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时间:2022-08-17 11:36:43

医疗保险课程思政元素探讨

【摘要】本文在分析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学》课程中思政的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了医疗保险学课程五个方面的思政元素,即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医疗保险领域的改革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医疗保险范围的扩大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医疗保险基金的充足彰显了社会主义成果的共享性、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彰显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并从多个方面探究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疗保险;实施路径;全民健康

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贯穿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过程[1]。作为立德育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才培养和全员育人的主渠道;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价值引领的作用,实现思想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医疗保险学课程讲解的内容正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民心之路的集中体现。彰显医保课程思政属性,挖掘医保课程的思政元素,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2]。

1医保历史变迁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部分是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3]。当时公费医疗主要面向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部分学生等小部分群体[8]。劳保医疗主要面向国有企业的职工和集体企业的职工等部分群体。农村从个体经济走向集体经济,以集体出资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我国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退休职工社会统筹,到相继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一系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2]。随后又颁布了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工伤保险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建立健全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建立了全面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扎实推进长期保险制度试点,使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体现。

2改革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

任何制度必须适应其所处的那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其改革进程也受制于那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基本国力和历史阶段,制度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我国医疗保障模式的形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不断触及医疗保障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和整合,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群体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成为改革的重点,原有的筹资模式、单位保障方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4]。医疗保险领域的改革在不断创新和探索新的体制,通过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网络联接、医疗保障机构设置改革、多元化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到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在医疗保障领域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和诠释。

3覆盖面扩大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0世纪中叶中国农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人人皆有公卫和医药”的卫生健康目标,被世界银行(WB)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赞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筹资的唯一成功的范例”[5]。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推行,医疗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参保人数逐年增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全民医保覆盖城乡居民95%以上,达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推进了14亿人口大国全面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国政府被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称号。

4充足基金彰显了社会主义成果的共享性

中国卫生总费用呈现总体提高的趋势,医疗保险待遇水平也随之稳步提高,有效缓解了大病患者和困难群体的医疗费用负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已达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当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六倍。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18年的人均490元[6]。大病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全覆盖。医疗保险基金的有序运转和持续到位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让人民群众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5完善体系彰显了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

医保制度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权益为宗旨的,其通过制度扩面和政策完善,发挥国家社会治理功能,维护社会的持续稳定;立足于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研究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找出医疗保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源;分析经济新常态规律和趋势,分解整合医保制度、加强服务管理、统一基金监管等改革发展任务;挖掘机构改革思路,建构和创新医保对医疗服务供给作用新机制,积极运用社会力量和“互联网+大数据”,明确医保支付价值导向,以社会协商为基础、共同规则为遵循,构建健康主导、创新驱动的医疗保险治理体系新格局[7]。实现医保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平台创新需要可行的实施路径。首先,要明确新时期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最新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在实践中探索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覆盖医疗保险政策的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梳理专业课程医疗保险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发挥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其次,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从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探索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改革实现路径。医疗保险学课程设计从医药院校行业特点和文化底蕴出发,围绕解决《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核心内涵,发挥《医疗保险学》课程立德树人功能,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进行布局,从系统理论的研究角度,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及马克思主义育人观,从历史发展不同阶段存在的医疗保障问题,分析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从理论层面和实践经验的角度解决群众面临的健康问题和医保难题,探索适应教学特点的《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从需方需求设计角度访谈教务部门负责人、医疗保险学课程专任教师及学习医疗保险学的学生,完成医疗保险学课堂教学,开展在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及价值引领方面的实践探索。最后,在课程评价方面不断补充完善,并进一步推广。将探索的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路径运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比分析医疗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前后学生德育方面的变化,验证所采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并在实践中加以调整、补充和完善。中国独创性的保障制度已发展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在全民健康的视角下提出课程思政,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由思政课来独舞的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发动全员力量,鼓励医疗保险学课程的专家教授一起参与到立德树人的队伍中,有步骤、有设计、有方案地落实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多元化、全方位地融入,打造具有温度和情怀的课堂,通过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积极挖掘立德树人的元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了解社会,形成大思政的教学格局,最终树立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仝兴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高校辅导员,2018(1):6-9.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40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显著成就及其宝贵经验[J].求是,2018(19):3.

[3]孙珺.我国城镇社会医疗保险中的政府定位[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李跃平,吴涵梅.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367-369.

[5]田蜜.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现状及运行评价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6]10年:全民医保制度建设成果集粹[J].中国医疗保险,2012(12):15-17.

[7]陈金甫.见证感悟医保改革20年[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7):2.

作者:欧阳静 白思敏 李秀芹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学院