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企业资产评估十篇

时间:2023-09-25 18:15:41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1

    一、在破产案件受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目前很难操作,其一,由于债务人不同意破产,对于破产清算所需的财务资料不予提供,对于破产清算工作不予配合,法院如强制其进行清算,就会引起职工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安定。其二,债务人的主管部门不同意债务人破产,按照现行《破产法》清算组成员主要从债务人的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中指定,债务人的主管部门不派员参加清算组,清算组无法成立,破产清算工作难以进行。因此,对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案件的受理要谨慎,既要考虑依法办事,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在作好债权人工作的前提下原则上不予受理。必须受理的申请人必须预交案件受理费,并垫付清算费用。还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通报情况,并向上级法院报告。

    (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破产。按照法律规定须中外合资、合作以及联营的双方的同意,并共同派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有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联营企业的合资、合作、联营一方难以找到,或其不派员参加清算组。上述企业申请破产的前置条件必须是经过清算,未进行清算的法院不予受理。对于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一方难以找到,或其不派员参加清算的,可以依照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特别清算。对于联营企业应当由联营双方先行协商解除或终止联营进行清算,双方达不成一致的应当先通过诉讼解除或终止联营进行清算。

    (三)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申请破产,法院能否受理的问题。每年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很多,以目前法院审理破产案件人员,难以承受这类案件的审理。但是营业执照的吊销是一种行政处罚,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丧失的是经营权,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丧失的是行为能力,企业的法人地位并未丧失。因此,对这类企业申请破产法院应当受理,但在受理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必须先由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开办人进行清算,清算不能时才能进入破产程序。二是如果被吊销后又被注销的,无论是否进行了清算均不再适用破产程序。

    (四)目前对无主管部门的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的,受理和审理难度都很大。有限责任公司是公司法生效后,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这类企业法人没有主管部门,由于现行《破产法》是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配套制定的,公司法生效后破产法的配套立法相对滞后。按照现行的破产法,有限责任公司申请破产,清算组难以成立。新破产法草案中的财产管理人制度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建议在新破产法生效之前,此类企业的破产,必须先行清算。清算有出资各方共同进行,清算不能时再进入破产程序。破产清算组由中介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与法院指定的政府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此外对于这类企业在职工未妥善安置之前,不予受理其破产申请。

    上述凡是经过清算之后破产的,均应由清算组织代破产企业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二、在破产案件审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破产企业的地上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致使破产财产无法变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47条的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企业破产时,其土地使用权由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这就造成了破产企业的地上建筑物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情况,法院对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的土地使用权无权处置,法院委托拍卖公司拍卖权证不全的财产是否合法尚且不论,购买人在买断破产财产后办理产权过户所遇到的困难,也是法院无法解决的。各基层法院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采取分别评估、共同拍卖、资金分流的方法处置破产财产。即由清算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分别委托评估机构对破产财产和土地使用权分别进行评估,由清算组和土地管理部门委托同一家拍卖公司对破产财产和土地使用权一同进行拍卖,破产财产和土地使用权拍卖所得的价款分别划入法院指定的清算组账户和土地管理部门指定的账户。需要注意的是,破产财产的评估和拍卖必须依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委托最高人民法院审核批准的鉴定人和拍卖机构来进行。

    (二)破产财产评估报告的有效期限制约破产财产的变现,我院在审理破产案件中发现,资产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均赋有半年的有效期限,并且该报告书有效期限的起始日(基准日)为人民法院裁定宣告企业破产之日。大部分破产案件在评估机构提交资产评估报告书时已临近资产评估报告书的有效期限届满日,加之人民法院在评估机构提交资产评估报告书后,还须依法将破产财产清理情况、破产财产评估结果以及破产财产处置方案,向债权人会议通报,并提交债权人会议讨论。受法定期限的限制,很难在资产评估报告书有效期限届满前变现破产财产。

    按照国务院国发(1997)10号文件的规定“企业破产财产应以评估确认的价格为依据,按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底价,以拍卖方式为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转让。”在变现破产财产时如果资产评估报告书有效期限已经届满,该评估报告书确认的价格已不能作为确定拍卖底价的依据。如果重新委托评估,一是要增加破产费用;二是按照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办发〔1997〕58号文件规定“破产企业资产评估基准日以人民法院宣判企业破产并公告之日为准。资产评估结果有效期自评估基准日起不超过6个月。在此期间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整体资产评估结果,作为确定企业破产财产处置底价的依据。”依照此规定重新评估的基准日、有效期与原评估报告书的基准日、有效期相同,重新评估的评估报告书仍不能使用。我们认为对破产财产的评估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的评估是有所不同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的评估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受企业行为的影响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因此评估报告的有效期限有重要意义。而对破产财产的管理,理论上说是静态管理,一般不容易发生变化,因此破产财产评估报告的有效期限意义不大。所以原则上不再重新评估,以减少破产费用维护全体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人民法院已裁定执行,但尚未过户的财产,是否属于破产财产,目前在审理破产案件中,曾遇到破产企业的房产在裁定宣告破产前已被法院裁定执行给申请人,但未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该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对其房产是否属于破产财产产生争议,按照有关法规的规定,房产、车辆等财产的所有权转移,以办理过户登记为准,按照现行《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属于破产财产。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口曾对在执行过程中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以裁定之日界定的个案解释。这个问题涉及物权法的内容和破产财产范围的界定,我们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法院裁定执行给申请人且已由申请人实际占有的,即使未办理过户手续,也应视为所有权已经转移,不再列入破产财产;如果仅仅有法院裁定,但财产未实际交付申请人,仍然由债务人占有使用,且未办理过户手续的应认定该财产所有权未转移,该财产属于破产财产。

    (四)关于破产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评估费用的承担,破产企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企业破产时由政府无偿收回,不属于破产财产。因此,在破产财产评估中不应进行评估,但是当前对国有企业破产财产的评估程序要求,评估结果必须由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要求,对于不属于破产财产的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也应一并进行评估。债权人会议不同意将土地使用权评估费用列入破产费用,我们认为是有道理的,因此,对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破产评估时不应进行评估。如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坚持评估的,评估费用应由政府承担,不得列入破产费用。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2

关键词:企业;清算;财务问题

国家政策逐渐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渐扩大了对企业进行兼并、解散和注销的规模,从而促使了企业破产清算这种经济现象的产生,虽然我国所建立的企业破产法已经具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企业破产清算中的棘手问题,仍然难以进行有效地解决。如何能解决好我国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企业清算过程中财务管理现状

在对我国破产企业进行清算期间,企业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任何经营活动,并且在对企业进行清算的过程需要履行国家规定的规范法律程序。在对企业进行清算过程中,对其财务方面的管理需要遵守以下程序:首先对所需清算的企业成立清算小组,并通知企业债权人进行相应的债券登记,并由清算组进行债券审核,确定其为债权所有者以后,方可正式清理审核破产企业的财产,其清理内容包括清理公司剩余财产、制定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并制定相应的清算方案,并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处置,包括回收应收的账款,变卖固定非货币资产等,其中无法回收的相应账款应做为坏账处理,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后方可扣除损失,最后对企业债务清偿和剩余财产进行分配,并做好相应的清算报告后,申请注销公司登记。在这一系列管理过程中解决了企业清算问题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

企业清算作为终止企业法人资格的一种制度,指定清算组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以后,企业法人的法律效应也将就此终结。

二、企业清算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1.会计核算工作缺乏规范性。我国企业清算过程中,会计对于核算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的规范,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会计核算工作不到位,账务信息的调整工作不及时。由于有些企业在进行资产处置之前,并没有及时将相关手续和凭证报备给相关会计部门,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没有规范性,不符合会计清算组织制度的要求;企业对于一些已经符合坏账损失核销条件的债权,没有通过相关手续办理核销,而导致债权长期挂账,即使已经偿还或豁免的债务,也不会得到相应会计机构的有效处理,从而导致最后会计做的清算与实际账目产生不符;部分会计部门只将收支业务本挂在往来账目上,并没有将其列入当期损益的清算,导致清算损益在报表中的体现不明确,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由于与破产企业相关联的单位,如上级公司、所属财务机关等机构之间的往来账目长期得不到核对,导致企业账目之间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企业清算会计所清算的信息严重脱离实际,使会计部门发挥不到应有的监督监管作用。

2.破产企业资产管理主体不明确。对于破产企业资产的评估,关系到企业和债券人乃至员工的共同利益,但在实践中,对于资产评估的现状却很不可观,许多破产企业在进行资产评估的过程中,没有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对企业财产进行具体评估,而只是针对破产企业在破产前的经营状况以及财务账面上简单的数据信息作参考,并比照相应的市场行情进行定价,这样的做法将导致对破产公司的财产评估结果十分不准确,使破产企业的财产职能被低价卖出,甚至不得已进行多次的降价拍卖。

由于以上原因,除了破产公司的土地,这一国有资产能受到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进行专业评估,进行挂牌销售,以及企业固定厂房和设备能得到合理的评估价格以外,其他资产的评估都与其实际价值相去甚远,这样极大程度地损害了企业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同时对于破产企业的审判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3.缺少对破产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有关人员在对破产企业进行财产清算时,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使得破产企业在对留守期间所进行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支出口径以及标准进行分析时无从下手,对于所采用的方式是否正确和符合规范也十分茫然;其次,在对破产进行裁定和终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管理制度的监管,使得对于政府以及垫资人所持有的各项财产处理的程序上,缺乏规范,并且很容易导致分歧的产生。

