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10 04:29:33

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新的高考制度改革已经铺开,必然“牵一发而动全身”,在促使学校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的同时,也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么,新高考制度改革给学校德育带来那些影响,学校该如何应对,这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高考制度改革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困难和影响

新的高考制度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招生录取机制等产生深刻变化,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的空间,但同时也给学校的学科教学、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等带来了严峻挑战。可以预见,新高考改革实施过程中普通高中学校将主要面临以下的困难:一是对学校课程开设要求大大提高。学生需求变化、课程结构要求更丰富多远,课程数量与选修科目大幅增加。二是教学管理与组织难度大幅增加,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大幅提高。由于课程增加,选修制与走班制成为新常态,教学班级增加,排课与场室分配困难;原有的行政班级管理制度受到极大冲击,学生管理难度上升;选科科目不平衡导致教师配置出现结构性失衡。新班级管理机制对教师责任心要求更高。三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更广,挑战更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规划能力,面临选择与多考茫然失措,在学业、职业和人生规划方面都急需要配套课程及导师指导。推行新高考制度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将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上产生全方位的影响:1.学生层面上的影响。新高考的制度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把握未来,以及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特长、性格与能力做好自我生涯规划。2.教师层面上的影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课、走班等新制度的施行,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方式等提出更高要求,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切实避免对班级情况掌控的弱化,全面强化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3.学校层面上的影响。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走班教学将带来班集体概念淡化、班级管理难度增大、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反馈不易把控、师资配置和教学场地受限等诸多实际问题,如何确保德育在学校各项管理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科学的走班管理、课程统整管理、教学评价等工作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是一个重大课题。

三、普遍高中学校推行新高考改革实践中产生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杭州市源清中学推行新高考改革实践的介绍。杭州市源清中学是浙江省一所“名校”。2017年,笔者曾有幸到杭州市源清中学参观访问。该校是杭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的住宿制省级重点高中、杭州市区现代化标志学校,环境秀美,硬件软件均十分先进,教室均配有国内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实现Wi-Fi无缝覆盖,是“浙江省数字校园实验学校”、“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示范学校”、“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58名,专任教师136名,高级教师占42.6%,中高级教师占85%以上。在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2名,硕士学位的42名;省师德楷模、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师等荣誉获得者54人。作为先行试点,源清中学在完成新高考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诸多问题还没有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德育管理中的传统行政班模式被打破,老师和学生都变得不再相对固定,流动性大,让行政班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弱化,教学班管理功能狭隘,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班级管理出现缺位。加大行政班管理的难度,增加了教学班的不稳定性和管理工作难度,导致教育监管人之间沟通不畅的局面。2.教学质量难以科学有效评估教学管理中原有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在选科走班模式下,现有的原始分、平均分等数据无法来横向比较教学班,对于学生基础不同无法获得比较的意义和结论;学生的学科总分也因为选考科目的不同而失去了比较和评价的意义;学生因为不同学科处于不同的教学班级,固定的群体已经不存在,也无法通过学科原始分、平均分来了解到自己在群体中的真实水平;教学班分层教学,学生选考时间不全一致,教学班任课教师变化多。3.学校生涯规划教育顶层设计尚不完善新高考改革,重在增加学生的选择权,破除唯分数论,增加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因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必然的。目前,学校生涯规划教育指导老师专业性不够强,缺乏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也不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导师指导、授课不均衡,成长导师工作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政府没有建立综合性高中生涯实践体验基地,学校生涯基地只能自主与企业(单位)联建和合作,不能扩大学生实践量,也增加学校管理难度和组织难度。同时,学生生涯实践只能以小组或个人进行,学生参加生涯实践活动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使学生不安全系数增加。(二)对标“名校”后对普通高中存在困难的原因剖析。在校园硬软件建设方面,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中学校难以达到“名校”的水平。在推进新高考制度改革实践过程中,“名校”仍有不少改进的地方,普通高中学校更加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1.学校文化资源配置不足。在建设满足不同学程、不同课类的功能教室和实践基地;构建“美丽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服务校园、安全校园、绿色节约校园”;在规范学校活动,探索科学工作机制,注重细节管理和应急机制建设等都难以做到从顶层设计开始,全面落实新高考改革精神。2.课程特色不足。在推动序列化课程设置,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开发选修课程或开设选修课;加大扶植学校特色课程力度,吸引更多课程资源;严格规范学分管理,完善多元化成绩要求下的多样化成评价制度;大力开展与其他学校合作,满足学生分流的课程需要等难以做到持续有效发展。3.智慧课堂建设不足。在落实信息化校园建设资金,尤其侧重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应用;建设数字化教学应用人才队伍,理顺团队层级;开发微课辅导和在线学习等,努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视校企合作、高校合作的共建共享应用机制等方面难以做到满足新高考下系统化、个性化、深度化学习的各项需要。4.生涯成长护航不足。在积极完善和建立利于师生成长的制度,如全员导师制、名师培养制度、教师学术假期制度、奖学金制度、小组式分化管理制度和创意人才选拔制度等;在小组管理的基础上,构建超越课堂和新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原理相通的共同体,保障综合学习时间,培养“社会生存力”,鼓励师生在活动和课题研究中实现反思性,形成问题意识,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力等方面难以做到用生涯教育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基。

