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道德影响因素

时间:2022-12-31 10:58:05

研究生道德影响因素

本文作者:朱华左志香朱华杰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当前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一般来讲,研究生不具有学术权力,学术腐败在研究生群体中基本不存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学术失范、学术不端两种行为。(一)学术失范由于学校和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尤其是对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学术规范常识不了解,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通过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由于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行为的“规范”与“不规范”,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等概念模糊不清,学生的失范行为便无意产生。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等入门课程,但由于缺少关于该学科科学研究中学术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系统介绍,因而导致学生学术失范。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二)学术不端《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列举了7种学术不端行为,即: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1.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在研究生群体中时常发生,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的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6.3%,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0.6%。“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12.0%,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31.8%。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少数研究生在科研课题或相关项目研究中,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愿花较多的时间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甘于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实验或调研,在种种非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弄虚作假,不惜篡改、伪造实验数据。这类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中表现也较为普遍。调查结果显示“,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2%,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5.0%。3.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在科研、学业的压力下,少数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中,未参加创作而在学术成果上署名的现象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是没有产出的研究生托关系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完成学校、学院对自己科研的要求;另外是有产出的研究生之间,通过互相挂名的方式,不断增加自己的产出,以期达到各类评奖评优的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经常和有时发生占29.1%。4.一稿多投。所谓“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其同一作品的同一项使用权,同时授予多家使用单位的行为。有些研究生由于发文章的压力大,一次性就把自己的文章投向好几家杂志社。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一稿多投”行为在校园中经常发生的频率达9.1%,有时发生的频率高达22.7%。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普遍。调查中,“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改成自己论文”的学生有46.9%;“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不加标注”的有43.8%;同时,一稿多投、在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替人或请人论文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还发现,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最为严重,其次是理工农医类研究生。其中,人文学科类研究生“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的学术不端行为“经常或有时”发生比率分别达到57.4%,52.9%。除了上述常见的4类学术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如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论文等。此外,笔者也不赞成有的研究生把本人中文发表的论文翻译成外文再投稿或外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翻译成中文再投稿等做法。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总体来讲,既有研究生个体层面的原因,也有导师方面的因素,还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一)研究生个体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习投入不足。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只有5.5个小时。43.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48.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每天平均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在4小时及以下;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分别只有10.5%和8.3%。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教育学、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分别仅为4.00小时,4.12小时;而理学和工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分别为6.25小时和6.37小时。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专业有50%以上的研究生“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研的时间”不足4小时,而每天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比例最高的为理学,也仅为19.6%。2.诚信意识淡薄。首先是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稍微抄点不要紧,稍微凑点不要紧,挂个名字不碍事”等一系列的想法。其次是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比较暧昧,一方面表示反对或不支持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明令禁止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持理解的研究生还不少。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对“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等”,“将他人论文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虚假罗列参考文献”和“替他人撰写论文”等学术不端行为持反对态度。同时,有近40%的研究生对“引用他人作品中资料而未注明来源”,“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一稿多投,但没有一稿多发”,“一稿多发,但在成果登记时只取其一”等不端学术行为持理解态度。3.价值选择趋利。部分研究生学习科研有较强的功利性;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缺乏基本的是非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有74.3%的研究生认为“部分研究生求学目的功利,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73.8%的研究生表示“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62.4%的研究生表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二)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缺乏指导和教育。我们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接触频率与研究生数量做交叉分析,结果显示,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和研究生的科研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即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频率越高,研究生科研产出越多。在导师与研究生中接触频度影响科研产出的调查中,那些每周一次与导师接触的学生在“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发表一般论文数”和“获得专利数”等方面均高出每学期只与导师接触一次的学生接近一倍。由于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导师带5名以上博士生和10余名硕士生非常普遍,由于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和引导,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学校或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2.少数导师不端行为对研究生产生负面影响。少数导师的论文专著不再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成为获取研究经费、满足考核要求的一个手段;少数导师转向追逐金钱、名誉与权力,学术腐败;更有少部分导师在学生的学术成果上强行署名,侵占学生的研究成果等。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调查中,有45.4%的研究生认为“少数教师自身存在学术不良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三)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评价体系不科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以来,各高校对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设立基本奖学金、助研助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等多种奖助项目,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全面成才。然而,在研究生各种评奖评优条件上,科研成果占据重要份量。部分研究生受利益驱使,为争取奖助学金,不择手段,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研究生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制度不健全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契机”,62.4%的受访者认为“受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部分研究生做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2.诚信教育缺失。学术道德教育的薄弱,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模糊、学术道德观念淡薄,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在本次调查“您所在学校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频率”的选项中,选择“从不”或者“很少”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占31.6%,仅有20.0%的高校“经常”进行学术道德教育。3.监督机制不完善,失范处罚力度软弱。调查显示,有71%的研究生认为“监督机制存在漏洞,能利用就利用”,65.6%的研究生认为“学术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学术不端行为一旦没有相应规章和惩罚机制的制约,就会在研究生群体中酿成传染、仿效和扩散等一系列后果。(四)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浮躁现象的辐射蔓延。社会浮躁病既是一种心理病又是一种社会病,它产生于个人的内心,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之后又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与互动中彼此转化、交叉感染,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弥漫浮躁之风。社会浮躁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转型期的重要表现之一。首先,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蒙蔽其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其次,在剧烈的社会变化面前,缺乏自主判断力的人往往会手足无措、难以抉择,就会产生从众心理;再次,浮躁的心理蔓延至整个社会,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73.8%的研究生认可“社会风气浮躁,大家都这么做”。2.网络便捷的推波助澜。调查数据显示,67.3%的研究生受访者认为“网络便捷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现在的研究生已生活在网络时代,便捷的网络除了给研究生带来丰富知识和资讯外,也为抄袭大开了方便之门。在网络时代,研究生要把别人的几篇论文变成自己的一篇作品,通过搜索、粘贴、复制就可以大功告成。由于立法的缺陷和人们对自身合法权益保护的漠视,再加上网络的普及率和便捷性日益提高,网络抄袭行为愈演愈烈,有的研究生甚至把他人的文章整段、整块地复制、粘贴到自己的文章中来。

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涉及到研究生个人、导师、高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因素交互作用、错综交织,影响着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加强高校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教育内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只有彻底改变研究生对学风及学术道德的态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风及学术道德出现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强研究生学风及学术道德教育,切实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和学术道德素养,逐步形成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才能有效防止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二)建立和完善学校相关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变单一的研究生评价机制,不再唯论文是瞻,减轻研究生心理压力和负担,让他们放下包袱,潜心学术,宽容失败,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打消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动机。(三)充分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以导师为切入口,通过导师自身模范带头的师德师风去感染、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崇高的学术情操。通过导师言传身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立的创新能力、高尚的学术品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四)加大学术监督和惩处力度要保证学术法律制度能够起到规范、导引人们的行为,还必须有完善的监察制度和惩罚制度。完善的学术监察制度,可以使学生中的失范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识别,从而起到遏止他们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动机的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可以使违规者得到应有的惩罚。适度地加大惩处力度有利于增加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成本,有效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