而对于部分清算留守财产的机构,其进行的一系列财务方面的开支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范标准,导致会计机构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于部分财务的收支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4.清算留守问题存在较大难度。由于企业的破产及歇停业,导致企业内部遗留许多严重问题有待解决,在解决这些遗留问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一旦这些遗留问题处理得不够妥当,将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得不到完善保护。在破产企业遗留问题中,对失业人员的安置、职工的住房等一系列非经营性质的资产的管理、对后续所需移交的问题和土地资产变现和盘活问题以及担保和抵押的债务的偿还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留守问题的清算长期得不到完结的重要原因。

在对于留守问题的处理上,由于员工主观能动性差,对于留守问题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使得留守工作的开展十分缓慢,效率十分低下。因此,除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破产的成本支出以外,还使资金缺口逐渐增大,导致相关企业和公司的相应账目无法得到正确和有效的处置,从而影响了清算组对企业经营中的利益和会计信息准确性的分析。

三、对企业清算中财务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破产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可以看出,这些在企业清算中产生的财务问题如果得不到良好解决,将极大程度地损害广大职工的切实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各个部门都应该对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使企业清算中产生的一系列财务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具体解决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破产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在对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过程中,必须对破产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核算,必须由统一的支付渠道将政府、国资运营机构以及主管局等政府机关对企业进行承担和垫付的资金予以统一拨付,并将其拨付到企业清算组设置的账户中,以此避免在破产资产中多头管理现象的发生。在拨付的过程中,属于垫资性质的资金,除了要取得相关机构的批文以外,还应取得由破产清算组所开出的借款证明等凭证。

对于资金中确实需要国资的相关运营机构来代替企业进行支付的这类资金,也需要办理各方面的规范手续,并将这部分资金列入清算组会计核算的内容中,从而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政府以及公司在垫资和承担过程中,对于企业破产资金的收支情况。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由企业清算部门对与该破产企业相关的各个部门进行准确的来往对账,以掌握资金的收资情况,从而分析出企业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是否有未及时得到处理的问题,并将其加以纠正。

2.规范破产清算剩余资产的管理和权属关系。对于破产企业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该规范资产评估体系,并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对企业财产进行具体评估,并根据《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十三条规定,评估所得出的结论必须由债权人会议和清算组一起讨论并且通过,才能成为对企业进行财产处理的依据,并且在评估过程中,必须在企业相关监管组以及人民法院的监督下进行,以此确保评估行为和评估结果的公开和公正性。

在对于破产企业的破产程序进行最终定裁以后,破产企业中剩余的资产处理和财务管理事项等需处置的大部分工作都将不再由清算组负责,对于这些剩余事物的处理,需要公司及时组成相应的负责机构进行留守清算,并对财产的清理、清单的制定以及留守事项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保证后续工作的完结和有效实施,并且通过这一环节,能够有效解决在财产清算工作中产权归属不明确等问题,而主管局便可以持有对公司剩余财产的处置权和管理权,减少在对破产剩余资源管理中产生脱节的现象。

3.加强对破产歇停业企业留守机构资产的管理。对于破产企业资产的处置和对其财务的管理工作,一直都是对破产以及歇停业企业进行清算和留守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主管局需要在建立破产企业留守组的初期直至撤销清算组之日,对相关机构进行资产处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的程序性加以有效规范,从而限定相关工作人员在资产财务工作中的行为。对这一系列操作规范进行设定的过程中,需要主管局切实有效地发挥其对破产企业留守机构的财务管理和指导责任,制定有效地管理制度和会计审核的办法,及时对留守报表信息加以清算,对财务现状进行实时观察,促进会计审核有效规范地进行,对资产的损失及支出情况加以审核,并提出建设性处置意见,为相关单位进行有关账务的专销提供有力依据。

4.妥善安置破产企业员工,提高资产变现率。在对破产企业员工进行安置的过程中,了解员工的切实所需,做到满足员工精神物质反面的双重需求,极大程度地安抚员工,让其尽快投入到全新的生活当中。而在对于破产企业进行资产处理过程中,对于企业中资质比较好的财产应尽量进行完整销售,提高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的价值,对于资质比较差的资产,可以进行分批拍卖,这样可以充分做到对资产的合理处理,节约有效资产的浪费。对于短时间内无法估算出其价值的资产,应做到有足够的耐心,避免资产贱卖,以减少经济损失,在变卖过程中,也可以采取租赁等灵活方式对资产进行处理,以提高对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的效率,将企业和员工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对破产企业进行财务清算时,要对清算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足够的重视。在企业清算过程中,只有做到规范破产资金的管理和核算,明确破产清算剩余资产的管理和权属关系,妥善安置破产企业员工,提高资产变现率等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企业清算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英艳.浅析破产清算财物管理存在的问题的改进[J].现代经济信息,2011,03(13):145.

[2]韦永福.论企业破产清算的若干财务问题[J].时代金融,2011,36(21):2-3.

[3]镡经林.法务会计在企业清算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王永欣.企业破产清算的治理结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5]岳增盛.注销企业清算评估检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3

一、检察机关介入破产程序的必要性

1、宪法、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因此,检察机关是行使国家法律监督权的专门机关,有权监督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它不仅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而且也规定了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破产裁定为生效裁定,检察机关抗诉自然有法律依据。新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由于疏漏了检察权的配置,使破产程序中是否实施检察监督造成较大争议。检察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公权力,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全面法律监督的职能。不仅包括对刑事法律实施的全面监督,也包括对民事和行政法律实施的全面监督。在民事诉讼中,这种监督有两个方面:一是司法裁判不公正的产生。二是用公权力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公民重要权利在司法领域更为公正、有效。

2、破产制度的公益性、复杂性及检察机关的职能特性,客观上需要检察机关介入破产程序,以维护国家、社会、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其一,破产涉及到特定和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共利益色彩,由此决定破产程序需要公共利益的代表参与。我国的司法体制和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检察机关应当介入破产程序。其二,破产程序较一般民事程序更为复杂且法院具有很大的裁量权,例如《破产法》规定了重整制度,金融企业也列入了破产法适用的范围等,这些都增强了破产程序的复杂性;而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创新,又赋予了法院选定破产管理人的裁量权。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增加了,且破产程序一旦终结即难以通过再审等程序纠正错误。因此,破产程序中需要建立及时、有效的纠错机制,而非仅仅是事后的补救措施,为此,检察机关介入破产程序就显得尤为必要。

另外,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破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适应市场竞争被自然淘汰的,但也有因人为的渎职、欺诈甚至为一己私利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所致的。检察机关参与破产程序,便于及早发现和有效打击导致破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3、债权人合法权益受损风险大。司法实践中存在多种情形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如有的债务人没有达到破产界限,为了逃避债务,却故意制造破产条件,主动申请破产;有的债务人与个别债权人恶意串通,为个别债权人追加抵押,或将大部分财产抵押给一个债权人;有的债务人故意拖延破产申请程序,在拖延的过程中隐匿、转移、私分财产。不仅如此,审判人员以及其他参与破产程序的人员的不当行为也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

二 、检察机关介入破产程序的重要性

第一,检察监督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破产程序中的犯罪行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破产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适应市场竞争被自然淘汰的,也有的是因人为的渎职、欺诈甚至为一己私利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所致的,检察机关参与破产程序,便于及早发现和有效打击导致企业破产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检察监督可以预防不当的行政干预行为。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对企业破产行为进行一定的行政干预是必要的。但是在企业破产实践中存在一些政府主管部门对破产事件进行不当干预,而且这些不当的行政干预影响了司法审判权力,影响了破产的进程。对这些不当的行政干预,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监督机制予以制约,或者说,没有必要的法律监督机关来维护企业破产程序的独立自主性,极有可能对企业破产行为造成影响,侵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法律所赋予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可以有效的制止不当行政干预行为对企业破产程序的影响。

第三,检察机关可以对人民法院的企业破产审理程序进行有效监督。人民法院自依法接受企业破产申请到破产清算完毕,在企业破产程序中居于主导地位,且《破产法》强调审理企业破产案件采用一审终结的方式,除驳回破产申请的裁定,不得上诉;由于《破产法》强调其中没有作出规定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执行,因此,检察机关的民事抗诉权可以对法院确有错误的裁定发挥有力的监督作用,防止审判人员滥用审判权力,对促进司法公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检察机关介入企业破产程序的监督重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对于整个破产阶段检察机关都应当行使必要的监督权。在实践中破产程序检察监督重点可以放在对是否应当立案进行监督、对资产评估进行监督、对债权债务清算的监督、对财产分配方案进行监督、对清算人员、审判人员是否尽职尽责进行监督等。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4

关键词:不良资产;资产评估;评估方法;

在评估中科学精确的评估方法可以解决不良资产中的信息不确定和不对称问题,只要有一个确定的市场价值,并将此价值传递给投资者,实现信息的对称分布,投资者就会根据信息做出投资决策,扩大市场容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科学有效的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不仅要反映不良资产具有的特性,更要与不良资产存在的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对于我国不良资产评估方法,需要解决和考虑以下的问题:

一、评估的重点应是企业整体价值评估

不良资产的存续状态决定评估的重点。不良资产按是否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能否独立存在分为可确指资产和不可确指的资产,按是否具有综合获利能力分为单项资产和企业整体资产。发达国家的不良资产多是以不动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单项抵押资产,如美国储贷业形成的不良资产就主要是房地产贷款。而我国主要是以企业信用为清偿依托的信用贷款,不良资产价值的确定以负债企业价值的确定为前提。因此我国不良资产评估的重点应当是负债企业价值的评估,目标是负债企业的未来获利能力,而不是单项资产的评估。并且,根据国有银行的现行坏帐准备金规定、企业破产法对债权人保护失当的制度安排以及政府的破产成本最小化目标,大部分资不抵债企业不会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持续经营和重组获利的假设决定了对企业价值判定的需要;企业资不抵债和大规模清算不良资产的需要,已经实际上赋予了债权人主导负债企业重组的资格,而只有对由所有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企业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决定重组的方向和方案的可行性;无抵押贷款、一物多抵、帐外资产、海外资产、企业三角债的普遍存在迫使债权人不能对单项资产主张权利,只能对企业整体价值提出要求;对负债企业价值的评估并不排斥单项资产的评估。

二、充分考虑影响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

作为一个整体,负债企业的价值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其企业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制度因素。国有企业面临着不良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政府对国有企业具有产权及产权以外的管理权威,围绕政府利益的最大化而赋予国有企业以多重不兼容目标,更有一些短期目标。并且政府本身是一个层次机构,其各个组成部分又对国有企业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目标和国有企业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极大的左右着企业的价值。在政府控制下,银行在银企关系中处于劣势,服从于政府的要求向国有企业提供改革和维持支持,陷入“坏帐经济”的困境中。但是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银行的自不断落实,在国内企业的融资的情况下,银行的权威在不断上升,已经出现了“惜贷”现象。银行能否继续为负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已成为左右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

(2)国有企业自身的因素。部分国有企业低下的管理水平、众多的冗员等都是影响国有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沉重的不良债务和落后的企业观念,使具备投资能力的外来投资者一般不愿意选择重组国有企业的方式进入市场。外商在华独资企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合资企业便是明证。

三、不良资产变现时的市场环境

不良资产本身就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中,而我国目前的整个的市场状况更是逐渐进入到过剩经济状态,产品、生产能力和劳动力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不良资产目前可以考虑的定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账面价值定价法。根据原贷款的账面价值直接划转,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直接按账面本息余额平价化转给资产管理公司。这种方法实行起来非常简单,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按账面价值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这样可以快速的改善国有独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不良资产的损失完全由政府支持的资产管理公司承担。按账面划转既不利于揭露国有银行过去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彻底的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也不利于客观的评价资产管理公司的业绩。这对资产管理公司是不公平的。

2评估价值定价法。由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评定估算,以评估价值作为不良资产的转移价格,这种由独立的第三者对银行不良资产进行评定估算得出公允价值的方法,反映的资产价值比较真实,也比较科学合理,但会引发两个问题:一是不良资产评估会有一定的难度,对资产评估机构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指标的运用都缺乏经验。二是评估费用由谁负担,作为交易的一方,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其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若采用评估定价,必须采取折价转移的方法,银行会由此产生很大的损失,这是银行所不愿看到的。而且,银行已经严重处于资不抵债的困境中,要想拿出这笔不小的评估费也是很难的。

3协商价格法。即由不良贷款的买卖双方协商确定不良贷款的价格。因为每个银行的每笔贷款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不应采取账面价值法的“一刀切”的做法,应给予买卖双方较大的商量余地,但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不良资产的信息可能是不对称的,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且每次交易达成都需要反复谈判,交易成本较高。

4 市场定价法。即将不良贷款在制定的市场上进行拍卖,由市场决定其价格高低。但在不良资产的转移过程中,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只有一个购买者,不存在竞价问题,不可能形成公平的拍卖成交价格,@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一次转移过程中不良资产的定价。

综合以上对四种方法的分析,采取以评估价值定价为基础的协商定价法比较合理。因为评估价值定价能够客观公正的反映不良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在此基础上的协商定价既考虑了客观公正,又考虑到了各笔不良贷款的具体情况,买卖双方有较大的商量余地,较好的兼顾了各方的利益,资产管理公司付给出让债权的商业银行债权购置费,可以大大减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压力,而银行的损失部分(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与购置费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商业银行的“双呆准备金”补偿一部分,因为不良资产一部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造成的,需承担部分损失;另一部分可以由政府一次性补贴,因为银行长期以来承担了相当比例的政策性业务,这些政策性任务是形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应当承担其中的损失。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5

关键词:企业价值评估;问题 ;对策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并撰写报告书的行为和过程。企业价值评估是将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依据其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资产状况和整体获利能力,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背景,对企业整体公允市场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从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的发展看,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产生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管理需要,虽然理论界与实务界不断进行探索,但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评估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以及市场环境的制约,企业价值评估在实践中尚面临评估方法不科学等诸多问题。

一、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

1.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企业价值评估概念的歧义与多解增添了实务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企业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又取决于企业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权衡资产未来收益能力与可能承受风险的大小,投资者或资产评估师就可对企业价值大小作出评估。由此观之,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内在价值,它等于企业资产未来收益的贴现值。根据 MM 理论,企业价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等于债券价值与股票价值之和。不过,企业内在价值决定了市场价值。从产权交易、企业并购的角度看,企业价值评估是指股权价值评估,是企业部分价值的概念,它等于企业资产价值与负债价值之差。从企业破产角度看,企业价值评估是指资产价值评估,是企业整体价值的概念。2004 年 12月 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从评估实务的角度指出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部分权益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因此,关于企业价值评估概念的认识还是有差别的,这对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制定和实务操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应用存在局限性

在传统价值评估方法中,存在重“成本法”,轻“收益法”和“市场法”的情况。成本法具有客观、便于操作、评估风险小、评估成本低等优势的优点,因此成为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常用的方法。但其也存在缺陷:忽视了资产之间的协同效应及表外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忽视了企业未来成长机会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具有静态性;其适用于破产企业价值的评估,适用范围较窄。但根据《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定,目前我国仍主要采用成本法对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尽管现行评估操作规范要求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时,除采用成本法外还要运用收益法进行验证,但由于收益法在运用中存在参数值预测难度大、对评估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等原因,实际上就很少使用收益法。同时还存在某些评估方法假设的前提条件不适合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现状等,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应用存在的局限性提示着迫切需要完善价值评估方法。

3.评估人员的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和经验进行价值判断的工作,评估人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评估的质量,而待评估企业面临的客观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评估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总会有一定限度,因此即使对一个长期从事企业价值评估业务的评估人员来说,也可能因为情况的变化和待评估企业的复杂性而出现判断失误而产生风险。如果评估人员在从事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责任心不强或缺乏职业道德,没有尽责地完成评估项目,或者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公正性原则,违反了评估法规和准则的要求,做出了错误或不实的判断,就会增大企业价值评估的风险。

二、改进或完善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对策

1.加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

理论上,中国目前缺乏一套比较成熟的企业价值评估概念与方法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协会、评估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研讨,形成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接受的企业价值评估概念与方法体系。同时,为改善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局面,提高评估在行业中的地位、促进资产评估的有序发展、以及提高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更为可行的《资产评估法》,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法律依据。

2.逐步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系统

根据评估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随着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资产评估市场日渐成熟,企业价值评估概念及其方法会越来越被理解和接受,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与准则体系将逐渐成熟和完善。片面理解企业价值评估概念及方法将成为过去,但要实现这种转变还需要做很多工作。理论上,需要对企业价值评估概念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资产评估理论体系 ;实践上,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企业价值评估试行办法,形成企业价值评估准则,进一步规范三种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和程序,以及评估假设、数据基础、影响因素等。

3.进一步提高资产评估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资产评估师不仅懂得资产评估、会计等专业知识,还要懂得财务管理、金融、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我国资产评估师之所以偏好成本法,和许多资产评估师的会计出身有关。但成本法可能与评估目的、对象不相符合,并不能真正满足委托人的需要。因此,应加强和规范资产评估师的后续教育,拓宽资产评估师的专业知识面,通过案例教学来提高资产评估师的综合业务素质 ;改革资产评估师考试制度,增加综合测评考试环节,有针对性地考核考生的行业分析、企业战略、财务分析、资本市场等方面的知识 ;修订和完善高校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此,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可以提出一个有指导意义的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张鼎祖. 企业价值评估的市场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

[2]石桂峰. 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6

论文摘要: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引人瞩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价值评估将越来越受到各相关人士的关注。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分析企业价值评估的动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使自身价值在市场中得到承认,并不断寻求增加价值的途径,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企业风险和收益的界定、度量,对企业价值的衡量,已经成为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投资者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并据以做出买卖决策,使得股票市场价格达到新的均衡。企业理财人员通过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与融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价值,增加所有者财富。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基础