四、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适应新高考

改革策略的改进建议在了解杭州市源清中学三年来的实践经验后,笔者认为,针对新高考制度改革实施后的存在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更好适应新高考改革,必须创新德育管理模式,落实全员育人机制。(一)新形势下推进高中学校德育工作要理顺四种关系。应对新高考改革给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全面消除新高考改革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必须理顺好以下四种关系:1.低与高低,是指来自老师的约束和鞭策客观上降低。新高考模式下,实行“走班制”已成为必然。这样一来,学生的时间和行为变得相对自由一些,而德育老师由于“战线”拉长、学生流动性加大等原因,实际上也难以做到全面掌控、严格把控和及时教育,势必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是指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新高考改革一以贯之地坚持了“立德树人”的改革思想,强调要“积极推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打破“唯分数论”,实施“两依据(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做到“既看分,又看人”。这一改革措施必将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包括品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这“一低一高”的矛盾势必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要切实做到未雨绸缪,一方面要坚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理念,持续强化德育为先意识,因势利导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增强忧患意识,珍惜各种学习机会,切实提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平时自律意识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习惯于被动接受老师指令的学生来说,更要多下功夫,使其及早转变,适应新要求。2.守与变守,就是要坚守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核心内容。新高考制度下的教育,追求不单是知识的增长,更有心智的成熟和品德的磨砺。因此,要坚守德育的首要地位,切实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毕竟“德育不好会出危险品。”同时,要坚守德育的核心内容,持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等五个方面,着力推动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素质目标。变,就是要结合高考改革的实际,灵活变通德育的方法方式,以求取得更好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德育规律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润物细无声,真正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比如,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加强人文关怀。针对文理不分科的变化,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兴趣培养和潜能挖掘,通过体验式活动、导师制、生涯规划等形式,让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要突出知行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客观真实记录学生行为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比如,在新高考制度下实施走班制,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加强科学化管理,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综合德育管理实行过程跟踪(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活动参与等等)、信息共享(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多维度数据分析、成长建议等,把学生日常“走班”的成长档案和学生发展报告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3.静与动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单一行政班变成了行政班、教学班并行,老师和学生大都因学科选考情况不同而流动进入到“运动战模式”,此时相对静态的行政班级固化管理已容易缺位,原有的垂直管理模式也不能适应现实的德育教育需要。因此,新高考改革模式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专注于原有的行政班“责任田”,而要随机应变,化静为动,强化动态化管理,做到既抓“阵地战”,也抓“运动战”。首先,教师交流要“动”起来。实施“走班制”后,一个行政班班主任要面对多个教学班任课教师,一个教学班任课教师也要面对多个行政班班主任,此时彼此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必须制度化、常态化地加强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及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状态、身心状况,为实现德育目标奠定基础。其次,管理学生要“转”起来。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行政班班主任要时刻立足于“转”,要随着学生在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流转而相应“转”起来,勤跑腿、多过问,全程跟踪监管,用心关注学生一举一动,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并加以化解。最后,教育学生要“活”起来。学生从行政班流转到教学班,原有熟悉的环境被打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德育工作要有所关注和侧重,因势利导、灵活应对,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品德素养,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适应新环境。4.专与全这里主要指的是在队伍建设方面。为了满足新高考下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德育不能停留在过去单靠班主任的“专”,而是要实现德育资源投入多元化的“全”,增强全员德育意识,倡导全员德育理念,做到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一是要加强德育导师培养。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是填补行政班班主任疲于应付带来管理空白,解决“走班制”下管理缺位问题,保障走班有序有效的必要措施。要实行“行政班班主任+导师+家长”的工作模式,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导师群,实现信息交流共享。要明确导师职责,做好“六个导”(学习辅导、思想开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行为教导、人生引导),真正实现从学生的学习指导者,转变成学生幸福成长的对话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全方位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建立健全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相关配套制度,包括谈心交流、指导反馈、成长记录、家校联系、分析会诊、评估奖励等工作制度,确保导师制不断深入推进。