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问题与传统文化的作用

时间:2022-12-14 10:11:14

道德教育问题与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普遍出现的道德教育问题

教育部高度重视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我国各高校很多都开设了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院校的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较本科院校稍微逊色,在道德教育方面也出现较为突出的各种问题。1.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偏差。职业院校的学生无论专业素质如何、文化水平如何,都从小接受道德教育,所以他们都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是由于教育差异、环境影响等因素,职业院校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往往出现与其道德认知不相符的偏差,这种偏差被称为“道德失范”,包括学习行为失范、社会公德失范等。比如“部分职业院校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校园中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睡觉、替上课、考试作弊、替考试等现象日趋蔓延”,缺乏公共意识、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2.有道德情感而无道德理性。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国家荣誉感、社会道德感、公共责任感,心中对道德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并且愿意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为之付出行动。但是与此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职业院校学生虽然对道德、责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朦胧的意识,也愿意在生活中去实践,但是并没有建立起成体系的道德理性。3.难于辨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轻重。职业院校的90后大专学生、00后中专学生大多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追求物质享受,态度乐观,积极向上,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正义感,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个人功利意识较强、公众意识和责任感较弱等特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实习与就业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过硬的技术优势,因而在择业方面有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在择业时,他们关心的首要因素是自身的工资和待遇问题,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则退居其后,社会需要、未来发展更显得不那么重要。

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而实际情况是,职业院校大学生处在道德理念构架即将形成但未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不重视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风俗了解不够,上学校设置的传统文化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任务而不能领略到课程的精髓和设置目的。同时,经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希望在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学校教育仍然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移动互联网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契合了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需要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加以利用。”因而,职业院校有必要利用他们新奇心强、接受事物快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和内化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避免他们收到社会各种繁杂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对某些基本道德观念产生动摇。

三、对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根据国家、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特点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笔者对职业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如下几点建议:1.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院校道德教育中的比重。2015年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另外,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开设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传统文化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关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与正面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要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开设与中华民族的曲折伟大发展历史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更加的热爱祖国、以中华民族为荣、以身为华夏子孙而自豪;要根据传统文化的“孝”理念,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2.利用传统文化应考虑到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其道德认知也会有所差异。因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考虑到学生道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注重道德价值导向的一元性、统一性和道德目标、道德行为的多样性的统一。比如,对道德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用传统文化中智、义等较高层次或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达到的理念去要求他们,而对于道德认知水平一般的学生,用传统文化中仁、信等基本的道德理念去要求他们。总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层次性,有针对性、高效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3.利用职业院校优势,将传统文化的说教特点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职业院校本身就有关注实践的优势,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具有活泼、实践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因而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方便将传统文化应用于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将从课本、老师处习得的优秀传统文化、文明行为应用于实践当中,开展具有职业院校自身特点的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院校应该时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为他人服务,与他人真诚的交往,体验到社会、他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尊重,由此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并热爱人生。同时,职业院校应与博物馆、红色基地、历史教育基地等社会单位加强合作与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丰富自身的历史素质和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4.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文化素养。“师者,所以传道就业解惑也”。除了传授知识之外,教育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也是人民教师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应该做到的事情。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重技能而轻文化知识,因而在职业院校的课堂上,许多老师并不注重用向学生传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不擅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授知识。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应注重学校教师群体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比如对教师进行人文方面的培训,经常举行读书交流会等与传播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教师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楷模,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强化院校的文化底蕴,才能督促学生随时规范、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5.利用新媒体形式弘扬传统文化移动互联网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开发一些与新媒体时代相符合的传播工具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将传统文化蕴含于职业院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不自觉的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表于形,从谨小慎微处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同时,也对传统文化的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创新,用新形式、新媒体来向学生传递传统的文化知识。6.树立文化自信,鼓励传统道德。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中共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在未来需积极培养公民的文化自信,稳步提升全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逐步增强,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建立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加稳定、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更加积极正面的文化观,在遇到外来文化或者消极的非主流文化冲击的情况下,可以始终保持冷静与清醒,能始终保持对中化民族伟大传统文化的信仰,从而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无论在任何时代,其蕴含的人生智慧、蕴含的人生道德都能够走在社会的前沿,要加强道德教育,必须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与精神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并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贯彻于学习、生活中的各处细节。

作者:张煜梅 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