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了我国资产评估行业从无到有地产生和逐步发展。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国有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在宏观层次上、社会总量上保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微观层次上建立以多元所有者形成的、以混合所有制为主体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不但出现了多种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了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极不相同的经济行为,而且出现了企业资产大规模的流动和重组。①企业兼并、承包、租赁、联合、集团化有了很大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主要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大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逐步按《公司法》改造和改组成为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和股合作制企业。②企业的整体买卖、企业的分割式买卖和资产折股买卖,尤其是股票上市企业的股票买卖有了较快的发展。③企业破产法冲破重重阻力得到贯彻,破产清算、企业整体式和资产分割式拍卖等成为见惯不惊的事情。④企业以资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以企业资产为其他企业作经济担保,企业向保险公司投保和发生事故后向保险公司索赔。⑤国有和非国有控股公司迅速发展,投资者(个人或机构)开展以保值增值为目标的股权投资管理。以上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的结果成为这些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依据。

二、产权交易活动的需要是企业价值评估的直接动因

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有一个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企业价值评估也要建立在发达的产权交易的基础之上。产权交易市场由五个要素所构成:一是多元化的产权市场主体,即作为商品的企业的买方和卖方;二是产权市场体系,包括产权买卖市场、企业兼并市场、企业租赁市场、企业拍卖市场等;三是市场机制,即产权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四是法定的产权交易场所,即产权交易所或交易中心;五是企业价值评估机构和正确的评估工作。我国企业产权交易市场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未成熟和规范,由市场竞争形成产权价格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价值评估工作对推动产权交易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为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大量机会

1981年,我国政府恢复发行国债,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发育,90年代证券市场得到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深沪交易所、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常设监督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与此同时,资本运营高潮迭起,1997年深沪两地有211家上市公司发生了270余起并购事件。1998年,近400家公司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资产重组。1999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证券法》,对于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深远影响。上市公司发行股票上市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避免企业以虚假经营状况来获取上市资格,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规范,同时恰当地规范了企业资产重组行为,放宽了收购条件,这些都为我国公司价值评估提供了用武之地。

四、企业价值管理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创造了条件

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管理水平落后,不重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以下优点:①以现金流量为基础,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②能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大大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③考虑了风险和报酬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④在充分考虑了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所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⑤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使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不仅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为导向,企业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企业价值概念成为企业管理理念中的核心观念,企业价值估价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技术的重要技术。企业价值评估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西方企业普遍重视企业价值管理。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企业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正确推行以价值评估为手段的价值最大化管理,是推动我国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价值评估及其管理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手段,是我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股东及其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建立足够的证券投资和信托基金,完善中介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功能,切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给价值评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7

关键词:企业破产;破产清算;财务问题;资源配置

一、引言

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的一部分,由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难以继续经营,从而面对破产危险,而破产将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实际问题,如果缺乏相关经验,无法对破产问题进行有效处理,那么将会导致很多不必要和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所以,当企业破产后如何进行财产清算与分配变得尤为重要,解决财产清算与分配过程的财务难题,使破产清算能最终顺利进行。

二、企业破产及破产清算的概述

(一)企业破产的概念

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负债总体达到或已超过其所有资产的总额,已无法清偿债务,资不抵债的行为。

1. 企业破产的界定

破产界限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实质界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无法继续生存。具体判断标准为无法清偿债务,债务超过资产,无法支付任何债务或其他费用,资不抵债。

2. 企业破产的意义

企业破产并不是一个完全消极的现象,实际上,它有着自身实际的意义所在,企业破产从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看,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它可以作为企业创立的树立面,具有永恒的价值。他认为,企业破产可帮助社会经济整体的进步与飞跃;企业破产有利于建立健康的社会经济系统;企业破产有助于化解企业与外界的特殊矛盾;企业破产是落后企业的终极,是提高社会资源的有限配置的手段;破产机制有利于消除社会经济和社会稳定等等。

(二)破产清算的基本概述

1. 破产清算的概念

破产清算是指企业破产后,破产企业聘请社会专业清算机构,由专业的清算小组人员来对公司破产财产进行清算、评估和处理、分配,帮助企业能够顺利退出市场的行为。

2. 破产清算的会计核算

破产企业宣告破产后,首先会计核算体系会发生改变,比如,有原来的持续经营状态要改变为破产清算状态,财务人员要结合实际清算内容,对清算工作负责,对破产财产进行核算;第二,财务核算人员发生改变,财务工作人员不再是内部人员,而是外界专门的清算小组;第三,会计账户发生改变,除原有的会计科目外,还应该相对性的增设一些特殊的会计科目,比如,破产财产,担保财产,以及受托财产等等;第四,会计对象发生改变,有原来的企业日常经济活动改变为对破产财产依法进行估算和处理;第五,会计目标发生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目标是向企业外部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等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会计信息,而破产清算工作除了向原有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外,还要向管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提供信息。所以,破产清算工作的目标主要是提供企业偿还债务和财产处理的会计信息。

3. 破产清算的意义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竞争的加大,企业生存也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实施破产的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多。落后企业实施破产对社会来说是有利的,其存在有其价值性。破产企业退出市场机制,那么对破产企业进行破产清算是一项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工作。第一,破产清算保证了破产企业可以顺利的退出市场,可帮助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第二,实施破产清算制度是对债权人的权利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有效的防止债务人的逃债行为;第三,破产清算制度可化解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等等。

三、企业破产的所涉及的主要财务问题

(一)破产财产的界定

破产财产是企业破产后,由破产企业享有经营管理权的财产,可被破产管理人管理支配,用于清偿分配的财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破产财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破产财产的范围包括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享有所有权以及国有企业被授予经营管理权的财产,破产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所取得的财产,及其他财产。大体包括:(1)有形财产;(2)无形财产;(3)货币和有价证券;(4)投资权益;(5)其他。

(二)破产财产的估价变卖

破产企业实施破产程序的最终目的是让破产财产能够得到最优分配,对于破产财产的分配方式,第一,合理作价分配,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清算组可将实物合理作价给债权人;二,变卖出售分配,可将破产财产进行变卖出售偿还债权人债务。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涉及对破产财产的估价,破产财产会以不同形式存在,比如固定资产形式,无形资产形式,股权或产权形式,这就需要清算组必须要持公平、公正、以专业的态度对破产财产进行估算,计算,清算组再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解决破产财产的最优方案,请债权人会议讨论批准破产财产的变卖或处置。

(三)债权债务问题

破产债权是破产企业在宣告破产前所对债权人应承担的无财产担保的债务。破产债权主要包括: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无财产担保的债权;放弃优先受偿权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破产宣告时尚未到期的债权;因破产宣告而解除经济合同造成对方当事人经济上损害的部分;虽有财产担保但其债权数额超过担保物价款且未清偿部分;票据发票人或背书人被宣告破产而承兑人已付款或承兑的;被保证人被宣告破产前,保证人代替被保证人清偿债务的部分都列作破产债权。

(四)破产清算的费用管理

清算工作是一项项目类的工作,在清算过程中会产生各项费用,清算费用具体包括:聘请专业清算人员或律师,会计师等费用;对破产财产的估价、变卖、管理、分配产生的费用;公告,诉讼,仲裁费;以及其他费用;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破产财产的分配前,应首先支付有关清算费用。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对有关清算费用进行明文规定应占破产财产多少比例,因此,清算费用的使用和管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要规范化的解决清算费用管理问题,就要求清算组对费用进行合理的预估,交由债权人审查,直到清算工作结束后,将费用的开支情况交由审计部门审查。

(五)破产财产的分配

清算组做出的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提请债权人会议审查通过,交由法院裁定执行。破产财产在支付完清算费用后,剩余财产以现金优先支付为原则,再以实物抵押偿还债务。清偿顺序如下:员工工资以及劳动保险;破产企业拖欠税款;破产债权。

四、企业破产清算所涉及的主要财务问题

(一)清算人员不够专业

破产清算涉及问题复杂,工作程序繁杂,对清算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清算人员除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素养是不够的,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法律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在国外,清算组人员和律师以及会计师的任职资格也是需要有严格的考核,而在我国,企业清算人员的组成和管理相对混乱,没有形成一定的规章秩序来规范和约束清算人员的工作,其专业程度有待提高。因此,为保证我国破产企业的清算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政府有义务来帮助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清算人员,它将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清算工作效率不高,受阻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是由政府部门派出的相关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清算组很不专业,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的职业素养,导致在开展清算工作时表现为能力不足,效率低下,在很多方面造成没必要的浪费,比如,时间和金钱上,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分配,造成没必要的成本的浪费。再者,由于没有充分赋予清算人员具体的权利,导致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很多需要经上级部门的审批和指示才能加以实施方案,阻力大,且效率低。

(三)清算费用不合理

目前,清算费用占破产财产的比例问题在现行的我国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许多问题存在于清算组在清算费用的使用和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很好的对清算工作展开相应的监督,一些清算小组产生了一些乱花钱,乱收费的现象,有的甚至严重到消耗企业仅有的剩余破产财产,背离了清算目标。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大部分就在于缺乏对清算费用的管理。