二是要加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重点是发挥好学生小组长作用。可结合教学班走班情况把行政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选用在各个小组中威信高、能力强、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协助班主任管理学生。这样,不仅达到学生协管的目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及班级荣誉感,有效弥补了教学班任课教师课后有时管理缺位的不足。(二)用好“五种力量”,增强高中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抓小抓深,才能取得实效。当前,新高考制度的变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更要注重用好“五种力量。1.学校教师的力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教更重于言教。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当前,有的教师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德育工作是“虚功”,做多做少关系不大;有的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和德育主任的责任,他们只负责讲授文化课程;有的教师受名利影响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给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品德素养,切实塑造让学生信服、信任、信赖的良好形象,使每名教师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引路人。2.学校社团的力量。学校中,除了团委、学生会等正式团体组织外,许多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各种社团或兴趣小组。这些社团和兴趣小组吸引了不少学生,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最佳舞台和广阔阵地。因此,要重视加强校园学生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成才观、价值观和的基本阵地。3.校园活动的力量。校园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它避免了空洞的简单说教,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工作中,除了强调要把德育渗透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外,学校要更加注重发挥校园活动的独特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专能,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精品特色活动,提升校园活动文化内涵,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塑造人格。4.学生家长的力量。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建立健全家校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畅通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渠道,确保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随时把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双方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才能发现学生的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做好良性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5.网络文化的力量。当前正处于信息高度发达、网络广泛运用的时代,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冲击不可忽视。对此,学校要加快校园信息化阵地建设,提高网络工作能力,发挥优秀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把网络变成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探求知识的崭新平台。要注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运用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理论帮助学生全面辩证地进行思考分析看待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提供政策经费保障,规范实践体验活动。目前,我国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高中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政府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构建综合性学生职业实践体验基地。一是出台相关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分层教育框架和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安全等法律文件、条例,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保障学生参加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安全。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综合性高中生涯实践体验基地,减少学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难度,让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规范有序。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体系。一是学校制订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制度,提高学生参加职业实践体验活动管理水平。二是根据学校实际,制订操作性强的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学生职业实践体验活动安全保障体系,让学生参加职业实践体验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规范实践体验活动,确保学生参加职业实践体验活动生命财产安全。

五、结语

新一轮高考改革拓宽了考生的选择面,在考试规程、考试科目、考试评价以及招生制度方面均展开了新的尝试。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则是实行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高中学校需要不断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充分理清“低与高、守与变、静与动、专与全”各种关系并加以认真应对,做到贴近实际,以变应变,同时要切实整合并发挥好教师、社团、活动、家长和网络的力量,才能将德育教育更好地落实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陈楚燕 单位: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古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