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研究

时间:2022-11-09 10:10:41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研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都将传授专业性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教育重点,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学校一味强调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这既不符合当前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也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今天,中职学生单纯掌握职业技能,显然无法适应岗位需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目前这一课程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优化教学改革措施,对于中职学校的发展与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

(一)重视程度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存在教学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自身不重视,忽略了这一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和思想品性培养的重要性。学校一味压缩课时,学生实训、实习挤占课时,使得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加快进度,学生在学习中也只能囫囵吞枣,学个大概,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在学习中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认为没有必要再学习该门课程。同时,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偏理论性,又具有大量思想政治理论,这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是反感、厌恶,在这样的学习心态下,要学好这一课程无异于天方夜谭。(二)教材编写不够科学。当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材,在教学内同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不够科学的问题。教材内容过于庞杂,在教学中教师抓不住教学的重点,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大部分教材被分为两大模块:法律基础、文明礼仪与职业道德。在法律基础这一模块中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大部分法律,受篇幅所限,在教材中不可能对每一条法律进行详细的释义,如果是作为公共课程,那么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的难度较大,而对于法律专业来说该课程必定是主干课,其必定理论性很强,专业学生要去理解教材内容也有很大挑战。而在文明礼仪与职业道德这一模块中内容没有中心思想,重点不突出,显得杂乱无章。同时,教学案例的选择不具时代性,也不符合新时代学生的审美标准和情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教学方式落后。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目前依然是以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勾画重点,学生记背,单纯为应付考试。在这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缺乏针对性、目的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效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的进步,无法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就可能挫伤积极性,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无法达成。落后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保守的教学理念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教学能力与热情有关。学校和学生不重视,这样势必造成部分教师不思进取,上课敷衍了事,照本宣科,这也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四)课时偏少。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目标,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多。为保障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校往往通过减少其他公共课时的方式增加专业课课时,这样的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随着我国各领域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岗位所需的技能,而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内容多,但学校设置的课时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和学习需求。这种情况下必定会造成教学任务过重,教师为加快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效果,进而制约了有效教学。(五)考核机制不合理。大部分中职学校不统一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进行考核,而是由任课教师自行考察。考核的方式也往往采取传统方法,多数利用书面考察的方式,这种方法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这样的考核机制容易使学生认为该门课程学不学不重要,进而敷衍对待。此外,一些中职学校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教育考核的要求。

二、改革措施

(一)健全机制。针对该门课程的改革必须先健全教育机制。该课程教学目标笼统的说法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必须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懂得遵守法律。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教育不仅仅在课堂,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学习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像抓专业课一样重视。学校完善德育教研室建设,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为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师资力量提升起来,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之一,所以通过德育教育教研室建设,构建出强大的师资力量可保证该课程的有效教学。同时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安排专人进行德育指导,学生在有效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了职业道德素养,提前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通过长效培训之机,使任课教师更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执教水平提升起来;要切实贯彻“走出去,引进来”,教师也应同学生一样走出校园,到社会、企业中了解市场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把市场需求作为基础,提高教学实效性以及针对性;同样,教师也需要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身,做好本职工作,而教师在教学时,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把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习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同学生一起进一步提高自身。在教材方面,学校应根据学生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有条件、有能力的教研室可以组织学校教师和邀请专家编写新教材、校本教材,最大程度优化教学内容,使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质,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创新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脱节、教学缺乏针对性、目的性等问题,教师需结合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要求,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以生命化教育理念为基础,把发展和完善学生生命作为终极目标,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项目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此外,在信息时代下,教师应学会并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建立班级微信群,随时随地为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形式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课程。当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直接受到教师执教水平的制约,而执教水平高低又取决于教师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交流,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平台和机会等方式,并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需要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和进步,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三)提高比重。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设置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的课时所占的比重偏低,并常常因为学生实训、实习被挤占,根本无法满足正常教学与学习的需要。因而学校应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适当提高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所占比重,规避学生实训与实习时段。同时,学校还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增设与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教学相关的实践内容,例如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开展校园调查活动等。(四)拓展内容。1.认知实习。通过考察参观、专家讲座、现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这样的认知实习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未来学习的目标与职业发展方向。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模拟以及讲解,将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学习体验过程,学生在模拟过程中体验理论知识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在讲解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巩固。3.体验式感悟。学生需要在体验中获得成长,教师同样如此,所应参照上文内容,教师走出去,引进来,把学习和企业实践中的经历、认识、体会、感悟作为教学资源带入课堂。这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这样也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因为教师要了解岗位需求和流程才能把项目化教学设计得井井有条,提升教学效果。(五)完善考核。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改革还必须完善考核机制,抛弃以往以笔式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考核模式,丰富考核内容,提高实践项目的考察比重,强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在考核中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剖析、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核,并结合学生实训、实习表现,与期末笔试成绩进行综合,最大限度做到科学、客观、严谨评价。考核机制的完善,对于学生的横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综合能力及素质发展。

作者:张平芳 单位:福建省邵武职业中专

参考文献:

[1]刘金超.《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教师,2016,S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