(四)清算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

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破产清算的机构,但目前国家对于破产清算事务所的设立还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也就是说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家政府设立的权威的清算机构来对清算工作进行监督和调查。那么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可以钻空子的问题,首先,对于破产企业,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破产之际选择采取转移隐匿财产等各种方法达到逃避债务的目的,造成在宣告破产后,根本无产可破,更无所谓破产清算了。其次,对于清算组,其不权威性使得其对破产财产的评估对大众来说缺乏认可度和公正性。破产清算人员提供的清算小组,缺乏一定的可信度。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来保证清算工作的顺利和清算结果的可信度。

五、关于完善企业破产清算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培养专门性的清算小组,加强教育管理

清算工作本身的专业性,职业属性相当强,所以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清算队伍是非常必要的。可通过加强财务人员的教育,包括做定期培训,提高思想和行为两方面的意识和素养,思想上一旦形成了深刻的认识,才可以保证工作上的严谨和警惕。另外,清算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和法律知识还远远不够,掌握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求,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对清算人员的任职条件有严格的考核制,需要获得相关证书才可以上岗就业,对清算工作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收益。

(二)完善相关评估和审计制度

因为我国的破产清算机构都是社会上的组织机构,所以破产审计的结果对于社会公众来说,缺乏一定的公正性、权威性,为避免这种情况,提高可信度,相关方面的评估和审计制度是需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的。一是对破产清算组的审核,如果破产企业的资产评估会计师事务所是由破产资产小组聘请,而双方在事先有利益结合,则会大大降低资产评估的评估值,影响结果的公正性。二是对破产财产报告的审核,报告出来后,必须交给主要债权人会议审核,征得半数同意后才可生效,以确保破产评估结果客观真实。

(三)加强对清算费用的预算控制

有关部门在对破产企业进行财产清算时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约束,使得破产企业在对留守期间所进行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支出口径以及标准进行分析时无从下手,对于所采用的方式是否正确和是否符合规范也十分茫然。其次在对破产进行裁定和终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应管理制度的监管,使得对于政府以及垫资人所持有的各项财产处理的程序上缺乏规范,并且很容易导致分歧的产生。而对于部分清算留守财产的机构其进行的一系列财务方面的开支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范标准,导致会计机构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完善,对于部分财务的收支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清算破产企业的过程中,管理和核算破产资金是相当必要的,清算组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严格的支付破产费用,不能支付任何无关的其他费用,清算组必须以坚持节约为原则开展工作,尽量减少开支。同时加强对清算费用的事先预算,过程监控。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对破产企业涉及的相关的破产法,要进行完善,加大法律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执行。对于破产所涉及的活动要做到公开透明。社会公众在社会监督上,要做到加强有效的监督破产企业的资产清算的力度和广度,提高相关工作的质量,有法律和公众的共同监督可以更加促进破产企业资产清算工作的合理性与公平性。

参考文献:

[1]韦永福.企业破产清算的若干财务问题[J].时代金融,2011(36).

[2]]李艳玲.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论丛,2001(03).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8

在企业破产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是涉及的主要问题之一。因各破产企业的性质和注册的时间不同,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亦不一致,对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处置也不相同。现将笔者对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问题的几点浅显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土地使用权是指按照法律对土地加以利用的权利。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是指破产企业依据法律规定业已取得并仍可以有偿或无偿地利用土地产生效益的权利。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虽不得侵占、买卖或非法转让,但土地的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结合以上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和有关的法律规定,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特定。即在清算组处分破产财产以前,土地使用权只属于破产企业。

2、来源合法。破产企业原来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使用全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取得,都应是根据法律规定拥有土地使用权证。破产企业非法获取的土地使用权,国家应无条件地无偿收回。

3、财产有偿。土地使用权作为破产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破产企业生存时和破产后均会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4、程序规范。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是经过申请、审核、批准、发证,而要取得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仅要遵循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还必须经过资产评估程序、审核确认程序、成交价和议价程序、土地使用权转移登记等一系列程序。

二、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来源

国家供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权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出让,另一种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划拨是指出让、转让以外的其他各种取得土地使用权形式的行为,除拨用原来就属于国有的土地以外,主要是指由国家向农民集体征用一定面积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划拨给单位或个人,由用地者支付征地费用,以后每年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税的土地使用形式。受让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而行政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只有规定用途的使用权。综观近几年所审理的企业破产案件,大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来源于行政划拨,小部分才通过出让与支付出让金的方式获取。

三、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企业破产法虽然规定了如何处理破产企业的财产,但忽视了破产企业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土地使用权的处理问题,有关土地管理法规也未涉及,这对人民法院处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对此,笔者认为,要处理好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问题,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取得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有的濒临破产的企业,为了不丧失土地使用权,往往将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作抵押,期望凭籍其土地使用权恢复生机。但如果该抵押合同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权合同的规定,就应认定无效,抵押权人就不能按抵押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权。因此,要取得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仅要按法律规定办理,而且受让的权利主体、转让的形式和转让手续都要合法。

(二)优先取得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如果破产企业在破产以前,已依法将土地使用权或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给抵押权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和优先取得权。由于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破产财产的组成部分,如果以转让等方式处理,首先也必须满足全体债权人的需要。因此所有债权人也享有优先于非债权人的优先取得权。

(三)有偿取得原则

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有些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过去无偿或低价取得的。因此,在处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时,要不要考虑其使用权的取得方式,要不要评估作价问题,常常在审判实践中引起争论。有的主张无偿或低价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就不必考虑它的价值,或对其价值忽略不记,处理破产财产只要处分企业的物质形式的货币和实物。尤其在有行政命令的情况下,清算组提交给人民法院的破产企业财产清单,往往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未作评估,有的甚至不说明土地使用权的起初情况。但笔者认为,新的权利主体想要拥有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有偿取得。不论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以何种形式取得,都应当交有评估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估,然后以评估价为低价,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竞买。

(四)国家干预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原则。但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时,尤其是在处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时,由于目前规范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明确,清算组为让债权人和债务人均能从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处分中得到更多的财产收益,往往会忽视国有资产的流失,把本应由国家收取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作为破产企业的财产用以清偿,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损失。这种现象在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全民企业的破产案件中时有发生。为防止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国有资产流失,当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依法予以干预。在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应对转让期限限制在使用年限内;如果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的,政府应行使优先购买权。

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破产的分配方案,是行使审判权的具体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法院依法处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裁定新的权利主体获取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代表土地所有权人──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部分处分权。尽管如此,土地使用权问题毕竟是政府行政管理事务问题,人民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时,要想处理好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仍应当取得当地市(县)人民政府的配合和协助。

那么,人民法院应采取什么程序处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呢?笔者认为,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作为破产财产的组成部分,虽有其特殊性,但它与破产企业的其他财产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人民法院首先应遵循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人民法院可委托法定的土地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经资产 主管部门认可,然后由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其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一并进行协议转让、招标转让或拍卖转让,人民法院同时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对转让行为进行监督和协助,最后由人民法院作出破产土地使用权转移给新的权利主体的裁定,新的权利主体在支付获取费用后,凭人民法院的裁定书,按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有关法律手续。

四、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

(一)通过出让和支付出让金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

1、拍卖转让。这主要是指通过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公开竞争,有偿转让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方式。人民法院可以出具委托书,委托法定机构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其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发展前途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报出评估价。同时结合政府部门对处理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有关要求,利用叫价方式,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出价最高、最符合政府部门规定要求的新的权利主体,拍卖结果经人民法院裁定确认后,新的权利主体凭人民法院的裁定向土地管理部门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方式更能达到物尽其用,地进其力的社会效果。

2、协议转让。这种方式适用于已对破产企业的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进行了抵押的债权人。因为债权人对地上建筑物或者其他附着物进行抵押,在其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同时,赖以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必然会随之转让。因此可以让抵押权人与清算组在已经掌握的综合评估价基础上自由协商定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书,协议书提交债权人会议通过后由人民法院作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裁定,这样,让抵押权人既实现自身的债权和土地使用权,又根据协议规定,将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交给清算组,用以清偿破产债务和支付国家或集体应收取的出让金或土地使用权的部分增值,以达到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的预期目的。

3、招标转让。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无抵押的土地使用权的处分,是在全体债权人中采用公平竞价方式进行。由于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破产财产的组成部分,所以债权人就应享有优于非债权人的优先取得权,因此必须首先满足全体债权人的需求。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清算组根据已经掌握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综合评估价,向全体债权人发出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标书,由债权人根据标书发出投标书,然后由清算组选定符合条件的债权人进行决算。决算后的情况交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人民法院裁定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由清算组按规定处理。

(二)无偿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9

关键词:不良资产;多样化出售;企业估价;资产证券化

一、不良资产的多样化出售

“出售”作为清算不良资产的重要渠道,从交易对象上说,主要是债权人将不良资产以各种形式向债务人以外的主体转让;从交易价格上讲,则主要是按照不良资产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从交易标的物上来看,则是运用各种技术对不良资产处理之后形成的各种资产(如经过分类和增加担保的贷款、债转股形成的股份、资产证券化后的资产支持证券等)。在世界各国的不良资产清算中,美国是通过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最成功的国家。

