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问题的法律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30 04:06:34

隐私保护问题的法律研究论文

一、网络隐私权

何为网络隐私?网络隐私是集社会、法律、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如前所述,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个人自由使用网络空间中的所有信息,个人数据进入网络,很容易成为其他网络用户共享的资源。伴随着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产生,由此产生网络隐私权的概念。网络隐私权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漏某些相关的美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赵华明:《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大学学报,2002(专刊),第165页。)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表现形式多为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如今个人数据进入网络系统得以传播。公民的个人信息留存于网络存储之中。这些信息一旦泄漏,可能威胁个人隐私,侵犯公民的人格权。从这个角度分析,网络隐私权与传统的隐私权概念是一致的。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其如同现实世界一样,进入网络空间的个人,可以拥有自己虚拟的生活领域,可以自主确定个人隐私的使用、处理。网络空间中,个人虽不享有个人隐私依附的存储设备的所有权,但个人隐私的存储空间属于虚拟世界中个人生活领域,享有个人隐私的权利。

二、聊天软件中信息的定性

聊天软件中所涉及信息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用户资料和聊天内容(用户以聊天软件作为存储空间保存的信息本文暂不作讨论。)。以QQ(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软件)为例,每一位新用户在申请账号时都需要填写用户资料,包括个人姓名、出生年月、职业、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有的是公开的,有的只有自己和软件后台操作人员可以接触到。而聊天内容是通过聊天软件进行信息传输的信息,正常情况下只有用户个人可以接触,不公开。首先分析聊天软件中用户资料的性质。用户资料中一部分属于可以在网络中公开正常获取的,是用户授权在聊天软件中可以公开的,比如QQ软件中用户在资料栏中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和职业等,这一部分资料属于个人信息,但因个人信息所有者的公开,使公众可以自由获取,并非隐私,并不作为隐私保护。通过特定、合法的途径,了解、掌握、利用个人信息,是明确目标的公开获取,以此为标准划分,个人信息可以分为公开的和隐秘的。(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的下位概念,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齐爱民:《拯救信息社会中的人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但是,公开信息不等于可以随意使用。披露个人信息也必须经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同意。(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还有一部分属于只有用户个人和软件管理者可以接触和获取的信息,此部分信息在申请聊天软件用户时有的必须填写,有的是选择填写,属于个人信息中没有向公众公开的部分,但是这部分个人信息,在软件中可以为软件操作和管理者所获取,应属于部分公开。所留存个人信息的网站、网络服务供应商负有管理和保护的责任,却不具有个人信息的所有权,不能随意披露,侵犯隐私权。(郎庆斌:《个人信息保护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此部分内容兼具有隐私和公开属性,但是其隐私属性强于公开性,应作为个人隐私保护。最重要的部分是在聊天软件中用户之间聊天的内容部分。这部分内容只是用户之间沟通而知悉的内容,不向第三方公开。此部分信息与公共利益无关,而用户隐瞒,符合隐私外观属性。从现实角度分析,一般用户在使用软件传递信息时,抱有隐私其信息的意志,不为公众知悉,故其把传递的信息当作隐私保护。而且在今天很多重要的信息正通过这些聊天软件传递,而这些信息价值重大。结合前部分隐私的分析,聊天软件用户资料中不公开部分和聊天内容属于个人对其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等享有的隐匿的权利,应定性为隐私权,并且可以进一步定性为网络隐私权。而用户资料中公开的部分不应定性为隐私,而作为个人信息进行保护。

三、聊天软件中隐私的法律保护

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侵犯用户聊天软件中隐私权的情形,包括聊天软件服务供应商非法转让隐私信息,黑客利用网络的弱安全性非法窃取隐私信息,利用特洛依木马病毒窃取隐私信息等。对其保护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基于对聊天软件中的信息定性,其属于隐私范畴,应当受到保护。在明确其隐私的性质后,今后完善立法或者在司法实践中应对其加以保护。我国的现行法律是将隐私权包含在名誉权当中给予间接保护。对于隐私的保护应源于《宪法》,《宪法》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而隐私属于人格尊严。《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侵犯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而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隐私权。《全国人大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第三条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毁损,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第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违法犯罪行为,有权向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控告;接到举报、控告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被侵权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其他一些法律在相关条文中也间接对此作规范,在尚未对网络隐私权单独立法的情况下,这些法规应能适用于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因为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虽然在保护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并无二。不过,为了顺应国际趋势,积极开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单独立法却是必要的,制定较详尽网络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成为趋势。

作者:申庆军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