法院对其选任的管理人还要履行监督职责,对不能恰当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管理人进行撤换。其他案件相关主体就破产管理人的意见需通过法院来表达,即使法院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过程中确实存在错误,相关主体也不得任意更换破产管理人,需向法院提出异议,由法院最后决定是否撤换破产管理人。采用此种模式的国家大多以立法的形式对法院的此职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例如,法国《商法典》第六卷第621条和第622条赋予了法官选任管理人的权力,并且该权利可以在破产案件的各个阶段行使,同时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授予管理人不同的管理权限。由法院依职权选任破产管理人,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破产管理人的中立性跟公正性,有利于全面的维护破产案件各方主体的权益,并兼顾公共利益。同时,法院在宣告破产时可以一并确定破产管理人,避免了无管理人管理相关事宜的混乱状态,提高破产案件处理的效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破产案件一般涉及较多的主体和较大的利益,但这类案件依然属于平等主体间财产纠纷的范畴,法院应当处于中立的地位对债权债务人双方的纠纷进行裁决,而法院选任模式赋予了法院过大的权力,当事人未被赋予有效的监督途径,无法有效的表达意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债权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二)债权人会议选任模式。债权人会议模式由于更侧重于对债权人意思自治的维护,被众多英美法系国家所选择。采取此种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不同国家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其都赋予了债权人会议在选任破产管理人过程中的主导权。制度设计多为该制度的目的所决定,采用债权人会议选任模式的国家在公司破产程序中较为注重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破产管理人履行职责就是为了实现债权人的债权。因此,破产管理人的确定以及破产管理人享有何种管理权限,债权人会议具有决定权,“彻底贯彻债权人在破产程序中的自治精神”①法律规定破产宣告后,允许债权人召开债权人会议选任破产管理人。美国的破产制度即贯彻了债权人选任模式,美国现行的《破产法》第702条明确规定,“破产受托人(BankruptcyTrustee)由债权人会议选任”。值得指出的是,债权人会议并非对选任破产管理人具有完全的自主权,美国设有专门的“私人破产管理人组织”,债权人会议仅能从该组织中选择具有合法资质的破产管理人。同时,美国也注重公权力机关对破产程序的监督,其中包括对破产管理人选任程序的监督,于20世纪七八十年创立了联邦破产托管人制度(UnitedStateTrustee),联邦破产托管人受联邦总检察长任命,向联邦司法部负责,检查破产案件,监督私人破产受托人。在债权人会议未按规定选出管理人的情况下,联邦破产受托人还被允许任命临时托管人担任破产案件的管理人。②美国的破产案件中,债权人会议对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具有决定权,同时这一权利得到了相应的限制和监督,美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十分具有典型性,被许多国家的破产制度所借鉴。债权人会议选任模式强调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体现了破产案件的民事案件性质,由债务人选任破产管理人管理处分自己的财产,代自己处理相关事宜。同时,其缺陷也是无法忽视的:一方面,债权人可能人数众多,债权人会议内部并不总是能达成一致意见,处于优势地位的债权人可能损害处于弱势地位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破产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破产管理人的中立性无法保证,在履行职责时存在无法公正对待各方当事人的可能性。(三)“双轨制”模式。法院选任模式和债权人选任模式均具有各自的优势及缺陷,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综合这两种模式优势的基础上,采取了“双轨制”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例如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在体现公权力对破产案件进行主动干预的情况下,兼顾破产案件相关主体的意思自治,在公权力与私权利间寻求某种平衡。在这种模式下,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权利由法院和债权人会议共同享有,破产宣告以后,由法院选任管理人对破产案件的相关事宜进行管理处分,以避免无人管理债务人财产、行使债务人权利的情形;当债权人会议选定管理人之后,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破产管理人担任正式的破产管理人,参与到破产案件中。由于“双轨制”模式是在以上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两者各自的缺陷,即不过分强调公权力,也不过分强调债权人意思自治。但当权利被赋予给两个主体时,两个主体间的权利界限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三、确定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的立法建议

我国现行的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制度贯彻了“法院选任模式”,这与我国立法及司法中的职权主义是一致的,但笔者认为,采取“双轨制模式”更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破产制度。就完善我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主体制度,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临时破产管理人制度。当法院宣告破产以后,破产财产即被确定,此时若没有专门的主体对其进行管理,及有可能导致破财财产减少,继而损害相关主体的利益。临时破产管理人由法院选任,在破产宣告时一并确认,使得破产财产尽快的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临时管理人可以快速掌握破产财产,防止债务人隐匿、转移跟非法处分破产财产,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人的权益。(二)由债权人会议选任正式的破产管理人。破产管理人最终选任的权利应当赋予债权人会议,而不是法院。这种转向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对债权人意思自治的尊重,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权力寻租、腐败滋生。首先,债权人会议可以直接提出破产管理人提案并自行决定,其次在首次债权人会议上,也可自行决定是否将临时破产管理人选任为正式的破产管理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选任仍然要受到法院的监督,否则私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道德风险问题难以控制。法院监督的途径主要通过设置底线实现,即选任的名单会根据案件情况出现不同而出现不同资质的破产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则是根据这种基础名单进行二次筛选。一方面受公权力监督,另一方面则实现意思自治,达到双赢效果。(三)法院对债权人会议选任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破产管理人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选任不出和选任不当。对此,笔者认为由法院对破产管理人的选任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从而确保破产程序顺利进行,被选任主体顺利产生。首先,为了使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不长期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阻碍破产程序继续进行,法院得在债权人会议无法决定时起到补充作用。一方面贯彻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也提高破产效率。当债权人会议不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时,为了保证破产案件的顺利进行,有必要赋予法院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权利。此外,当各个债权人内部存在利益冲突、临时破产管理人存在担任管理人的障碍或未正确履行管理人职责时,也可以另行指定破产管理人。其次,由法院受理并处理相关当事人对破产管理人的异议申请。由于破产案件的复杂性,破产案件必然涉及众多主体,而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破产管理人未必能照顾到各方的私权利及公共利益。最后,为了在特殊情况下给予个别债权人救济手段,破产法可以赋予个别债权人独立的异议权,但需设置一定的约束条件。

总之,当相关主体对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存在异议时,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通过审查以决定是否有更换破产管理人的必要。以债权人会议为主体的“双轨制”模式赋予了债权人会议选任权,同时赋予了各利害关系人异议权,法院审核监督权。这样的规定有利于维护各方利益不受侵害,从而实现破产程序中的利益平衡。

作者:罗达 单位:重庆海力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