1.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的运作机构。在美国的储贷危机中,主要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简称fdic)和重组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简称rtc)两个机构承担了金融不良资产的清算和问题金融机构整顿的任务。前期主要是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责任主要是为银行提供存款保险、接管破产金融机构和对金融机构实施日常监管。起初fdic主要依靠其内部工作人员逐个处理破产银行的资产。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随着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多,fdic不得不开发新的方法处理破产银行的资产,逐步转向依靠市场或利用私营部门来处理破产银行资产。

迫于危机的日益严重,1989年国会解散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成立重组信托公司。rtc被赋予了三个目标:(1)清理破产储贷机构,争取最高的净现值回报;(2)尽量减少资产清算对当地房地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影响;(3)尽量增加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供应。同fdic不同,rtc自成立之初就面临数以百计的破产机构和上千亿的资产,rtc更注重利用私营部门的专家和资本市场快速处理其所接管的资产。

2.多样化出售不良资产的手段。fdic和rtc在清理破产金融机构及其不良资产过程中,采用的出售手段主要包括买卖破产银行、公开的拍卖、暗盘竞标、资产管理合同、证券化和股本合资等。

买卖破产银行。fdic和rtc收购和出售破产银行采取的手段主要是由一家财务状况良好的联邦保险会员银行购买破产银行的一部分或全部资产,同时接管破产银行的保险存款(或者接管其全部存款),这种做法被称为购买和接管(purchase and assumption,简称p&a)。伴随破产银行数量的增加,p&a也发生了演变。最初,收购银行一般接管破产银行所有的存款债务(包括未保险存款)及某些抵押债务,购买“清洁”资产,如现金等。fdic一般不将贷款卖给收购银行,而是由自己承担这部分风险。随着fdic接管的资产规模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fdic引入了“回售”期权(put option)的概念,试图将尽可能多的资产转让给收购银行。根据“回售”期权,fdic要求收购银行购买破产银行的全部资产,但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将不愿保留的资产售回给fdic.尽管“回售”期权有利于将更多的资产转移给收购银行,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收购银行对资产具有选择权,它们通常只愿意保留那些市场价值超过账面价值或者风险较小的资产,而将其余的资产退回给fdic;在选择期,收购银行常疏于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从而对资产的价值产生负面影响。1991年末,fdic放弃了“回售”期权的做法。

fdic的另一种做法就是将破产银行的资产和存款全部转移给收购银行,并一次性支付收购银行的损失。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fdic在清算大型破产银行时很难从收购者那里获得合理的报价。在这种情况下,fdic引入了损失分担的做法:即fdic承担资产损失的绝大部分风险,而收购银行只需承担余下的风险。此后,fdic和rtc又赋予了收购银行对保险存款进行报价的选择权,这样收购银行无需再偿付fdic或rtc支付未保险存款的附加成本。

公开的拍卖和暗盘竞标(auctions and sealed bids)。不良资产出售包括贷款的出售和不动产的出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fdic和rtc依靠拍卖和投标方式,成功地将其接管的大批资产转移给了私有部门。

贷款的出售。首先根据资产的规模、质量、类型、期限和地域分布,fdic将贷款划分为不同的贷款组合。然后,fdic的会计人员估算各类资产的预期现金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贷款组合的最低接受价格。在贷款出售中,fdic往往提供陈述与保证条款,保证其所出售的资产符合一定的条件,如若违反条件,fdic将买回或替换原贷款组合中相应的资产。rtc的贷款出售程序同fdic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fdic通常使用内部人员完成贷款的估价、组合及市场促销。而作为单一使命的临时性机构,rtc则更多地采用合同形式,聘请私营公司完成从贷款估价、组合到市场促销的全过程。另外,由于rtc所接管的资产多以不动产作抵押,而当时美国不动产市场又是处于低谷时期,因此,rtc还以卖方融资作为附加手段,提高贷款组合对购买者的吸引力。

不动产的出售。fdic通常采用暗盘竞标的方式出售其持有的不动产。20世纪90年代以前,暗盘竞标主要适用于单一资产的销售,90年代后,面对不动产存量的激增,fdic又将此法扩展到多种资产的销售中。招标广告刊登在多种报刊杂志上,有兴趣的潜在购买者可根据招标指标将其报价按照规定的格式,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给招标人。rtc的招标过程同fdic基本相同,但它通常根据评估价的一定百分比设置一个最低接受价格。一般来说,招标方式能使fdic和rtc面对更加广阔和富于竞争的市场,对于大型不动产出售尤为有效。

资产管理合同(asset management contracts)。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美国银行破产的数量不断增多,fdic接管的不良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大,fdic开始以合同方式,借助外部力量处理不良资产。fdic采用的合同方式主要为资产清算协议(asset liquidation agreement,以下简称ala)。ala同一家资产管理机构签订,期限为5年,且不能续签,合同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的净现值”。ala采取了成本加成法,由fdic负责支付合同另一方的营运成本,包括资产处置费、管理费、雇员工资及福利,此外,fdic还将根据资产回收值支付一定的激励报酬。

证券化(securitization)。住房抵押贷款是rtc资产存货中数额最大的一类资产。鉴于当时美国按揭证券市场规模庞大且已十分发达,rtc引入了证券化的概念,以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寻求住房预期抵押贷款的买家。美国的按揭证券市场是由两个政府性机构——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annie mae)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共同创建的。fannie mae和fred出e mac从贷款发放者手中购买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住房抵押贷款,将其包装成更富流动性的证券,并提供还本付息担保。无论rtc还是fdic都认为,证券化方法对于清理大量的抵押贷款存货非常有效。

股本合资(equity part nership)。rtc处理其资产存货的另一创新性手段就是股本合资。所谓“股本合资”就是由rtc同私营部门的投资者共同组成合资公司。在合资公司中,rtc作为有限合资人(l imited partner)以其所持有的资产(通常为次级贷款、不良贷款及房地产)作为股本投入,私营投资者则作为一般合资人(general partner)注入现金股本,并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融资条款规定,资产清算所获得的现金收入首先需用来清偿债务(通常是rtc所持有的债券),余下的收入则按照投资比例由rtc和私营投资者共同分享。

二、不良资产的估价

不良资产的出售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需求水平低、缺乏法律保护、价值难以确定和市场中一般不存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成型技术及通道,这需要清算者进行大幅度的市场和技术创新之后才能完成。

1.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应注意的问题。不良资产出售的困难基本上是与不良资产价值的难以确定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一个确定的市场价值,并把其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就会根据信息做出投资决策。科学有效的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不仅要反映不良资产具有的特性,更要与不良资产的存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对于我国不良资产的评估,我们认为评估的重点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充分考虑影响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并注意评估方法的选择。

评估重点应是企业整体价值。发达国家的不良资产多是以不动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单项抵押资产,如美国储贷业形成的不良资产就主要是房地产贷款。而我国则主要是以企业信用为清偿依托的信用贷款,不良资产价值的确定以负债企业价值的确定为前提。根据国有银行现行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企业破产法对债权人保护失当的制度安排及政府的破产成本考虑,大部分资不抵债企业不会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持续经营和重组获利的假设决定了对企业价值判定的需要。企业资不抵债和大规模清算不良资产的需要,已经实际上赋予了债权人主导负债企业重组的资格,而只有对由所有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的企业价值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决定重组的方向和方案的可行性。无抵押贷款、一物多抵、账外资产、海外资产和企业三角债的普遍存在,迫使债权人不能对单项资产主张权利,只能对企业整体价值提出要求。当然,对负债企业价值的评估不排斥单项资产的评估。

充分考虑影响不良资产价值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负债企业的价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制度上看,国有企业面临着不良的政企关系和银企关系;从国有企业自身看,国有企业落后的治理结构、低下的管理水平、陈旧的技术设备、众多的冗员等都是影响国有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从不良资产变现时的市场环境看,不良资产本身就处在一个供大于求的状态中,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更加剧了不良资产供求关系的失衡。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国有企业处在一个不利的形势之下,势必降低它的价值。

2.不良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价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市场价值法,二是现金流量法。市场价值法是以企业股票的价格作为反映企业价值的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直观。尽管有时股票的价格与企业的真实价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没有比这种方法核算成本更低、变现更直接的方法。不过由于这种方法要求企业股票必须公开全部流通,因此对于当前我国还没有上市的绝大部分企业来说,仅具有参考价值。现金流量法是用将企业在未来阶段发生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值再加总的方法考核企业的价值。它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最基本的方法,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得到普遍的认同。

现金流量法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估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怀疑;贴现率的单一性影响了估价的准确性。在把未来现金流量折算为现值时,公式中使用的贴现率是惟一的。但是,实际的经营活动中,企业的资本结构往往较为复杂,资本的来源程序、性质、背景很不相同,计算加权成本时应当反映各项资本的不同特征。加权资本成本法尽管考虑了各自的权重,却不完善,还有许多项目没有体现出来,如股票发行成本、政府补贴、证券套期保值以及外国证券等,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往往对企业成本产生复杂的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随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复杂,简单的加权平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真正资本成本,需要改进。

现金流量法的改进:调整现值法。调整现值法的理论依据是价值具有可相加性。在企业估价过程中,可以根据现金流量的不同事项把企业投资或经营分割为几个部分,分别计算每部分的价值,最后相加得出企业的总价值。因此,企业的现金流有两大类:真实现金流和相关现金流。前者指与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现金流,如企业利润、现金运行成本、资本支出等;后者指与理财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包括利息避税、补贴融资、发行成本、套期保值等财务活动中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等。调整现值法的估价公式为:企业价值=基本价值+理财活动带来的价值影响。其中,基本价值指假设企业所有的资本均为权益资本,而未来收益预期按权益资本成本折现得出企业价值。理财活动带来的价值影响则包括了利息避税、财务拮据成本、套期限保值、补贴成本等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部分。

调整现值法的意义在于不仅能够解决企业资本结构日益复杂的问题,而且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将价值分割开来计算的方法能够较为严格地体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对企业价值的贡献,使企业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业务发展方向。如管理者可以根据此方法先分别预测各部门可能发生的现金流,一段时间后再与实际情况比较,即分析出各个部门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调整和控制。

对现金流量法的革命:经营期权。在改进现金流量法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其理论基础的质疑。一些学者指出,当使用现金流量法时,评估的对象局限于“已到位”资产和正在展开的经营活动。但在现实经营中,企业的投资活动并不一定是为了立即获得收益,而是为了使企业保持一种未来获利能力,使企业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对于目光长远且有着良好的市场扩张理念和产品发展规模的企业来说,未来的机会可能比眼前的收益更有价值,因此企业的价值应当包括“已到位”资产的价值和未来增长机会的贴现两部分。基于目前的经营活动而使企业获得了在未来进行投资的权利,这个权利是否行使和在什么时间行使都具有不同的价值,因而提出了“经营期权”概念。

经营期权,又称“真实期权”,指企业持有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不是义务),这类权利包括等待一定时期后才进行项目投资、放弃投资或者改进项目等等。它的特点是企业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做出行使权利或者说放弃权利的决策,以使企业保持增长潜力。之所以称为经营期权是因为该权利具有期权的特性,在很多情况下,投资项目是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是延期的。拥有投资机会就像拥有买方期权一样,通过耗费一定的资本(即支付一定的期权限价格),可以选择现在投资、将来投资或不投资,从而在动态上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奠定基础。

经营期权思想更充分考虑了投资时的经营环境变化因素,与现金流量法相比,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投资机会的估价,后者是对投资项目的估价。现金流量法要求企业必须现在就做出投资或不投资的决定,如果投资就根据可能出现的市场条件预测未来现金流,然后折算成现值。经营期权则不要求企业立即决策,而是允许等待和观察,始终保持选择的权利。它将企业置于动态的经济环境中,充分考虑外部不确定条件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比现金流量法能更全面世界、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不过由于这个思想提出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模型化,类比金融期权模型时有许多参数确定难度较大。

3.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矛盾。不良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有:(1)企业价值的自然资源资本化加速形成与自然资源市场配置理论和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落后的矛盾。不少国有企业无偿或廉价占有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开采权,这些权利日益资本化,对企业的价值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国有制的产权安排和管理体制改革及理论研究的落后,因为地储量和价格的不确定性,出现了该类资源的评估出现技术障碍;自然资源占用和开采中事实上的双轨制,产生了低效使用、掠夺性开采和企业之间竞争不公平的问题;伴随着自然资源资本化过程出现了资源收益分配向企业和地区倾斜的外部性问题。(2)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确定性与影响潜在获利能力诸要素不确定的矛盾。国有企业正处在产权制度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之中,前景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如何减低不确定性的影响是一个关键问题。是否需要规定提供历史资料的时限和预测时限,时限的长度如何把握,采取何种程序和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3)企业产权交易中有形资产易于变现的安全效用与无形资产决定于超额收益的获利预期的矛盾,使得评估方法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采用成本法可能忽略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使用收益法不能全面系统反映有形资产的价值,并且二者难以整合。

三、资产证券化与多样化出售

证券化就是将相似且能产生预期现金流入的资产组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发行附带息票的市场化证券。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是美国的rtc出售不良资产的主要手段和渠道之一,人们对于利用这一新兴工具处理不良资产寄予了厚望。

1.资产证券化的核心。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和收益进行分离与重组,转换成为证券市场上可以流通和出售的投资工具。经过变换,长期投资工具转变成了具有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工具,不仅满足了社会的长期信用需求,而且分散了提供长期信用的机构的期限不匹配风险,成为介于国债和股票之间的一种投资工具。其主要特征是:一是信用增级,通过内、外部信用增级两个渠道提高资产证券的信用等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二是规避风险,不仅降低了系统性风险,而且将集中于卖方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分散到了资本市场中;三是广泛性,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凡是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已都能够证券化。因此资产证券化出现后受到商业银行推崇,并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强列的冲击。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大量出售贷款等金融资产成为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资产证券化的对象与操作流程。并非所有的资产都可以进行证券化,根据已有的证券化交易,一般认为一种可证券化的理想资产应该具有:(1)能够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活期间;(2)有持续一定时期的低违约率、低损失率的历史记录,所有者已经持有该资产一段时间,有良好的信用记录;(3)兼容资产的债务人有广泛的地域和人口统计分布,金融资产的抵押物有较高的变现价值或它对于债务人的效用很高,金融资产具有标准化、高质量的合同条款。

不利于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属性有:(1)资产管理者缺乏经验或财力单薄,资产组合中资产的数量较小或金额最大的资产所占的比例过高;(2)本金到期一次付清,付款时间不确定或付款间隔时间过长;(3)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有修改合同的权利。

目前在发达国家已被证券化的资产主要包括以下资产:居民住宅抵押贷款、私人资产抵押贷款、汽车销售贷款、其他各种个人消费贷款、学生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各类工商企业贷款、信用卡应收款、转账卡应收款、计算机租赁租金、办公设备租赁租金、汽车租赁租金、飞机租赁租金、交易应收款、人寿健康保险单、航空公司机票收入、公园门票收入、俱乐部会费收入、公用事业费收入、石油(天然气)储备、矿藏储备、林地、各种有价证券的组合等。

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交易结构,基本运作程序如下:(1)原始权益人通过发起程序将可预见现金流的资产组合成资产池;(2)有原始权益人或独立第三方组建特设载体(spv),然后以“真实出售”的方式将原始权益人的拟证券化资产合法转移给特设载体,在转证过程中通常由信用增级机构进行信用增级。所谓“真实出售”是指资产出售合同中明确规定:一旦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清算,资产池不列入清算范围,从而达到“破产隔离”的目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3)特设载体以受让的资产为支撑,经过信用证级后聘请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并用该资金来购买原始权益人所转让的资产;(4)管理人(通常由原始权益人兼任)负责向原始债务人收款,然后将源自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转交给特设载体,由特设载体向投资者支付本息。

3.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主体与特设载体。资产证券化的每个环节设计,有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权责利。运作主体主要有:发动主体、特设主体、行主体、投资者、信用增级主体、管理机构、受托管理机构、律师、注册会计师等等。

证券化资产与一般证券在发行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特设载体的成立上。资产证券化采取发起人与发行人相分离的措施,专门成立特设载体承担发行责任。一般证券的发行则往往是发起人发行人合二为一。成立特设载体的目的就在于将发起人的破产风险隔离开来,使投资者始终享有对标的资产产生现金流的追索权,直到现金流按照证券化合同的约定生成完毕。特设载体通常是发起的附属或联营公司,或者是投资银行。特设载体要严格自律,保证将收入用来购买证券化的标的资产,并能够消除其他债务对证券化资产的影响,或根本不产生债务。

特设载体通过购买发起人的资产实施资产证券化操作。资产出售必须以买卖双方签订的金融资产书面担保协议为依据。出售时卖方必须拥有对标的资产的全部权利。资产出售后通常由发起人当spv资产的组合人和管理人,负责向债务人收回到期资产和代管资产相分离,否则会导致spv对委托管理资产的权利因发起人破产而丧失的后果。

资产出售方式主要有:(1)债务更新,即先行终止发起人与资产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合约,再由spv按原合约还款条件订立一份新合约替代原来的债务合约,从而把发起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换为spv与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务更新一般适用于资产组合涉及的债务人人数较少的场合。(2)转让,即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将待转让资产项下的债权转让人享有终止债务支付的权利。(3)从属参与。从属参与方的合约依然保持。spv先行发行资产证券,取得投资者的贷款,再转贷始发起人,转贷金额等同于资产组合金额。贷款附有追索权,其偿付资金源于未来的现金流收入。

无论采取何种出售方式,都要符合“真实出售”的标准。法院认定“真实出售”的标准有:(1)当事人符合证券化的目的;(2)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已进行资产出售的账务处理;(3)出售的资产一般不得附有追索权;(4)资产出售的价格不盯着利率;(5)出售资产已经过“资产分离”处理,即通过信用提高方式将出售的资产与发起人信用风险分离。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将被视为担保贷款或信托。对“真实出售”的规定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法律基础。

特设载体对于那些没有足够能力为自己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的公司尤为重要。在美国两家最大的特设载体是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和联邦国家抵押贷款协会,他们从储藏与信贷机构、抵押银行以及商业银行购买居民抵押贷款,再对其进行组合包装,然后把这些包装支持下的证券卖给投资者。

4.信用增级与不良资产出售。信用增级在资产证券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资产证券的投资收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主要取决于证券化资产的信用保证。资产债务人的违约、拖欠或债务偿付与spv安排的资产证券付期不一致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对于这种信用和流动性风险需要提供信用担保,提高其信等级。

信用增级按信用支持提供主体的不同,分为卖方信用增级和第三方信用增级两种类型。卖方信用增级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直接追索,即由spv保留对已购买资产的违约拒付进行直接追索的权利,通常追索最显著的特点是手续简便,因而广泛使用。缺点是评级机构对资产证券的评级不会高于发起人的资产信用等级,并且发起人的回购义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消,所以直接追索往往辅以发起人寻求的第三方提供的信用担保,并由spv保留直接进行追索的选择权。第二,资产储备,即由发起人保有证券化资产数额以外的一份足偿付spv购买金额的储备资产。在违约应收款限度内,从储备资产所带来的现金流量中进行偿付。在这种方式下,spv在购买时并不支付资产的全部价款,而是按一定的折扣收益和折扣比例支付给发起人。超额抵押即是该种信用增级方式中的一种。第三,购买或保留从属权利是指卖方以不可分割权利方式出售资产组合时,保留自己一份不可分割的权利,但这份权利从属于买方权利(即spv的权利)。如果所售资产发生应收款违约,spv可以从卖方保留权利中得到补偿。购买从属权利是买卖发行的从属证券,从属证券的权利落后于spv向第三方投资者发行的资产证券,即投资者的投资偿付权利优先于从属证券的偿付,并且要求spv对从属证券的偿付要以证券化资产不发生违约为前提。因此在购买从属证券方式下,实际上是由证券化发起人向spv提供了一笔保证金。

第三方信用增级,即由证券化发起人以外的主体(一般为金融机构或大型企业)向spv发行的资产证券提供信用保证。方式主要有购买从属证券和为买方(spv)证券信用提高两种。购买从属证券是由第三方购买证券化资产买方发行的从属证券,承担证券化资产不违约的保证现任。为买方证券信用提高则是通过信用证形成第三方不可撤消的在一定条件下购买spv金融资产的义务。当spv发行的资产证券出现违约时,第三方承担向投资者进行支付的责任,同时spv的资产权利转移给第三方。第三方可以对spv发行的资产证券提供全部保证,也可以是部分保证。第三方信用增级使资产证券的信用水平独立于发起人(或发行人)的信用水平,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于处理金融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也体现了业务优势。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出现的问题和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资产证券化首先极大地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促进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相互匹配。资产证券化分离了单项资产与企业整体的信用风险,使整体信用水平不高的有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凭借部分优质资产继续融资,改善流动性。出售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量的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得以将贷款本息支付的固定性和存款提取灵活性之间挤兑风险化解了。其次信用增级安排为出售不良资产提供了崭新的可能通道。信用增级尤其是第三方信用增级可以使资产证券的发行不主要依赖于资产的信用状况,这使资信水平低但符合证券化基本条件的不良资产能够顺利出售。

四、结论

1.fdic和rtc充满创新清算手段取得了丰富的成效,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坚持公开操作的原则、探索间接出售方式和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做支持。

2.调整现值法和经营期权思想确实拓宽了评估的思路,有助于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细化整体,代表着国际评估方法的发展方向。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10

关键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F84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81-02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气候条件异常多变,生态环境基础非常脆弱,因此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是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史之长在国际上都是少有的。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数万人死亡,受灾人口达两亿多,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 000亿,1998年升值超过了3 000亿,而近几年每年都超过2 000亿元,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一、灾害经济损失的分类

自然灾害损失是根据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危害和破坏程度而进行的度量,分成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由各种灾害事故导致的既得(或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或丧失)是灾害经济损失[1]。根据灾害发生时间的延续性,灾害经济损失可以分成灾前经济损失、灾时经济损失和灾后经济损失三种。

任何灾害都是以破坏人类社会的正常生产与生活秩序并导致损失为后果的,各种损失后果是确认和衡量灾害大小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标志,它们都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经济上的量化,因此灾害是可以计量的经济损失[1]。下文分别对三种经济损失进行量化评估。

二、灾前经济损失的评估

灾前经济损失只有防灾投入这一项。在灾害经济中要想取得正效益,就必须用人力、物力和技术的投入去减少灾害的损失或创造直接的经济收益,从而使防灾投入既是经济发展中的必要付出,也是经济发展的助长因素,因此,防灾投入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损失,本文暂不对此进行评估。

三、灾时经济损失的评估

在其他的文献中,一般对灾害经济损失进行两分法,按照灾害事故发生的疏密关系分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方法有以下几种:调查评估法、专家评分评价法、人力资本法、影子价值法(恢复费用法)、市场价值法等[2]。

(一)企业财产物资损失的评估

企业财产物资繁多,根据性质,估价以及损失的不同,又将其进行再一次分成固定资产损失和物化流动资产损失。

1.固定资产损失的评估

企业固定资产主要指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公共设施、交通运输工具等其他固定资产等。这些资产的特点是不可移动性。

式中:R为年折旧率,r预计净残值率,n为预计使用年限。

在灾害事故中,固定资产可能全部报废,也可能可以修复。因此,对固定资产损失分两种情况评估。

式中:C1为固定资产的损失,n'为发生灾害时固定资产的已使用年限,Vn'为发生灾害后固定资产的残存价值。

(2) 当固定资产可修复时,损失的计算公式为[3]:

式中:Cr指的是固定资产的修复费用,η'为固定资产修复后的生产率,η为发生灾害前固定资产的生产率。

2. 物化流动资产损失的评估

当企业的成本核算基础资料可信度比较低时,可采用标准成本法或同行业平均成本法来确定产成品的评估价值。

(二)居民人身财产损失的评估

在用人力资本法进行人体生命损失评估时,要运用到某些参数,如:发病率,劳动天数,人均国民收入,医疗费用等等。

房屋破坏的直接损失采用重置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4]:

式中:T指房屋面积,B指房屋恢复重建单位价,γ指抽样调查所得房屋破坏比,η指房屋损失比,r指未估计到因素影响修正系数。

在此说明一点,房屋恢复重建单位家系指房屋建造、室内安装等总造价,不包括占地或地产的价值。

(三)社会公共设施损失的评估

社会公共设施是政府部门为了服务群众而设立的一系列的,如公用电话亭,小区的健身广场等等。在一些特殊的自然灾害中,这些设施也会遭受到破坏。对于它的评估,本文暂不讨论。

(四)各类自然资源损失的评价

1.土地资源受灾损失的评估

对土地资源的损失一般利用恢复费用法进行评估。即:

土地资源损失=恢复该块土地原状的恢复费用或重置相同的土地重置费用

在此要特别说明一点,对于完全灭失形态的土地,尽管通过重整,但是由于恢复的田地肥力不够而导致该地农作物在此后减产或减收损失,实质上也是土地资源的损失,但宜计入间接损失中。

2. 森林资源受灾损失的评估

森林资源的价值损失量采用以下公式评估,即:

V=S × Q × V1

式中:V指森林资源损失,S指损失面积,Q指每单位木材蓄积量,V1指单价,单价可按当时木材每立方米的市场价扣除相应的人工费用(即将森林中的立木经过砍伐加工变成可供出售的木材所耗费的人工费用等)后计算。

四、灾后经济损失

1.停减产损失的评估

企业停减产损失是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受到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造成减少使得生产能力下降从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造成产业部门内企业的资产毁损流失时,企业在更换和恢复这些毁损、流失的资产之前,将可能全部或部分丧失对原有资产的运作,不得不暂停生产经营或减少生产经营规模。目前,国内外对停减产损失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比较了几种评估方法,建议如下评估。企业停减产损失按企业的停产、减产时间和企业正常日均产值和减产后的日均产值来计算[5]:

L = Ns × Ps + (Nr × Ps - Nr × Pr)

式中:L为停减产损失,Ns为企业停产天数,Ps为企业正常日均产值,Nr为企业减产天数,Pr为企业减产后的日均产值。

2.产业关联损失的评估

产业关联损失是指某一个产业部门受灾后,对相关其他产业部门间接造成的损失。一般采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评估。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或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内部产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平衡方法。本文假设整个经济体系在灾前、灾后均能处于最优的均衡运行状态,使各种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则产业关联损失用如下式子进行运算[6] : L=R/r

式中:L为产业关联损失,R为有灾、无灾时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差额,r为社会平均折现率。

3.投资溢价损失的评估

本文的计算以国民生产总值为计量单位,假设s为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积累的升值率,以消费现值为计算单位的投资的影子价格为prinv,国民生产总值中有(1-s)比例的消费和s比例的再投资,则修正后的影子价格prinv'为[7]:

五、结语

人类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灾害作斗争的抗争史。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灾害仍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引起的灾害损失也各有不同,但总体归纳起来还是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大类。本文通过对不同的灾害损失进行量化计算,是想通过量化的结果来区分灾害的灾情,同时为各部门进行防灾、救灾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提供咨询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 许飞琼.灾害统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 徐静,潘广锋.企业事故损失评估方法探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4,(3):70-74.

[4] 张家涛,龙德雄.2002年8月8日四川新龙5.3级地震烈度调查与震害损失评估[J].四川地震,2003,(3):6-13.

[5] 林均崎,钟江荣,申选召.地震企业停减产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06,(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